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创新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789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创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创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创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创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创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创新题.docx

《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创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创新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创新题.docx

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创新题

2016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创新题

专题21江苏加试

1.(2016·江苏卷·T21~23)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

昔江淹有言:

“修史之难,无出于志。

”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

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

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根据文言虚词使用规律“虽”“亦”等常在句首,结合文句关系(想……即使……却又……),即可组织答案。

答案:

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

心/亦何所发明

2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

(3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答案:

司马迁 班固 范晔

【评分标准】每空1分,如有错别字,则不得分。

2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

关键是细读文本,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准关键句、核心词。

细读选文可知,关键句为“志者,宪章之所系”,其意是说,志是典章制度的关键所在。

再就是“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其意是说有几千年的历史、历经二十五个朝代。

整合可知,书中有跨越几千年时间、贯串二十五个朝代的典章制度。

答案:

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评分标准】“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三个点,每点1分。

概括不准确酌情扣分。

附【译文】

从前江淹曾经说过:

“修史的难点,没有超出志的。

”确实,志关系到典章制度,不是非常熟悉各朝典章制度的人是不能写的。

陈寿自称善于叙述事情,李延寿也自称很熟悉前朝往事,但他们所写的二史,全有纪、传,却偏偏不能写志,就是看重这事啊。

况且上下几千年时间,贯串二十五个朝代,却想凭借那点浅陋的学问,写点文章把这其中的典章演变写清楚,即使再穷尽一生的精力,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又能有什么发现?

聊且编辑这些见闻,用来防备以后遗失或忘记罢了。

2.(2016·江苏卷·T24)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等情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C.《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D.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执着和对荣誉的珍视。

E.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

【解析】选AE。

A项,“单骑救主”的是赵云。

E项,没有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

最终把梳妆盒还给了她的堂弟。

3.(2016·江苏卷·T25)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

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红楼梦》重要情节和核心人物的了解。

首先要明确贾政两次说“孽障”的相关背景,第一次说“孽障”是贾宝玉文思泉涌,可见是假骂,实际上是高兴,是表扬;第二次是贾宝玉不听话,不很好地读书,却惹是生非,可见是真骂。

整合归纳,用规范的语言答题即可。

答案:

“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评分标准】两次,每次3分。

其中第一次:

背景“题匾额、对联”1分,贾宝玉的表现1分,贾政说的话流露的心情1分;第二次:

贾宝玉在外、在家的表现各1分,贾政说的话流露的心情1分。

(2)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

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有什么样的认识?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药》主题思想的了解。

首先要明确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意图。

这篇小说是揭露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批判愚弱国民的劣根性的。

其次,作者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应联系背景揣摩其本意。

观刑时“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可以想见其冷漠又凶残;“攫取”即夺取,可见其贪。

不问青红皂白就“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去看杀人,一见其精神空虚,二见其无知、愚昧。

这样,就可以很容易推导出答案。

答案:

一方面,凶残、贪婪;一方面,愚昧、无聊。

【评分标准】“凶残、贪婪、愚昧、无聊”四个词语,每个1分。

4.(2016·江苏卷·T26~28)

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他们说:

“《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这里没提到《中庸》。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

他们在另一处说: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

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

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

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26.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

首先理清文本层次,标出重要语句,如“《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再结合题干要求,整合相关语句;最后按要求答题。

答案:

《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1分)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1分)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1分)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1分)

27.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

从文中找出答题区域,标出前后相关语句,二程的看法在选文第二段,如“《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等;朱子的看法在第三段,如“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等。

再结合题干要求,整合相关语句。

最后按要求答题。

答案:

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2分)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3分)

28.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文本能力。

解答这类题,虽然要有自己的见解,但也不能脱离文本。

读懂文本是关键,只有从文本生发才能答好题。

如从第二段二程的看法,我们可以推知,这几本书是有顺序的,要按顺序读;再如从第三段“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可以归纳出读“四书”的目的;等等。

最后结合题干要求,整合相关语句并适度拓展即可组织答案。

答案:

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2分)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2分)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2分)

专题22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1.[2016·浙江卷·T(三)](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墨子·节用》: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

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

通“得”。

23.(2016·浙江卷·T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

这道题其实是考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答题时应该首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

题目要求是指出“节用”的含义,文本中体现这个意思的词句主要是“去其无用之费”。

答案(示例):

去无用之费

24.(2016·浙江卷·T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概括。

题目要求分析概括墨子关于“为政”的思想,所选语段中关于这个思想的句子是“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根据这个句子进行分析概括,然后归纳综合即可。

答案(示例):

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附【译文】

《墨子·节用》中说:

“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

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省去无用的费用,因而足以成倍增长。

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专题23修辞

1.(2016·江苏卷·T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重点是比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本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A项用的是比喻(“为”是暗喻的比喻词);B项“尧舜”代指杰出的人,属于“个别代一般”;C项“干戈”是武器,代指战争,“玉帛”是丝织品,代指和平,都是“特征代整体”;D项“西施”代指美女,属于“个别代一般”。

专题24文化常识

1.(2016·天津卷·T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各句中涉及的年龄,然后对其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①中的“束发”指男子十五岁;②中的“豆蔻”指少女十三四岁;③中的“加冠”指男子二十岁;④中的“知命”即“知天命”,指五十岁;⑤中的“不惑”指四十岁。

故选D。

【知识拓展】

古代表年龄的词

1.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

3.总角:

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的左右两个髻,借指幼年。

4.始龀:

七八岁。

5.九龄:

九岁。

6.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四岁。

7.及笄:

女子十五岁。

8.志学之年:

十五岁。

9.束发: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10.二八:

十六岁。

11.加冠:

男子二十岁。

12.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二十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13.而立:

三十岁。

14.不惑:

四十岁。

15.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五十岁。

16.花甲:

六十岁。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17.耳顺:

六十岁。

18.古稀:

七十岁。

19.耋:

七八十岁。

20.耄:

八九十岁。

21.米寿:

八十八。

22.白寿:

九十九岁,百少一为九十九。

23.期颐:

百岁。

24.茶寿:

一百零八岁。

2.(2016·江苏卷·T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①“假笑啼”说的正是戏曲表演特点,“古衣冠”是古代的事情,也就是古装戏,据此可初步断定此对联写的是“昆曲”。

②“疑雨疑云”是说让人分不清真假,“颇多关节”是说其内容情节曲曲折折;“绘声绘影”是指声音像真的一样吸引人;“巧合连环”有前后内容遥相呼应之意:

根据生活常识,可以初步推断,此对联写的是“评书”。

③“白雪阳春”正是高雅乐曲的代名词;“高山流水”指的是音乐演奏的自然动听,因此可以初步判定,此对联写的是“古琴”。

④“傀儡”是“木偶戏”的别称,“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开幕几疑非傀儡”是写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舞台”当然与戏曲表演有关,所以,此对联写的是“木偶戏”。

综合分析,正确答案是B项。

【知识拓展】

  ☆昆曲(Kun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相传,昆曲的流行与一个叫贯云石的人有关。

他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

他善作散曲。

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

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等粤语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汉族一种古老的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

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方言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普通话推广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做琴,又有神农做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时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

“源于汉,兴于唐。

”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