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7461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x

《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技术.docx

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目录

一、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及其化学防治

1虫害

2病害

二、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及其化学防治

1、虫害

2、病害

三、棉花主要病虫草害及其化学防治

1、虫害

2、病害

四:

蔬菜主要病虫草害及其化学防治

1、虫害

2、病害

 

水稻主要病虫害及其化学防治

一、虫害

为害水稻的害虫较多,常见的有30多种,可分为迁飞性和内源性两种。

迁飞性害虫有:

飞虱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等。

这类害虫在我国大部分稻区不能安全越冬或越冬基数较低。

其主发生代虫源大多从外地迁入,突增突发,危害严重。

内源性害虫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蓟马等,一般在当地均可越冬,属本地虫源。

今年来,因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分布广泛,发生频率大,危害严重,已经成为水稻的注要害虫。

稻蓟马为害秧苗,成为秧田的主要害虫。

稻叶蝉、稻弄碟、稻负泥虫、稻瘿蚊、稻蝗虫等害虫局部地区发生和危害较普遍。

1、稻飞虱类

为害状:

属同翅目,飞虱科、刺吸式口器,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三种,是水稻的主要害虫。

飞虱若虫,成虫均能为害,在稻丛下部刺吸汁液,消耗稻株养分,其唾液分泌有毒物质,引起稻株中毒萎缩。

水稻严重受害时,稻丛基部常变黑发臭,甚至整株枯死。

此外,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玉米粗缩病,白背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也呈逐年加重趋势,危害程度及发生面积不断扩大。

稻飞虱发生危害严重,主要与迁入早迟、迁入量、气候条件、品种布局和品种抗(耐)性、栽培技术和天敌等因素有关。

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其发生危害。

近几年来,国内稻区长期单一的使用某些化学药剂,导致稻飞虱产生较强的抗药性,此外适宜的气候条件,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都加剧了稻飞虱的爆发危害。

生活习性:

褐飞虱在长江流域一般发生5代,白背飞虱发生6代。

由于第一代成虫逐批移入,造成以后各世代重叠。

以后本地虫源与外地虫源混发。

成虫产卵期长,产卵量多,每只雌虫一般可产卵400—700粒。

田间分布以田中央为主,天边较少。

化学防治:

首选捕飞(吡蚜酮.噻虫啉)。

捕飞是一种新型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持效期长达20天以上,作用方式独特、持效期长、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尤其适用于抗性治理和综合防治。

25%捕飞(吡蚜酮.噻虫啉)SC的正常用量在20克/亩,亩用药量兑水40-50公斤,采用常规喷雾法。

根据田间稻飞虱发生情况,可适当调整用药量。

飞虱发生严重或大爆发的情况下,可于10天后及时补喷一次,也可与敌敌畏、毒死蜱等药剂混用,以增加速效性。

为提高药效,药液要喷在稻飞虱集中为害的稻茎中下部,喷施均匀周到。

注意保持田间3-5cm水层,药后保持田间湿润状态,自然落干,以利于药效充分发挥。

白背飞虱、灰飞虱、褐飞虱:

①25%捕飞(吡蚜酮.噻虫啉)SC,亩用20-30克,于白背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

②,或37%飞悬噻嗪酮SC,亩用30-50克,兑水50-60公斤,于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均匀喷雾。

该药具胃毒、触杀、内吸作用,但效果显著,毒性低,持效期科大一个月,选择性强。

③歼倒:

烯啶虫胺,亩用40-60克;

④锐虱:

22%吡虫啉.噻嗪酮WP,亩用40-60克;。

稻飞虱呈爆发趋势时,应推广以下防治方案:

一:

喷雾方法:

配方一:

捕飞3包10克+歼倒100克/亩;

配方二:

飞悬67克+歼倒100克/亩;

非常严重发生田块:

配方三:

普通镇飞宝150克+捕飞3包10克+歼倒100克/亩;

配方四:

普通镇飞宝150克+飞悬67克+歼倒100克/亩;

二:

毒土法:

黑虱风150克+扑虱灵40-80克拌土洒施或统捷40克+敌敌畏150克拌土洒施;

注意事项:

1:

在飞虱严重发生田块,因现在水稻植株高,公司建议首选毒土法,在毒土法不方便使用的情况下,再用喷雾方式

2:

毒土法在水稻田块湿润的情况下,效果最佳;

3:

使用喷雾方法,田间保水3-4天效果最佳;

四:

稻飞虱大爆发时不能指望1次性解决问题,应考虑2次解决问题,间隔7-10天,并且每亩用水量都要2桶水以上,粗水喷雾。

2、螟虫

包括大螟、二化螟、三化螟,属鳞翅目,咀嚼式口器害虫。

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种植结构的变化,二化螟、三化螟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

1、二化螟:

为害状:

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

幼虫初孵群集叶鞘内侧蛀食,形成叶鞘变色和枯鞘。

3龄后分散迁移,有的蛀入茎秆,有转株习性,孕穗期侵入枯孕穗,抽穗期蛀入成白穗或虫伤株。

生活习性:

一般年份发生三代,但近几年南部地区发生不完全或完全四代。

二化螟的食性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小麦、玉米、高梁、茭白、稗草等。

在潼南地区,二化螟主要为害水稻,每年发生2—3代。

二化螟的越冬场所广泛,最后一代的4—6龄幼虫可在稻桩内、稻桩间、稻草内和其它一些杂草内越冬,但以稻桩为主要越冬场所。

据笔者调查,稻桩内越冬虫量占整个虫量的70%左右。

春季在稻桩中的越冬幼虫常转移到小麦、胡豆、油菜等茎杆内取食为害,并能化蛹、羽化。

雌虫羽化后1—2天可多次交尾产卵,交尾后2—3天可达到产卵盛期。

产卵部位变化较大,水稻苗期和分蘖初期,孵块多产在叶正面,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多产在叶鞘上。

成虫喜在稀植、秆高、茎粗、叶色浓绿的稻苗上产卵,故在杂交稻苗上着卵量较高。

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第一代初孵幼虫常从叶鞘中、上部或顶端咬孔侵入叶鞘为害,2—3天后叶鞘外面呈现水渍状黄斑,再经7—10天(五月上、中旬)则形成黄色枯鞘,但这时幼虫尚未蛀入茎内。

当幼虫发育至3龄左右(即初孵幼虫经过15天左右),则转株分散蛀食心叶,造成枯心苗。

第二代初孵幼虫则群集于叶鞘内为害,三龄前后逐渐分散转移为害,造成死孕穗和虫伤株,前后大约经10天(7月上旬)。

化学防治:

①每亩用众斩、美斩60-80克,在二化螟卵孵高峰至幼虫高峰期喷雾,每亩用水量45公斤。

②阿克螟,亩用100-150克。

③精品螟除净,亩用100-150克。

④征剿:

亩用100-150克

2、三化螟:

为害状:

在水稻苗期危害,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期,造成枯孕穗;在抽穗期,造成白穗。

生活习性:

三化螟属专性寄生害虫,只危害水稻。

以成熟的幼虫在稻茬的地表下基部秆中越冬。

越冬幼虫在4月份开始化蛹;螟蛾盛发期第一代在5月份,第二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第四代在9月中、下旬。

成虫有很强的趋绿性、趋光性,白天潜伏在秧苗下部,受到惊动时迅速飞起直落不远处,傍晚出来活动,或交尾或产卵。

一头雌蛾产卵最少的1块,最多5块,300粒左右。

卵块长椭圆形略扁,多产在中上部叶片上,初期为乳白色,发育成熟时呈灰黑色,上面覆盖一层棕色茸毛,似半粒发霉的黄豆。

孵出的蚁螟沿叶片叶鞘蛀入幼叶幼茎基部,或迅速爬上叶尖吐丝下垂,随风飘落到附近植株上,从叶鞘缝隙中蛀入,咬食幼嫩茎叶,使叶片内卷,造成"枯心团"。

水稻孕穗期则咬食嫩穗粒,抽穗后再蛀入上部的茎节造成白穗。

一般情况下,蚁螟从孵化出来到蛀入茎杆内只需20分到30分的时间。

环境条件不利时,蚁螟会大量死亡。

水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有利于蚁螟的蛀入,受害最重。

圆杆和齐穗后组织器官较坚硬,蚁螟不易蛀入。

3、大螟

大螟是近几年来新上升的一种水稻害虫,主要发生在中、晚稻上。

为害状:

与二化螟相似,形成枯孕穗和白穗。

与二化螟、三化螟的区别:

大螟属夜蛾科的害虫,取食水稻后,一部分虫屎排在茎干的外面,钻孔较大。

二、三化螟属螟蛾科,取食水稻后,虫屎全部排在茎干内。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3—4代,同二化螟相似,但发生期一般比二化螟早7天左右。

由于卵主要产在田边的杂草上,因此,大螟主要在田边2米左右的范围内危害较重。

防治策略:

①众斩、美斩,亩用80毫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二桶(30公斤),常规喷雾。

该药具有活性高,杀虫谱广,持效性好,毒性低,对环境及天敌友好等特点。

②维胜:

2%阿维菌素,2.0%阿维菌素100毫升,兑水15-30公斤(视水稻生长情况和虫情酌情增加用水量),间隔15天在喷一次即可。

重发生期,2.0%阿维菌素150毫升单打,兑水30-45公斤,间隔10天可再喷一次。

③高唯:

5%阿维菌素,5阿维菌素亩用40毫升,兑水15-30公斤(视水稻生长情况和虫情酌情增加用水量),间隔15天在喷一次即可。

重发生期,亩用1.8阿维菌素75-100毫升或2.0%阿维菌素70-100毫升单打,兑水30-45公斤,间隔10天可再喷一次。

3、稻丛卷叶螟

为害状:

别名刮青虫,白叶虫,小苞虫。

以幼虫吐死将稻叶纵卷成苞,在苞内取食表皮、叶肉,仅留下白色下表皮。

大发生时,田间虫苞累累,白叶满田。

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尤其在危害剑叶和倒二叶时,常造成不实谷,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

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1—3龄幼虫食量很少,到4龄食量很大,5龄是暴食阶段,约占总食量的80%-90%。

1条幼虫一生平均危害约7片稻叶。

成虫具有趋光性,并且有趋嫩绿趋高大稻丛产卵的习性,因此早插和氮肥施用多的稻田危害严重。

稻纵卷叶螟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

化学防治:

在稻丛卷叶螟卵孵高峰期至1、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

①众斩、美斩:

亩用80毫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二桶(30公斤),常规喷雾。

该药具有活性高,杀虫谱广,持效性好,毒性低,对环境及天敌友好等特点。

②执行力:

2%甲氨基阿维菌素ME:

25-30毫升/亩;

③维胜:

2.0%阿维菌素100毫升,兑水15-30公斤(视水稻生长情况和虫情酌情增加用水量),间隔15天在喷一次即可。

重发生期,2.0%阿维菌素150毫升单打,兑水30-45公斤,间隔10天可再喷一次。

④高唯:

5%阿维菌素,40毫升,兑水15-30公斤(视水稻生长情况和虫情酌情增加用水量),间隔15天在喷一次即可。

4、稻叶蝉类

同翅目,叶蝉科、刺吸式口器、其中以白翅叶蝉,黑尾叶蝉为害最重,成虫在小麦或田边、沟边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次年迁入移栽田取食产卵。

水稻受害后叶绿素被迫害,叶片密布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干灰白,穗粒不实,同时它的排泄物还能引起霉病发生,妨碍光合作用。

化学防治:

①25%捕飞(吡蚜酮.噻虫啉)SC,亩用药16—24克,兑水30公斤作常规喷雾。

②比乐: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亩用20-30克,兑水30—45公斤搅拌均匀后均匀喷雾。

③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亩用40-60克,兑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

④37%飞悬噻嗪酮SC,亩用30-5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5、稻蓟马类

包括稻蓟马,稻管蓟马等。

成若虫以口器破叶面,吸取汁液,轻者出现花白斑。

重者叶尖卷缩枯黄,受害严重时秧苗返青慢,萎缩不发。

为害穗粒和花器,引起籽粒不实。

若为害心叶,常引起叶片扭曲,叶鞘不能伸展,还破坏颖壳,形成空粒。

化学防治:

常见卷叶苗,叶尖初卷率约15%-25%,则列为防治对象田。

①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剂拌种:

用药量为干种子重量的0.6%-1.1%,在常规方法浸种后拌匀药剂,然后踏谷播种。

②每亩10%扫洁,20-30克/亩,兑水30公斤喷雾。

③比乐: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克/亩,兑水30公斤喷雾。

二、病害

水稻病害有40多种,近年来经常发生危害的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曲病、稻条纹枯病等。

1、稻瘟病

危害症状: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病、吊颈瘟。

由于危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

叶瘟一般于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浆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结实不全。

发生规律:

稻瘟病又叫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是由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1.1苗瘟  

苗瘟多发生在秧田期,在三叶期前发病,不形成明显病斑,病苗基部水滞状至黄褐色枯死,苗瘟严重时,可使秧苗成片枯死。

  

1.2叶瘟  

叶瘟在本田稻叶上发生,一般追肥晚,偏施氮肥,分蘖盛期叶色浓绿的田块易发生,因气候条件及品种抗病性不同,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色型等病斑类型。

慢性型病斑:

为典型叶瘟病斑,呈梭型或纺锤型,边缘黄褐,中央灰白色,两端有沿叶脉伸入键部组织的褐色线条,称坏死线。

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形成灰绿色霉状物。

  

急性型病斑:

病斑暗绿色,椭圆或不规则形,小如芝麻,大如绿豆,潮湿情况下,病部密生灰绿色霉状物,多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尤以适温高湿,高氮肥,稻株嫩绿时最易发生。

急性型病斑发展很快,它的出现常是叶瘟流行的预兆。

如果天气转晴干燥或施药防治,急性型病斑转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

这种病斑较少见,斑点白或灰白色,圆或近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

多在病菌侵入嫩叶后恰遇天气干燥或土壤干旱时出现,当气温转为适温高湿,则迅速转为急性型病斑。

  

褐点型病斑:

病斑为针头大小褐点或有黄色晕圈的稍大褐点,局限在两条叶脉间,不产生分生孢子,多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叶片上发生。

  

1.3穗颈瘟  

群众称之为“吊颈瘟”,穗颈、穗轴或枝梗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滞状黄褐色小点,环绕穗颈、穗轴和枝梗扩展成灰黑色病斑。

穗颈瘟发生早,可形成白穗,似螟害状(螟害白穗有虫孔,穗颈瘟的穗轴无虫孔),穗子在穗颈部弯垂,后期可在病部折断,湿度大时穗颈部生出灰绿色霉状物。

发生迟的病稻穗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变劣。

化学防治:

①乐米佳:

33%稻瘟灵.己唑醇ME,亩用60-8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②碧朗:

40%稻瘟灵WP每亩每次60-90克。

兑水75公斤常量喷雾,或兑水30公斤低容量喷雾。

③伏瘟: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治苗瘟每亩40克,防治叶瘟每亩40-60克,防治穗瘟每亩每次40-60克。

兑水75公斤常量喷雾,或兑水30公斤低容量喷雾。

防治时期:

苗瘟在秧苗3、4叶期前;叶瘟在秧苗后期至分蘖盛期;穗瘟在破口至齐穗期。

2、纹枯病

为害状:

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呈灰绿色,椭圆形,以后扩大,边缘灰色,病斑成不规则的云纹状。

病斑发生数日后,表面有白色菌丝成团,以后变成粟褐色菌核。

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受菌源、气候、水稻抗病性和田间栽培管理几方面因素影响,在菌源充足,气候适宜时水稻纹枯病发生普遍,水稻不同生育期抗病能力不一致,种植制度和田间管理水平对纹枯病流行有一定影响,在水稻纹枯病流行高峰前进行药剂防治,是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关健时期。

  一、菌源。

病源菌以菌核遗留在田间残留病株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源,田间菌核量的多少受上季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上季发生重,田间残留量大,一般每亩有菌核60万粒,最高田块有190万粒。

