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6637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docx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docx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

南通风筝发展历史及其影响研究

一、南通风筝的起源

二、南通风筝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南通风筝的历史价值

(二)南通的风筝的文化特色

(三)南通风筝的传承与发展

三、南通风筝的演绎过程

南通风筝制作工艺研究

一、雕刻

二、扎制

三、绘画

四、裱糊

五、装置

六、试放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

一、南通风筝造型艺术特色研究

(一)“板鹞”造型艺术特色

(二)“活鹞”造型艺术特色

二、南通风筝哨口雕刻工艺特色研究

(一)雕刻造型美

(二)装载排列美

(三)音乐设计美

三、南通风筝彩绘艺术特色研究

(一)彩绘装饰手法

(二)彩绘题材内容

南通风筝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一、南通风筝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南通风筝课程资源的利用研究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

南通风筝发展历史及其影响研究

一、南通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风筝,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国家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

它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曾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已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编入《中国科学技术史》。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

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

另据《鸿书》记载:

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

“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鲁班是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也是鲁国人(一说宋国人),由此推断,风筝鼻祖”木鸢”的发源地,应是齐鲁一带。

故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木鸢产生于战争之中,用于战争之时,它随着我国丝织业和造纸的发明,不断演变、发展。

“南通民间也有关于韩信、张良放飞‘鹞子’的传说。

说这两位古人制作了一‘铁鹞子’,大且牢固,用铁索放飞,上能乘人。

一次,张良坐铁鹞,从通州(南通古称)江边十万步荡(地名),一直飞到浙江杭州西子湖边。

那里是张良的故乡。

他见地上有两位如花似玉的美女在芝麻田里削草,便唱起了一首调情的山歌。

而田里削草的不是别人,一个是他的结发妻子,另一个是他的亲生女儿。

张良又羞又愧,身子一晃,从铁鹞子上跌落下来,摔死在西子湖里。

据说西子湖枯水时节,还能看到铁鹞子。

朱自清在其所著的《中国民谣》一书说:

‘到如今,那条系风筝的线还在南通,是一条铁索。

直到现在,南通地区的老民歌手们在谈起风筝和山歌、号子的起源时,总要提到张良、韩信及上面的传说。

他们尊张良、韩信为风筝和山歌的始祖。

”[1]

古老的传说,给南通风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个传说映证了南通地方风筝的悠久历史。

另一说法是南通风筝起源与当地的农、渔、盐生产息息相关。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种田的农民、烧盐的灶民、下海的渔民用风筝预测他们的生产前途已成为一个习俗。

1)农业生产:

管劲丞先生编的《南通历史札记》一书中,有《纸鸢验风》一文。

全文录如下:

方汝歉乾隆间人,其《苦雨行》一诗,注云:

“乡俗小暑戌时有西风起,定主黄河水溢。

是夜河干植竿系纸鸢以验风。

”2)盐业生产:

盐业生产过程中的“晒灰”是一道很关键的工序。

如果“灰”被雨淋,既白费了劳动,还要影响产量。

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盐民们在春天利用放风筝预测天气,通过听哨声,看风向来判断天气发展趋势。

从哨声中分辨空气湿度,看风向,辨别晴鱼,如果发现有下雨迹象,则马上收灰,免遭损失。

3)渔业生产:

作为港口的信号,放天灯,白天空放,晚上加烛,这是有线系上的;测风向风力预卜今天海洋生产是否顺遂。

综上所述,南通风筝的起源与兴盛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多方面的因素。

二、南通风筝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南通风筝的历史价值

南通风筝,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与北京、天津、山东潍坊齐名,并以独特的音响效果独树一帜,闻名于世。

“我国风筝的历史源远流长。

史载:

‘鹞子’始于公元前的春秋战国。

开始叫‘木鸢’;到了南北朝,用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鹞上系竹哨,风入竹哨,声如古筝鸣响,才开始正式命名为“风筝”。

风筝起源于江苏北部,是苏北民间工艺的卓越创造。

随着历史的发展,风筝从淮阴流传到各地。

据清光绪年间的《通州直隶州志四卷民赋志》载,‘风鸢,出如皋(今如皋市),自草虫、鱼鸟,以至仙佛,无所不具。

一排九雁十三雁者可折叠藏之’它不仅造型优美,种类繁多,画工细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吸引力,而且可以放飞游戏,有观赏价值。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将风筝划分为‘南鹞北鸢’两大流派。

