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223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docx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docx

佛山市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

佛山市2021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清楚地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规定的位置,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与本人相符并完全正确及考试科目也相符后,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或钢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各题目的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范围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不得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论语》记载,冉有陪孔子访问卫国,冉有对卫国如何管治众多人口心生疑虑,孔子

认为应“富之”然后“教之”。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激烈B.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C.孔子先富后教的治国思想D.经济繁荣促进人口的增长

2.据表1可知,这一演变

表1.中国古代书法字体的演变

A.是政府有组织简化的结果B.是古人在频繁使用中简化的结果

C.是各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D.反映了由象形到线条笔画的趋势

3.表2.唐宋时期货币流通数量统计表

时间

流通量(1贯=1000文)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

327,000贯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

135,000贯

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

3,000,000贯

宋熙宁六年(1073年)

6,000,000贯

这表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特点是

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B.南北经济重心转移

C.陆路对外贸易畅顺D.街市制取代坊市制

4.明初,为了防止倭寇伪装商人入境,政府创立了新的朝贡贸易制度,并规定,凡外国来华的朝贡使团和贸易商人都由新设立的“市舶提举司”管理。

该制度

A.严格限制了外国人来华B.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

C.导致中国贸易长期入超D.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5.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中“新式工业的出现是对西方冲击的反应,但就每项工业的产生来说,都不是来自西方的意愿,而是中国人努力的结果。

”据此判断,该学者研究近代中国时

A.支持欧洲中心论B.反对“冲击—反应”理论

C.主张中国中心论D.注重内外因相结合的方法

6.1902年成立的《大公报》对当时的学堂体育教学给予极高的关注。

如,广泛报道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也针对性地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这反映了当时有识之士

A.积极倡导“尚武救国”的精神B.主张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C.为推动维新变法进行舆论宣传D.批判传统的“轻武重文”旧观念

7.1928年6月,朱德、陈毅领导红四军在江西龙源口歼灭进攻之敌千余人。

此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8月,毛泽东领导红军排除"左"倾盲动主义的干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0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B.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具有偶然性

C.否定城市中心论成为党内共识D.革命实践催了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8.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非常沉重的集体记忆,但对于中国的伤亡人口和财产损失等相关统计中,科学性不强的量化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它也常常会被日本一些右翼学者拿来作为中国实施"反日教育"或"仇日教育"的口实。

材料表明

A.日本侵华的史实不容否认B.科学的数据统计有利于爱国教育

C.历史研究受政治立场影响D.日本右翼学者有意歪曲侵华事实

9.197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中美预备性秘密会谈的问题,准备确立新的对美政策;70年代初,美国陷入越战、经济滞涨等困境;苏联乘机迅速增强军事实力,向全球扩张。

这说明

A.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一度中断B.中美建交有必要提上日程

C.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历史的必然D.苏联成为当时的头号强国

10.1978年9月,邓小平在大庆、沈阳、天津等地发表谈话,强调要“解放思想”“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史称邓小平“北方谈话”。

该谈话

A.标志着工作重心的转移B.打破了城市体制改革瓶颈

C.已经触及社会主义本质D.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

11.在此前贵族的权力斗争中,失败一方要么被消灭,要么被没收财产后驱逐出境。

而陶片放逐法的实施,一方面是通过温和而适当的手段,将少数反对派赶出雅典;另一方面又不至于严重影响反对派的家庭和财产。

材料意在强调陶片放逐法

A.有利于城邦政治的稳定B.能避免僭主政治的出现

C.保证了公民参政的权利D.确保了公民政治的效率

12.关于自然法,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

“对于打算学习罗马法的人来说,必须首先了解‘法’(IUS)的称谓从何而来。

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

”《罗马法教科书》写道:

“自然法是指不是为体现立法者的任意创制的法。

”这反映出古罗马自然法

A.维护了古罗马帝国统治B.以公平理性为基本法则

C.以灵活务实为主要精神D.冲击了贵族法律解释权

13.西方的启蒙思想家,除了十八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几乎都保持着对上帝的信仰。

