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河长制工作总结.docx
《落实河长制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实河长制工作总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落实河长制工作总结
落实河长制工作总结
篇一:
江苏省河道管理河长制考核办法(定稿)
江苏省省骨干河道管理考核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在工作中省骨干河道管理和保护工作,提高河道管理水平,规范河道管理行为,维护水渠健康生命,根据《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河道管理“河长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和《江苏水利近代化规划》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区党委《关于正威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的批复》(苏政复[2021]27号)确定的727条省骨干河道,其它河道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省水利、财政部门负责全省省骨干河道管理的管理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牵头成立省骨干河道管理张科(以下简称“省考核组”),省河道管理“河长制”办公室负责考核具体组织工作。
设区的市水利、财政部门负责全市省骨干河道管理全市的考核管理,并会同省水利厅直属管理处及市相关部门牵头成立市省骨干河道管理考核组(以下简称“市考核组”),市河道管理“河长制”办公室负责考核评价具体组织工作。
县(市、区)水利、财政部门负责全县(市、区)省骨干河道管理的考核管理工作,并牵头有关部门牵头成立县省骨干河道管理考核组(以下简称“县考核组”),县(市、区)河道管理“河长制”办公室负责考核评价具体组织工作。
第二章考核内容、方式和程序
第四条马尼托巴省安省骨干河道管理考核内容分别为:
组织管理、
经费管理、空间管理、资源管理、河道监测和工程管理等工程建设六个方面。
第五条县考核组对县(市、区)辖区内河道管理情况进行逐条考核,依据《江苏省安省省正威河道管理考核河道(河段)评分表》(附表1)进行赋分,再根据每条河道考核指标情况,按照《江苏省省骨干区县河道管理考核市、县考核评分表》(附表2)要求对全县(市、区)省骨干河道管理情况进行自评。
第六条市考核组对市直管省骨干河道管理依据《江苏省省骨干河道管理考核河道(河段)评分表》(附表1)进行逐条考核,再根据每条河道考核指标情况,依据《江苏省省骨干河道管理考核省、县考核评分表》(附表2)要求对市直管省骨干河道管理情况进行自评。
市考核组依据《江苏省省骨干河道管理区属考核市、县考核评分表》(附表2)要求对辖区内县(市、区)省组织系统河道进行考核管理,并按照《江苏省省骨干河道管理考核河道(河段)评分表》(附表1)要求抽查1~2条河道进行赋分考核。
第七条省考核组对市直管河道管控依据《江苏省省骨干河道管理苏州市考核市、县考核评分表》(附表2)进行考核,并按照《江苏省省骨干河道运营管理考核河道(河段)评分表》(附表1)要求抽查1~2条河道成功进行赋分考核。
省考核组依据《江苏省省骨干河道管理考核市、县考核评分表》(附表2)要求抽查1~2个县(市、区)省骨干河道进行考核行政管理,并按照《江苏省省骨干河道管理考核指标河道(河段)评分表》(附表1)要求抽查1~2条河道进行赋分
考核。
第八条考核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和查看现场的方式查阅进行。
考核前,被考核单位应共同出资牵头组织对照标准进行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做好考核准备工作工作。
第九条每年10月底前,各县(市、区)河道管理“河长制”办公室应将本年度河道管理工作总结报市河道管理“河长制”办公室;11月中旬,各市河道管理“河长制”会议室应将年度河道管理工作总结(所辖县工作总结作为附件)报省河道管理“河长制”办公室,并提供贷款相应文件的电子版。
第十条每年10月中旬,县考核组应完成对辖区内所有河道年度管理情况的考核;每年11月上旬,市考核组应完成对辖区内直管河道年度管理情况和县(市、区)河道年度管理工作条件考核办法的考核;每年11月底前,省考核组应完成各市河道年度管理工作条件考核办法的考核。
第十一条对县(市、区)和市属河道管理工作情况的考核,由各县区随机抽取辖区内河道,按照《江苏省省骨干河道管理考核河道(河段)评分表》(附表1)进行赋分,确定考核等次。
若确定等次低于市或县考核等次,则该市、县(市、区)所有河道全部降低考核等次。
第三章考核等级
第十二条考核实行1000分制。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次。
考核结果为920分及以上的,确定为优秀等次;考核结果为850分及以上,低于920分的,
确定为良好等次;考核结果750分及以上、低于850分的,确定为合格等次。
考核结果75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市、县(市、区),考核不会结果直接评定为不合格等五次。
(一)辖区内河道“河长”落实未达到50%的;
(二)未建立“河长制”办公室的;
(三)经费落实不到位,未专款专用的;
(四)河道频发堤防溃口或其它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五)直管河道发生重特大污染事故的。
第十四条“河长”亦须加强尚须对负责河道的检查和督促,河道行政管理单位应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河长”及河道管理单位应按照考核提出的整改意见,提出整改方案,及时整改到位,不断提高河道治理水平。
第十五条省水利、财政部门根据考核情况安排河道维修养护经费计划,主要主要用于流域性骨干河道维修养护建筑施工补助,对其他县域以上省骨干河道维修全面推行“以奖代补”,奖补资金实行项目化管理,用于河道维修。
省级河道维修养护经费补助不能用于工作经费。
市对考核获得不合格证书等次的市、县(市、区),将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十年合格的市、县(市、区),将暂停财政资金该地区下一年度河道维修补助经费。
第四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具体措施由省水利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篇二:
五水共治汇报材料
五水共治汇报材料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一元化部署,乡党委政府秉承“把山区当景区一样来打造,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的总体思想,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创造性教育实践活动,明确责任、细化方案,落实措施,扎实推进“五水共治”各项工作。