南通风筝作为‘南鹞’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南通风筝,大致分为“板鹞风筝”和“造型风筝”两大类。

其中“哨口板鹞”是南通最典型、最富有特色的代表,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

”[2]

据有关专家认为,这种带音响的风筝(不仅有响公,而且有哨口)盛于宋代,而后逐渐失传,唯有南通(包括与南通临近的苏北的一带)仍保存这一特色。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风筝世界中,形声兼备的南通哨口板鹞是难得的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

她的雕、扎、绘、制,凝聚了这块江海平原上历代风筝爱好者的聪明才智,积累了他们一千多年来的心血和在天地之间借助自然风力取得的实践知识。

南通板鹞风筝最近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通“哨口板鹞”这一古老的、民间的极具南通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必将在世界风筝之林大放异彩。

(二)南通风筝文化特色

从南通风筝传承千年历史以上的过程,不难看出,地域环境、经济基础、忠孝观念、生活习俗等形成了南通独特的风筝文化。

制作者的情趣、放飞者的兴趣、观尝者的乐趣,决定了风筝文化的关键因素,这是人化物质的体现。

风筝文化作为江海文化的一道景观,研究其代代相传的文化因子,有着重要意义。

地域性是南通风筝文化的首要特征。

“从风的原理看,江海平原的风属于海风,频临江海的风量、风速、风力相对匀称,对风筝上天后平衡性、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般在‘和风’的等级时,即4级风时就可放小鹞子了。

也就是每秒风速在5.8米至7.3米时,小树头有所晃动、纸片丢下可看出风飘扬的方向,风标开始工作。

这些优势是山风、谷风、陆风、山谷风所不能及的。

从制作风筝形状也有明显的地域性。

如皋一带喜造型鹞,从如东掘港到通州李港,一般喜欢放六角鹞和七星鹞。

从装置葫隆看也有明显的地域区分,石港、刘桥、海安一带喜欢竖排,而港闸一带习惯于下面一对啜子、一只大嗡声、上方几板葫隆不等。

从‘葫芦’、‘葫隆’、‘哨子’的名称也有地域差异。

有的统称‘哨口’,有的地方把‘葫隆’、‘哨子’区分开来称,用竹筒做身的叫‘哨子’,用‘葫芦’做身子的称‘葫隆’。

再如对‘葫隆’的名称,有的称‘葫咙’等。

人们的喜爱是形成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3]

复合性是南通风筝文化的突出表现。

风筝是多元的艺术娱乐品,集美术、音乐、雕刻于一体。

个人放鹞子,可强身健体。

集体放鹞子,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和。

放风筝至少需2人,多的有10多人。

十分讲究协同一致,任何一项动作都要保证到位。

如中(送上天)的定位偏移,影响头把的运作;尾巴人跑的速度慢、耐力小,就会前功尽弃;或者那一位拉者跌了,就会影响升空。

劳心结合,智力、体力并用才算得上真正好的风筝玩者。

不少人文化不高,但放鹞子、扎鹞子都非常精巧,玩风筝不是只拼体力,还要靠智慧。

忠孝观念忠孝本是中华民族之魂。

风筝文化的传承更显示出“观念”在文化传承中基因作用。

从风筝制作者、放飞者到风筝活动的组织者,无不与上一代,上几代曾有人对风筝爱好密切相关。

生活习俗南通风筝起源有多种传说。

“不论是张良、韩信传来说;还是人要生存,经济基础说,即农业、渔业、盐业生产需以风筝作工具说,都证明了一条与习俗有关。

放飞春天,这是第一习俗。

清明节前后,放鹞子为最盛期,无论大人小孩,到空旷的田野中放鹞子,炼身心,寄托好运;在落后的农村体育环境下,放鹞子成为农民娱悦身心的主要习惯之一;几户拼份子扎大鹞子放放,成了凝聚一个地方人气的习俗。

每个集居的圩塘、每个不同的庄园放鹞子成为团聚那里的人际的一个载体。

”[4]放鹞子也是家富的象征,有的家庭家中人常把家里的鹞子如何是好作为自豪夸耀的语料。

即使几家穷人,有凑和份,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互助放风筝。

家庭和睦是放鹞子活动的家庭基础。

(三)南通风筝的传承与发展

“漫长的农耕文化积淀成南通风筝文化的独特风格,蕴藏着深厚的江海文化底蕴。

团结协作、志在高远、勇于拼搏、敢于创新、人天和谐的风筝文化,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南通人的精神世界。

