小麦的种植过程与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554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的种植过程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麦的种植过程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麦的种植过程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麦的种植过程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麦的种植过程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麦的种植过程与方法.docx

《小麦的种植过程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的种植过程与方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麦的种植过程与方法.docx

小麦的种植过程与方法

小麦的种植过程与方法

一、小麦灌溉

中国由于受季风影响,自然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分布很不平衡。

东南部降雨量较多,小麦生育期需水可以满足,西北干旱地区需水主要靠灌溉来满足;华北半干旱地区,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也只能满足需水量的1/3左右;西南地区旱地小麦有时也需要适当进行灌溉。

因此,灌溉是中国北方小麦丰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小麦耗水量指小麦由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内麦田所消耗的水量。

冬小麦的耗水量450~600毫米,折合每公顷4500~6000立方米;春小麦375~450毫米,折合每公顷3750~4500立方米。

小麦耗水量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叶面蒸腾两部分。

棵间蒸发即土壤蒸发,在小麦生育前期,苗小、叶片少,地面覆盖较少,棵间蒸发量大,棵间蒸发一般占小麦总耗水量的30~40%。

由于它并非植株直接吸收利用的水分消耗,因此,应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降低其耗水量。

叶面蒸腾是小麦正常发育中所必需的生理耗水过程,一般随着温度的逐渐加大,故在小麦生育的中后期,叶面蒸腾耗水量占小麦总耗水量的60~70%,抽穗及开花期叶面蒸腾量最大,其日平均耗水强度可达3.5~4.0毫米。

小麦耗水量多少和产量高低、气象因素以及应用的技术措施有关。

通常是随着产量的提高而耗水量也加大,但并不是呈比例的增加。

原因是在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

气候条件对小麦耗水量影响很大,在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大的情况下,叶面蒸腾和棵间蒸发都会加大,小麦耗水量自然也增多。

反之,则减少。

深耕、合理施肥和适当密植以及及时中耕管理等良好的农业技术措施,均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抑制棵间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

一灌水技术

良好的灌水技术,必须使灌溉田块受水均匀,不产生地面流失、深层渗漏及土壤结构破坏等情况,从而达到合理而经济用水的目的。

小麦灌水方法主要有畦灌、沟灌和喷灌。

畦灌是中国北方麦区主要灌溉方法。

畦灌法是在平整土地基础上,修筑土埂,将麦田分隔成若干个长方形或方形小畦。

灌水时,引水入畦,水在田面上以连续水层沿畦田坡度方向移动,湿润土层。

一般畦面坡度以0.1~0.3%最为适宜。

畦田规格主要取决于水源、土壤性质、地面坡度等。

土壤透水性强、地面坡度小、土地不够平整时,畦长宜短。

反之,则可稍长。

渠灌区水量较大,畦长以30~70米,畦宽2~4米为宜;井灌区水量较小,一般畦长20~30米,宽1.0~1.5米。

畦埂高度一般25~30厘米,底宽30~35厘米。

为了使灌水均匀,还应控制入畦流量即流入畦内的水量,一般以每秒若干升表示,也可用单宽流量即每米畦宽所通过的流量表示.灌时掌握好适宜流量非常重要,采取适宜的流量,才可以做到地表不冲刷,畦面首尾受水均匀,根系活动层内土壤湿度相近。

单宽流量过大时,水在畦内流动过快,容易发生上冲下淤,畦首受水不足,畦尾渗水量偏大,灌水不均的现象;流量过小,会出现畦首渗水深,畦尾渗水浅,甚至出现计划水量浇完,畦尾仍灌不上水的现象。

一般在地面坡度为0.3%的粘土或壤土地,畦长40~50米的情况下,单宽流量为3~4升/秒即可。

一般沙土地入畦流量可大些。

畦灌还须注意改畦时间。

坡度小及初烧麦田,单宽流量可稍大些,当水即将流到畦尾时,改浇下一畦,以便在改畦后水仍可流到畦尾。

如果麦田土壤紧实或坡度较大,则单宽流量可以小些,当水流到畦长的七八成时,即可改畦。

如此既可使水浇到畦尾,又可避免积水浸出畦外。

沟灌常用于小麦和其它作物间、套种植以及稻麦两熟地区。

采取沟灌遇旱既能灌水,遇涝又可利用沟来排水。

稻麦两熟区的沟灌是利用厢沟或垄沟引水灌溉。

水集中在沟内借毛细管作用向两侧浸润,这种方法不仅比畦灌省水,而且可减少表土板结。

沟灌须在每块田的四周开挖输水沟,灌水沟与输水沟垂直,输水沟稍深于灌水沟,便于排水,灌水深度以保持在沟深的2/3或3/4为宜。

喷灌即喷洒灌溉,它是借助一套专门设备如动力、水泵、输水管路和喷头等,将水喷到空癸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落在田间如同降雨对小麦进行灌溉,其主要优点是:

①省水。

喷灌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灌水比较均匀,一般较地面灌溉可节约水量30~50%,不仅节约了灌溉用水,且可扩大灌溉面积;②喷洒水点小,很少破坏土壤结构。

③不必修埂打畦,可以减少渠道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地形不太平整的地区或坡地丘陵山区或水源不足地区,更能发挥其优越性。

喷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易受风力影响,一般在3~4级以上大风时,灌溉均匀度降低;二是空气湿度过低时,水滴未落到地面之前,在空中的蒸发损失较大;三是只表土湿润,深层土壤湿润不够,影响小麦根系深扎,难以抗御严重干旱;四是在高产田后期喷灌时,容易造成倒伏。

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

喷灌有固定、半固定和移动三种形式。

固定式喷灌设备投资高,但操作方便,灌溉效率高;半固定式是动力、水泵相干管固定,喷头和支管可以移动,设备投资比固定式少;移动式喷灌机,设备简单,使用灵活,投资少,但管理的劳动强度较大。

二西南地区小麦灌溉与抗旱栽培

西南地区小麦生育期间正值冬干春旱,多数地区降雨甚少,一般仅100~200毫米,且大多分布于后期,所以合理灌溉和抗旱栽培是一项重要措施。

1.小麦的需水指标与灌溉需水指标是确定灌溉时期的依据。

长期以来,国内外多以土壤水分含量为指标,但由于土质、气候、品种的不同,并不能完全反映小麦体内的水分状况。

在生产实践中,常常根据小麦生育时期进行灌溉,如出苗水、分蘖水、拔节水、孕穗水、开花灌浆水等。

不同生育时期和一定的产量因素有关,如果土壤干旱,特别是体内水分未达到生理指标,就应当及时予以灌溉。

灌水量是计划用水、合理灌溉的重要内容之一。

决定每亩灌水定额,可用下式计算:

灌水量立方米/亩=667X田间最大持水量―灌水前士壤含水量×土壤容重×计划灌水土层深度

例如,灌前测知土壤含水量为17%,田间最大持水量28%,土壤容重为1.3,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为0.6米,则本次灌水量应为57.22立方米。

2.抗旱栽培抗旱栽培是通过农艺措施,纳雨保墒,增加土壤湿度,以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对水分的要求。

根据各地传统经验,它包括土地改良、深耕蓄水、细耙保墒、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并选用抗旱稳产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所以抗旱栽培是因地制宜、各项措施相互配合的一整套耕作栽培制度。

近代研究表明;小麦逆风比顺风开沟种植,能减低行间风速和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叶片持水力。

聚土免耕种植,可扩大根层水分库容,春末夏初4~5月土壤含水量比平作多12立方米/亩,使小麦增产达17.5%。

此外,药剂处理也有一定效果。

用0.5~0.8%的阿斯匹林拌种,提高了小麦抗旱能力。

其他如氯化钠浸种刘瑞生,1979、喷施抗蒸腾剂申来水,1989,施用土壤吸水剂等,对小麦都有一定抗旱增产作用。

三小麦的湿害及其防止

湿害是土壤水分过剩,造成空气不足而引起小麦生育障碍的现象,这是西南地区稻茬麦田生产中的严重问题。

1.湿害的发生机制与敏感时期因土壤过湿使氧气不足,根系呼吸作用减退。

但水田稻与旱地作物麦根部供氧状况不同,前者通过茎叶供氧,故缺氧并不妨碍根部呼吸,而小麦由土壤直接供氧,所以影响呼吸。

根部呼吸作用受阻,引致植株体形态、生理以及细胞机能的变化。

随着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根部组织坏死或木质化,妨碍养分吸收,地上部生长也受到抑制。

这是冬季湿害的机制。

春季地温上升以后,土壤微生物开始活动,小麦根量增加,根系呼吸作用旺盛,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形成有毒物质,使根系发生坏死、木质化或根腐,植株生活力减退,严重时凋萎枯死,所以湿害的影响更为严重。

