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6407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心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心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心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心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案.docx

《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教案.docx

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德)艾宾浩斯

2.人有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人类最普遍、最熟悉,也是宇宙间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

3.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

①认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②情感过程:

喜、怒、哀、惧。

③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系统(动力结构系统):

需要、兴趣、志向、动机、

世界观、价值观

②自我意识系统(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③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最稳定,体现个别差异):

气质、性格、能力。

4.思维:

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恩格斯称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5.1879年(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简答】6.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间的关系

联系:

三者同属于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动力(促进和阻碍);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区别:

①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②情感过程:

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

③意志过程:

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7.心理过程不仅表现在人的物质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人的交往活动中

8.个性心理(简称个性),反映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心理学上称之为个性。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与他的遗传特性,社会关系,生活经验经验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最终会整合成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个性并不是一出生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后形成的。

9.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10.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直接影响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儿童期指6、7岁~11、12岁

11.心理学有许多分支学科: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一生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学科。

如群体,人际关系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12.学习心理学教程的意义(作用)/为什么学习心理学?

①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小学儿童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1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学好《心理学教程》的关键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1.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为人的心理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它的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2.人脑的结构

人脑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

高级神经中枢指大脑。

3.皮层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管理者和调节者。

4.大脑半球皮质分为:

额叶、顶叶(躯体感觉有关)颞叶(听觉有关)枕叶(视觉有关)其中额叶是进货过程中新发展起来的部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占皮层表面积的29%。

5.低级神经中枢指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低级神经中枢有传递和过滤神经信息(又称神经冲动)的功能外,还对自持生命的基本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6.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受高经神经中枢的控制。

7.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8.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外周神经系统,一同构成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

神经元)→神经元的特性:

兴奋与抑制【神经元:

胞体、树突、轴突、髓鞘、突触】

9.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的高经神经活动学说(也称条件反射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高级神经活动指的是:

大脑皮层的活动。

10.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11.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简答】1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

反射按起源分两类: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

如:

膝跳反射

无条件反射(最典型)的:

①朝向反射;②防御反射;③食物反射(嚼食生津)

条件反射:

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

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大类:

①具体信号(第一信号系统)包括物理环境,人和动物(客观存在的),视觉、听、触、嗅、味的刺激物感知觉。

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②抽象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语词,符号等(只有人类会产生,动物不会)。

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闻风丧胆、谈梅生津

13.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4.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15.大脑两半对应各自管理着身体相对来说的那一半,左半球主管身体的右半边,右半球主管身体的左半边。

16.人的大脑机能具有不对称组,心理机能在左右两个半球上表现出不同的优势,通常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计算、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向,音乐知觉,擅长对情绪,态度的理解。

17.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提供可能性。

18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可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

19.反射弧: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反馈)

【论述题】:

心理产生的实质/你对人的心理是怎样的认识?

答: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心理活动,它为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环境

1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映象产生心理;

2客观现实包括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物质环境(如自然现象,司机比昂,城市乡村等)和社会环境(如家庭。

学校教育,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等);都是人类心理产生的源泉

3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最终乃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决定性作用。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所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表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主体特点。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一方面也反映个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

2个人的知识经验也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

3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有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4人的心理一方面变客观现实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主观条件的折射。

四、心理具有发展过程(心理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出生→成熟→衰老

(1)从出生到成熟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纯到分化的上开过程;

(2)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下降过程。

心理发展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如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快慢)更重要的是有质的区别(表现为能解决不同水平的问题)。

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倒退的。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2.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3.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的手段→观察法

4.观察法按不同维度分为不同类型:

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定期观察;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重点观察;从规模上看,分为群体观察、个体观察

5.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

6.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①实验室实验②自然实验)

【简答】6.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

①人的心理的产生既依赖于客观条件,又依赖于主观条件。

心理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主客观条件作用的结果。

②客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讲,如果没有客观现实中的刺激作用于人脑,脑不会自发的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

③主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形成来讲,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反映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人已经形成了主观世界,包括个人的态度、观念、知识、经验等,他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其反映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所以说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简答】分析“狼孩”从小被狼养大,其具备人的大脑,之所以未能如正常人一样发展,而养成狼的行为习惯。

答:

因为①心理的产生具有物质基础,即人脑,但人脑只是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②心理的产生具有客观源泉,即作用人的外界环境的刺激。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反映,构成了人的心理的象征内容而这其中,社会环境中的因素如学校,家庭,人际关系,规范传统及风俗习惯对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头决定性的作用。

③“狼孩”在生长的过程中,与狼为伍,在关键时期缺失了社会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因此也不会形成正常人的心理,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的正常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1.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性:

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①适应性运动②无关运动的停止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4.注意的功能:

①选择功能②维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5.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属于心理过程

①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过程所菜有的特性→注意

②注意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注意贯穿于各个心理过程的始终,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注意。

6.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①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简答】7.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一、客观条件

(1)刺激物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越明显)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移动的比静止的物体)(4)刺激物的新异性(相对新异性,绝对新异性)

二、主观条件

(1)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

(2)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风声鹤唳)

(3)人的知识经验

②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简答】8.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目的在务的理解,理解越深刻越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4)培养间接兴趣

9.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①有效的实际活动必然是两种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只有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和疲劳投入的程度不高,反之,只有无意注意伴随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

②只有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使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注意

一、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⑴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

①小学低高级儿童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高级儿童的注意,他们的认识活动经常无意注意注意。

②到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迅速发展,而且有意注意的效果明显高于无意注意。

③在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有意注意的作用超过了无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

⑵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①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

②小学高年级儿童逐渐能自行确立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注意。

二、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的广度(范围)