南通风筝文化,是一部用人的生存行为和生存情感构成的文化史。

这部生命之书、生存之书、生活之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和在阶级斗争连续不断的年代,没有得到应有的文化尊重。

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放风筝之风越来越兴旺,民间文化、乡间哲学的文化符号----风筝走上国际舞台。

多元传承给南通风筝文化增添了勃勃生机。

风筝文化作为江海文化的一道景观,地域文化的地缘性并不排斥时代性。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的风筝活动是活跃的,风筝产业是前进的,风筝艺术是发展的。

其表现是:

随着求健、求乐、求美成为民意主流时尚追求,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从农村乡间到城市绿地,男女老幼都放风筝。

过去,只是春季放飞,现在春夏秋冬,不管东西南北风,有风就放;一批风筝艺人在扎、雕、绷、画上有了创新。

折叠式取代了过去重高大,难携带。

造型风筝上也装上‘葫隆’、‘哨子’。

‘复线风筝’开始在南通上空飞舞。

板子式的六角鹞画品与时俱进。

放风筝的工具,如束线的自动调节盘,扎风筝的骨架都在采用新材质;在刘桥、平潮、港闸一带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专业户,葫芦的种植户。

画鹞的专业户,一批退休职工,尤其是木工、木模工成了雕‘葫隆’的骨干。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来就是胸襟开阔的,从来都乐于吸纳时代元素,从不排拒科技手段的辅助。

如近年来南通人在制作风筝中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

‘葫隆’可浇注制造、碳纤维竿取代竹条,收鹞子靠机械‘收鹞机’,折叠式风筝,便携带好放飞。

”[5]

二、南通风筝的演绎过程

南通“哨口板鹞”有其缓慢的演绎过程,南通支云哨口风筝有限公司,为彰显南通风筝文化底蕴,特制了20只鲜明特点的鹞子。

16只鹞子充分生动回顾了南通板鹞的漫长岁月。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1、豆腐方。

上百年前少儿自制自娱简易鹞,土名为“豆腐佬儿”。

用练毛笔字的仿纸,对角交叉穿插两支芦花或芦柴等其它材料,系上棉纱或棉线,便可放得很高。

 

图一1-3-1图二1-3-2

2、“顺风旗”。

两个正方形组合而成,左右两角挂上小三角红旗。

40年代,抗日胜利后平潮镇一带百姓,大放“顺风旗”以示庆贺胜利。

抗战紧张时,有人还放“顺风旗”以作信号,表示可通行等。

有人还用于测查高空风力(俗称“天风”)的大小。

3、“红绿招财”纸鹞。

纸面用红绿招财纸制成,(红绿招财是过去南通贴在灶台上的)小伙子放这种风筝寓意着发财致富。

图三1-3-3

4、红星绿角蜡浆纸鹞。

中间用红色圆形代表红

星(心),6个角用绿色蜡浆纸制作。

由于过去生产力低下,资源匮乏,南通人只有利用来自身边的材料

制作风筝,蜡浆纸就是其中一种。

图四1-3-4

5、彩纸凿花剪贴的风鹞。

“彩花剪贴的鹞子”,这是标准的南通旧社会的纸鹞,这是南通蓝花土布的移植,既美观又寓意吉祥。

图五1-3-5

6、丝绢绷制而成的传统的“六角板鹞”。

这类风筝制作时画面是由丝绢绷制而成的。

由于丝绢纹路细腻,特别适合在上面绘制精细的彩绘内容。

图六1-3-6

7、蚊帐皮纸绷制宣纸作画的板鹞

过去南通地方人家用的蚊帐在其上衬以宣纸再施以彩绘,这也是制作板鹞的一种常见的材料。

图七1-3-7

8、七星鹞。

七星鹞是由7个相同大小的六角板鹞串联而成,在众多不同造型的板鹞风筝中七星鹞最为常见。

由于这种串联星板鹞特别适合装置哨口,所以七星鹞是民间艺人特别青睐的一种串联星板鹞。

图八1-3-8

南通风筝的制作工艺研究

制作一只板鹞风筝,一般要经过设计,选料,整形,雕刻,绑扎裁剪,绘画,装配,拴脚线,试放等十道工序,其主要工艺过程可概括为雕刻、扎制、彩绘、裱糊、装置、放飞等部分。

(一)雕刻

南通板鹞风筝装有各种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哨口,其哨口制作过程为:

图九2-1-1图十2-1-2

“春季载植葫芦藤,载后加强陪管、施肥、治虫,逐渐结出小葫芦,其品种有大型品种和中小型品种,小的是制作小哨口的,大的或特大的是雕制啜子和翁声的。

到秋季葫芦成熟后摘下,经水浸,将起其表皮洗刷干净,锯掉上端小半部,将内部囊子淘净,放通风处晾干。

用竹片或木版雕成和大小葫芦相匹配的圆型口面,在口面中间用小刀凿刻出入风口,入风口要按葫芦大小定其宽度和长度。

用粘胶水粘牢,再用清漆或生漆油漆漆成美观的哨口葫芦。

用精致的细线结成络子扣在葫芦上,按上小下大的规则系在整个板鹞正面,下面装两只大啜子或加上一只翁声,就成了一只称心满意的哨口板鹞风筝。

”[6]

(二)扎制

扎绑骨架是制作风筝的基础工艺,大体可分为选料,加工,绑扎,引线、尾档等十几道工序.

1、选料

板鹞的扎制工艺要求颇高,首先粗细匀称、节间平滑、弹性好、骨分轻的本地特产金丝瑰竹,或者“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江南毛竹、本地上乘老竹。

粗细长短随风筝大小而定。

”[7]

2、加工

以加工毛竹为例,一般要经过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修竹条等工序,并且“用文火烤直,砂纸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

”[8]

3、扎绑方法

竹子经过加工修理,在绑扎前,应选一平整的工作台,拼放成型,而且需“选择晴天干燥之日扎制,以便扎绳收紧。

扎时做到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一致,尢其是左右两根边骨的精细和弹性必须分毫不差,以保证板鹞在强风中的平衡。

”[9]

4、引线

引线讲究粗细、长短、及位置的适中。

“板鹞骨架扎好后,用事先按其尺寸绘绣好的绢布缝合,再用去其弹性的蜡线或细绳作引线,引线五至十二根,上下迎角适当,左右对称,长短与风筝大小相宜。

”[10]根据风筝大小决定其用拉线的粗细,1米高的风筝用12股的线(即12个头的尼龙线),2米高的风筝用42股的线。

5、尾档

板鹞的两条尾子又称尾档,尾档的重量比是1:

0.75左右,即风筝自身重是5市斤,用3.5—4斤重的尾坠。

一般用麻丝、稻草、蒲草或关丝草撮制。

撮制时需一根正手,一根反手,但又要重量相等,长短一致,且需上粗下细,方能使风筝上天后,鹞背左右开花而不致互相缠绕。

“板鹞扎制前后有十余道工艺,数十条要领,这些在民间经过千锤百炼的精湛工艺,使得标准的哨口板鹞,无论大小,均可在空中承受五级以上风力,即使在七八级的强风中,任凭地面树摇麦低,仍可稳悬于数百米高空,其稳定性是一般象形风筝望尘莫及的;她为装配音响设备──成套哨口提供了可靠条件。

”[11]

(三)绘画

风筝的绘画艺术是一种综合绘画技法的体现。

风筝摆在室内,放到空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每一幅图画又都是由线条和色彩组成的图案,从而构成了这只风筝的主题。

在风筝上绘画着色,设计图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内容和加强形式的美感。

所以色彩、描绘技法,也是风筝制作记技艺的重要环节。

风筝作者,应具备一定的色彩知识和各种描绘技巧,才能制作出好的风筝。

风筝的题材极为丰富,在特定的平面上形象地表现主题,一方面要通过图案和色彩在风筝造型骨架上表现直观效果,另一方面,又要能在放飞到高空时体现远视效果。

正因为风筝本身的这些特

点,他对绘画就有特殊的要求。

“风筝绘画工艺主要由选料、设计、划线、落黑、着色、贴金等六部分组成。

具体如下:

1、选料图十一2-3-1

选择既适宜绘画又适宜放飞的材料。

棉布、化纤、丝绢即可。

同时要根据所画风筝的大小选择画布的厚度,画尺寸大的风筝,要选择牢固厚实的画布。

2、设计

根据群众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风筝画的图案。

吉祥图案、古代人物、羽毛花卉均可。

设计是,一只风筝一般要围绕一个中心,如喜庆、祝寿、健身、名著人物等。

边、角图案要与中心内容相配套。

3、划线

按照预定的尺寸,画出风筝的基本图形,要求尺寸准确,上、下、左、右对称。

4、落黑

用黑线把设计的图案准确地勾画在已画好线的画布上。

5、着色

用国画颜料、防水颜料或油画颜料上色,使墨稿变成鲜艳醒目的彩色画。

6、贴金

使用传统工艺在风筝画人物的领、袖上适当贴金,使其金光闪闪,更加鲜艳夺目。

”[12]