他们所要反对的是“基督教信仰主义的专制”本身。

这反映了当时

A.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启蒙思想家不反对宗教神学

C.法国新教势力强大D.思想家们的理性与宽容精神

14.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赎免法”,无偿废除了20种封建义务。

后来,普鲁士政府将1858年12月31日作为解放农民的停止实施期限。

于是,大量农民从德国东部的农业区来到了西部的工业区。

德意志帝国成立前夕,普鲁士等地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

材料说明当时

A.德国实现了工业化B.生产关系调整解放了生产力

C.贫富差距逐渐缩小D.农民成为德国工业化的主力

15.苏联散文集《莫斯科:

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莫斯科的独特面貌。

其中提到:

“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

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

”这一描述

A.反映十月革命推动经济发展B.折射出新经济政策激发生机

C.真实呈现斯大林模式的成效D.说明广告不断推动经济发展

16.下图作品创作于1972年。

该作品

图1.毕加索《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A.重在描写人物细节B.吸收风俗画的元素

C.融合中西艺术风格D.呈现变形扭曲特点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17~19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做题:

共40分。

17.(14分)自1905年科举制被废止以来,对其评价多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往对科举制的评价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出现各种与历史实际不符的、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

如下:

寒门子弟既无力支付读书的费用,又没有关系照顾,很难高中和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

同时,科举制不允许女性报考,将半数人口排除在外。

以“文章词赋,冠绝当时”的才子蒲松龄屡试不中而郁闷而死,《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喜极而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总之,科举制要么压抑或遗漏人才,要么造就迂腐儒生。

科举制造成科技于明清以后落后于西方。

中国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比重,如下表:

时间

前6-前1世纪

公元1-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

1501-1900年

占世界比重

50%

62%

71%

58%

29%

——摘编自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等

材料二孙中山多次谈到科举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认为“此制最为公允,为泰西各国所无”。

1918年孙中山称科举考试为“中国良好之旧法”,期望在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的制度。

1924年8月26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陆军大元帅名义正式公布了《考试院组织条例》及《考试条例》《考试条例实行细则》等。

——摘编自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科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谈谈你对材料所列“误区”的认识。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对待科举制的态度。

(5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7世纪,英国政府先后规定,输出金银会被定为大罪,法律规定外国商人必须将出售货物所得的全部货币,用于购买当地的商品。

出口和入口的商船和船员必须是英国籍。

1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而不是守住钱包里的硬币,于是倡导自由的贸易环境。

———摘编自蒲玲玉《浅析英国重商主义思想》等

材料二1950-1970年,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5%上升到21.6%。

同期,英、法两国的政府消费占GNP的比重,也分别由16.4%和12.3%增至17.4%和13.7%。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了经济增长,1951-1970年发达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3%,比战前的2.3%高出一倍以上。

1981年到1986年里根政府出台的政策主要包括:

为个人和企业减税,尤其是降低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减少政府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放松政府监管。

——摘编自朱行巧《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发展与比较》等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起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世界潮流,80年代形成了“华盛顿共识”: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应采用"休克疗法”,一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跨越到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国家主要经济政策的演变,并概括其演变的主要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华盛顿共识”的认识。

(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比较是治史的基本方法,有横向和纵向、单向和多向、宏观和微观等类型。

中国传统史学自古就有历史比较法,但那些都是简单、个别和偶然的比较,而且对域外文化很少表现出兴趣,他们关心的所谓“天下”实际上不超出中国范围。

晚清以来,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留心中西历史和文化之差异,并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

如梁启超撰写的《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各国宪法异同论》等,认为从中国和欧洲历史比较中,可以“知今日现象之所由来”,并提出“凡天下事,必比较而后见真”。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历史比较法,自拟论题,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符合题意且明确,即具备可比性;阐述史实合理且正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二)选考题:

共12分。

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

计分。

20.(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

其原则乃所有的田土为皇帝所有,各人只因钦许而有使用权:

每一男丁十五岁以上受田四十亩,妇人减半,奴婢及丁牛又有附加,以上系供耕种米麦之用,老免及身没归还政府。

其他种植桑麻蔬果之田土另一畴,可以继承且在限制之内得以买卖。

如果地域内的土地不敷分配时,其亩数可能减缩,受田者也可请求离“狭乡”到“宽乡”。

所以耕地国有不过具备法律上的基础,授权与官僚组织,作为他们强迫实施政令的凭借,至于详细的情形,则无法作全国一致的论断。

土地之为国家所有,并不是立案的原始目的。

大地主仍然存在,不过那是例外,而不是一般的情形。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均田令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均田令对促进民族交融的意义。

