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6917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2020高考一轮复习: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

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僧舍雄丽,榜曰“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

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有删改)

【注】①章:

大材。

②褰裳:

撩起衣裳。

③沆瀁:

水深广的样子。

④心平气易:

心情和悦。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杳无穷极           杳:

深远

B.修篁干霄           干:

C.延坐后堂           延:

延请

D.履苍莽中           履:

鞋子

【答案】D

【解析】履:

行走。

要注意文言文中词语的活用现象,如“履”在此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可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出来。

2.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①写的是游览龙鸣山时的天气情况,并非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

④写的是寺中房屋的布局。

⑥写的是山上的气候变化。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答案】B

【解析】“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于文无据。

原文只说朝四面看,周围显得十分渺小,人的心胸和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作者只是突出其高,并没有说它因此成为一个重要景点。

要同原文仔细对照,比较其细微差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答案】

(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解析】翻译文言文语句要抓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等。

(1)句中的“下”名词做状语,译成“向下”,“庖”指“厨房”。

(2)句中的“斯”是代词,是“这”的意思,“适”是“适逢”的意思,“其地”是“理想的地点”,“信”是“确实”的意思。

【参考译文】

游览美景,遇到适宜的时候是值得快乐的,遇到适合的地点更是值得快乐的,而同游玩的人又都是高雅的人,大家因相处和谐、郁闷抒发、心情畅快而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准备了酒和菜肴,招呼我一起去游览龙鸣山,也就是无想山。

当时正值春天,连续几天都是晴天,风和日丽,老老少少,按年龄大小依次而行,乐工吹吹打打地在前面引路。

从蓝溪的东南向前行五六里,两山对峙如两扇大门,相距百步,绵亘着向东延伸。

中间夹杂着山石和田地,田地右边的小路,随两山山势变得深远曲折。

走了三四里,地方变得狭窄而不适宜作农田,仅可作为小路。

又走了数里路,山势更加奇特险峻,山间薄雾和暖暖的云气,微微地浸润着人的衣帽。

山外层峦叠嶂,深远而显得无穷无尽。

过了一会儿,峭壁对立,形状像是装饰用的柱子,松树杉树高大,沿着路的两边向北转。

山涧底部多是岩石,云深树茂,繁花覆盖着山岩,鸟声清脆细碎,似乎不是人世间。

寺院雄丽,匾额上写着“禅寂”。

门外一棵松树古朴秀丽,粗得需数人合抱。

修长的竹子直冲云霄,整齐地排列在门内。

寺中的长老出门迎客,请我们坐在后堂,(后堂的)匾额上写着“白云深处”。

它的西边有“听松轩”,再向西是韩熙载读书堂的遗址,所种植的桧柏还保存着。

它的北边有“甘露室”。

再向北,上面是“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亭亭玉立,从亭子看刚才所经过的群山之顶都在下方。

于是我踩着石级登上潮音岩,那里的怪石形态各异。

同游者都感到攀登得疲劳了,于是停了下来。

我因为还没有登上最高峰而怏怏不乐,就同两三位朋友决定继续登山。

地势险峻,我们撩起衣裳抓紧藤萝,行走在苍莽的群山中。

上有深广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它西面的最高处,一块巨石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

朝四面看,周围显得十分渺小,人的心胸和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它东面的最高处,比西面还要高,我们感到疲倦了,不想再攀登,便回到“白云深处”饮酒。

当时暖气薰席,热气蒸腾犹如夏天,而凉的时候像是秋天,冷的时候又像冬天,人们觥筹交错,谈笑非常快乐,即使随从的乐工也都依他们自己的心意做事。

酒席散了,长老请客人看花,大家慢慢地登上环翠阁。

不久同长老告别,出了寺门。

走了将近一里路,众人因为游兴未尽,便席地而坐,分韵作诗玩了很长时间,诗写成了才回去。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的了。

但溧州作为一个州,并不是交通要道,加上这些山隐藏在深邃偏僻的地方,所以没有先前的贤人题咏以及当代名家抒发他们的幽情,因此我特意写了这篇游记。

哎!

既快乐而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学生到沂水边洗澡,到舞雩台吹风这样的情景吧。

兰亭集会,或许让人感慨悲戚。

现在一同游玩的人心情和悦,抒发内心的感情写成诗,都有值得品味之处,这也是快乐而又不失正体的事情吧!

于是我记下了这次游览的美景,使无想山能够在世上扬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昌九曲亭记           

【北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谿。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耶?

