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docx
《医学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心得体会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医学心得体会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一)
中医难学,但学好中医有方法。
如何学好中医?
一般来说,我们先要把课本学好,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以下谈谈我自己学习中医的几点体会,愿与读者分享。
一则,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这一条非常要紧。
我读大学时,是先在课堂上读四年书,再开始临床实习(大四时曾有两个月的临床见习)。
我认为,临床一定要早,若临床太晚,不利于医术提高。
临床要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否则,先在教室里呆坐几年,等到了临床,课堂学的东西都不记得了。
再者,只有从临床上才能体会到何为疾病,如何治病,中医如何取效,若不临床,以上都不过是想象,是闭门造车。
我自己的体会,多多临床,大有裨益。
我们可以从临床中学习。
每个病人都是我们的老师,病人拿自己的健康与生命交付给我们,这是对于我们的极大信任,千万别辜负了病人的信任。
要从病人身上学习,病人的症状变化,病人叙述的病情资料,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医。
二则,读各家医案。
读历代中医大家的医案,有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最有助于提高医术。
医案不能滥读,要读适合于自己的。
比如,若想提高伤寒水平,就读伤寒医家的医案;想提高温病水平,就读温病医家的医案;想提高针灸水平,就读针灸医家的医案。
我向来重视读医案,且自己也收集了坊间所出版的几乎所有医案著述,方便随时翻阅。
我读医案的方法。
读医案时不妨先读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后自己分析,琢磨其病当辨为何证,需用何方,如何加减化裁,然后把自己的结果与原案对比,看自己差不哪里,为什么达不到原案的水平,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再努力。
这样读医案,每读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读多提高。
若能坚持数年,广览诸家的数百医案,我相信,必可提高医术,兼可学得诸家的临证经验。
这个方法的要点是先找些好医案,比如叶氏的《临证指南医案》,多是先述病,后辨证,再有议论,列出方药,甚是方便我们学习。
另外,亦可读《名医类案》或《古今医案按》,都是历代名医的临床精华。
再者,今贤所编的医案亦复不少,有的洋洋洒洒上百万字,蔚为大观,亦颇可一读,随便翻翻也不错。
三则,生活中用心。
学习中医与学习西医不同,西医的知识全在课本上,中医却需从生活中多加体会。
比如,四时如何变化、阴阳怎样升降,往往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出来。
再如,为什么两广人会吃酸嘢?
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的身高且体壮?
为什么一场秋雨一场寒?
等等,此类问题都可从中医里面找到答案。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这也是学习中医。
我的新浪微博里有许多这样的思考,都是我自己从生活中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
这样的体会多了,中医水平必然上涨。
再者,中医不是必需在高大上的医院里才能实践的医学,中医是生活中的医学。
学习中医,亦需从生活中体悟。
中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医与我们的饮食住行息息相关。
比如,食物皆有性味归经,平时所吃的食物,也多是中药;经络穴位在自己的身上,经常自己找寻按压一番,既可养生,亦有助于掌握中医。
四则,复习,复习,再复习。
温故可以知新,温故可以提高。
复习的重要性说一百遍也不为过。
年轻人往往喜欢猎奇而不喜欢复习,却不知复习的收获远远大于猎奇。
经常复习曾经的所学,既可以巩固知识,更可以借此而触类旁通,可以引申出别的收获。
我自己的体会是,有些中医学科非常重要,不妨反复用功,比如,博士毕业后我经常把《方剂学》课本放在枕头边上,睡前随意翻读几页,坚持了数年,以至于方剂非常精熟,临床用之得心应手。
随着学业的进步,不同时期需复习的内容自也不同。
但不管如何,重视复习,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提高医术很有帮助。
五则,动笔。
我一直主张学人要经常动笔,一方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笔记下的知识方便随时复习;另一方面,动笔有助于思考,有助于提高。
比如,当我创作一条新的微博时,我会反复思考,如何行文措辞,如何使语句流畅,如何使医理明白易懂,这样的思考过程,非常有助于提高。
而且,若能每天都动笔创作,相信对于中医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博。
动笔记什么呢?