(6分)

21.(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5年,美国是获胜者,在优势中暂时罢手,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用惨绝人寰的决定性方式确定了美国的这种优势。

1953年7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世界恢复了平衡。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Spoutnik),苏联人赢得了一个决定性的起点,因为征服太空也是调整远程导弹,使其射程达1万千米。

自那以后,种种成就交替而来,平衡无法确定。

双方军备竞赛越来越可怕,“冷战”因军备竞赛激起的互相忌惮而维持,世界其他民族看着这番景象,双眼圆睁,两手空空,感到极大的恐惧和无比的愤怒。

这是因为,如果说世界两大巨人的危险游戏既不比昔日欧洲的危险游戏更坏,也不比它更好,但是它却给世界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危险。

人类处在自我灭绝的危险之中。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世界处在危险之中的原因。

(6)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军备竞赛带来的影响。

(6分)

2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2年,21岁的林献堂决心以文抗日,组织诗社“栎社”,被尊称为“迷惘年代的掌灯人”。

1911年2月,梁启超应林献堂等的邀请访台,以民族大义与台湾父老相期勉。

1915年5月,创建台人自办的第一所中学——台中中学,专门招收台民子弟入学。

1920年仿北京《新青年》,创办中文月刊《台湾青年》杂志,提倡民主和自由。

1921年10月,联合进步人士成立台湾文化协会,通过发行会报、举办讲座讲演会,组织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等多种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传递来自祖国的信息,抗拒日本的殖民统治。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对台实行高压政策,林献堂转入“地下状态”坚持斗争。

1943年开罗宣言传到台岛,林献堂奔走相告,期待弃儿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

1945年10月25日上午,国民党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在台北公学会堂主持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林献堂作为台湾地方代表人物受邀参加。

这从未有过的喜悦,使他禁不住泪流满面。

——摘编自党督《林献堂:

台湾日据时期民族运动的先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献堂作为民族运动先驱的历史贡献。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献堂领导民族运动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6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D

D

A

D

B

C

C

A

B

D

B

B

C

二、非选择题

17.(14分)

(1)误区l:

认为科举制对寒门子第和女性不公平。

认识: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科举制规定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体现了公平。

妇女在古代无权无地位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与科举制无关。

误区2:

认为科举制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认识:

蒲松龄是个个案,不能以偏概全。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文学作品虚构出来的人物,不足信。

误区3:

认为科举制造成明清以后的科枝落后。

认识:

宋朝科举制盛行,而印刷术、指南针最终完成宋代。

中国科技在明代以后落后于西方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

(2)评析:

孙中山认为科举制举选拔人才具有公平性,是古代中国独创的,以政府名义恢复考试制度。

这是孙中山熔铸中西方文化精华的结果。

反映补中山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追求民主的强烈愿望.

评分说明:

(1)每个材料观点1分,批驳2分,共三个观点和批驳,得9分。

(2)评析分三层是什么2分,为什么2分,怎么样1分。

试评意见:

(1)每个误区3分,分两个角度缩分,即:

误区是什么?

(1分)认识?

(2分)

误区一∶“寒门子第”和“女性”给1分

观点:

一定要答科举体现公平公正

误区二∶科拳制压制人才,造就迁腐,给1分

观点∶科举前期能选拔人才,后期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选拔,给2分

误区三∶认为科举制造成明清以后的科枝落后

观点∶科举并非造成科枝落后的唯一原因,从政治、经济方面回答,给2分

(2)是什么?

(2分),科举制的作用(选拔人才、公平)1分;政府态度(恢复考试制度)1分

为什么?

(2分)中西文化的结合

补充:

联系背景、目的及人才选选拔的相关内容,如:

人才选拔制度不够完善;选拔适合近现代人才等。

怎么样?