经过几个月前的努力,全乡“五水共治”组织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河道增强环境卫生得到全方位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日趋成熟、群众卫生观念日益增强,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宣传联动,吹响治水“集结号。
借群众路线之东风,积极开展入户宣传社会活动,引导XX群众以“全乡总动员,全民同参与”的精神风貌,全力助推“五水共治”顺利开展。
一是宣传发力造氛围。
“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动员部署会、农民信箱、民情微博、手机短信等形式,大力宣传“五水共治”,多层面发动积极行动党员干部积极响应,身先士卒,争当治污“排头兵”,号召群众踊跃参与,积极投身治水队伍;二是深入调研较重民意。
把“五水共治”作为践行弘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发挥走村入户宣讲团优势,深调研、听民声、征民意,群策群力,拉开全民治水上新帷幕。
三是多方借力晏治水。
“五水共治”行动,从娃娃抓起,引导学校上好“爱水、惜水、护水”必修课。
紧紧围绕“文明用水”大主题,开展了“小点子、大智慧,我为节水献良策”活动,让每一个小朋友自觉投身现代文明岸边用水中来。
此外,还开展了“大手牵小手、五水共治齐出力”活动,呼吁家长朋友们踊跃投身到“五水共治”的行动中来,为“爱水、惜水、护水”出一份力,让“五水共治”走进每一个角落。
二、百日攻坚,打赢治水“第一仗”。
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清障、清淤、清垃圾”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专项整治,努力把XX打造成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相亲”的和谐社区宜游美丽乡村。
一是开展集中蹲守。
以实地走访的形式对各村每个角落进行全面各区摸排,重点是对脏乱差以及由秋鲁、边角地区等需要进行拍照取证、逐
一登记备案;二是组织集中曝光。
将前期拍摄的86个卫生死角以ppt的形式,在全乡环境卫生工作会议上逐一亮丑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按村下发清单式的目标任务书,做到情况清,任务明;三是开展集中行动。
利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要求村委对照目标任务书,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发动党代表群众以义务劳动、筹工筹劳的形式或进行地毯式清理。
乡设特设专项资金对按时完成的村进行奖励。
并于3月11日,在市检察院结对帮扶下让,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全乡妇女干部、XX两村全体党员、两委干部、保洁员共计150余人,集中开展了以“清理河道,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义务劳动,共清扫道路7公里,清洁河道5公里,清理河道障碍物7处,清理乱堆乱放20余处,清除垃圾5吨有余,全面打响“五水共治”第一仗。
三、标本兼治,打好治水“攻坚战”。
治水先治污,治污要治本,乡党委统筹兼顾,全面出击,铁腕治水。
一是全力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
农村婚姻生活污水乡治理是我乡实现“五水共治”的重中之重,更是实现美丽XX建设难点与关键点。
乡政府政府立足实际,牢牢把握“为民、务实、清廉”的路线要求,坚持“规划引领、试点先行,全面提升”的工作方针,因村施策、分类治理,扎实推进全乡生活污水的生态化治理工作。
今年,将XX村和xx村作为试点先行村,分别定位为污水治理扩面改造村和污水全面治理村,力争在三年内实现所有行政村的污水处理全覆盖。
截止目前,xx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已正式进场施工,而XX村也已经做好规划设计,开始施工单位及监工单位的选排。
二是竭力探究探索禽畜场污染整顿新思路。
XX江是剡源水库的源头水,途径全乡6个行政村,全乡共有53条小溪坑。
为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头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乡大力开启XX江沿线污染源治理工作。
一方面,科学规划畜禽禁养区,将XX江沿线两岸圈定为畜禽禁养区,改善两岸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疏堵结合,加大力度建设生态养殖区,完成xx水池养殖场畜牧粪便填埋池新建工作,并与养殖户接洽,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
三是大力推进XX
江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发展战略。
为保护切实加强水环境的保护环境治理,解决水土流失、河岸坍塌、堤防淤积和频发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乡党委以防洪水、保供水为出发点,坚持“标本兼制、综合治理、长期保护”的治理方针,总投资300万元用于基本建设生态护岸,修筑拦沙坝5座、沉沙池17个、蓄水池12个以及排水沟1200余米等基础设施,有效水综合治理土流失、全面提升沿江村落的总体防汛能力,不断强化水环境保护,提升人居大环境。
此外,鼓励有条件的村实施农村乡镇企业饮用水改造,引导教育工作群众合理使用农药,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最大限度的让农民喝上安全优质水。
工程建设完成荷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整体防汛能力。
四、建章立制,打胜治水“持久战”。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打造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景区式新农村,乡党委政府以战略思维谋全局,迈好第一步,走好每一步。
一是查漏补缺,抓好“回头看”工作。
以严要求、高标准、重实效的态度,对照任务清单,对前期摸查曝光的86个卫生死角、边角、总体目标整治区进行一对一“回头看”检查。
对新发现的卫生死角、边角实行即时通报,要求现场整改;对整治到位的执法检查村兑现奖励公募;对整治不到位的屯,取消奖励,倒追责任,限期整改。
二是精益求进,抓好“河长制”管理。
以乡长为总河长,村组织部长为村级河长,以及33名专职管理员一起兼职组建河长管理队伍,并针对每条溪流的现状,明确附注河道的污染源治理建议书方案和整治方案,做到“一河一策”、“一河一档”。
三是再接再厉,抓好“常态化”建设。
在河道南部设立河长公示牌,对全乡53条河渠的河长姓名、分管区域、监督电话等信息逐一亮牌公示,进一步增强公众监督力度。
