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7595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荀子》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荀子》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荀子》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荀子》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荀子》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荀子》试题.docx

《《荀子》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荀子》试题.docx

《荀子》试题

1、《荀子》全书共(

A29

2、荀子是(

A法家

3、《劝学篇》

A为学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A《赋篇》B《修身篇》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设B假如C凭借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渡水B隔绝C断绝

邪秽在身,怨之所

7、“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构。

”出自()。

A《荣辱篇》B《劝学篇》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

自(

A《劝学篇》B《成相篇》

9、《劝学篇》中引用的诗句“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出自()

A《诗经•曹风•君子》

答案:

C

曰:

10、“学恶乎始?

恶乎终?

中的“恶”意思是(

A邪恶B哪里

11、“学莫便乎近其人。

中“切”的含义是(

解说

A切合实际B

12、“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

的含义为()

A隐私B不合礼法C讨厌答案:

B

13、荀子认为儒者修养身心之法和提高品德修养之术以及最终所要达到之境界的根本一点是遵循()。

A为学B礼义C为政答案:

B

14、“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A《非相篇》B《儒效篇》C《修身篇》

15、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

A

)。

16、

A

17、

A

)。

A

19、

A

”出自答案:

君子常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的含义是(

A意义B含义C

22、“言己之光美,拟于舜、

A夸奖B炫耀C

23、“恭俭者,屏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

A泛指兵器B泛指军队C泛指将领

24、“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A谦让B拥挤C让路答案:

B

25、“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博而穷者,

A痛快B快速C加快

26、斗者,忘其身者也,(

A忘其亲者也B忘其朋者也

27、在《非相篇》中,荀子论述的三个问题是(、有关礼义的必要性与方法、有关辩论的必要性与方法、有关治家的必要性与方法否定相人之术B有关礼义的必要性与方法C法后王答案:

C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形不胜心,心不胜术。

”出自(《君道篇》B《不苟篇》C《非相篇》答案:

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中“僇”含义为(责骂B耻辱C核查答案:

B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其人所贵君子。

”中“数”的含义是()。

A审视B计数C计算答案:

A

以道观尽,古今一也。

32、“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义是()。

A劝说B学说C说服答案:

B

以道观尽,古今一也。

33、“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义是()。

A功课B工作

的含义是(

34、“凡言不合先王,

A讲话有条理

35、“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

”中“假”的含义是(

A乘着B假借C虚伪答案:

A

36、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独独推崇(

A仲尼、韩非子37、荀子在(

A《修身篇》

)的学说。

B仲尼、子弓C韩非子、子弓答案:

)初开词赋之先河。

B

三奸”是指(

C奸事、奸心、奸说

B《非十二子篇》C《王霸篇》答案:

)。

38、荀子在《非十二子篇》提出“此三奸者,圣王之所禁也。

”,其中A奸事、奸民、奸说B奸事、奸心、奸民

39、荀子在《非十二子篇》所提出的“奸事”是指

A劳力而不当民务B劳知而不律先王

40、荀子在《非十二子篇》所提出的“奸心”指(劳力而不当民务B劳知而不律先王)是荀子理想的最高境界。

B大道C大知答案:

)的国家是荀子的理想。

B王者

A义立、信立、权谋立B义立、功立、权谋立

45、“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

A错误B方法C处置答案:

46、“人无百岁之寿,而有千岁之信士,何也?

矣。

”中“自持”的含义是(

A自己相信自己B自己约束自己

47、“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移之。

”中“官人”是指(A任人以官B为官之人

48、“聪明君子者,善服人者也。

A服务于人B服从于人

49、荀子在《王霸篇》中指出(

A得百姓之力、得百姓之死、

B得百姓之力、得百姓之财、

C得百姓之力、得百姓之死、得百姓之智

50、故械数者,治之流也,

A治之原也、非治之原也

答案:

B

大师为垣。

”中“大师”的含义是(民众答案:

C

)。

51、《诗》曰:

“介人维藩,

A官吏B君王C

52、荀子在《君道篇》中指出具有()这四者俱则天下归之,否则天下去之。

A善生养人、善班治人、善显设人、善藩饰人

B善使用人、善班治人、善显设人、善藩饰人

C善生养人、善安抚人、善显设人、善藩饰人答案:

A

53、荀子在《君道篇》中指出想要国家强盛、安定、荣耀的最便利的方法是(

A慎取将B慎取相C慎取官答案:

B

54、“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

”中“参”的含义是(

A参见B参加C检验答案:

C

55、“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

是(A校对B

56、墙之外,(不略知也。

A眼不见也,

57、荀子在(A《君道篇》

58、荀子在《臣道篇》中指出臣子的类型有(

A态臣、篡臣、功臣、圣臣B态臣、忠臣、功臣、圣臣答案:

A

59、“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

指的是()。

A态臣B篡臣C功臣答案:

A60、“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

A篡臣B功臣C奸臣61、“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是(

A态臣B忠臣C功臣62、“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以待无方,曲成制象。

”指的是(A篡臣B功臣C圣臣答案:

63、“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

A重大的变故B重大的命运C

)。

考核C审校答案:

);里之前,(

耳不闻也B目不见也,)论述了为臣之道。

B《王制篇》C

)。

B篡臣

)。

”中“校”的含义

B

);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

耳不听也

臣道篇》

C目不见也,耳不闻也

答案:

C)。

答案:

C

C态臣、篡臣、功臣、奸臣

答案:

A

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

答案:

C形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

C

”中“大命”的含义是(重大的命令答案:

A

)。

64、“通忠之顺,权险之平,祸乱之从声,三者非明主莫之能知也。

”中“从”的含义是A顺从B放纵

65、川渊深而鱼鳖归之,A山林密而禽兽归之

66、川渊枯则龙鱼去之,

C听从

B山林郁而禽兽归之

山林险则鸟兽去之,(

B国家失礼则士民去之

指的是

”指的

)。

答案:

B

),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

C山林茂而禽兽归之答案:

)。

C国家失义则士民去之

”中“立数”的含义是(

A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67、“程以立数,礼以定伦;德以叙位,能以授官。

A确定位置B确定位数C确定数量68、荀子在《致士篇》认为()不是成为老师的四个条件之一。

答案:

C

A博学B尊严而惮C耆艾而信答案:

A69、荀子在《致士篇》认为()是成为老师应具备的四个条件。

A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博学

B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C尊严而惮、耆艾而信、有德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70、荀子认为用兵功虞之本是()。

A在乎壹兵、在乎善附兵B在乎壹将、在乎善附将答案:

C

答案:

B

答案:

A

)。

C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

 

),反对(

B争霸,权势C权势,仁义();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贫,则天不能祸则天不能祸,则天不能病则天不能病,则天不能祸答案:

71、荀子军事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争霸

72、强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病,

则天不能贫,

则天不能贫,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争职。

”中“能”的含义是(

C能力

A

B

C

73、

)。

答案:

A

);循道而不贰,(

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

)。

答案:

A);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

A干预B能够

74、天不为人之恶寒也,

匈也,()。

A辍冬,辍行,辍广75、“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

A明智B知识C了解答案:

A76、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加于国家,(

A则王公不以为宝,则晖润不博,则功名不白

B则晖润不博,则功名不白,则王公不以为宝

C则晖润不博,则王公不以为宝,则功名不白77、大天而思之,()!

从天而颂之,(

A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孰与应时而使之B孰与物畜而制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孰与物畜而制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孰与应时而使之78、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拙,子有见于少,(

A无见于信,无见于畸,无见于多

B无见于信,无见于多,无见于畸

C无见于畸,无见于信,无见于多答案:

79、“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A方法B原则C方式答案:

B);见之而不知,虽敦必困虽识必忘虽博必谬答案:

A明王已没,莫之正也。

愚者学之,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

)。

B辍冬,辍广,辍行

C辍冬,辍行,辍广答案:

B是节然也。

”中“知”的含义是(

);珠玉不睹乎外,

答案:

C

)!

望时而待之,

答案:

);墨子有见于齐,

)。

A

”中

方”

的含义是(

)。

)。

);礼义不

)!