田块菌核残留量在菌核量越大,初次侵染源越多,初次侵染的株发病率高。

  二、气候。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害。

温湿度综合因素影响纹枯病的发生。

稻株间温度在23℃以上,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湿度高低关系密切,湿度越大,发生越重。

多雨寡照的天气对病源菌扩展有利,田间小气候对病情扩展有一定影响,高温高湿有利于病情扩展。

  三、栽培条件。

长期灌深水的稻田,水稻纹枯病发生重,浅水勤灌,干干湿湿,湿润管理病情发生较轻。

直播稻田密度大,通风透光能力差,有利于纹枯病发生。

氮肥施用量大,磷、钾肥不足,稻株抗病力差,有利于纹枯病发生。

  四、品种和生育期。

不同水稻品种,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纹枯病发生程度有所不同,矮杆阔叶型比高杆窄叶型品种较感病,叶色深绿型比叶色淡黄型感病;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与病害发生有一定关系,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随后在田间水平扩展,株与株之间相互传播,水稻进入孕、抽穗期对纹枯的抗性减弱,病害迅速加重,从稻株下部逐渐向上部叶片垂直扩展。

化学防治:

①力托金:

40%己唑醇SC亩用12-18克兑水30-45公斤喷雾,重点喷施稻丛基部,12小时遇雨补喷,发病严重的田块在第一次施药5~7天后再施一次,喷药时间应选择在晴天上午露水落干后至十点或下午四点后。

②佳苗、惠苗: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孕穗末(破口前3天)喷施第一次,齐穗期(破口后10天)喷施第二次,每次用20-30ml30-40公斤水喷雾。

③金实:

30%井冈霉素.戊唑醇SC,亩用30-45克,兑30-40公斤水喷雾

④乐米佳:

33%稻瘟灵.己唑醇ME,亩用60-8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⑤达曲纹:

5%井冈霉素.枯草芽水剂每亩75-100ml,加水30公斤于水稻分蘖至灌浆期喷雾。

4、稻曲病

危害症状:

稻曲病多发生于水稻收成好的年份,群众认为是丰年征兆,故俗名“丰产果”。

近几年随二系杂交稻的推广应用,稻曲病发生越来越重。

通常在中稻和晚稻天发生,以优质稻、杂交稻发生较为普遍。

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只危害谷粒。

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渐膨大,包裹全颖,渐变为绿色后龟裂,散布出黑绿色粉末。

发病规律:

病菌的菌核在土壤中及厚垣孢子在病粒上越冬。

次年7—8月见开始生出头状子座,上生子壤壳,产生子壤孢子。

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

两种孢子均借气流传播,侵害花器及幼颖;水稻生长后期嫩绿,扬花期遇多雨,高温及偏施氮肥,发病重。

化学防治:

①金实:

30%井冈霉素.戊唑醇SC,亩用30-45克,兑30-40公斤水喷雾。

田间用药最佳时期在水稻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5-7天左右)。

②力托金:

40%己唑醇SC亩用12-17克兑水15公斤喷雾

③佳苗、惠苗:

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孕穗末期(水稻破口前5-7天左右)喷施第一次,齐穗期(破口后10天)喷施第二次,每亩用20-30ml,兑30~40公斤水喷雾。

④乐米佳:

33%稻瘟灵.己唑醇ME,亩用60-80克,兑水30公斤喷雾即水稻破口前5-7天左右,齐穗期再喷一次。

⑤达曲纹:

5%井冈霉素.枯草芽水剂每亩75-100ml,加水30公斤于孕穗破口前7-10天,遇连阴雨天气时,破口期第二次施药。

5、水稻黑条矮缩病

(1)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

(2)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

  2、秧苗期症状

  病株颜色深绿,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小而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

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不及正常株的1/3),后期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

3、分蘖期症状

  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

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

  4、抽穗期症状

  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实粒少、粒重轻,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

病株叶背及茎秆表面出现蜡白色沿叶脉的短条状突起,后期变黑褐色,稻岭越小,感病越强,后期病苗全部五死亡。

发生规律与危害

该病是由媒介白背飞虱吸毒、获毒、带毒、传毒、感染发病而又难以控制的病毒病。

不能经种传播,植株间也不互相传毒;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国发明南方稻区发生面积日益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深,防治的是控制飞虱危害。