小麦湿害的敏感期,指在一生中短期逆境使产量锐减的时期。

我国农民经验“尺麦怕寸水”,提出为节间伸长至灌浆成熟,这些结果均嫌广泛笼统。

研究指出,敏感期相当于个体发育过程的孕穗期,即始于拔节后15日,终于抽穗期。

从产量因素看出,孕穗期土壤过湿引起大量小花、小穗败育,使粒数下降最大,不仅造成“库”的减小,粒重也随之降低,表明“源”也受到了限制。

2.防止湿害的方法

首先要选择耐湿性品种,如根系发达,茎叶供氧较多,根粗、秆矮,有利于由茎叶供氧,早熟可避免后期梅雨的危害等。

在栽培技术上,则应针对麦田湿害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

根本的措施是改良土壤质地,、降低地下水位,搞好农田排水系统,在此基础上实行深沟高厢,使厢沟、腰彻主沟,围沟配套,既能排除地面水、潜层水,又能降低地下水位。

关于厢面宽度,应因地制宜,过窄费时费工,土地利用率不高,过宽则排水不良,不能达到改善土壤通气状况的目的。

如前所述,近年来西南各地试验推广的少耕、免耕和半旱式栽培,对于战胜湿害,保证适时播种和培育壮苗,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配合增施肥料,改进田间管理,也可以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

二、小麦营养与施肥

一小麦的矿质元素及其作用

小麦干物质中,碳、氢、氧占90%以上,氮和灰分元素磷、钾,钙、镁、硫、铁及微量元素不足5%。

从土壤含量和增产作用来看,氮、磷、钾最为显著,所以称为肥料三要素。

氮是细胞原生质,叶绿素等的组成成分,充足的氮素可以促进根、茎、叶的生长,增加叶面积和有机物的积累。

在幼穗雌雄蕊分化时施氮,可以减少不孕小花而增加粒数。

当然,氮肥过多也会引致茎叶徒长,抗逆力减弱,发生倒伏,或病虫危害、贪青晚熟等。

磷是细胞核的重要成分,并参与细胞的合成反应和糖、氮的正常代谢。

小麦对磷反应敏感,缺磷会抑制根系发育,分蘖减少叶色暗绿发紫,成熟延迟,最后使粒重下降,品质不良。

钾能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对氮和磷的吸收,提高体内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使茎秆坚韧抗倒。

保证钾肥供应,还能提高叶水势、叶片持水力,显著地增强抗旱作用。

其他元素对根的发育钙,叶片的生长镁,铁、铜、锰、钼、茎的伸长锌、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硼等,都具有特殊作用,虽然在植株体内数量很少,如果土壤供应不良,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小麦需肥特性

1.需肥量较多,但因品种而异小麦与其他作物相比,需肥量较多。

一是小麦生育期较长,并且大半处于低温时期,土温低,有机质分解慢,二是幼苗期长,基肥易流失,三是在干旱条件下,磷、钾的养分形态不易被根系吸收,钾又不能通过灌水来供应。

小麦品种不同,特别是矮秆高产品种和高秆地方品种,需肥量差异很大,有人称高产品种即为对肥水的高敏感品种。

2.不同生育阶段吸收量不同总的情况是,随着幼苗生长,干物质积累增加,吸肥量不断增加,至孕穗、开花期达到高峰,以后则逐渐下降,成熟期停止吸收,但在三要素之间,不同生育期也有一定差异。

氮素在苗期含量最高,反应敏感;而单位面积日吸收量则有拔节至孕穗、开花至成熟两个高峰。

磷素的含量比较平稳,并从返青以后日吸收量稳步增长,直至成熟。

钾在拔节时,含量已达最高,以后则迅速降低,而日吸收量以孕穗、并花期最多,后期需钾较少。

3.产量水平与施肥量的关系

小麦的需肥特性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不同生态地区、土壤条件品种类型和栽培水平下的分析结果,平均每生产100千克小麦籽粒,大致上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N3.0~3.5千克、P2O51.0~1.5千克、K20

2.0~4.0千克,在每公顷4500千克左右的产量水平时三者比例约为3:

1:

3,而当产量提高到每公顷7500千克左右的水平时,则接近于2.6:

1.0:

3.5。

可见,随着产量的提高,对磷、钾的吸收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然而,如果施肥量超过品种生产潜力,也会引起倒伏,所以二者的关系实际上呈抛物线关系。

4.不同生育期施肥的作用不同

一方面小麦不同器官的矿质元素含量不同,而不同器官又是在一定的生育时期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方面不同生育期的生长中心不同,施肥只是对当时代谢旺盛、生长势较强的部位作用最大。