);宋

80、故闻之而不见,

A

B

C

81、

虽识必忘,虽敦必困,虽敦必困,几遇刑也。

)。

);知之而不行,

)。

虽博必谬,

虽博必谬,

虽识必忘,

墨子非之,

是(

A死去B没有C淹没答案:

A82、荀子的《解蔽篇》中()是全篇的总纲。

A勉之强之,其福必长B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答案:

C

83、“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

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

A私下B偏见C私人答案:

B84、“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

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危其身也。

没”

的含义

治则复经,

两疑则惑矣

”中“私”的含义是

”中“知”的含义是(

 

A识别B知识85、荀子在(

A《成相篇》

86、“然则所为有名,

A缘故87、名无固宜,

A

88、

A

89、

C《天论篇》答案:

B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

”中“缘”的含义是(答案:

C

)。

B凭借

B约之以实

径易而不拂,

B谓之正名

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答案:

A

约之以命名有固善,谓之好名请布基,慎听之:

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

是(

A假如B争取C苟且答案:

B90、“曷谓贤?

明君臣,上能尊主下爱民,主诚听之,天下为一,海内宾。

是(

A宾客91、“世之愚,是(

A废止92、“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

答案:

),四时易乡。

宇宙易位答案:

A();勇力抚世,(

)。

苟”

的含义

宾”

的含义

辍”

的含义

)。

A中“顺”的含义是(

C

C

功被天下,守之以怯守之以谦守之以谦

),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反是独立反是独立,饰邪营众反是独立,饰邪营众答案:

A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

C丑行答案:

B

),居今之俗,(),舍此而为非者,

B志古之路,服古之饰

答案:

C

),强足以(

);富有四海,(

)。

五曰顺非而泽。

”中“丑”

怪异

(服古之服

虽有,不亦鲜乎!

C志古之行,服古之衣

”中“务”的含义是(

98、

A任务B服务C便帽

99、“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

A

100、

A

101、

答案:

A

)。

)。

《衰公篇》B《君道篇》

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

《王霸篇》B《天论篇》

故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举而不陷也。

”出自荀子的(A《仲尼篇》B《天论篇》

答案:

A

出自荀子的(

答案:

C

)。

C《衰公篇》

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

)。

C《衰公篇》答案:

A

答案:

C

C知道答案:

A

)中论述了与正名有关的名实关系及如何制定名称的问题。

B《正名篇》与所缘以同异,

C依据),约定俗成谓之宜,

C约之以体)。

C谓之善名

)。

B宾主C服从答案:

C

恶大儒,逆斥不通孔子拘,展禽三绌,春申道辍,基毕输。

)。

B连接C啜泣答案:

A顺从B归顺C条理

93、天下不治,请陈佹诗:

A天地易位B日月易位

94、聪明圣知,守之以愚;

A守之以让,守之以谦,

B守之以怯,守之以让,

C守之以让,守之以怯,

)。

95、故居处足以(

A聚徒成群,

B聚徒成群,

C聚徒成群,

96、“一曰心达而险;

的含义是(A丑陋B

97、生今之世,A志古之道,

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其政好生而恶杀焉。

答案:

C

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

”出自荀子的C《臣道篇》

102、“巧而好度,必节;A《天论篇》B

103、“然后恭敬以先之,出自荀子的(A《非相篇》

104、荀子的(

A《仲尼篇》

必贤。

”出自荀子的(答案:

C

端悫以守之,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

)。

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

《儒效篇》

忠信以统之,

)。

仲尼篇》

C《仲尼篇》

谨慎以行之,

答案:

B)着重说明了大儒(圣人)及其作用。

《儒效篇》C《衰公篇》

105、“教诲开导成王,使谕于道,而能掩迹于文、武。

A承袭B掩盖C掩饰106、“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

A《儒效篇》B《天论篇》107、“故曰:

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

出自荀子的(

A《仲尼篇》108、“通则一天下,

A《致士篇》

)。

B《王道篇》穷则独立贵名。

B《儒效篇》

10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A《仲尼篇》B《致士篇》

C《衰公篇》

答案:

A人之所以道也,

C《仲尼篇》

不可以夸诞有也,

答案:

B

”中“掩”的含义是(

)。

君子之所道也。

”出自荀子的(答案:

A

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

C《儒效篇》

”出自荀子的(

C《议兵篇》见之不若知之,

C《儒效篇》

答案:

C

)。

答案:

B知之不若行之。

”出自荀子的(

答案:

C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