可以记每天的读书或临床收获,可以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创作关于中医的文章,也可以抄录古人的名句,方法不一,但只要动笔就有助于提高医术,这一点是毫无质疑的。
刚开始可能有些困难,不知道写什么,这样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过。
坚持下去,慢慢地就习惯了。
正如我自己在数年前开始创作微博时,我就暗暗立志,一定要坚持下去,把自己每天的临床医案、读书体会、思考所得、旁闻道听的逸事都记录下来,若能积累成百万字,这将是我从事中医的宝贵财富。
于是我就坚持了下来,日日不懈,至今蓦然回首,却已经创作了百万多字的微博了,当年的目标实现了!
自己也感觉伴随着写作,医术提高地飞快。
我有这样的体会,我也愿意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个方法。
六则,重视经典。
重视经典与兴趣无关。
即使你对经典没有兴趣,也不要忽视经典,咬着牙,硬着头皮,也要学好经典。
因为经典为古代圣贤之作,其中有大智慧,包涵了哲学、人文、医学、地理、天文等多个学科的学问。
简而论之,就中医来说,四大经典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以及《难经》,这是每一位中医人所必需学的。
重视经典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源自实践。
实践出真知,中医的临床实践离不开经典,甚至可以说,每个思路,每条辨证,每张药方,都与经典密不可分。
学好经典,即是踩在了前贤的肩膀上,站的高,看的远,临床疗效必然高。
而忽视经典,有如有宝山而不入,不是盲人,就是傻子。
重视经典,就要学习经典。
要不断地学,温故知新——这是我学习经典的方法,我自认为反复阅读经典非常有必要。
刚开始学经典时,不妨只看原文,不看注解,自己慢慢领会,能领会多少就领会多少,边读边记诵,边记诵边领会。
经典的句子背熟了,一些深奥的中医理论自能领会,有的即使暂时不能领会,经历多年临床之后也会有所感触而明白的。
实在不明白的,再看前人的注释。
读注释不能全信,也不能全怀疑,要有自己的眼光。
若实在不会分辨,那就不妨先记住吧。
多读几家不同的观点,自己体会,看哪家观点更合乎自己的心意。
自己认可的观点,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自己暂时不认可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随着读书、思考及临床阅历的增加,以前不认可的观点也许反而为认可了。
临床时要常想想经典,让自己的思想完全进入经典之中,有时心中一亮,豁然开朗,可于混乱的迷雾中领会出清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来。
我自己的体会,经典的几乎每句话都能指导临床,之所以我们体会不出来,那是因为水平不够,或者,与临床结合地不够紧密。
要想把经典用在临床上,并且左右逢源,非下十分的苦功夫不可。
所谓: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
付出必然会有收获。
随着自己医术的提高,对经典的理解也会提高。
初时对经典的某句话可以理解地非常浅显,后来,临床渐多,思考渐深,对经典忽然有新的感悟,这种感悟即是提高。
我认为,《素问》的前四篇要反复研读,这四篇东西最能引人深悟。
初学中医要读,临床数十年之后还是要读,边读边思,边读边临床,每读一遍,对于中医理论的体悟就会深入一层。
有人瞧不起经典,认为古人的智慧不如今人——这是妄自菲薄,是不了解古人。
古贤的智慧极深极奥,深研四大经典,再结合临床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心中由衷地佩服古人的。
当今社会文明在进步,中医也要跟着进步。
进步不是抛弃中医,不是让中医西化,这不是真的进步,这是倒退!
