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读本教学过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6390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读本教学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素质教育读本教学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素质教育读本教学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素质教育读本教学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素质教育读本教学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读本教学过程.docx

《素质教育读本教学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读本教学过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素质教育读本教学过程.docx

素质教育读本教学过程

第一篇法律常识篇

法律水平,就一个国家来说,是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保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法制越来越重要,也成为一个人成长所必须掌握的武器。

我们今后要立足社会,谋求发展,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提出的这项要求,对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提高我国公民遵纪守法的道德素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做守法公民的前提是知法、懂法,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

凡是法律禁止的行为皆不可为。

在生活中,应牢牢树立守法观念,不越雷池半步。

守法也是公民的一项义务,不是可选择和随心决定的。

远离法律禁区,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安全、更自主、更快乐。

第一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在公共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

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

它不仅确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和教育作用。

1、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与社会公德的指引不同,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指引作用,首先是用明确的规范,规定了人们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规定了违法的后果及其法律责任。

2、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中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

3、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

这里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法律的评价客体是行为。

法律的评价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4、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

5、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调整公安机关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该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以及对这类行为应如何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2005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草案进行第三次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8号公布,于2006年3月1日起生效实施。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此规定明确了治安处罚的适用范围。

2、治安管理处罚原则

治安管理处罚应遵循如下四个原则:

(1)处罚适当原则。

(2)处罚公开、公正原则。

(3)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3、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条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

(一)警告;

(二)罚款;(三)行政拘留;(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1)警告。

(2)罚款。

(3)行政拘留。

(4)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5)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

4、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

 

第二节知法守法预防违法犯罪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幸福,也关系到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

目前,一些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制观念,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养成了不良行为,进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不仅使自己的成长遭遇到巨大的挫折,也给自己的亲人带来了深深的苦痛,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我们青少年学生要增强法制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预防违法犯罪,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一、犯罪及其特征

1、犯罪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2、犯罪的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3、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观表现为犯罪故意和过失。

4、正当防卫: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若要构成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正当防卫的目的条件,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实施的防卫。

(2)、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防卫;

(3)、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防卫。

(4)、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对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5、常见的犯罪类型有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等类型犯罪比较多。

二、刑罚及种类

 

(一)主刑

1、管制

2、拘役

3、有期徒刑

4、无期徒刑

5、死刑

(二)附加刑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

按照《刑法》规定,普通的附加刑有三种:

1、罚金:

2、剥夺政治权利:

3、没收财产: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中技的学生约十六七岁,均是未成年人,但又都达到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情绪波动大,个性强,好逞能,处于犯罪心理倾向性较明显的时期。

虽然他们在中学也学过一些刑法的知识,但总觉得自己年龄尚小,又是学生,怎么做都还是犯错误,与违法犯罪无关。

因此,要学会自身预防犯罪。

1、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以侵犯财产为主,犯罪类型增多

(2)犯罪性质恶化,暴力犯罪严重

(3)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倾向

(4)犯罪手段向团伙化发展

(5)犯罪形式上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

(6)作案区域明显,大多集中在城郊结合部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1)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2)家庭原因。

(3)学校原因。

 

(4)社会原因。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家庭管教功能。

 

(2)注重学校的教育功能。

(3)净化社会环境。

  

(4)构筑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网络。

 

 

第三节维护合法权益

我们学法不仅是为了知法守法,还要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那么,法律赋予我们怎样的权利,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呢?

一、民事权利

1、定义

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简单的说,就是权利主体对实施还是不实施一定行为的选择权。

在理解权利的概念时,要注意与权能和权限相区分。

其中,权能通常指权利的具体形式;而权限是法律准许当事人意思发挥作用的限度范围。

2、分类

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3、民事权利的行使

民事权利的行使是指权利人为实现自己的权利实施一定的行为。

权利行使的方式有事实方式和法律方式两种。

事实方式,是指权利人通过事实行为行使权利;法律方式是指权利人通过民事法律行为行使权利。

4、民事权利的保护

民事权利的保护,是指为保障权利不受侵害或恢复侵害的民事权利所采取的救济措施。

民事权利的保护分为自我保护和国家保护。

二、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

1、民事责任的主要特征:

(1)民事责任以民事义务为基础,是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

(2)民事责任以恢复被侵害人的权利为目的。

(3)民事责任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

(4)民事责任是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2、民事责任的分类

常见的民事责任分类有以下几种:

(1)债务不履行的民事责任与侵权的民事责任。

(2)履行责任、返还责任和赔偿责任。

根据民事责任的内容,民事责任可分为履行责任、返还责任和赔偿责任。

履行责任,是指责任人须履行自己原负担的债务的责任。

返还责任,是指以返还利益为内容的责任。

赔偿责任,是指以赔偿对方损害为内容的责任。

 

(3)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

(4)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3、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又称为民事责任的形式,是指民事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具体措施。

根据《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

(3)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

(6)修理、重作、更换。

(7)赔偿损失。

(8)支付违约金。

(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10)赔礼道歉。

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三、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从而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民事权利能力的基本特征:

2、民事权利能力的特点

3、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4、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四、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

公民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保护途径,以便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人民调解:

  2、申请仲裁:

  3申请行政复议。

  4提起诉讼:

包括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1)民事诉讼。

(2)行政诉讼

五、劳动者权益保护法

(一)就业年龄

我国最低就业年龄为16周岁。

(二)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

1、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2、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工资,不得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

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婚丧假期间及社会活动期间也应当有权利取得工资。

3、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天,每日工作不应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不应超过40小时。

如果用人单位由于生产需要而延长工作时间,应与劳动者协商,每天最长不超过3小时。

4、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5、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7、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8、有权拒绝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三)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

1、努力完成劳动任务。

2、遵守劳动纪律,维护用人单位的财产安全。

3、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四)劳动合同

1、劳动合同:

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重要保障;是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劳动力、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减少和防止发生劳动争议的重要措施。

  2、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1)合法原则。

当事人必须具备合法的资格,劳动合同的内容合法,C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和形式,必须符合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

(2)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3、劳动合同的期限:

一般有3种,分别是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4、劳动合同应具备的条款:

《劳动法》19条规定:

(1)劳动合同期限;

(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5、无效劳动合同的种类:

一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二是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二篇公民道德篇

一、主题介绍:

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修、调整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着眼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准则,以人道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在本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内容,其中,着重介绍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内容。

二、聆听箴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补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第一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中国人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在出土的商朝甲骨文字中,就已经有“德”字。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德”表示对“道”的认识和实践。

春秋时期的《管子》、《庄子》、《荀子》等书中,“道”和“德”两字就开始连用。

一、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和思考道德问题

人是社会之人,社会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何对待和处理好这些关系,就涉及到道德问题。

荀子说: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大意是说,人生来都是有欲望的,有追求而无限度就会造成社会混乱。

礼的作用,就是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限度,使人们相互礼让、安分守己,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复杂,社会对于人的道德水平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良好的道德涵养是维护和谐人际交往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道德的类型

 

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一)爱国守法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爱国守法是公民对国家最首要的道德义务。

1、“热爱祖国”的基本内涵

公民应当热爱国家、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维护国家尊严,保守国家机密,敢于同一群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行为作斗争,把对国家的一切义务和责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职。

2、“热爱祖国”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有:

第一,知我中华,了解基本国情,认清历史责任,努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第二,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和社会主义制度。

具有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惜放弃个人利益乃至生命的精神品格。

第三,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与主权完整,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要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勤奋学习,锐意进取,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技工院校的学生,要把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坚定的爱国行为结合起来,激发对知识的渴求、对专业的热爱,增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热情,为将来报效祖国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3、“遵守法律”的基本内涵

“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层次的要求。

公民应当维护法律确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尽法律所规定的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不仅要服从法律、法规,还有遵守各行业的规章制度。

4、“遵守法律”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有:

(二)“明礼诚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明礼诚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规范。

1、“文明礼让”的基本内涵

2、“文明礼让”的基本要求

3、“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

4、“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三)“团结友善”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团结友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应当如何相处的基本规范。

1、“团结合作”的基本内涵

2、“团结合作”的基本要求

3、“友善待人”的基本内涵

4、“友善待人”的基本要求

 