  不能经种传播,植株间也不互相传毒;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

  1、传毒媒介和传毒  

 

(1)传毒媒介:

主要白背飞虱;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白背飞虱获毒时间为30min;传毒为15min。

(2)传毒:

病毒初侵染源以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再生苗、杂草等)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带(获)毒白背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

该病是由媒介白背飞虱吸毒、获毒、带毒、传毒、感染发病而又难以控制的病毒病。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国发明南方稻区发生面积日益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深,防治的是控制飞虱危害。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的早稻品种;加强健身栽培,如从肥水管理方面改善稻田环境,增强稻株的抗病虫能力,抑制飞虱和病毒的孳生繁殖。

②早稻收割前清除田边、沟边的杂草。

收割时,稻草随打、随挑、随晒,不堆放在田边,防止杂草和稻草上的残留的害虫跳入晚稻田。

收割后,立即翻耕灌水,晚稻早插大田,采取田边喷药保护。

③治虱防矮。

25%捕飞(吡蚜酮.噻虫啉)SC的正常用量在20克/亩,亩用药量兑水40-50公斤,采用常规喷雾法。

于白背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或37%飞悬噻嗪酮SC亩用30~50克,于低龄若虫高峰期兑水均匀喷雾。

5、水稻条纹叶枯病

苗期发病先在心叶基部沿叶脉出现腿绿黄斑,以后向上扩展成黄绿色相间的条纹,往往使心叶变细弱,扭转下垂。

到抽穗期形成枯孕穗,穗头小,枝梗及靓壳都扭曲畸形。

主要由灰飞虱带病毒传播的病毒病,以农业防治和化学控制灰飞虱为主。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的早稻品种;加强健身栽培,增强稻株的抗病虫能力。

②清除田边、沟边的杂草。

收割时,稻草随打、随挑、随晒,不堆放在田边,防止杂草和稻草上的残留的害虫跳入晚稻。

收割后,立即翻耕灌水,晚稻早插稻田、采取田边喷药保护。

③化学防治;早稻秧田平均每平方尺有成虫2只以上、晚稻秧田有成虫5只以上,进行防治,防治时期以成虫迁入期和卵盛孵高峰期为宜。

可采用25%捕飞(吡蚜酮.噻虫啉)SC的正常用量在20克/亩,亩用药量兑水40-50公斤,采用常规喷雾法、37%飞悬噻嗪酮SC、10%比乐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药剂。

6、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

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水稻主要病害。

对产量影响较大,秕谷和碎米多,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一般籼稻重于粳糯稻,晚稻重于早稻。

先在叶尖边缘发生黄绿色或暗绿色段斑,后沿两旁或中肋向上、下蔓延扩大,后成枯白色。

病、健部分界明显,有的呈波纹状。

籼稻病部橙黄色,稻灰褐色。

潮湿叶面分泌珠状细菌流胶。

  秧苗在低温下不显症状,高温下秧苗病斑短条状,小而狭,扩展后叶片很快枯黄凋萎

  ⑴叶缘型:

是一种慢性症状,先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发病,发现暗缘色水渍状短线病斑,最后粳稻上的病斑变灰白色,籼稻上为橙黄色或黄褐色,病健明显。

  ⑵青枯型:

是一种急性症状。

植株病感后,尤其是茎基部或根部受伤而感病,叶片呈现失水青枯,没有明显的病斑边缘,往往是全叶青枯;病部青灰色或绿色,叶片边缘略有皱缩或卷曲。

  在潮湿后早晨有露水情下,病部表面均有蜜黄色黏性露珠状的菌脓,干燥后如鱼子状小颗粒,易脱落。

在病健交界出剪下一小块病组织放在玻片上,滴上一滴清水,再加上一玻片夹紧,约1分钟后对光看,如切口有云雾状雾喷出,即为百叶枯病。

也可剪一段6厘米长病叶,插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一昼夜,上端切口如有淡黄色浑浊的水珠溢出,即为白叶病。

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水稻黄单胞菌(X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