中医进步就是要抓住经典,越是紧抓经典,中医越能进步。
七则,跟师。
跟师,要跟明医,要跟大家。
若师傅愿意愿意把自己的所学完整地教给学生,这是最好的老师。
跟师的好处极多,可以当面学习,手把手地教;可以随时提问,督促着进步;可以方便地传承老师的学术思想;跟着老师学习,白天工作,晚上读书,就象古人学习中医一样,这样最有助于提高医术。
当然,跟师时,千万不要有疑必问。
先自己看书或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若实在找不出答案,再向师傅请教。
我相信,每一位明师都喜欢勤奋好学,且态度恭敬的学生。
有时,师傅的观点可能不合乎课本,或合乎主流,我认为当细心学习师傅的观点,自己在临床上体会。
八则,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中医难学,因为中医涉及到方方面面,一个好的中医需要懂的东西非常多,不仅要精研汤药与针灸,还包括相学、文学、历史、天文学、西医学、中国传统哲学等等。
因此,要求我们中医人一定要努力进取,每天都要努力,每天都要读书。
需知若一天不读书,即是一天浪费了光阴。
别人都在进步,我们若不努力,就会倒退。
作为中医人,还要有吃苦的准备,要有一辈子努力的准备。
读不完的书,干不完的临床,永远也不会到达顶点的攀登,会一直伴随我们一生。
与其痛苦,不如享受,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临床的快乐,享受努力的快乐。
享受的过程,亦是进步的过程。
因为快乐,我们更努力;因为努力,我们更进步;因为进步,我们更快乐。
以上拉杂写下这几点体会,是我在奥地利临床工作的间隙仓促草就的,希望能有助于年轻学子进步。
这些只是我自己的学习中医体会,不一定合乎每个人,读者也可以把自己的学医体会分享出来。
我们都要进步,我也愿意与读者一起努力。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
(二)
一直以来,都有学中医的想法,但都不得其法,没基础,不系统,也坚持不下来。
现在,我觉得就像一只羔羊,被周老师拿着鞭子驱赶,每天都有进步,经历着辛苦,揣着幸喜和期待,每天向着我们梦中中医的神圣殿堂行进。
中医知识犹如浩瀚大海,读一遍觉得平淡无奇,听一遍觉得有许多原来未知的东西,再经过老师的提纲挈领、点拨研读之后却发现字字珠玑,意犹未尽。
周老师的讲课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每听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经过三个月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明白中医既治病又保健的奇特医疗效果。
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了丰功伟绩。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两个方面。
中医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多向病员解释中医治病的现代科学依据,将能使中医被现代更多的人所接受,是中医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
10年前的很多时候,想跟着老中医或草医学习,但毕竟现在是经济发展阶段,大家都要钱,可问题是给钱,还是草草了事,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经验、有威望的中医师越来越少,大部分是学院派或偏于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中医中药实质性的东西都没有,连黄帝内经、方剂学都不会,更不要说辨证论治了,所以到现在自己对中医中药还是零基础,有着很神秘的感觉。
跟随老师学习这么长时间了,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阴阳五行的理解。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
刚开始学中医的时,不明阴阳就是相对的属性,只能理解“五行”也是按照五种物质元素的转换。
通过学习,不断听老师的课,以及学习课本,明白到应从气机这个角度来理解阴阳上五行,阴阳五行是宇宙中的天体而来,阴阳日月,五行五星。
就这样,听课、学习了这段时间,在我的心中也就数了。
二、对藏象的理解。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结合老师对于阴阳的讲解和对课本的学习,明白了什么叫天一生水,以前只知道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不理解,现在终于能把这个跟中医的理论结合在一起,一下子脑子清晰了很多。
关于藏象,主要是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单纯的理解为象是脏腑的外在表象,没有图像、印象、形象、抽象的认识,这也是思维的问题。
比如生理解剖学的肝,是一个消化腺,而中医学中的肝完全不同,是主疏泄、调节血的一个脏,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其余脏腑相仿。
再如五脏六腑,老师讲的是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肝和胆、脾和胃、肾和膀胱通过精髓相连构成五大系统,并由手少阳三焦将五大系统的联系为一体,成为了由手厥阴心经主发号施令的一个完整体系。
三、对病因与发病的理解。
人为什么会生病?