例如,苗期施肥可以壮苗,增加分蘖;幼穗分化期施肥可以使穗大粒多;拔节期施肥可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数。

在成熟植株中,籽粒的氮、磷含量比率最高,分别占全株干重的76.0%及82.4%,所以后期氮、磷供应可以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提高品质。

这些规律,对于合理运筹肥水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麦的一生中,对氮的大量吸收是在分蘖、拔节和开花结实阶段;磷在植株体内积累快的时期主要是从拔节到籽粒形成阶段;而吸收钾的高峰则出现在开花前后。

尽管小麦在生长初期吸收养分的数量不多,对营养元素的不足却极为敏感。

中国麦区的小麦施肥经验强调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对于化学肥料的施用,因氮肥施入土壤后发挥作用较快而肥效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般都在播种前和拔节期分两次施用,每次各占总施肥量的1/2左右,为增加穗数和争取穗大、粒多奠定基础,磷肥由于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差,而且肥效比较迟缓,大都在播种前作底肥一次施入;钾在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土壤中含量比较丰富,一般相当于氮和磷的5~10倍,所以很多地区忽视施用钾肥,但实际上,有机质贫乏的瘠薄土壤、砂质土壤、中国南方的红壤土和东北的白浆土,以及重施氮、磷肥的高产麦田,土壤中的含钾量往往不能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通过施肥补充,在气候干燥的北方,钾肥可以作基肥施用,多雨潮湿的南方则可以分次施用。

根据用同位素肥料示踪研究的结果,小麦一生积累的氮素有70%左右来源于土壤中原有的贮存,只有30%左右来源于施用的速效氮肥。

在土壤和有机肥提供的氮素比例大于化学肥料提供的氮素时,施用化肥的增产率比较高。

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增加有机肥的数量,提高有机肥的质量。

并针对不同条件采用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作物的办法,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在有机物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氮、磷化肥的施用量,在一定时期内有显著促进小麦增产的效果。

通过粮食和秸秆的增产,一方面为发展畜禽养殖业提供饲料,反过来又为种植业增加优质的有机肥;另一方面,多余的秸秆可以直接还田,丰富土壤有机质。

这是中国许多地区以"无机促有机",改造贫瘠土壤的成功经验。

为了充分发挥小麦施用化学肥料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正确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是必要的:

①按照土地肥力等级、土壤养分多少、施肥效果,确定的产量目标,计算出适宜的施肥量和不同元素的合理配比;⑦氮肥施用后,大部分在当年就被消耗,需要经常补充;磷肥在土壤中容易被固定,肥效迟缓,当年利用率低,但能在土壤中积累,所以贫瘠的土壤开始施用磷肥时应加大施用量,以后可适当减少,肥沃的土壤则不必连年大量施磷;钾肥只有在缺钾的土壤或大量施用氮、磷的情况下才有良好的效果;③在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能够提供充足有效水分灌溉或降雨、的条件下,施用化肥的增产作用明显大于干旱条件,因此水地化肥施用量可多于旱地;④粗质砂性土壤与中等质地的壤土和细质的粘土相比,养分亏缺的可能性大,保肥能力也差,要求较多的施肥量并采取分次施肥的方法,避免因一次大量集中施肥而使养分流失;⑤前茬作物生育期长、消耗养分多、土壤休闲时间短的情况下,小麦对养分不足的反应极为敏感,应注意增加施肥量以满足增产的需要;⑧在温度偏低、日照不足的气候条件下,小麦的生育进程延缓,充足的氮素供应可以延长营养生长的持续时间,但对生殖生长不利,因此需要适当控制氮肥而相对的增加磷、钾肥的施肥量。

5.微量元素的吸收特点

小麦施肥除氮、磷、钾三要素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土壤正确掌握其它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施用。

在中国南方的酸性红壤土中,施用石灰等钙化合物进行中和,可以起到改良土壤、促进小麦增产的作用;但大量施用石灰可使土壤中的有机质过多消耗,导致地力下降。

应根据土壤的酸性强度确定适当的用量,并且一般施用一次石灰后,对土壤酸性的中和作用可维持3~5年,不必连年施用。

此外,在碱性土地上因缺钙而使小麦生长受害,施用石膏可以消除土壤的碱性反应,并使钙的供应得到补充。

在小麦三要素用量增加,产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微量元素的作用日益突出。

四川省部分麦田缺钼、锰等,已经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育和产量。

贵州省土壤微量元素在临界值以下者,有硼≤0.5ppm,占耕地面积的77.5%、锌≤1.0ppm,占8.3%、钼≤0.1ppm,占35.8%、锰≤7.0ppm,占19.1%、铜≤0.5ppm,占11.0%等。

