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名1099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764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名1099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连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名1099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连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名1099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连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名1099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连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名1099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连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名10994.docx

《大连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名1099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名10994.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连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名10994.docx

大连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名10994

大连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同名10994)

大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大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业经2003年12月16日大连市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夏德仁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辽宁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大连市行政区域内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含城镇,下同)居民和城市农业户口居民,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依照本办法予以保障。

 

 第三条   市及县(市)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民政部门,以下简称保障办),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二)定额保障。

城市居民按规定计算家庭成员收入后,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其有劳动能力家庭成员,每月发给固定数额的保障金。

 

已经发给差额保障金的居民,不能申请本项规定的保障金。

 

(三)临时救济制度。

享受差额或定额保障的家庭,在重大节日享受由政府统筹安排的一次性临时救济金。

 

(四)突发性救济。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因遭受突发性灾害,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时,可申请一定数额的一次性救济金。

 

第三章 保障对象的确定

第六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户主通过户籍所在地居(村)委会向所在街道(乡镇)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居(村)委会对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初审,将结果在申请人居住地张榜公示。

公示后3日无异议的,发给《大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以下简称《申请审批表》)。

 

(二)申请人填写《申请审批表》,经所在街道(乡镇)审核后,报送所在县(市)区保障办。

 

(三)县(市)区保障办审查后,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对不符合条件的,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居(村)委会将批准结果在申请人居住地张榜公告,公告后3日内无异议的,发给市保障办统一印制的《大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以下简称《保障证》)和城市低保社会化发放储蓄存折(卡);有异议的,由保障办核实并处理。

居(村)委会、街道(乡镇)和县(市)区保障办应在接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申请人从被批准之日的次月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七条   街道(乡镇)应成立由主管领导、保障科长、民政助理、公安派出所所长、申请人所在居(村)委会主任和5名以上居民代表组成的疑难问题评审小组;居(村)委会应成立由其全体成员、社区民警和3名以上居(村)民代表组成的居(村)民评议小组,负责对初审、审核中疑难问题的评定。

 

第八条   申请人丧失劳动能力认定,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持有工伤证的,1、2、3、4级为无劳动能力;5、6级为有少部分劳动能力;7、8、9、10级为有部分劳动能力。

 

  

(二)持有残疾人证的,肢体、智力、精神残疾1、2级,视力残疾盲1、2级,为无劳动能力;肢体、智力、精神残疾3级,语言听力残疾1、2级,视力残疾低视力1、2级,为有少部分劳动能力;肢体、智力、精神残疾4级,语言听力残疾3、4级,为有部分劳动能力。

 

  (三)因病等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由县(市)区(市内四区由市)保障办、卫生局共同指定的医院负责鉴定。

鉴定费由申请人自理。

对鉴定结果有异议的,由保障办组织复鉴裁定。

 

第九条   在就业年龄段内(男18-60周岁、女18-50周岁)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不含接受国民教育的全日制学校在校生)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必须先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就业。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则上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虽然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实际生活水平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二)银行存款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倍的,私有住房人均建筑面积达到当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

 

  (三)2年内购买商品住房或高标准装修住房的;1年内购买价值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倍的非生活必需品的。

 

  (四)家中有机动车辆的;安装电话且每月通话费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的;家庭成员持有移动电话的(残疾人用于功能性补偿使用的代步机动车、固定或移动电话除外)。

 

  (五)有高值收藏或投资股票、商业保险或其它投资行为的;有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馈赠、礼金支出的。

 

  (六)饲养价值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宠物的。

 

  (七)外地在本地就读的在校学生;安排子女择校就读、出国留学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进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八)不按要求进行求职登记或虽进行登记,半年内无正当理由两次以上不接受就业安排的。

 

  (九)拒不参加社区公共服务社或无正当理由1个月内2次不参加其活动的;连续2次、一年内累计5次不按规定申报家庭收入或提出续保申请的。

 

  (十)年内因赌博、嫖娼被行政处罚过的;因吸毒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违法结婚、收养和计划外生育的;经常出入餐饮、娱乐场所消费的。

 

  (十一)故意放弃或转移个人所有资产的。

 

 第十一条   家庭成员在大中专院校学习,户籍虽转出但仍由其家庭成员供养的,可视为同一户籍人员计算并给予保障。

同一家庭存在非农业户籍、农业户籍成员的,只保障非农业户籍成员,农业户籍成员的救济或保障,由所在地政府负责。

 

第四章 家庭收入的计算

    第十二条   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货币收入包括:

 

  

(一)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二)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 

  (三)离退休养老金、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职工遗属生活补助费; 

  (四)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及红利、保险给付金收入; 

  (五)特许权使用收入、租赁收入、接受馈赠和继承收入; 

  (六)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 

  (七)自谋职业收入; 

  (八)其他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入。

 