老师的解答就是五行不平,我感觉很新鲜,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也感到挺形象,这对指导治病也是立竿见影的。
如风善入孔窍。
例如痔疮,真的想不到孔窍和风这么大的关系。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明白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也明白作为中医工作者要时刻用中医的理法观念来认识和治疗疾病,对中医充满信心,我觉得中医学习真是越学兴趣越浓,正期盼着进一步学到更有用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希望通过以后不断的努力学习,能正确把握辨证施治之灵魂,成为真正的中医生。
西医学中医心得体会(三)
我从事中医临床45年,今天我要讲的,是我几十年行医的感受。
我想,这些感受,只要你是个中医,就都会有同样的体会,只是大家没有把它讲出来,或者没有总结出来而已。
所以,这些都不是我的“发明”。
我只是做了一些归纳的工作。
当然,归纳也不是很容易,我写了七年,出了四本《潘德孚医话》,一本一本不断增删,才写出这本《治病的常识》。
在这本《治病的常识》中,如果有人认真归纳,同样会得到我今天发言的十条道理。
一、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凡是对病人态度不好的,不是好医生。
医生是从临床中学会的。
孙思邈说:
“读方三年,以为天下无病不治;治病三年,才知天下无方可用。
”无论什么时候,医生临床处方,都无法说:
“此方必中,”只有等待病人的信息反馈,他真的给治好了,才算必中。
可见,病人是以自己的健康提供给医生提高临床经验的。
没有病人的信息反馈,医生的临床能力就得不到提高。
因此,可以这么说,医生的本事是从病人身上学来的,病人是医生的老师。
所以,凡是对病人态度不好的医生,就是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就不能成为好医生。
现在有一些医生,有了一点名气,或者根本就不是有名气,而是因为他所在的单位有一点名气,看见病人多了就烦,态度不好。
同样,有的医生,一听病人提问题,或有相反的意见,就向病人发火,会说:
“你是医生或我是医生?
”这样的人,可以认为都不会成为好医生。
病人生病求医,是有了痛苦,向医生求助。
医生理应体谅,用好言安慰。
这种心理性的治疗,对提高疗效是有好处的。
发火,说明医生不知道这个最普通的道理。
连最普通的医学道理都不懂的医生,当然不是个好医生。
有许多医生并不知道以自己有限的学识,治无限不同的疾病,需要不断地学习,尤其是听病人的信息反馈。
认真思考收集和总结治疗中的正反面经验教训,才能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人们找中医为什么都要找老医生?
道理就在于老中医临床经验丰富,理解临床困难的道理,对病人态度好。
病人是医生服务的对象,医生是服务者,不是司令官,因此,精诚服务是医生的基本道德之一。
问病人:
“你是医生或我是医生”的人,不知道这话叫做不知天高地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医学知识如海深,自己所掌握的其实极少,都靠临床学习来的。
仅凭书本知识,根本还成不了医生。
就这样自我夸大,岂不是“夜郎”了。
病人把身心恢复健康的希望交给医生,医生应该好好对待。
医生关心病人是全方位的,并不只是开开方子就算了。
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当然成不了好医生。
病人的心理乐观,是恢复健康的基本重要条件之一。
医生治病的目的既然是使病人恢复健康,那么,其态度的好坏对病人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病人态度不好的医生,其态度就可以体现工作的目的,所以就不是好医生。
二、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本领的医生。
这句话并不是说,做了医生,就什么病都能治。
我们做了医生,谁都不是全能,也成不了全能。
因此,有许多病我们治不了。
我们必须知道,不是这些病无药可治,而是我们缺乏治疗的经验和能力,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就能够治好这些病。
自己费尽脑筋治不好,别人却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治好了。