(四)糊裱

风筝骨架结扎完成后,接下来的就是把彩绘的纸糊在上面,南方风筝艺人称做“蒙面”,北方叫“裱糊”。

“风筝蒙面的粘糊是一只风筝扎制成败的重要关键,蒙的过紧或过松将影响放飞的效果,蒙皱褶了会影响美观。

糊风筝的材料各有不同,过图十二2-4-1

去一般小风筝是用纸糊的,如皮纸、宣纸、高丽纸等。

大型风筝一般均用布糊。

现在人们要求高了,大部分用绢绸、纤维等布,”[13]总的要求应富有弹性和韧性,这些材料质地轻,纤维分布均匀,着色效果好。

风筝的黏合剂种类也很多,常用的有面粉糨糊,合成胶水,白乳胶等。

糊面一般根据风筝骨架而定蒙面大小。

“在糊时先将糊面平放台面,把骨架正面对准画面,用铅笔在骨架外1—2厘米处画线,剪除多余部分,先在骨架四角处用粘胶或线固定好后,再用粘胶或针线沿骨架四周粘住或缝住即成。

”[14]图十三2-5-1

(五)装置

板鹞上装置“哨口”数量的多少,根据风筝的尺寸大小、制作材料和负荷能力而定,少则几个、十几个,多则成百上千。

也有只装“哨”不装“口”,或只装“口”而不装“哨”的。

“装置大量‘哨口’时,先用细竹或竹片横向平行地扎于板鹞的正面,然后将哨口整齐、牢固地排列固定,务求位置适度,轻重平衡。

”[15]

(六)试放

“风筝的放飞要靠一定风力和引线的拉力,使风筝构成迎角和由风筝结构形成的压强差所产生的升力,才能使风筝放上天空。

要能形成压强差,在风筝上系上合理角度引线和尾坠,根据风力大小,选择大小不等的风筝2—3级风力时,只放飞1米高左右的风筝,3—5级风力可放飞2米高左右的风筝,6级以上的风力可放飞3米高左右的风筝。

拉风筝上天前的准备是:

1、看风力大小,根据风力决定拉多大的风筝,大风拉小风筝,在空中站不稳,易坏。

小风拉大风筝,拉不上天,在空中又站不住。

图十四2-6-1

2、根据风力的大小决定拉多大的风筝后,小风筝(1米高)一般要两人拉,一人拿着风筝面朝风向,另一人将拉线系住风筝引线,将线放出50—80米处,待风力较强时,一声喊拉,拿风筝的人立即将举起的风筝猛力向上送,风筝即腾空而起,带着悦耳的哨口声直奔高空,待风筝稳住后象站在高空的卫士一动也不动,这时放飞者其乐无穷。

”[16]

南通风筝艺术特色寻绎

南通风筝中软翅类、硬翅类、龙类、串子类称为活鹞或造型鹞。

六角、八角、七连星、九连星、十九连星这类带音响哨子的板子以及其它形式的板子风筝南通称为板鹞。

活鹞、板鹞在民间都称为鹞子。

一、南通风筝造型艺术特色

(1)“板鹞”造型艺术特色

“板鹞”又叫“板筝”。

在宋代就非常盛行,造型严谨庄重,能角角相接,块块相通。

这种风筝为平面结构,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多角形。

而南通风筝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它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

这一组成框架是南通风筝中最常见的基本图形。

常见的基本图形还有由两个正方形重叠而成的八角板鹞在此基础上就演变出“串连星”样式风筝:

即用几个这种六角或八角风筝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造型如“七连星(由七个)”,“九连星”,“十九连星”,由此又衍生出明七星鹞[图十五],暗七星[图十六],明九连星鹞[图十七],暗九连星鹞[图十八],十九连星鹞[图十九],二百一十七星鹞[图二十]等等。

图十五3-1-1

 

图十六3-1-2

图十七3-1-3

 

图十八3-1-4

图十九3-1-

5

 

图二十3-1-6

真是匠心各运,变化无穷。

串连星风筝,排列规整、结构严谨、角角相对,一丝不苟,是精巧的民间工艺品。

经过风筝爱好者的筛选,外形美观,对称而稳定的七星鹞成为装备哨口的最佳选择,如一个三米余高的七星鹞,装有一百八十个大中型哨口,最大的哨口可容水六十公斤,其空中响声节奏清朗,音调悠长、音量巨大。