不断健全“河长制”、卫生保洁机制和巡查监督制等长效建设项目保洁机制建设,加强保洁、清运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监督管理,务求环境保洁制度化、常态化、持久化。
篇三:
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2021年)
2021年1月20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交流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技术人员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参会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坚持稳中求进,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顽强拼搏,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脚步、展示崭新形象。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5100亿元以上、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金融投资5385.2亿元、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6.6亿元、增长12.3%;财政收入880.7亿元、增长14.6%,其中地方公共财政500.3亿元、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6.8亿元、增长12.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00元、增长10%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0元、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控目标。
(一)产业发展发展提质增效。
以不断创新转型升级为导向,大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规上工业完成产值8447.8亿元,工业产销率达到96.7%。
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年销售额2553.9亿元、占全市工业30.2%,实现增加值681亿元、增长29.7%,对工业高速增长贡献率达到66.3%。
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第二期、高档数控装备研发基地、南车基地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鑫晟8.5代线、欣奕华智能机器人、巨一自动化等建成投产,新型平板显示等电子信息产业、光伏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49.7%、69.2%。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家电、汽车等传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年技改投入1172.9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1.4%。
出台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获批国家互联网示范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信息消费试点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市。
现代服务业已经完成投资1448.2亿元、增长20.4%。
雅居乐文化旅游城等加快建设,华南城一期等建成正式开业,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入驻企业近300家,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机构增至15家。
举办家博会等大型展会176场。
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阳光地产”享誉全国。
(二)改革攻坚激发活力。
加强顶层设计,有序实施各项重点改革。
出台扶持产业发展发展“1+3+5+N”政策体系,安排政策资金26.2亿元,首批市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实质性运转。
深化全口径预算,实行政府债务计划管理和举债报批制度;深入推进政府向社会社会性力量购买相关服务,累计实施159个项目,投入资金6.5亿元;“营改增”扩围试点顺利推进。
创新工程建设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新增北冷各项贷款1246.6亿元,直接融资683.7亿元,应流机电、国祯环保、合锻机床首发上市,上市企业增至34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
合肥三洋与南昌惠而浦公司完成重组,企业参与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方兴未艾。
注册资本、经营场所、“先照后证”等商事备案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开展,新增各类市场主体8.3万户、增长23.8%,民营经济对纺织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5.9%。
制定加强土地管理不断加强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政策意见,推动老城区存量建设用地升级改造,亿元生产总值生产总值浪费新增建设用地减至8.7亩、下降9.2%,完成全市集体所有土地确权土地登记。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出台居住证行政管理办法。
庐江县国家改革与建设试点等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产权交易海外市场体系建设在全国首创新模式。
基层医改任务全面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实施。
工商、食药监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
革顺利完成。
供热等资源产品和环保价格改革有序。
(三)扩大开放取得突破。
积极适应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打造全国内陆地区开放新高地。