①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数量越大,广度越大,注意广度通常是指视觉注意的范围。

②影响广度的重要因素:

①材料的性质和组织方式②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③小学生中注意广度存在着性别差异,无论低年级或高年级,女生注意的广度高于男生。

⒉注意的稳定性(时间)

①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

3意稳定性在小学生中也具有性别差异,女生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4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上,而指向于其他对象。

④影响注意分散的因素:

①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

⒊注意的分配(女生高于男生)(同时进行)

①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②注意分配的条件:

①同时进行的活动每一咱都很熟练;②同时进行的活动之间必须有密切的联系

⒋注意的转移(男生高于女生)【时间间隔】

①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的好坏在于转移的快慢,它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因素:

①原来注意的强度;②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论述题

㈠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㈡利用课内办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②激发学生动机③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使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

㈢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

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度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⑴感觉是由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由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⑵知觉对事物整体反映不是指对事物各种感觉刺激的简单总和,而是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

联系:

①感觉和知觉同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③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二、感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⒈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⒉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三、知觉的种类:

按知觉中真心导作用的感觉来分: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等

按知觉的对象为分类标准: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四、感觉的特性

1.感受性

①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

②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有低的

③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来测量(是指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④绝对感受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

⑤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⑥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2.感受性的变化

⑴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①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

②从光亮处走到黑暗处,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使人感受性提高

③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使人感受性降低

⑵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联觉现象)

①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②变化规律:

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反之则降低这种感觉性

③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同时性对比,相继性对比)

⑶感受性与训练

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

㈡知觉的特性

⒈知觉的选择性

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

⒉知觉的整体性(关键性的,强的,最突出的)

知觉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各部分的机械堆砌,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取决于它的关键性的强的部分,非关键性的弱的部分一般被掩蔽。

⒊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⒋知觉的恒常性

①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②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③恒常性使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认识,保证了知觉的精确性。

㈢错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形重错觉、运动错觉

错觉在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是由于知觉对象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

第四节小学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小学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据说人们所获信息量的80%来源于视觉,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个感知觉中已占主导地位

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俗称视力指在一定的距离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

10岁前视敏度不断提高,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

2.颜色视觉的发展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辨别颜色的能力不断提高,其正确率直接受小学教育的影响。

(二)听觉的发展

1.纯音听觉(听觉的敏感度)辨别音高,音低

听力的好坏,听觉的敏感度,整个小学阶段听觉都不如成人。

2.语音听觉→调节高调的能力

一年级末小学生,可达到成人的水平,影响这着音乐才能和言语能力的发展。

(三)运动觉的发展

包括:

大肌肉运动觉和小肌肉运动觉,其中大肌肉运动觉要比小肌肉运动觉得发展要早,规律是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

二、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人没有专门感知空间的感觉器官,它是由多种感觉器官联合协调活动的结果。

形状知觉

识别几何图形表现:

①在识别和说明图形特征时常常会把非本质特征当做特征,或把本质特征作为非本质特征,从而产生缺漏或错误的判别②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

方位知觉

刚入学儿童儿童方位知觉水平不高表现为:

1对上下、前后方位已能正确判断,对左右方位只能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而且不够完善;

2对字形的感知,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

③7-9岁儿童已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儿童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二)小学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①7-8岁儿童对一目前后延伸时序和跨周、跨年的延伸时序都能正确认识。

②教师在语文、算术等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及时间概念的学习和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有运用的机会,使学生及早形成时间观念。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发展观察力的意义【简答】

⒈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⒉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

⒊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学生的智力发展也离不开观察力的发展、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有看到个别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方面(学前)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低年级)

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中年级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以意义上完整地把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高年级)

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②观察的精确性(易混淆)③观察的顺序性④观察的深刻性(表面、本质)

【论述】如何培养儿童观察力

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低年级儿童,他们还不善于自己主动提出观察的目的的任务,因些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时必须向儿童提出观察任务,而且所提的任务要具体、明确。

二、要使儿童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好地感知,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即使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也不知如何着手去观察。

如在参观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介绍,讲解有关的知识,学生在进行观察时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指导儿童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的

2.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四、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要使观察所获的知识长期保存下来,成为有效的经验,在观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起到巩固观察成果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如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

2.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3.识记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加工,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回忆就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

4.记忆是“思想的工作车间”

5.记忆的种类,按照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

6.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0.25~2秒视后象)

2短时记忆(5~9个信息量工作记忆)不超过一分的记忆

3长时记忆(保持一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

7.记忆三个系统的流程图

感觉注意复述

刺激→瞬时→短时→长时记忆(再回收到短时)

↓↓↓

消失遗忘遗忘(干扰或其他因素)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如果不加注意,痕迹迅速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第二阶段、短时记忆,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及时复述就会产生遗忘,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第三阶段,长时记忆。

7.表象(记忆):

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表象分为:

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不如感知那么清晰、鲜明

概括性→不如思维那么深刻

8.表象的作用:

(记忆表象)

①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更改认识的桥梁

②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③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9.识记的种类:

㈠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

无意识记(潜移默化)和有意识记

㈡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上,可以分为: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10.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实现加快的保证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11.识记的材料会随时间的推移和后继经验的影响而发生量与质的变化。

量的变化主要指内容的减少。

质的变化指内容的加工改造。

在保持过程中,质和量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内部活动过程,是心理活动要观性的一种表现。

13.所谓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是错误的回忆。

14.遗忘与保持相反的过程,保持住的东西就是没有遗忘的东西,而遗忘的东西就是没有被保持住的东西,保持越多遗忘越少,反之亦然。

1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过程不是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16.暂时遗忘是由于其他刺激而引起的抑制。

永久性遗忘对已识记过的东西,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