病人的病,能不能治好,决定在病人生命的恢复能力。
医生的治疗和用药,是帮帮忙的。
由于医生所拥有的医疗知识极其有限,所以,才有“一味单方,气死名医”之说。
自己不知道如何治疗的病,也许会有很多人知道。
医生以其有限的知识,无法给无限的疾病做正确的判决。
因此,医生不能向病人说“此病无药可治”的话。
实践中我们常常碰到,很多病人不相信医生“无药可治”的判决,病好了;而相信医生判决的病人,由于失去生存的信念,死了。
可见,许多病人不是死于病,而是死于医生的信念。
任何时候,病人只要一息尚存,他的生命就在与疾病搏斗,所以,有许多病,能不能治好,在于医生这个忙帮得对不对。
医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同时要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信念至关重要。
现在很多医生都喜欢给病人下判决书,说此病根本无药可治,或说此病是世界难题,或说病人只有多少时间了,都是不科学的预言。
因为,已经有许多事实推翻了这些预言,“无药可治”的病人好了;“世界难题”可能被一味单方打倒;被预言必死无疑的病人回家不治而愈了……所有这些,只要医生当了长久了,留个神认真观察,都有碰到的,说明医学的预言不准确。
传播不准确的预言,就是不科学的态度。
医学是一门科学,学医学的医生,应该持有科学的态度,不说不科学的话。
三、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
现代解剖学教人们在尸体上找病灶,意思有二:
一是认为病灶是生病的原因;二是认为只要切除病灶,就能恢复健康。
这是很严重误导。
活着,是生命在身体里;死亡,是生命离开身体。
活着的称为人,人会生病;死了的就不能再称为人,而是一个尸体,尸体就永远不会生病了。
君不见,医学院里的尸体,既不会发烧,也不会肚子疼。
身体没了生命,病就不会生了。
所以,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
身体上的病灶,只是疾病的结果,不是疾病的原因。
知道这一点很重要。
可是许多有名的医生都不知道这个道理。
美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外科医生叫瓦金斯夭,在1962年发明了一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胃冰冻治疗术。
他所领导的研究组织,发表了许多成功的报告。
此前的西医,治疗胃溃疡都是用手术切除的。
手术切除对病人的损害太大,瓦金斯夭的想法当然是一次改进。
他的目的就是使病人治病的损害降低。
于是,世界上很多大医院,都添置了胃冰冻设备,设立胃冰冻治疗专科。
但在1969年,美国有五所大学,发表了联合报告,认为胃冰冻治疗胃溃疡无效。
从这一治疗方法的失败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所有的外科切除病灶的手术,都存在着这样的弊病。
把切除病灶作为治病的根本方法,是错误的。
其错误的原因,就是把身体当做生命。
四、生命是信息运行的一个自组织的过程。
我提出的这个生命的定义,太概括了,有人可能会要求讲讲明白。
为了使大家更加清楚,现在我作如下的解释:
“信息”,是指与生俱来的密码。
拿人来说,当精子与卵子结合附着于子宫壁后,这个生命就产生了。
它吸收营养,使这些营养变为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以及心肝五脏等,形成了人的整个躯体,然后挤出娘胎,继而再吸收营养,从婴儿长大成人,再衰老死亡。
这些密码不断展开,不会生成三只眼睛,不会生成一只狗或猫……都是因为必须按这个与生俱来的密码办。
“运行”,是指生命是动态的,永远向前,向着成长、壮大、衰老、死亡之路前进,不停止的,不可逆的。
也就是说,生命是一天一天在变化的。
生命就像一艘时间之舟,只有前进,没有后退。
“一个”,是指所有的生命都是个体,每个个体都不一样,都具有特异性。
“自组织”,是指执行密码的一种能力。
生命的存在,全要仗持这种能力才能活着。
自组织能力的有序,就是健康;自组织能力的部分失序,就是生病。
“过程”,是指生命只是一个时空段,有起始,也必然有停止。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
西医学既然是一个学科,基本概念的定义是任何一个学科所必须解决的。
因为过去没有生命的定义,西医才会拿解剖学做它的学科基础,结果是把身体误为生命。
经历一个世纪的实践后,现在出现的让人吃惊的误诊率(__%)没法回避了。
原因何在?
基础错了?
