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及医家医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6027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及医家医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及医家医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及医家医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及医家医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及医家医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及医家医案.docx

《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及医家医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及医家医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及医家医案.docx

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及医家医案

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经验及医家医案

一、张志礼治疗经验

张志礼教授认为异位性皮炎与脾胃功能关系十分密切。

婴儿期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幼时饮食失调,胃热积滞,脾失健运,湿热蕴蒸,外感风邪所致。

儿童期则因禀赋不耐,脾失健运,湿从内生,郁久化热,湿热相结,郁于肌肤腠理而病。

由于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致使脾虚血燥,肌肤失养,青年和成年患者多属此型。

张氏强调指出,脾胃功能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本病患者发病与加重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脾虚湿滞为本病之本,风湿热邪为本病之标。

根据“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和“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的理论,应采用健脾消导治法治其本。

又以清热除湿解毒之品治其标。

对久病不愈的成午和青少年患者,应考虑到久病缠绵,脾虚血燥,在健脾消导基础上辅以养血润肤之品。

内治的具体辨治方法如下:

①婴儿期多表现为湿热型.治法为醒脾消导,清热除湿,处方为生白术、生枳壳、生苡仁、炒莱菔子、焦三仙、焦槟榔、焦栀子、马齿苋、白鲜皮、冬瓜皮、黄芩、大青叶。

②成年期、少年期多见脾虚血燥型,治法为健脾除湿消导,养血润肤止痒,处方为炒白术、炒枳壳、炒苡米、炒莱菔子、厚朴、白鲜皮、苦参、当归、生地黄、赤白芍、首乌藤。

婴幼儿为纯阳之体,用药时切忌大热大补之晶,以免热助其热;少儿期久病脾虚,用药时切忌大苦大寒之品,以免伤其阳,致使虚其虚。

外用药治疗原则与成年湿疹相同,但应注意既要适当降低药物浓度与用量,又要注意配合抗感染治疗。

因为异位性皮炎加重的原因,一是饮食不当,伤食胃滞;二是搔抓过度,皮肤感染,故应适当使用具有抗感染作用的外用药。

皮损面积大时应尽量选用中药如马齿苋、黄柏等煎汤湿敷。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及生活调养,如对异种蛋白过敏,对此类食品应少食或煮老一些;避免外来刺激,要穿棉制轻软宽松衣服,丝、毛、羽绒、化纤制品不能直接接触皮肤;避免过度的皮肤清洗,更忌烫洗;要保持大便通畅,及时给予通便助消化药物;长期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应用内服外用药物有效地控制瘙痒,以避免因瘙痒加重病情。

治疗验案:

佟某,男,16岁。

1997年10月7日初诊。

面部、四肢起皮疹已15年,时重时轻,曾多次治疗,一直未愈,全身皮肤干燥,痒甚,素日心烦,口干,大便干燥,数日一行。

诊查:

面部、颈部的皮肤粗糙,轻度脱屑,口周皮肤淡白有糠状脱屑,四肢仲屈侧均可见皮肤增厚,表面有干性丘疹及散在抓痕血痂。

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为异位性皮炎;中医诊断为四弯风顽湿。

辨证为脾虚血燥,风湿蕴阻,肌肤失养。

治法为健脾消导.养血祛风,除湿十痒。

处方:

白术10g,枳壳10g,焦槟榔1吨,当归10g,赤白芍各10g,首乌藤30g,熟军10g,全瓜蒌15g,白鲜皮30g,苦参15g,防风10g。

水煎服,每日1剂。

每晚加服扑尔敏4mg,局部外用黄连膏,共14剂。

二诊:

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大便仍干,隔日一行,面部皮肤稍光滑,四肢皮肤仍粗糙,脉沉缓,舌质淡,仍有齿痕。

继服前方去熟军、防风,加用炒莱菔子10z,川芎10g,再服用14剂。

三诊:

皮肤明显光滑,面部、颈部皮肤基本接近正常,已不痒,饮食二便正常。

家长述患儿的皮肤一年余来从未见如此光滑。

继续服前方加减调理,巩固疗效。

[安家丰,张芃.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粹.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二、张作舟治疗经验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张作舟主任医师认为异位性皮炎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复感风湿热邪或过食鱼腥海味,辛辣刺激之品,致后天脾胃失调,湿热内生,而诱发本病。