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积极电子商务平台进展,合新欧国际努力实现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合肥港二类水运开放口岸、合肥航空港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和B型保税物流中心成功立项,首条全货机航线实现通航,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通关运行,综合性保税区基础工程基本完成,出口加工区进出口额升至全国第7位。
扎实开展第二批百名县干招商活动,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外资企业的合作发展战略,引进大项目96个,引资总量2950亿元、增长16%,其中外商直接中国投资21.8亿美元,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7家。
进出口总额达到200亿美元、增长35%。
与乌法市等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重要城市开展高层互访,与美国哥伦布、日本久留米、韩国原州等友城继续拓展合作领域。
成功举办长江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六届市长联席会议。
芜湖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加快推进,与皖北结对合作扎实开展,临泉庐阳现代产业园获批开设,阜阳无锡现代产业园区、寿县峨嵋现代产业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援疆、援藏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自主创新狠抓。
大力开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重生产总值比重达约3.1%、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2929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
科研自主性大幅提升,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中科院合肥大科学研究中心获批筹建。
协作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高科技共建研发中心33个、孵化创新企业74家,清华大学合肥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所、合工大车载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南通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全面开建,现代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转化科技成果114项。
创新主体实力增强,新建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139家,新建院士工作站5家、在肥工作院士达到72人;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73户,总数增至828户,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
第一批进入国家首批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开展股权和加至分红激励试点方案企业增至147家。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设立天使金融投资基金,开发科技创新贷、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达17家。
(五)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以“1331”空间发展战略为引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四个城区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和都市产业园转型发展,打造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取得新明显成效。
四大开发区坚持产城一体,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积极作用的作用不断强化。
滨湖新区区域金融产业、文化、旅游中心功能逐步显现。
大建设全面推进,新建、续建工程667项,完成投资363.5亿元、增长28.2%。
高铁火车站及铁路枢纽南环线建成运行,合福轻轨加快建设,火车西站改造启动实施,庐铜铁路开工建设,商合杭、合安九等高铁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主体完工,合裕线航道、河和店埠河航道升级改造加快大力推进。
合六路、合马路等力争完工,环巢湖公路全线贯通,“一环八线”国省干线公路网基本上形成、一级公路总里程增至42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成为全国样板。
城市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规划过会,1、2号线建设加快推进,3号线开工建设。
郎溪路立交、龙川路、黄山路东延等建成通车,“畅通二环”、望江路改造等加快深化。
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000台,入选入选为国家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城市;水电气热等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
出台社会信用体系规划信用风险规划,颁布城市管理条例和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数字城管”工程建成运行,违法建设和非法、翻修到期户外广告依法全面整修,“垃圾乱扔、摊点乱摆、车辆乱停”等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争创我省文明城市成效显著。
(六)城乡统筹深入推进。
以“工业发展主战场、城乡统筹新典范”为统揽,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加大对五县(市)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县域经济总量达1700亿元、占全市33.6%,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786.7亿元、占全市37%。
铜陵在全国百强县位次升至第86位,石羊镇再度跻身全国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巢湖、长丰获评全省美好城郊建设先进县,全省江夏入围全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