”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杖策载酒       杖:

拐杖  

B.扫叶席草           席:

以……为席

C.然将适西山         适:

到……去 

D.皆效于左右         效:

献,呈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杖”解释为“拐杖”错误,若解释为“拐杖”,则与后面的“策”意思相同,使句子没有谓语,所以“杖”在此处应用作动词,解释为“拄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庐于江上                   乃设九宾礼于廷

B.相携徜徉而上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C.以此居齐安三年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为之怅然移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两者都是介词,“在”。

B项,前者是连词,表方式;后者是连词,表因果。

C项,前者是介词,表原因,“因为”;后者是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

D项,前者是介词,“为了”;后者是介词,“被”。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苏轼“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②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③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④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⑤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⑥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即在齐安住了三年,不感觉时间久,意在表明苏轼对此地十分喜爱,流连忘返。

题干要求筛选苏轼“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是要求筛选此地吸引苏轼的原因。

考生做题时可以用排除法,如③是说废亭遗址地方狭小,不能承载太多游客;④是说子瞻对这些大树感到不满,这两句都是子瞻对此地感到“不如意”的地方,而⑥是说子瞻的人生追求,并没有体现它与齐安的关系,排除这三句即可得出答案。

①说武昌诸山景美,②说武昌山中的人好客,⑤说新亭建成,西山的景致更美,这些都是齐安吸引苏轼的原因。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且西山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令子瞻意适忘返。

B.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现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兴奋的心情。

C.作者写自己少年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泛舟的水,子瞻总是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D.文章最后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他处事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西山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令子瞻意适忘返”错误,由原文“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和“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可以看出苏轼是想把大树砍掉,建九曲亭。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2)夫孰知得失之所在?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答案】

(1)正当他获得一种适意的乐趣时,(觉得)天下万物都不能取代这种乐趣;等到他已经满足时,又总是对自己满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觉得好笑。

(2)有谁知道得失在哪里呢?

只能要求自己心中不觉得惭愧,处世不受到人家的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

【解析】

(1)“方”译为“当,正当”;关键实词“易”译为“换取,取代”,“厌”译为“满足”,“洒然”译为“吃惊”。

(2)“孰”译为“谁”,“惟”译为“只”,“姑”译为“姑且”。

特殊句式方面,“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属于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

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谿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

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

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它们大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

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

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

“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

”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

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

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

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

正当他获得一种适意的乐趣时,(觉得)天下万物都不能取代这种乐趣;等到他已经满足时,又总是对自己满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觉得好笑。

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

有谁知道得失在哪里呢?

只能要求自己心中不觉得惭愧,处世不受到人家的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

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三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选文

(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选文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选文(三)

丘处机,登州栖霞人,自号长春子。

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

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仑山,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同师重阳王真人。

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

金、宋之季,俱遣使召,不赴。

岁己卯,太祖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儿、刘仲禄持诏求之。

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

“天使召我,我当往。

”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

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

又明年,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

盖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自昆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

常马行深雪中,马上举策试之,未及积雪之半。

既见,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

太祖深契其言,曰:

“天赐仙翁,以寤朕志。

”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

于是锡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

“雷,天威也。

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太祖从之。

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处机请曰:

“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

”太祖为罢猎者久之。

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

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

中州人至今称道之。

岁乙酉,荧惑犯尾,其占在燕,处机祷之,果退舍。

丁亥,又为旱祷,期以三日雨,当名瑞应,已而亦验。

有旨改赐宫名曰长春,且遣使劳问,制若曰:

“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

”六月,浴于东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

“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

”遂卒,年八十。

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至大间加赐金印。

(选自《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若合一契                       ②太祖深契其言

B.①虽趣舍万殊                     ②趣使再至

C.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②固一世之雄也

D.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C

【解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分析可知,A项,契(符契/投合、相投)B项,趣(趋向/通“促”,催促)C项,固(本/本)D项,之(到、去/主谓间取独)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不能喻之于怀        喻:

明白。

②况修短随化        修:

修为,修养。

B.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

危险。

②举匏樽以相属        属:

聚集。

C.①金、宋之季,俱遣使召     季:

先后交接的时候。

②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      踣:

跌倒

D.①盖蹀血战场,避寇叛域        蹀:

踩,踏。

②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          袭:

继承。

【答案】D

【解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分析可知,A项,修:

修为,修养。

(长)B项,危:

危险。

(端正)属:

聚集。

(嘱托、劝酒)C项,季:

先后交接的时候。

(一个朝代或一个季节的末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齐彭殇为妄作        ②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

B.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

C.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②侣鱼虾而友糜鹿

D.①天锡仙翁,以寤朕志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B

【解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对于活用,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词性可推知:

A项,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等同/一:

数作动,统一。

B项,渔樵:

名作动,打渔、砍柴/器:

名作动,器重。

C项,南:

名作状,向南/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D项,寤: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醒悟/下:

名作动,攻占。

4.对选文(三)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丘处机十九岁时出家,皈依在王重阳真人门下,成为王真人嫡传的“全真七子”中的一员。

B.丘处机与十八名弟子一行不远万里,历尽艰辛,历经四年抵达成吉思汗驻地,他们此行意在止杀,为此甚至在雪地里都经常拿起经卷彼此讨论。

C.当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询问长生之术时,丘处机坦言关键在于清心寡欲。

成吉思汗非但没有责怪丘处机,反而极为敬重他,赐给他虎符和玺书,尊称他为“神仙”。

D.凭着度牒,丘处机师徒借入教的名义拯救了大量汉人,受到百姓称赞。

后,元太祖将丘处机所居道观改名为长春宫,并派遣使者慰问丘处机。

【答案】B

【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

考点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中体现的内容进行主观的评价。

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本来的,是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赏析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出“这一个”特点,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思辨能力、创造力等。

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

结合原文语境分析可知,B项,“举策试之”意思为举起马鞭(抽打)测试(积雪的深度),“策”为马鞭。

5.将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