认为,根据本病的病程缠绵,较难以根除,故称之为顽固性湿疹。

在辨证上重视全身与局部的关系;在治疗上采用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的方法。

本病辨证分型为以下几型:

1.湿热蕴蒸型多见于小儿,常由禀赋不耐,后天失养,以致脾胃失调,湿从内生,郁久化热。

或外受风湿热邪侵扰而发。

主证:

皮损鲜红,密集红斑粟疹,湿烂浸渍,脂水频泛,浸淫四窜,或结黄痂,小儿以头面部明显,瘙痒难忍便秘,溲赤。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或弦数。

治宜清热利湿,法风止痒。

处方:

小儿用张老自拟野菊花方或消风导赤散化裁,常用药物有野菊花l0g,金银花l0g,黄芩6g,车前子l0g(包),竹叶6g,灯心草3g,桔梗6g,生甘草6g。

方中野菊花、金银花清头面风热,黄芩清泻肺火,车前子、竹叶、灯心草清热利湿.桔梗载药上行,生甘草调和诸药。

小儿服药较难,可数煎浓缩口服。

青少年及成人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方:

生地30g,丹皮10g,黄芩10g.茯苓l0g,泽泻l0g,车前子15g(包),地肤子15g,白鲜皮l0g,甘草10g。

方中生地、丹皮、黄芩凉血清热,而利中有补:

茯苓、泽泻、车前子、地肤子、白鲜皮利湿清热止痒,而利不伤阴,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热偏重加赤芍、龙胆草、苦参,以凉血清热,湿偏重加茵陈利湿清热;小儿纳呆加焦三仙、陈皮健脾消食;痒甚加白蒺藜、苍耳子以祛风止痒。

外用:

渗出多者用复方黄柏散,香油调涂,或马齿苋15g,黄柏15g,生地榆30g,水煎温湿敷。

2.脾虚湿恋型此型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湿从内生或由湿热型发展而来。

主证:

皮损轻度浸润、肥厚,局限性淡红斑丘疹,抓之有少量津出,面色萎黄或苍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不调,舌淡或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沉细。

治宜健脾利湿,疏风止痒。

方选四君子汤或保元汤加减。

常用方:

党参15g,黄芩15g,炒白术10g,甘草10g,茯苓l0g,泽泻10g,车前子15g(包),白鲜皮15g,地肤子10g,白僵蚕10g,秦艽l0g。

方中以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培补中气,使脾健湿运;茯苓、泽泻、车前子、地肤子、白鲜皮利水渗湿;白僵蚕、秦艽祛风止痒。

加减:

小儿用量酌减。

纳呆加焦三仙、厚朴以消食导滞;苔黄腻加黄芩、连翘、苦参以清热除湿;便秘加酒军以泻虚中之实。

外用止痒润肤霜。

3.脾虚阴伤型此型多见于青少年期及成人期,由上两型迁延而成。

病延日久,耗气伤津,脾失健运,顽湿不化,肌肤失养,虚风内生。

主证:

皮损局限或泛发,可见淡红或灰褐色斑丘疹,浸润肥厚,干燥脱屑,全身皮肤干燥,瘙痒难眠,抓痕累累,纳少,便秘,舌红或有裂纹,苔薄黄或净,脉沉细。

治宜健脾滋阴,熄风止痒,方选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方:

党参l0g,黄芩l0g,:

干生地30g,首乌l0g,白芍l0g,玄参l0g,丹参15g,秦艽l0g,白蒺藜l0g,白鲜皮l0g,车前子l5g,泽泻10g,甘草l0g。

方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生地、首乌、白芍、玄参滋阴养血润肤;白蒺藜、秦艽、白鲜皮熄风止痒;车前子、泽泻寓补中有利,且不伤阴;丹参养血活血,使气血调和:

甘草调和诸约。

加减:

偏阴虚口干加麦冬、南北沙参以养阴;血虚有热加丹皮、槐花以凉血清热;脾虚便溏加山药、茯苓、扁豆以健脾渗湿;舌质黯红或有瘀点加赤芍、丹皮以活血消瘀热:

夜少寐者加酸枣仁、珍珠母以安神定志;痒甚加白僵蚕、乌梢蛇、地肤子、威灵仙以祛风止痒,外用止痒润肤霜。

治疗验案:

杨某某,女,19岁,工人。

1986年10月4日初诊。

患者面部、躯干反复起皮疹10余年。

病人自幼时于面部、肘窝生粟状丘疱疹,渗出,渐延及躯干、下肢,每于夏季加重。

近年来因工作接触石油,病情日益加重。

经外用激素类药物,疗效不佳,时重时轻,剧烈瘙痒,伴有口干,纳少,便秘。

检查:

眼睑、口周、颈部、肘窝、胭窝处皮肤可见淡红色斑片,粟疹,浸润肥厚,干燥脱屑,抓破津出,全身皮肤干燥。

舌质红略胖,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

干癣。

西医诊断:

异位性皮炎。

辨证为脾虚阴伤,化燥生风。

治疗原则:

健脾滋阴,熄风止痒。

处方:

党参15g,黄芪15g,玄参15g,陈皮l0g,泽泻l0g,秦艽l0g,僵蚕10g,甘草l0g。

10剂,每日1剂,水煎服,外用加味五石膏。

10月14日二诊:

患者瘙痒减轻,皮疹大部消退,口不渴,便调,依前方又进5剂。

10月20日三诊:

皮损基本消退,患处遗有色素沉着,略痒,投养阴清肺膏以巩固疗效。

[刘俐丽.张作舟教授治疗异位性皮炎的经验.光明中医,1988,

(1):

19;刘瓦利,等.张作舟治疗顽固性湿疹的经验.中级医刊,1996,1:

15~17]

三、李林治疗经验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李林主任运用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取得了较好疗效。

李氏认为,异位性湿疹即异位性皮炎,其病因多由患者感受风湿热邪,或受羽毛、尘埃、花粉等物刺激,引动体内湿热蕴郁肌肤,发病急而出现红丘疹、水疱,其临床表现为湿热蕴肤证。

有的患者由于脾胃虚弱,饮食状况较差,内蕴湿热,缠恋不解,致使病情反复发作,转为慢性,其临床表现为脾胃虚弱证。

亦有因湿热久蕴,伤阴耗血,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使皮损干燥粗糙,呈苔藓状,临床表现为阴伤血燥证。

采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常见证型论治如下,湿重于热证:

多见于婴儿期,患儿肥胖,好发于头面、颈项,或延及其他部位、皮损初起为红斑、边界不清,红斑上有密集的丘疹、丘疱疹、水疱,脂水渗出,渗液干燥结痂,痂皮磨掉或抓脱呈现鲜红糜烂面。

伴剧烈瘙痒,哭闹不安,夜卧难眠。

舌质红,脉滑数。

治宜健脾除湿,清热止痒。

方选小儿化湿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苍术6g,白术6g,茯苓l0g,泽泻l0g,滑石l0g,黄芩6g,陈皮6g,炒麦芽l0g,白鲜皮l0g。

加减变化:

通常选小儿化湿汤加味治疗。

当红斑面积较大,水疱渗液较多时,可加龙胆草、通草、生地以加强清热凉血作用,因药苦寒,中病即减;若糜烂面大渗出多,加木通、生地榆,干结后即减;由于搔抓而继发感染出现脓疱,加地丁、败酱草。

根据患儿年龄用量要适宜,可分4次内服,或频频喂饮,病情基本控制后,可继服小儿化湿汤原方调治3~5天。

反复发作者,当每次治愈后,可用参苓白术散(成药粉剂)善后调理,巩固疗效。

l岁以上的患儿亦可用香橘丹调治。

热重于湿证:

多见于婴儿期。

患儿瘦弱,好发于头面、颈项或延及躯干、四肢、皮损以淡红色或黯红色斑片为主,边界不清,纹理粗疏,可见密集小丘疹,无水疱,无明显渗出,表面覆有灰白色鳞屑,有抓痕血痂;伴剧烈瘙痒,眠不安,精神疲惫,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或根腻,脉沉数。