关于微量元素的吸收特点,据测定,从吸收强度和阶段吸收量来看,拔节至开花对锌,锰、钼的日吸收最大,占总吸收量的35~50%。

同时,铜的吸收强度和吸收量也比较大。

返青至拔节是对铜吸收强度和吸收最大的时期,同时对锌、锰、钼的吸收强度和吸收量也较大。

由此可见,小麦拔节期前后是微量元素营养的关键时期。

此外,开花至成熟阶段,吸收量仍达总吸收量的23~30%,所以后期补施微肥也是小麦丰产的保证。

三小麦施肥的原则与方法

1.正确计划施肥量从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的要求出发,确定施肥量主要应根据产量水平、土壤供肥、肥料养分含量及其利用率而定,并参考下列公式计算:

满足某元素需要量=土壤当季供应量+农肥当季供应量+化肥当季供应量

土壤当季供应量=土壤中某元素的速效养分含量ppm×0.15表层20厘米土层重约15万千克

农肥当季供应量=农肥施用量×农肥含某元素百分率×当季利用率

化肥当季供应量=化肥施用量×化肥含某元素百分率×当季利用率

西南各省麦地肥力,差异很大小由于施肥技术不同,肥料利用率也有区别。

一般来说,有机肥当季利用率约20~25%,氮素化肥50~70%碳酸氢铵在50~40%以下,磷肥15~30%,钾肥50~70%。

科学地进配方施肥,就能达到既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2.各种肥料与养分相互配合在肥料种类中,有机肥含有机质多,能够改良土壤,这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因此为了培肥地力,达到持续高产,积极开辟肥源,不论在哪种土攘的施肥上,都要保证有机肥占有―定的比重。

化肥的特点是有效成分含量高,肥效快,但养分比较单一,所以既要和有机肥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也要保持矿质元素间的相对平衡。

因为每种养分对小麦都具有特殊功能,不可代替;但这些元素又同时处于植株体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首先就表现为单盐毒害。

如将小麦培养在氯化钙或氯化钠中,都使根的生长受到抑制,如将二者混合后,单盐毒害作用即被解除。

在酸性土壤上,铁、锰等溶解度较高,以致小麦中毒,而施用钙素以后,解毒的效果十分明显。

元素之间也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

例如,缺钾土壤上增施钾肥,不仅提高了植株的钾素含量,而且促进了氮、磷的吸收,并使茎、叶中的氮、磷较多的运向籽粒,增加了粒重和品质,在茎秆之中,施钾比不施钾,钾含量提高2.6~3.2倍,抗倒性也好。

3.施肥方法上注重基肥和种肥小麦施肥方法,可分基肥、种肥和生育期间田间管理的追肥。

在这些环节中,应当重视基肥和种肥。

基肥小麦幼苗体内三要素含量很高,反应极为敏感,而高产小麦基本苗一般较少,要求壮苗早发,保证穗数,所以基肥非常重要。

基肥种类应以有机肥为主。

有机肥养分全面,肥效平稳,可以调节整个生育过程中养分的供应状况,但同时也要配合适量的速效化肥,这样,增产效果才显著。

西南区基肥用量,在高产栽培时,每亩应有堆厩肥1500千克左右,油枯20~30千克,尿素约5千克,以及相应磷、钾肥,保证在总用肥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种肥由于秋雨过多或排水困难,实行少耕、免耕及板田种麦时,有机肥难于耕翻入土,所以在播种时将腐熟优质有机肥及速效化肥集中施于种子附近,这是一种经济用肥的方法,对于迟播小麦更具有积极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肥效,基肥、种肥都要改进施用技术,如粪土相融,分层施肥,化肥深施等,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三、适时播种

一适时播种的重要性

小麦从种子萌发开始,生根长叶、分蘖拔节、幼穗分化,以及籽粒形成等,不同时期要不同的气候条件,这是品种遗传特性和长期适应的结果。

为了使小麦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条件与当地季节的变化节律相适应,在生产实践中就必须做到不违农时,适时播种。

过早或过迟播种对小麦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一方面是不利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缩短幼穗形成或生殖器官的发育;一方面是妨碍了正常的营养功能,使小麦从外界的吸收、同化、利用过程中,经常处于不利的环境条件之下,有机和无机营养不协调,构成产量的因素变劣。

