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农业畜牧行业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8107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农业畜牧行业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编农业畜牧行业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编农业畜牧行业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编农业畜牧行业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编农业畜牧行业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农业畜牧行业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docx

《精编农业畜牧行业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农业畜牧行业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农业畜牧行业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docx

精编农业畜牧行业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农业畜牧行业】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福州市农业资源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福州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

2004年12月

说明

《福州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课题调研是根据闽农区划[2004]15号文件精神,在省农业资源区划办的统一部署和业务指导下进行的。

在福州市农办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了开展福州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一是和福州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

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水利局、土地局、气象局、统计局的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研讨、分析福州市农业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

二是与县区划办配合,下乡到部分有关县、镇、村实地调查,了解适时情况。

我们还得益于福州市农办安排的课题《福州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本课题提供了大量现成的数据。

这次课题时间紧、涉及面广、任务重,我们能够如期完成,首先与福州市农办的领导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其次要感谢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精诚协作,顺利快速完成前期内业数据资料分析。

另外还要感谢市粮食局有关同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粮食供求、储备、流通等情况。

福州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该评价中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福州市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2004年12月

福州市农业资源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前言

中国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粮食生产资源稀缺。

中国粮食白皮书确定的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

立足基本自给,并适度依靠国际市场。

而粮食自给的基础是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因此,着力落实农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维护我们的生命线,已成为中国21世纪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城市化加快,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需缺口将不可避免地增大;加上我国连续4年粮食减产,粮油价格普遍上涨,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十分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被频繁提出。

中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的有机结合,形成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确保粮食安全这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福州市农业资源其紧张,加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日益受到工业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竞争,部分耕地非农业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近几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约3万亩,人地剪刀差更趋尖锐;水土流失、工业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也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

以2003年为例,耕地200.66万亩,较1999年减少12.18万亩,总人口604.86万人,人均0.33亩,粮食总产量108.62万吨(粮食总需求240.0万吨),缺口达131.4万吨,粮食自给率才45.26%;根据粮食部门统计,2003年本市粮食收购6.38万吨仅为99年收购(99万吨)的6.4%。

各级各部门围绕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许多对策和措施,使粮食问题逐步得到应有的重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强做大省会中心城市”重要的战略任务。

1、农业资源基本概况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地处闽江下游,背山面海,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7′~120°31′之间,东临东海和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接南平、尤溪、德化,北连古田、宁德、霞浦,南接莆田、仙游。

全境东西宽约154公里,南北长150公里,土地总面积12040.8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上,各种构造体系在本市交汇、各向断裂交叉穿插,故境内地形地貌复杂。

本市的地貌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状特征,并成半环状分布。

地势渐次从西、西北向东、东南成阶梯状下降。

福州地跨中、南亚热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光照适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

优越的气候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

另外由于地形地貌因素影响,使得各气象因子分布存在着较为明显得水平和垂直的差异。

全市土地总面积1795.2万亩,其中:

耕地200.66万亩(水田142.98万亩,旱地57.6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1.18%;园地82.28万亩,占4.58%;林地1158.4万亩,占64.53%;居民点及厂矿用地76.13万亩,占4.22%;交通用地42万亩,占2.34%;水域面积53万亩,占2.95%;未利用土地12万亩,占0.06%。

全市人均耕地0.33亩,比1995年人均耕地0.39亩下降了0.06亩,大大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0.8亩危险线。

本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

闽江从闽清县雄江镇入境贯穿本市,东流出海。

大樟溪、梅溪、古田溪、安仁溪、大目溪本市分别从境内不同地方注入闽江。

敖江流经罗源、连江由晓沃乡汇入东海;龙江流经福清市于海口镇入海;中房溪流经罗源县入海。

综上,本市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并直接受降水制约,其时空分布相同于降水状况。

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植被覆盖、河流分布、蒸发量不均等造成水资源分布相差很大。

2、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与评价

2.1、耕地资源

2.1.1、耕地资源数量统计

99~03年间,全市新增耕地0.8905万亩,其中:

开荒、围垦造地0.3550万亩,占新增耕地的39.86%;平整土地增加面积0.2472万亩,占27.76%;退果、林、渔还耕0.2883万亩,占32.38%。

全市占用耕地12.91万亩,其中国家建设占用耕地为主要因素,共占用耕地6.48万亩,占总占用量的50.19%;乡村集体建设占用耕地2.24万亩,占17.35%;农民个人住房占用耕地0.83万亩,占6.43%;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退耕改渔占用耕地等3.36万亩,占26.03%。

综上,我市耕地总量逐年呈净减少(见表1),2003年年末耕地200.66万亩,比1999年的212.48万亩减少12.18万亩,净减幅为5.56%。

其中水田净减8.94万亩,旱地净减3.24万亩。

全市各县(市)区耕地均减少,净减幅最大的县、(市)区是长乐市(8.4%),其次是福清市(8.3%)。

表1.99~03年福州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

万亩

年份实有耕地新增耕地减少耕地净增减耕地净增减率

1999212.480.100.29-0.19

2000209.840.322.97-2.641.24%

2001206.220.073.68-3.611.72%

2002203.870.252.60-2.351.14%

2003200.660.163.37-3.511.72%

面积是产量的基础,我市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仅0.33亩,耕地资源尤为宝贵,必需珍惜每一寸耕地。

至2010年通过土地整理预计可新增耕地8.6万亩,但部分耕地非农业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

因而我市在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趋势下,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率加快,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更加日趋严重,必需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过度挤占耕地,破坏基本农田,损害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耕地资源数量是今后粮食生产首要的保证。

2.1.2、耕地资源质量评价

耕地土壤种类多种多样——全市土壤分9个土类、24个亚类和65个土属68个土种。

主要有:

①红壤,是全市分布面积最大的土类,也是低丘旱作的最主要土类,遍及各县,区;②水稻土,面积14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97%,占耕地总面积的71.26%,是我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农业土壤,也是稻谷生产的主要土壤,广泛分布于河谷、滨海平原及中低山丘陵的坡垄谷;③潮土,主要分布在郊区、闽候、永泰、福清的河流中下游冲积物上,有灌溉的地,多已辟为水田而演化为水稻土,有的辟为旱作地,面积6.7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39%。

耕地肥力状况——我市耕地的质地大部分状况良好,轻壤、中壤占耕地总面积的71.6%。

但沙漏和粘重板结的耕地占14%以上,以平潭、福清、闽侯、长乐、闽清等县较多。

土壤酸碱度,旱地pH值为4.8~6.8,水田pH值4.8~6.2,耕作层厚度大于15厘米的占35.6%,以平潭、福清、闽侯长乐、闽清比重大;厚度为10~15厘米的占55.5%,小于10厘米的占8.9%,多分布于闽侯、福清。

我市土壤缺素情况很普遍。

其中缺氮(全氮含量少于0.1%)的79.21万亩,占耕地的39.47%;缺磷(速效磷低于8ppm)的123.26万亩,占耕地的61.43%,以闽候、罗源、连江、永泰、长乐较严重;缺钾(速效钾低于80ppm)的152.93万亩,占耕地的76.21%,以平潭、闽清、永泰最严重。

全市还有缺乏有机质(含量少于1%)的30.25万亩,占耕地的15.08%。

此外,由于近年来耕作制度不甚合理,轻养重用,使耕地土壤肥力状况渐趋恶化。

全市土壤中尚有潜育化水稻上15.11万亩,粘重板结的32.23万亩。

,水土流失的307万亩(其中主要为非耕地,但对耕地影响极大),冷烂锈毒的12.6万亩,盐渍危害的2.3万亩,砂化的24.9万亩,偏酸的71.28万亩,低洼易涝的10.8万亩,干旱缺水的43.27万亩,成为种植业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因素。

总体上我市耕地中、低产田比重大(见表2),其中(2003年)中产田:

100.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03%,低产田:

55.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63%;增产潜力较大。

今后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改造中、低产田应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

表2.福州市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单位:

万亩

年份高产田比例中产田比例低产田比例

199939.5218.60%112.1552.78%60.8128.62%

200041.0219.55%109.6752.26%59.1528.19%

200142.3320.53%105.5451.18%58.3528.29%

200243.1121.15%104.3151.16%56.4527.69%

200344.8122.33%100.4050.03%55.4527.63%

2.2、气候资源

我市地处南亚热带北端,中亚热带南端,东南面海,具有显著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

境内有鹫峰山脉和戴云山脉斜贯西北,形成自然屏障,起了阻挡或减弱冬季寒潮南侵和截留海洋湿热气团的作用。

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光照适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

全市常年平均气温16~20℃;≥10℃积温4500~6500℃;无霜期335~345天;年日照时数1700~198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4100~4600兆焦耳/平方米;年降雨量900~2100毫米。

优越的气候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

2.2.1、光能资源

我市处低纬度,接受太阳辐射量和照射时数较多。

全市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03~114千卡/平方厘米,其中7~8月份量多,有12~15千卡/平方厘米,11月至翌年2月份较少,也有5~7千卡/平方厘米,说明冬季仍能获得相当丰富的热量。

但目前我市光能利用率还不高。

日照情况,全市年平均有效日照时数,从西北到东南为1700~2100小时。

最多的7月份为240~290小时,最少的2月份为90~120小时。

3月份至11月份为1300~1700小时,占全年的70~80%。

日照充足,有利于双季稻和各种作物的生长。

2.2.2、热量资源

我市热量资源丰富。

海拔100米以下地区全年平均气温19.0~19.7oC。

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热量资源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大大超过水平方向的变化,一般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oC,积温减少200~250oC,生长季节也减少7天。

全市≥10oC积温为6058~6563oC。

≥10~20oC的积温,罗源、连江、闽侯、永泰在海拔100米以下地区为5000~5300℃,其余各县低海拔地区为5300~5600℃,高海拔地区只有3600~3900oC。

无霜期天数,全市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海拔100米以下地区,无霜期平均为291~339天,平潭县几乎终年无霜。

2.2.3、降水量

我市降水量时空分配不均,雨季、旱季截然分明。

雨量主要集中在3~9月份,这段降雨量占全年雨量80~85%。

5~6月是梅雨季节,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约为400~510毫米,占全年雨量的31~35%。

7~9月多为台风降雨,内陆时有雷阵雨,这个时期雨量很不稳定,相对变率很大,尤其沿海地区台风雨少,就容易发生夏、秋旱。

10至年2月是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15~20%。

由于全年降水分布不均,有80~85%雨量集中在3~9月份,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各地年平均径流深在500~1500毫米之间。

因此,我市水的问题不是资源不足,关键在于如何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其利用率。

我市地形地貌不同,差异极大,也导致降雨量分布不均:

沿海岛屿年平均降雨量只有900~1200毫米,中部平原1300~1500毫米,西北山区年平均雨量1500~1900毫米,个别地方可超过2000毫米。

2.2.4、主要灾害性气候

我市农业气象,总的来看,对种植业生产是有利的,但灾害性气候频繁,影响了作物高产稳产。

主要有寒、旱、涝、台风等:

寒害——就目前种植业生产情况看,寒害中以秋寒危害最大,倒春寒次之,五月寒和冬寒又次之。

干旱——干旱是我市主要灾情之一。

但全市易旱面积仍有91.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5.53%。

我市干旱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其中,大旱大约3~5年一遇。

干旱主要出现在沿海岛屿,中部平原台地次之,山区较轻。

就出现的次数和损失来看,夏旱居首位,秋旱次之,春旱影响较小。

尤其是03年,持续的干旱是导致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洪涝——我市洪涝主要由暴雨造成,多发生在梅雨季节和台风季节;较大的洪水一般3年一遇。

洪水灾害多集中在闽江、敖江下游平原。

涝害以江、海堤防保护区内的平原洼地较为严重。

我市尚有10.8万亩耕地属于易涝田,主要分布于闽江下游和敖江下游沿海低地。

洪涝所造成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群众说:

“不怕七月鬼,就怕七月水”。

台风——我市位于东南沿海,处于台风侵袭路线。

夏秋季节颇受台风影响,时间一般都在5~11月,7~9月居多,约占70~80%。

主要特点是:

影响频繁,但登陆次数少。

平潭县受台风影响最多,闽江口地区次之。

台风除本身危害作物外,还带来暴雨,致使山洪暴发,提高潮位,造成水灾。

但台风雨给减少和缓和夏秋旱情也带来一定好处。

综上,99年~03年我市气候特点:

气候偏暖,暖冬现象明显,雨量总体变少。

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干旱和夏季高温。

2.3、水资源

全市水域面积182.26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48.53万亩,湖泊水面0.47万亩,水库水面6.84万亩,坑塘水面14.56万亩,滩涂面积96.29万亩。

河流水系——本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

闽江由闽清的雄江入境,经闽侯、郊区、马尾区、长乐、连江汇入东海,在本市境内河长138公里,集而面积8712平万公里。

敖江境内河长135公里。

查江流经罗源、连江汇入东海,境内河长93公里,集雨面积1224.9平方公里。

我市较大的河流还有梅溪(闽江支流)、龙江、碧里溪、大坝溪、渔溪,对我市农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都起了很大作用。

水资源数量——本市水资源总量为635.1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为83.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1.22亿立方米,客水资源总量为540.81亿立方米。

全市人均水资源为2059立方米,亩均水资源4352立万米。

正常年份,总的供应水量为29.66亿立方米。

其中客水10.74亿立方米,地表水18.61亿立方米,地下水0.26亿立方米。

而实际需水量为30.33亿立万米,其中农田灌溉11.8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3.27亿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2.75亿立方米,农村人畜用水2.42亿立万米,水资源利用率为4.669%。

当P=50%时,全市缺水0.67亿立万米,闽清、永泰、闽侯水资源有略余,其他县区均属缺水县,我市已是“水资源紧张区”。

我市水环境质量不理想。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废水,特别是造纸、制革、电镀等工业排放的废水和农业废水,特别现代化学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给水质污染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特点与评价

3.1、现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特点与评价

99年~03年间,全市粮食生产由于受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粮价持续低迷等影响,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加上受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等影响粮食总产均有所下降。

(见表3)

表3-1.99~03年福州市粮食生产情况单位:

万吨、万亩

年份农作物总粮食播粮食总复种指粮食总净进口

播种面积种面积产量数(%)供给

1999596.96400.81147.10281233.286.1

2000582.19382.19140.38277235.795.3

2001542.61344.26124.77263237.6112.8

2002532.67330.20122.86261238.8116.5

2003504.70298.37108.62252240.0131.4

表3-2.99~03年福州市粮食生产情况

2003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04.72万亩,复种指数为252%,粮食播种面积298.37万亩,粮食总产108.62万吨。

但粮食总需求为240.0万吨,净进口达131.4万吨。

其中口粮消耗139万吨,社会粮食消耗101万吨。

粮食作物种类主要是水稻,其次是薯类、大小麦、大豆和杂粮。

粮食播种面积构成中,水稻187.59万亩、总产78.94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72.68%,甘薯60.45万亩、总产20.91万吨,马铃薯15.77万亩、总产4.41万吨,大豆31.43万亩、总产3.82万吨,杂粮3.13万亩、总产0.55万吨。

从水稻品种结构和布局上看,早稻播种面积71.90万亩,总产量32.27万吨,中稻和季晚稻播种面积51.67万亩,总产量22.39万吨,双季晚稻播种面积64.03万亩,总产量25.27万吨,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144.50万亩,总产量60.50万吨。

我市农业部门在粮食良种推广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由此可以得出我市是个严重的缺粮地区,粮食购销存在相当大地缺口,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若不加以及时有效地控制,势必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有更高的需求,所以对我市粮食问题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粮食短缺为结构性短缺,缺的是饲料粮;针对这一特点应实行人畜分家、粮饲分治,建立粮油、经作、饲料三元作物种植结构。

3.2、潜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特点与评价

3.2.1、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改造中、低产田

我市中、低产田比重大,增产潜力大,在目前耕地及其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总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治理,提高单产,缓解粮食生产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低产田的数量、构成和分布特点——2003年中产田:

100.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03%,低产田:

55.4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63%。

在各县(市)中低产田资源中,依面积大小排列:

福清、闽侯、永泰、连江、长乐、闽清、罗源、晋安、平潭、马尾。

从分布状况看,由于本市地形复杂,土壤类型繁多,加上区域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造成我市中、低产田分布点多面广;主要有:

平洋田中的粘质死泥田和沙质田,梯田中的黄泥田(约占梯田总面积的50%),山垄田,锈烂田等。

中、低产田的低产成因——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农作物单产取决于四个方面:

①生态环境、②农业结构、③农业技术、④各种投入。

1)生态环境条件:

A:

热量条件差,如冷烂田,我市有33万亩。

B:

水分不平衡,如:

粘瘦田,我市有81万亩,沙漏型,我市有7万亩。

C:

土壤肥力低:

主要的障碍因素为“瘠、沙、粘、薄、盐、冷、烂、酸、毒、缺素”等。

根据土壤主要的障碍因素及治理主导方向将中低产田划分为:

瘠薄田(我市有59万亩)、渍涝田(我市有21万亩)、盐碱地、坡耕地(我市有15万亩)、风沙地等。

2)、农业结构:

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导致低产。

3)、农业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水平落后,导致低产。

4)、各种投入:

如肥料、农药、水利等投入少,导致低产。

中、低产田的挖掘潜力分析——以以往经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造中、低产田,每亩平均提高单产80~120Kg。

1999~2003年我市中、低产田平均每年改造6万亩,从2004年到2010年共可改造42万亩,则可增产3.36~5.04万吨。

3.2.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我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田水利设施和经营管理较差,水资源利用率低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78%,全市尚有43.27万亩易旱易涝耕地,大大影响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经营管理,实行旱、涝、洪、渍、盐、潮、污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迅速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粮田面积。

同时做好兴修水利和水土保持、改造中、低产田有机结合。

3.2.3、积极推广良种,主攻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选育和推广良种是粮食生产投资少、见效快、受益大的重要增产措施。

随着遗传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良种愈来愈显得重要。

以水稻为例,建立水稻光温水生产潜力的数学模型:

Yp=666.7*104/(C*1000)*E*F*Q

其中:

C——能量转换系数,即1Kg物质所结合的化学能。

E——作物经济系数

F——光能利用率

Q——作物生育期太阳总辐射能

Yp——光合生产潜力

Pt——光温生产潜力,

Pt=Yp*f(T)。

f(T)为方迪光温度衰减函数

Pt——光温生产潜力,

Pa=Pt*f(W)。

f(W)为龙斯玉水份衰减函数

如果改良作物品种将光能利用率提高0.1%,以双季稻为例,可增产54.35Kg/亩。

由此良种的选育和推广,将大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4、提高复种指数——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传统的间、套种技术,发展立体农业的办法来提高复种指数,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首先扩大冬种面积。

福州冬季11月~4月,其温度、光照和雨量分别为本地每年的33.2%、39.7%、34.3%相当于哈尔滨生产正季(每年5月~9月)的88.8%、67.1%、104.9%。

因此应把冬种作为一项农业发展战略来抓。

我市可发展冬种面积120万亩,冬种面积按粮、菜,绿肥“三三制”原则,就能保证40万亩的粮食作物,并且在种养地上较为合理。

冬种以粮饲、粮菜兼用作物为重点,如马铃薯、油菜等。

其次合理调整耕作制度,以增加熟制。

如永泰县在单季稻产区推广“上豆下稻”,福清县推广早花生收后种植早熟杂交稻等。

再者进一步发展套种、间作。

发展稻、鱼、萍共生,甘蔗、西红柿、蘑菇同长等形式的立体农业,增加作物产量。

3.2.5、限制宜农荒地开发,促进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结合生态环境建设,调整作物面积,主攻单产,缓解粮食企业生产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近几年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相当一部分新开垦荒地多在水利条件差、依靠天然降雨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粮食产量不高,水利设施不配套,丰水年种、干旱年休,容易造成撂荒、土壤沙化,既不利生态环境保护,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