又如一个九十厘米高,全重二百五十克的“七星鹞”,装中小型哨口一百一十一响,最小的仅黄豆大小,绸布缝制。

板鹞大小差别很大,小型板鹞大若巴掌(几寸),中等的有一尺二、二尺四、三尺六,大型的有四尺八、六尺、八尺,最大的可达数丈。

(2)“活鹞”造型艺术特色

“活鹞”又叫“活风筝”,即现在所谓的造型风筝。

以如皋郭闻禾父子为代表,其余各县市也多有高手。

这类风筝艺术性较强,讲究形象逼真,结构精巧,以假乱真,栩栩如生。

“活鹞”

一般取材于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古人神仙等。

南通传统的造型风筝有蛟龙出海、大鹏展翅、老鹰磨云、双燕觅食、蜈蚣出洞、吉庆有余(鱼)、凤蝶采花、龙凤呈祥、狮子戏球、金蟾担水、仙鹤下凡、二龙戏珠、五福(蝠)捧寿、美人打伞、天女散花、八仙过海、夫妻过河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美不胜收。

对于这类风筝的评价,其标准一是要“像”:

外形像、颜色像,如双燕风筝,上天后就要像真的双燕在飞翔,蜈蚣风筝看上去要像一条大蜈蚣在游动。

二是要“活”:

如“老鹰磨云”风筝,要像真老鹰在空中盘旋、在云中穿飞。

简而言之,“活鹞子”要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境界,方之为好。

反之,不“像”不“活”,人们便讥其为“死鹞子”。

二、南通风筝哨口雕刻艺术特色

板鹞由于它全身装载的哨口放飞时发出美妙的音响,俗称“空中交响乐”。

因此,哨口是板鹞艺术生命的第一性格特征,是板鹞的艺术灵魂!

(一)雕刻造型美

“南通板鹞风筝上的哨口,是根据空气在哨筒快速回旋震荡而发出一定频率的音响原理制成,哨口雕刻工艺貌似简单,但其中奥妙却无穷尽。

它随哨口大小、形状、、材料各异以及哨面进风口的位置、长短、宽窄的改变,发出的音量、音质、音调千变万化,加之人们巧妙地将各种音调哨口合理组合,可产生多种奇妙的空中交响曲。

”[17]图二十一3-2-1

(1)哨口品种与款式

“在哨口至上的理念驱使下,哨口的品种与款式发展的多

姿多彩。

从单体的葫芦口、栗壳口、蚕茧口、桂圆口、鹅蛋口,[图二十一]到连体的二筒连哨、三筒连哨[图二十二]乃至九

图二十二3-2-2图二十三3-2-3

筒连哨;哨口盖面款式从平头圆盖到梭子蟹壳形盖、[图二十三]圆形蟹壳形盖,”[18]还有如意形盖[图二十四],给人以亲切、自然、圆

图二十四3-2-4图二十五3-2-5

润的美感。

盖面开口从单一的平开口,又有了弧形开口、还有母子口。

[图二十五]

(2)哨口的雕制

“哨口的雕制先雕刻哨面、制作哨筒,然后粘合成哨口。

图二十六3-2-6图二十七3-2-7哨面通常用竹片、质地松软的木块雕刻,平面形状分圆形、椭圆形两种。

哨面进风口的宽度根据哨筒高度确定,长度随哨筒粗细而定,入风角度依哨筒形状,对哨音频率需求而雕制。

哨筒分管状和球状两大类。

筒状哨口统称‘哨子’。

[图二十六]古时多用竹筒内膜、鹅毛管等制成,近代也有用纸铂、铝铂、铜铂、胶片卷制,其特点是精细、轻巧,可在一只风筝上装千百只。

小的只有1公分左右[图二十七],甚至比米粒还小,进风口如指纹宽窄,口如图二十八3-2-8

指纹宽窄,哨声尖脆,观其工艺,令人叫绝。

”[19]

(二)装载排列美

哨口装载排列讲究横平、竖直、斜向成线。

给人以秩序美和节奏美。

[图二十八]棉布、纸等鹞面上的彩绘图案与大面积排列成行的哨口相互衬托,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也是南通板鹞与京津等地风筝流派的显著区别。

(三)音乐设计美

一般板鹞哨口排列根据低、中、高音排列。

[图三十]小口与哨子(哨子)同属高声部,中口(啜子)属中声部,大口(嗡声)属低声部,自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