因此,适时播种不仅对于高产栽培,而且对大面积平衡增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迟播小麦会延迟成熟,使后作不能及时播种或移栽,或增加间套复种情况下的共生期,影响苗全苗壮,从而不利于全年生产,所以在多熟制地区适时播种更具有重要的略地位。

当然,在播种适期范围以外,过早、过迟的生态环境是不同的,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调控技术也应有所不同。

二早播的生育特点与调控

生产实践中,播种过早的现象虽不多见,但如气候返常,冬季偏暖,也会表现出早播的特点和危害。

早播时气温较高,发芽出苗虽快,但幼苗纤细软弱;地下害虫猖獗,不易全苗;如果过早通过春化阶段,丧失抗寒能力,在寒冷地区还会越冬死苗,加之分蘖受到抑制,所以穗数较正常播期偏少。

西南麦区冬季比较温暖,春性品种早播可以延长幼穗分化,增加小穗、小花,但如过早孕穗、开花,当遇到低温寒潮侵袭时,就会影响减数分裂和受精结实。

据研究,当前四川小麦品种四分体时期的临界温度为5~6℃,开花期的临界温度为10~11℃,而多数地区在3月上、中旬还难以稳定达到,所以粒数变化很大,甚至颗粒无收。

早播可以早抽穗早开花,相对来说,由于灌浆期较早而气温较低,加以穗粒数较少而使粒重增加,但仍不足以弥补穗数和粒数减少的损失,所以产量不高。

对于生育时期如拔节、孕穗偏早的麦苗,首先应及早采取措施,拖延时间以后,则很难补救。

其次要根据苗情促控结合,一方面要深锄伤根,减少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同时要镇压麦苗,喷施多效唑或矮壮素,控上促下。

另一方面也要增施肥料,促进分蘖发育,以分蘖补主穗。

在矿质元素中,磷、钾能提高抗寒能力。

对于早穗小麦,在一般情况下勿轻易刈割。

三迟播的生育特点与补救

广大丘陵坡台旱地,小麦实行带状种植而前作为甘薯、棉花及晚秋作物时,成熟收获较迟,多数年份秋雨连绵,田湿土粘,或因劳力安排不当等,都会贻误播期。

据西南三省统计,每年迟播小麦约占总面积的10~30%,严重影响小麦生产。

小麦播种过迟,由于气温降低,出苗时间延长,消耗胚乳养料较多,使出苗率降低,幼苗弱小,影响分蘖和成穗,最后使穗数不足。

随着播期延迟,对幼穗的分化影响最大。

如在适时播种下,幼穗分化期117天,延迟两周为109天,延迟4周为97天,延迟10周只有46天。

另一方面由于群体较小,气候条件不利,光合生产率不高,使每穗粒数及单位面积粒数都显著减少。

迟播小麦的生育期较短,各个生育时期都依次向后推延,使籽粒形成和灌浆处于较高温度之下,灌浆期缩短,光合势和光合生产率降低,加以病虫害影响和无效呼吸增强,千粒重比适时播种大幅度下降。

由此可见,迟播与早播相比,受害更重,生产上减少或完全消灭迟播小麦,这是大面积平衡增产的重要问题。

根据迟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补救措施:

1.选用生育期短、耐迟播的强春性品种,精选种子,浅播浅盖,或催芽播种,注意开沟排水,调节土壤湿度,使出苗迅速整齐。

2.适当增加用种量,使基本苗达到该品种的适宜成穗数,实现以苗保穗。

要缩小窝行距,实行小窝疏株密植,建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3.基肥增氮增磷,防止僵苗,追肥适当延迟,以加速无效分蘖衰减,并提高结实率,以达到少花多粒的目的。

4.群体较大,株型要小,既不郁蔽,又不漏光,再通过肥水运筹,使晚播不晚熟、不贪青、不早衰,生物产量虽低,收获指数却较高。

在一定迟播范围内,只要实现上述配套技术体系,不仅可以补救,而且是高产的一条途径,还由于是以主茎成穗为主,所以也为“独秆栽培”。

四播种适期的确定

播种适期是指一定品种在一定地区反应产量最高的播种期。

由于在小麦生育期间年际间气候常有一定变化,而品种对这种变化的忍耐又有一定幅睫,所以播种适期应具有一定范围,一般约为7~10天。

确定播种适期,主要应考虑下列因素: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