治宜清热祛湿,消风止痒。

方选消风导赤散加减。

药用生地10R,银花l0g,黄连6g,木通6g,赤茯苓l0g,薄荷3g,白鲜皮10g,生甘草6g。

加减变化:

通常用消风导赤散化裁。

若红斑面积大,加丹皮、知母、生石膏;皮损粗疏干燥,加当归、玄参;胃纳呆滞者,加佩兰、藿香;大便干燥者,加大青叶、麻仁。

因其中有些药性味苦寒,量宜轻,中病即减。

湿热蕴肤证:

见于儿童期及成人期初发病时,皮损以红斑、红疹、水疱或丘疱疹为主,抓破后出现糜烂面,少量渗出,结痂;瘙痒剧,便干溲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

方选消风导赤汤、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用生地15~30g,黄连6~l0g,黄芩6~l0g,木通4~6g,茯苓10—15g,泽泻8~12g,车前子6~10g,银花6~log,白鲜皮10~15g,甘草6~10go加减变化:

儿童应用消风导赤汤化裁,成人宜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痒甚者,加珍珠母、磁石;胃纳欠佳者,加藿香、佩兰;大便干者,加大青叶、麻仁。

脾胃虚弱证:

多见于体质瘦弱者,或患者久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皮损干燥粗糙,覆有鳞屑,或兼有丘疹水疱,糜烂,渗出,自觉瘙痒。

面色苍白,神疲肢乏,饮食减少,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腻,脉细弱或沉滑。

治宜健脾除湿。

方选健脾除湿汤、除湿胃苓汤加减。

药用炒白术10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2g,泽泻12g,六一散10g,猪苓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

加减变化:

上述两方均可选用化裁。

这种证型的患者,当用汤剂治疗,症状基本缓解后,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等中成药,善后调理。

阴伤血燥证:

病程较久,皮损轻度浸润肥厚,部分呈苔藓状,表面干燥粗糙;或见患处为散布的丘疹、略硬,抓痕、血痂多见,伴剧烈瘙痒;舌质黯红少津,苔少,脉弦沉。

治宜滋阴润燥止痒。

方选养血润肤饮、滋阴除湿汤加减。

药用当归10g,熟地15g,生地30g,黄芪10g,天冬10g,麦冬10g,花粉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0g,白鲜皮15So加减变化:

一般情况下选用养血润肤饮,若抓破尚有渗水者,选用滋阴除湿汤化裁:

若肥厚、苔藓状明显,酌加王不留行、泽兰;痒甚者,酌加皂刺、代赭石、煅龙骨等。

李氏曾总结在英国治疗异位性湿疹115例,临床痊愈29例,显效34例,有效4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2%。

验案:

T某,女,4岁,英国黑人。

初诊日期:

1991年8月29日。

患儿从4个月起发病,四肢出现皮疹,伴瘙痒、干燥感,至今已3年4个月。

曾外涂滋润剂药膏治疗。

患儿平素对牛奶、猫、狗等过敏,每当接触这些物品或动物时病情加重。

其母亲亦患有湿疹。

检查:

上肢满布大量密集丘疹、丘疱疹,肘窝皮损增厚浸润。

下肢皮损广泛浸润至足踝部,满布大量密集丘疹、丘疱疹,腰、腹及臂部也有密集小丘疱疹。

舌质红,苔少,脉细滑。

自觉瘙痒、干燥感。

诊断:

异位性湿疹。

辨证:

湿热内蕴,久郁后外发肌肤所致。

本病当属湿热证。

治疗:

拟清热凉血,祛湿止痒法。

处方:

生地20g,丹皮log,赤芍6g,竹叶l0g,知母6g,木通2g,滑石l0g,龙胆草3g,桃仁l0g,当归l0g,玄参l0g,龙骨20g,白蒺藜20g。

7剂,每日l剂,水煎分早晚服。

9月4日复诊:

药后皮损无变化,仍有瘙痒及干燥感,但饮食、二便正常,无其他不良反应。

前方无效,考虑用药中祛湿作用不足,清热药选药不佳,故改处方如下:

生地20g,黄芩6g,栀子6g,龙胆草4g,木通3g,滑石10g,泽泻10g,车前子6g,柴胡6g,当归10g,白蒺藜10g,龙骨20g,珍珠母20g。

9月11日复诊:

连服7剂后,四肢皮疹明显消退,但小腿之斑片仍有轻度浸润,瘙痒减轻。

由于本方疗效较好,每周复诊1次均原方照进,每日1剂,连治4周,皮疹基本消退。

自10月9日起,每两周复诊1次,每2日l剂,连续治疗4周。

此后每3日1剂,连续治疗4周。

12月4日复诊:

皮损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

临床痊愈。

予龙胆泻肝丸14袋,每日半袋3g,巩固疗效。

[李林.实用中医皮肤病学.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

四、陈妙善治疗经验.

上海医科大学陈妙善教授对异位性皮炎的治疗颇有心得,他认为脾虚是异位性皮炎的根本原因,所以健脾除湿是治疗的关键。

临床上虽可见多种证型,但健脾治法需贯彻始终。

陈教授认为,异位性皮炎的辨证分型如下:

脾虚湿热型:

素体脾虚生湿,复受湿热浸渍,恋于腠理肌肤,气血不和,肤失所养为疾。

治拟健脾助运,行气散血,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苍术lgg,厚朴9g,茯苓lgg,山药15g,藿香12g,苍耳草18g,鹿衔草30g,当归9g,丹参15g,川芎6g,干地龙12g,露蜂房6g,生甘草3g。

煎剩药汁外洗患处。

血虚风燥型:

血虚生风,复受风邪,内外合病,腠理肌肤失养为患。

治拟健脾养血,祛风通络。

党参9g,苍术9g,山药12g,当归9g,赤芍12g,生地15g,丹参12g,乌梢蛇12g,干地龙12g,皂角刺12g,莪术12g,炙甘草3g。

若痒剧,加钩藤、白鲜皮;若大便干,加酒军、麻仁。

本方化裁进20余剂,皮损消退而愈。

脾肾两亏型:

脾肾两亏,卫外不固,风湿浸渍为病。

治拟健脾益肾,固表卫肤,疏风渗湿。

山药12g,女贞子12g,茯苓8g,牡丹皮9g,厚朴9g,苍术9g,防风9g,生黄芪15g,全当归9g,蛇床子9g,白花蛇舌草15g,蜂房6g,苦参6g,生甘草3g。

[陈妙善.异位性皮炎的辨证论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1),17]

五、周双印治疗经验

河南省获嘉县中医院周双印医生治疗异位性湿疹取得较好疗效,认为其发病多为禀赋不足,或因胎毒遗热,脾失健运,复感风、湿、热邪,袭人肌腠而致,病久缠绵不愈,津水外流,或因风盛化燥,后期多致阴虚血燥。

辨证分型分为以下三型。

胎热型(见于婴儿期):

皮损好发于面颊部,可见红斑,针尖大小的密集的潮红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或结有黄色的痂皮.严重时可波及躯干及四肢等处。

患儿常在襁褓中摩擦,烦躁不安,尿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宜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方选三心导赤散加味,药用连翘心、山栀心、莲子心各3g,玄参、生地、车前子、蝉衣、木通、甘草梢各6g,山药、茯苓、黄芪、五灵脂各9g。

阴虚型(多见于儿童期):

面色晦黯,皮损为丘疹、丘疱疹,部分皮损相互融合,呈浸润肥厚,严重时可有渗出、糜烂、结痂等:

皮损色黯,常为局限性,在四肢屈侧、颈部、腕部,尤其是肘窝、胭窝呈对称性分布。

舌质淡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或细缓。

治以滋阴清热,健脾祛湿。

方用养阴祛湿润肤汤,药用南北沙参、玉竹、天花粉、生地、白鲜皮、荆芥炭各12g,薏苡仁、党参、黄芪、赤小豆各15g,炒丹皮、丹参、茯苓皮、五灵脂各10g。

血燥型(多见于成人期):

病程日久,皮损干燥肥厚,为苔藓样变或呈干燥性的丘疹,有鳞屑及血痂,主要分布在颈、肘、手、膝等处,自觉痒剧,入夜尤甚,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濡细。

治宜养血润燥,常用方为当归饮子。

药用当归、川芎、芍药、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丹参、五灵脂各10g。

随症加减:

大便秘结加熟军、火麻仁;平素喜冷饮,喜酸、咸食者加麦芽、扁豆、莱菔子;痒重加钩藤、蝉衣、乌梢蛇;夜寐不安加合欢皮、灵磁石;渗液多加防己、猪苓;伴过敏性鼻炎加用苍耳子散;伴哮喘加白芥子、白僵蚕。

辨治中胎热型主要因胎毒遗热,故治疗上主以清热凉血为法,方选三心导赤散为主方。

方中连翘心、栀子心、莲子心、甘草梢泻心经之火毒,配用玄参、生地,可使红斑迅速消退;山药、茯苓健脾补肾渗湿;木通、车前子引热从小便而出;取蝉蜕之升散,散风止痒。

诸药合用,功专力强,可清热凉血,健脾利湿止痒。

阴虚型多由婴儿期发展而来,阴液始现亏虚,湿邪仍重,故采用滋阴祛湿并用之法。

药用南北沙参、玉竹、花粉、生地等甘寒滋润之晶,既益气养阴,又不至伐脾助湿,实乃养阴不助湿之佳品;苡仁、赤小豆、茯苓三药合用既清热利湿又健脾,脾旺则津液得布,阴血得滋;荆芥走表,白鲜皮祛湿,合用有止痒之功。

血燥型多由婴儿期、儿童期经久不愈而来,病至此型阴血更显不足,肤失濡养,表现以燥象为主,故治疗上选用当归饮子以养血相燥。

周氏共治疗异位性湿疹31例,治愈27例,好转3例,无效l例,近期有效率为96.8%。

周氏认为,异位性湿疹所分三型,除各型有各自的特点外,也存在着共性。

·其一,脾肾为本。

本病的发生究其脏腑主要在心、脾、肾,尤以脾肾更为重要。

脾为运化水湿之脏,肾为先天之本。

本病的发生,其病机的关键在于:

一为禀赋不足,二为湿邪内蕴。

所以三型的用方都酌加了白术、茯苓、山药、党参、苡仁、车前子等滋补脾肾之晶,尤其在后期巩固治疗更显得健脾补肾法的重要,否则难收全功,即使病愈,也易复发。

其二,每型方中都用了黄芪、丹参、五灵脂。

黄芪入脾而主肌肉,人肺而主皮毛且有走表之力,领诸药而速达肌表;丹参一味可功同四物,补血而行血。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黄芪、丹参、五灵脂都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周双印.辨证治疗异位性湿疹3l例报告.中医杂志,1989,(12);36-38]

六、林珠教授治疗经验

林珠教授在日本参加中西医临床研究工作期间,用中医辨证,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

其辨证分型如下:

1.风邪湿热型多见初发皮炎,头部,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有大小形状不同的散在性和集簇性丘疹或鲜红斑,有时像湿疹样皮疹伴有渗出性分泌物,患处瘙痒,有少量落屑痂皮。

一般发于浅表的肌肤。

舌苔白或黄腻,脉弦滑。

治则:

清热除湿,解毒祛风。

方药用大连翘饮加减:

防风10g、柴胡10g,荆芥10g,栀子10g,黄芩10g、连翘10g、蝉蜕10g、炒牛蒡子10g,滑石10g,车煎子15g,赤芍l0g,木通10g,甘草6g,当归10g。

2.湿热蕴毒型多见于进展期。

皮损灼热,红肿瘙痒疼痛,多发货币状湿疹、痒疹结节等,部分皮疹融合成片,重者糜烂浸润,并有分泌物及脓液,伴口干、心烦,尿黄,便干,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药用清温败毒饮加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连10g,黄柏10g、黄芩10g,栀子10g,丹皮15g,生地12g,双花30g、连翘12g,苍术10g,生石膏15g,生甘草6g、知母10g,蒲公英15g,地丁15g,元参30g、枳壳10g。

3.湿热血躁型多见于慢性期。

淡红色或暗红色斑片、丘疹,皮肤干燥粗糙,皮纹里增粗肥厚,呈苔癣样变,表面附有米糠样脱屑,可见皱裂,毛孔角化,瘙痒显著,常伴心急烦躁,失眠不安,舌淡苔白,瓣沉细或缓。