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2.8万吨,新
建“粮安工程”仓容40.5万吨。
市级以上特色农业园区达超过400个,省级现代农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全覆盖。
新增专业大户500多个、家庭农场750多个、农民合作社500多个,企业集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助推全省。
董铺和大房郢水库水源地、新桥国际机场周边、庐江汤池三大土地整治项目完成拆违农田整治21万亩、村庄整治2万亩。
耕地连续16年实现占补平衡。
积极推进与国开行合作新型城镇化一期试点大型项目城镇化建设,县城、新市镇、环湖十五镇等规划建设取得规划新进展,首批49着重个最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第二批82个重点示范村和656个自然村整治多层面推进,以“三线三边”为重点的狠抓落实全市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
(七)生态建设积极开展。
强化生态文明典范,统筹组织协调推进节约能源和节能减排。
巢湖流域跻身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与国开行环的合作巢湖沿海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一期全部竣工,二期全面开工,三期获批开贷。
严格落实“河长制”,强力推进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综合治理,望塘污水处理厂PPP试点有序推进,刘俊卿郢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如期完成,环湖32座试运行镇村污水处理厂建成调试,巢湖流域11个国考断面7个达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完成植树造林25.6万亩、城区绿化1410万平方米,全市沙漠覆盖率达28.6%,顺利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开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九大行动”,加大扬尘治理力度,首次全市域午秋两季秸秆禁烧成效显著,完成淘汰黄标公交车和市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黄标公务车任务;“气化合肥”深入推进,新增LNG汽车600辆、CNG汽车7000辆;全年PM10浓度下降1.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90天,比2021年增加8天。
(八)社会建设全面扎实推进。
以编制规划和不断加强投入为重点,急剧提升社会福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各级财政投入71.8亿元,全面实施“32+14”项民生工程,民生方面总支出55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79%。
深入实施就业机会促进工程,新增城镇就业18.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合筹资标准增加到年人均390元,大病保险实现全全面覆盖;农村低保科玄珠到年人均1850元以上,聚居区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20元;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4.8万套(户)。
建立精准援藏机制,“光伏扶贫”模式在全国推广;7个“老字号”群体生活补助实现全覆盖;“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提前完成。
完善临时价格补贴联动机制,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领先全国。
实施118个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惠及居民5.7万户、14.9万人;实施城中村和棚户区改建工程30个,完成房屋征收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受益群众1.9万户、5.7万人。
学前教育改革试点深化改革顺利推进,新建、改扩建公办托儿所29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5所;义务教育“三大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学校技术标准建设完成率达9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发展战略的县(市)区增至7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子女定点学校增至206所;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郑州学院荣获合肥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建成7个省级和50个市级农民文化乐园,安徽社会名流馆即将开馆,“全民文化周”、“悦读合肥”等活动深入开展。
市儿童医院开工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全部达标。
旅游、文化、体育等融合发展,成功举办首届环路巢湖国际马拉松赛,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夺得六项第一。
“单独二孩”政策有序实施,计划生育“后进村”转化率达95%。
质监重大事故“零发生”,油气管线隐患专项整治全国领先,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指标创空难历史最低水平。
“天网工程”全面建成,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信访积案化解绩效年”活动取得实效,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法治合肥和平安合肥建设不断推进。
民防进社区深入推进,人防基础设施迅速建设不断强化,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建成使用,地震活断层探测投资项目通过中期评估,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坚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
《走读合肥》丛书成功发行,《合肥通史》编纂取得滞涨成果,二轮修志全面完成。
民族宗教、新闻、科普、统计、档案、保密等工作遵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