(1分)补充∶反对专制;追去民主;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避免任人唯亲);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举制的创新)等。

18.(14分)

(1)演变:

①重商主义政策、②自由贸易政策、②国家干预政策(凯恩斯主义)、④混合经济政策(新自由主义)。

(4分)

原因:

①经济发展的推动;②经济思想创新的指引;③政府顺应时代潮流而调整政策。

(4分)

(2)认识:

“华盛顿共识”即“休克疗法”。

前苏联国家实行了激进转型,导致经济崩溃;中国推行渐进转型,经济取得迅速发展。

苏联照搬"“盛顿共识”导致改革失败,中国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外国经验取得成功,因此,既要学习国外经验,又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评分说明:

(1)演变:

每个政策1分,共4分。

原因:

答1点得1分,答两点得3分,答三点得4分。

(2)认识:

是什么2分,为什么2分,怎么样2分。

试评意见:

(1)演变一问必须是具体的政策,如果没有答案中的关键词就不给分,不要求“从……到……”这一模式。

原因一问以下两种情况均可给分

按宏观政策则按参考答案给分,分三个角度:

a.理论层面——思想引领(创新)

b.政府层面——政府角色(推动)

c.经济层面—一经济发展推动

按具体分阶段回答

a.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

“工业革命”、“亚当斯密理论”

b.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

“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c.从凯恩斯主义到混合经济:

“滞涨”

(2)

a.是什么?

概括含义:

2分,正确摘抄材料∶1分。

b.为什么?

前苏联、东欧:

史论结合(误区、失败)2分:

论述不完整,1分。

中国角度:

史论结合(举措、成功)2分;论述不完整,1分。

c.怎么样?

结合国情,2分。

仅仅一分为二评价华盛顿共识,不超过4分;简单肯定或否定不超过2分。

19.(12分)

参考示例

论题:

15世纪中西方航海对世界和社会转型影响之比较.(论题合理,满分2分)

阐述:

明朝国力强盛,为了宣场国威和交流文化,郑和七下西洋率领庞大的船队,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推动了朝贡贸易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但缺互深层驱动力而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

为了追求财富和发展对外贸易,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抵达了美洲实现了全球航行,伴随着血与火的殖民掠夺,推动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也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物种在全球的流通。

二者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都加强了世界尤其是亚非之间的联系;都体现了探索开拓精神。

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中西方的航海有各自的驱动力,对人类和国家转型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评分说明∶

一等(9~12分):

(1)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2)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3)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5~8分):

(1)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2)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3)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0~4分):

(1)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2)未引用史实;(3)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整楚。

试评意见:

a.论题2分:

有论述有比较2分

有论述没比较1分

没有论述0分

b.论述8分

至少两个对比项,且每个对比项下分2个方面论述且形成中西对比,每个对比项4分

逻辑有欠缺,史实表述有误扣2分

没有形成中西对比扣2分

只有对比项没有史实,最多给2分

有拓展有升华2分,照抄论题0分

20.(12分)

(1)特点:

①土地国有;②按人口财产有差别受田;③受田具体数目因地区不同略有差别;④对所受的土地有严格的使用规定;⑨并没有抑制土地兼并。

(2)意义:

①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了中原农耕文明,过上定居生活。

②游牧文明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

②民族矛盾逐步缓和。

评分说明:

(1)特点:

每点2分,共6分。

(2)意义:

每点2分,共6行。

试评意见:

(1)特点∶每点2分,共6分。

可以从所有制(土地国有);授田对象、区域,土地使用规定;结果(没有抑制土地兼并);目的(增加财政收入)等角度作答。

每点仅提取信息给1分,概括明确给2分

(2)意义:

每点2分,共6分。

补充:

均田制通过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21.(12分)

(1)原因:

①“冷战”爆发和两级格局形成;②美苏展开军备竞赛,双方都拥有毁灭世界的核武器;③美苏推行霸权主义。

(2)影响:

①推动着高新科技的发展;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③加剧“冷战”和两级格局的对峙;④增加了美苏两国人民的经济负担;⑤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评分说明:

(1)原因:

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

每点2分,共6分。

试评意见:

(1)补充:

制度或意识形态的差异

(2)补充:

客观上推动多极化发展(影响只回答积极或消极最多给4分)

22(12分)

(1)贡献:

①创办诗社、学校、杂志等,以文抗日;②与大陆保持联系,共同抗日;③传播前线抗日胜利信息,鼓舞抗日士气;④支持政府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

(2)原因:

①具有爱国主义精神;②领导民族运动策略得当;③有祖国大陆的榜样和支持。

评分说明∶

(1)贡献∶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每点2分,共6分。

试评意见:

(1)无调整

(2)补充: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

可从主观(个人品质、策略)客观(大陆支

持,统一战线角度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