  实物收入按市场价折款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三条   优抚对象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义务兵的津贴和退伍费,政府颁发的一次性见义勇为奖金,工伤人员的护理费、补助金,因公死亡人员及其家属的一次性抚恤金、丧葬费、生活补助费,因公致残返城的知青护理费,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四条   本办法第 十二条规定的各类收入,分别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工资、基本生活费、离退休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职工遗属生活补助费(以下简称各类应得待遇),按照市政府公布的相关标准计算;实际收入额高于公布标准的,按照实际收入额计算。

 

  应该领到各类应得待遇,因所在单位无生产经营能力,已经连续6个月未领到或未按足额领到的,经所在单位劳资部门及上级主管单位出具证明,并经县(市)区以上经贸或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后,可按实际收入计算。

 

  

(二)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者生活补助费,在扣除计算该费用所依据月数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后,剩余部分按照计算该费用所依据月数的平均额,计入本人月收入。

 

  (三)有劳动能力无固定工资收入的自谋职业者的收入,按当地保障办拟定,市保障办同意的评估标准确定。

 

  (四)赡养费按照被赡养人子女家庭月人均收入减去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后剩余部分总和的50%,除以被赡养人数计算;实际得到的赡养费高于上述规定的,按照实际得到的数额计算;在赡养人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视为该赡养人无赡养条件,可以不向被赡养人提供赡养费。

 

  (五)抚(扶)养费,有协议、裁决、判决的,按照协议、裁决、判决的数额计算;无协议、裁决、判决,或者虽有协议、裁决、判决,但其数额明显低于有给付能力抚(扶)养义务人收入25%的,每个被抚(扶)养对象最高可按抚(扶)养义务人收入的25%计算抚(扶)养费;抚(扶)养义务人有多个需抚(扶)养对象的,计算其需给付的抚(扶)养费最高不超过其收入的50%;实际得到的抚(扶)养费高于上述规定的,按照实际得到的数额计算;在抚(扶)养义务人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时,视为无抚(扶)养条件,可以不提供抚(扶)养费。

 

  (六)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农业户口成员,最低比照其户籍所在地农民上一年人均收入计算。

 

 第十五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月人均收入,是以家庭成员前3个月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平均数额为基数,除以家庭成员数。

 

第五章 优待及辅助措施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时,可按规定享受优待:

 

  

(一)具有非农业户籍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等待政府安置工作的由城市待业青年中入伍的退役士兵(自退役起8个月内);城市"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扶养人、抚养人、赡养人);因公致残返城的原知识青年;享受国家40%定期救济的定救人员;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家庭中已成年但无劳动能力、无收入的残疾子女;年满30周岁、父母无工作或靠退(离)休金、遗属补助费生活、本人无工作、无固定收入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每月按当地城市低保标准享受全额保障金。

 

  

(二)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每户每月增发5元保障金;70、80、9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分别增发5元、10元和15元保障金;三胞胎以上多胞胎家庭未成年子女,每人每月增发80元保障金。

 

  (三)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独身户、单亲家庭无劳动能力子女,在享受差额保障待遇时,每人每月按当地城市低保标准上浮30%发放保障金。

 

  (四)两劳释解人员释解后前3个月内本人无收入的,可不受有无劳动能力限制,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给差额保障金,但不发给《保障证》。

 

  (五)保障对象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或在社区公共服务社内安排就业后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0%以内的,就业后前3个月内仍可继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十七条   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给予下列辅助保障:

 

  

(一)一户一策。

针对保障对象因就业、就学、就医困难,给予专项援助,劳动保障部门优先介绍就业、教育部门减免义务教育期间学杂费及其他相关费用、卫生部门减免部分医疗费用、民政部门提供大病救助等。

 

  

(二)经常化捐助。

通过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四级捐助接收机构,将募集的衣被、家具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无偿提供给保障对象使用。

 

  (三)行业援助。

对保障对象的住房、采暖、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有关部门提供廉租房或租金补贴、减免采暖费、为其从事个体经营给予政策扶持。

 

  (四)社会互助。

社会各界及各有关部门通过敬老认亲、扶贫认亲、联络济困、对口帮扶、包户扶贫、扶残助残等形式,与保障对象家庭结对子,帮助解决各种困难,提供生活和精神援助。

 

  辅助措施的具体规定由市及县(市)、区保障办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社区服务、经常性捐赠、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

捐赠的款物,由民政部门负责接收,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捐赠的款项(含物折款)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第六章 保障对象的管理

 第十九条   市及县(市)区、街道(乡镇)和居(村)委会应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机构,建立保障对象档案,加强对保障对象的管理。

 

 第二十条   市及县(市)区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统一软件,街道(乡镇)和居(村)委会要设置计算机管理、查询终端,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信息化。

 

    第二十一条   保障对象在每月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同时,应通过居(村)委会向街道(乡镇)和保障办报告家庭收入变化情况,提出续保申请。

街道(乡镇)、居(村)委会每两个月核查一次保障对象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