(四)“勤俭自强”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1、“勤俭节约”的基本内涵

3、“勤俭节约”的基本要求

(五)“敬业奉献”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1、“爱岗敬业”的基本内涵

2、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

3、“奉献社会”的基本内涵

4、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社会公德

一、什么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人们在言谈举止上表现出来的高尚与典雅的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程度的一种标志。

其主要表现为举止端庄、待人和气、恭谦礼让、语言文明、讲究卫生等方面。

基本要求有:

第一,卫生整洁,仪表文明。

第二,仪态优美,举止文明。

第三,谈吐礼貌,语言文明。

第四,遵守礼仪,行为文明。

2、助人为乐

人是社会之人,人既不能脱离了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基本要求有:

第一,不求回报地帮助别人。

第二,帮助他人既在一时更在一世。

第三,采用多种形式的助人方式。

3、爱护公物

公民应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同一切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

基本要求有:

第一,爱护国家财产与集体财产。

第二,爱护国家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第三,爱护历史文物,保护文化古迹。

4、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更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当务之急是对能源、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合理运用与维护,注意节约使用,尽量变废为宝。

基本要求有:

第一,深刻认识“珍爱地球,就是珍爱人类自己”,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二,培养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第三,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5、遵纪守法

公民的纪律观念和法制意识直接与其道德风貌相联系。

遵纪守法是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基本要求有:

第一,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

第二,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和纪律,将法律条文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从“要我守法”变为“我要守法”。

第三,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第四,坚决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第三节职业道德

一、什么是职业

所谓职业,是在社会分工的情况下,劳动者为谋生而对社会所承担的必要的职责或某项专门劳动。

二、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具有本职业特点的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总和。

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爱岗敬业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爱岗敬业”的基本内涵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业工作。

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尽职尽责。

在任何部门、任何岗位工作的公民,都应该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观。

第二,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观点。

第三,要培养尽职尽责、忠于职守的品质。

第四,要有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五,要培养创新精神。

2、“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

“诚实”就是在社会交往中不讲假话,既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貌,又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情感,光明磊落,真诚坦荡。

“守信”就是指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

“诚实守信”基本要求

第一,自觉树立诚信意识,努力做到诚恳老实,有信无欺。

第二,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第三,杜绝说假话、大话和空话,不欺骗他人,也不自欺欺人。

第四,养成以老实、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科学,不欺世盗名,弄虚作假。

3、“办事公道”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办事公道”的基本内涵

办事公道是指在办事情、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当事双方公平合理、不偏不倚,按照同一个标准办事。

“办事公道”基本要求

第一,热爱真理,追求正义。

第二,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第三,坦荡磊落,不谋私利。

第四,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各种权势。

第五,有较高的辨别能力。

4、“服务群众”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服务群众的基本内涵

服务群众就是一心为人民群众服务,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乐群众所乐。

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

第一,心中有群众。

第二,真心对群众。

第三,尊重群众。

第四,方便群众。

5、奉献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奉献社会的基本内涵

奉献社会的实质是奉献。

奉献是指一个人为了维护和健全社会整体利益或他人利益,自觉舍弃、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和崇高境界。

奉献是在关键时刻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是在公众生活中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无私精神,是在职业活动中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是在相互交往中宽容理解、恭谦礼让的仁爱精神。

奉献精神体现在爱岗敬

 

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和服务群众的各项要求之中,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职业活动中奉献才智。

职业是为人民、为社会做奉献的岗位。

人的一生中对人民、对社会的奉献主要是在职业中所作的奉献。

第二,在社会生活中奉献爱心。

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关注社会发展,关心他人冷暖。

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弘扬不计名利、不图报酬的奉献精神。

第四节家庭美徳

一、什么是家庭美徳

家庭美徳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家庭美德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二、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有:

尊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尊老爱幼是指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爱护幼年子女及少年儿童。

男女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

夫妻和睦是指夫妻平等,志同道合,相处和谐。

勤俭持家是指持家既需勤劳,又要节俭。

邻里团结是指注重邻里关系的正确处理,团结为第一要务,互帮互助,相互依靠。

 

第三篇文明礼仪篇

第一节 道德规范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