治则:

清热除湿,养阴润燥。

方药用冬地三黄扬加消炎解毒汤:

麦门冬10g,黄连10g,元参30g。

黄柏10g,双花30g,生地15g,甘草6g,黄芩10g,花粉30g,木通6g。

当归15g,赤芍15g,淡竹叶10g,青皮1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

服用方法:

每日一副,连续服用14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

判定疗效。

治疗结果:

36例中显效21例,有效ll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其中15例随访3个月后,皮疹无复发。

治疗验案:

佐××,男,26岁。

病历号8684。

生后二周。

即发阿托皮性皮肤炎,有渗出性红斑。

经服用副肾皮质激素抗过敏剂,并用远红外线照射疗法。

外用软膏剂治疗,一直未愈,每年冬季较重、延续至成年。

主症:

以头部、面部、额部及双手为重,躯干四肢略轻。

症较为红热糜烂浸润,伴有渗出性脂水及脓液,瘙痒疼痛、并伴有目眩,心烦,失眠,乏力。

健忘等,脉细滑,苔白舌淡红。

治则:

散风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

大连翘饮加蒲公英15g,地丁15g,双花15g。

服中药2个月疗程后。

症状开始好转,皮损逐渐消退回缩、瘙痒消失,落屑减少,分泌物得到控制,颜面发红,肿胀消。

随访半年,无复发。

[林珠.清热利湿法治疗异位性皮炎36例.北京中医,1996,(4):

34-35]

七、姚高升治验

姚高升于荷兰从事中医皮肤科医疗教学工作期间,以中医中药治疗异位性皮炎35例,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认为本病的中医辨证可分为个环节:

风、湿、热。

根据皮疹及全身症状,或以清热为主,或以利湿为,或以祛风为。

婴儿期证属湿热、胎毒。

治以清热利湿。

用萆薢化毒汤加减。

药用:

川萆薢10g、粉丹皮10g、防已10g、生地15g、苡仁12g、秦艽12g、六一散15g;有血热者加水牛角、白茅根,兼有脾虚者加生黄芪、炒白术、茯苓。

外用洁肤霜(杭州中医院制剂)

儿童期证属血热风燥。

治以疏风清热为主。

方用消风散加减。

药用:

当归12g、赤芍12g、生地20g、荆芥12g、防风12g、苦参12g、生石膏20g、知母12g、僵蚕12g、蝉衣12g、生甘草6g。

外用黄连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制剂)

成人期证属血虚风燥。

治以养血祛风。

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药用:

当归12g、赤芍12g、生地20g、紫丹参15g、何首乌12g、白蒺藜12g、生黄芪12g、僵蚕12g、乌蛇12g、荆芥12g、防风12g、生甘草6g。

外用三黄一椒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制剂)。

治疗结果:

治疗35例患者,痊愈12例,占37.1%;显效18例,占51.4%;好转2例,占5.7%;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达到94.2%。

姚高升,中医药治疗异位性皮炎疗效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1,21(6)59

八、付宏伟治验

付宏伟等治疗婴儿期异位性皮炎。

急性期:

治以清热解毒,健脾除湿。

方用皮炎一号:

银花30g、连翘15g、淡竹叶10g、黄连10g、茯苓30g、泽泻15g、白术10g、苡仁30g、甘草10g。

外治以湿敷方:

野菊花15g、白芷15g、苦参30g、黄柏30g、甘草15g。

缓解期治以健脾益气,滋阴养血。

方用皮炎二号:

茯苓30g、白术10g、太子参15g、当归15g、生地30g、元参15g、煅龙牡各30g、甘草10g。

外治法:

糜烂渗出明显的,外用湿敷方:

野菊花、甘草、白芷各15g,苦参、黄柏各30g。

水煎滤液,冷湿敷,每次2O分钟,每日3次。

对红斑丘疹、干燥鳞屑的皮损,外擦黄肤霜:

黄连、薄荷各15g,黄柏、甘草各30g。

水煎过滤。

按冷霜制法配制,每日3次,外擦患处。

[付宏伟中药治疗婴儿期异位性皮炎160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