生命的定义当然不只是指人,而是要包括所有的生命。
现在我们把生命的定义说清楚,我相信对医学的发展,一定有很大的好处。
这不能怪西医医学家的不好,没向生物学界索取。
我查过百科全书,确实没有一个像样的生命定义。
我现在提出这个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信息运行的一个自组织的过程。
它是不是合格,请大家议论。
我已经写了一本《生命医学纲要》,对生命的定义有比较详细的解释,不久将由浙江科技出版社社出版,如有兴趣,以后请买一本看看。
五、凡是伤害生命自组织能力的一切药物和治疗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生命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以至死亡,是它的自组织能力活动的结果;生病是否能痊愈,决定在它的自组织能力。
具体地说,人的生命所需要的一切能力,例如控压能力、控糖能力、控胆固醇能力、控脂能力、控白细胞、红细胞的能力、控微生物菌群平衡的能力、控各种维生素的能力、控各种微量元素的平衡能力……比如说,生命需要一定的血压,它要保持恒定的血压段,低了不行,高了也不行,靠什么力量,就是靠它的控压能力;生命需要血糖,太高了,太低了都不行,就必然有控糖的能力,使血糖保持一定的浓度。
已知人的胰岛,有两种细胞——A细胞和B细胞:
A细胞在血糖过低的时候,能放出一种激素,使血糖升高;B细胞在血糖过高的时候,能放出一种激素(就是现在的药物胰岛素),使血糖降低。
所以,有的人饿了好多天,没有粮食吃到肚子里,不会因血糖过低而休克死亡。
因为,A细胞的激素,会使人体里的胆固醇、脂肪等,重新变成血糖。
可是,现在我们许多人一量血糖稍高,就马上吃降糖药。
这样做,为的只是暂时降低血中糖的含量,损害生命自身的控糖能力。
所以,久服降糖药者,必患低血糖症。
这样的人如果遇到自然灾害,经不起饥饿,容易死亡。
生命的能力很多,它们还相互构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的道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实在太少,无法讲个明白的,也许永远无法讲明白。
这就是生命的秘密。
也可以这么说,有一分自组织能力,就有一分生命。
因此,凡是伤害生命自组织能力的检验仪器、治疗方法及药物,都是不科学的。
例如使用胃镜查胃病,可是查出来的病:
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检查出来,没有一样西药能够治好。
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治疗,不能治疗就是没有用。
使用没有用的方法伤害生命的功能,使病情加重,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科学。
病人的目的是把病治好,医生的检查却使病加重,与病人的要求相反,这就是不科学。
再说使用抗菌素退热,损害体内微生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被损害后,何日何时发生什么奇病怪症都不知道。
这就叫药物的副作用。
有副作用而还是要用,也就是不科学。
现在40岁到50岁的人,很多有四环素牙,腰痛,是因为他们幼年时发热服四环素,骨髓有四环素色素沉着。
所以,在使用有副作用的药物之前,必须有使用的依据,没有依据就叫做乱用。
乱用药物,就会损害健康,就是不科学。
六、百病就是一病——信息运行障碍。
活着,就是生命信息在身体里不停地运行;那么生病,就是信息运行遭遇障碍。
针灸为什么能治百病,因为它通过穴位的刺激,使经络信息运行克服了障碍。
按摩、推拿、耳针、拔罐、刮痧,以及许多自然疗法,都可以不用药物,就能治疗很多疾病,其道理无不就是使信息运行恢复正常。
可见,所谓“百病”,实则“一病”。
这就是为什么一种疗法就能“治百病”,否则就无法解释。
因此,治病的根本原理,就是使信息运行通畅。
思想感情过度,饮食、声色、劳累过度,都会使信息运行发生障碍,因此,把疾病限于细菌感染,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
现代西医之所以误诊率达__%以上,皆是因为其医学思想基础的错误。
七、癌症就是生“瘰儿”,不是了不起的病,只要辨证正确,治疗并不困难。
所谓“瘰儿”,是中医外科肿毒:
疔疮痈疽瘰疬等的统称,中医都有治疗的办法。
其发于体表,由于直接可用肉眼观察,辨证方便。
其发于体内,便是占位性病变,阳性者叫做痈疡,如肠痈、肝痈、胃痈、肺痈等;阴性者,不能化脓破溃,就被称为癌。
近代中医癌症专家郑文友,治愈不少癌症。
他说:
肿瘤肿瘤物质组成是由于气血寒凝而形成,与其说是个痰瘤,还莫如说是个寒瘤。
因此,生在体表上的阴寒性的肿块,如果切细胞去做病理检验,就可能是癌。
因为,西医没有阳性阴性肿块,或痈或疽的名称,只有肿瘤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