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龙里县九八五实验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5815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龙里县九八五实验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州省龙里县九八五实验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州省龙里县九八五实验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贵州省龙里县九八五实验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贵州省龙里县九八五实验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龙里县九八五实验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贵州省龙里县九八五实验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龙里县九八五实验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龙里县九八五实验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贵州省龙里县九八五实验高中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九八五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

由此可见,商代(  )

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

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2.汉字“家”的字义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见下表)。

“家”字字义的演变反映出(  )

阶段

主要含义

史料来源

1

氏族宗庙

甲骨卜辞

2

氏族(宗族)

西周金文

3

个体家庭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文献

A.宗法制度逐渐走向衰落B.道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

C.血缘政治取代官僚政治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3.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

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

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

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4.《汉书》记载:

“汉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B.实现民族交融C.解决七国之乱D.削弱王国势力

5.贺昌群在其《论两汉政治制度之得失》中说道:

“汉末大一统帝国之解体,先由其政治机构之崩坏,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外戚宦官之祸愈烈,政治上之破坏愈大。

”汉末外戚宦官弄权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6.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

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

”由此可知,这种做法(  )

A.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B.剥夺了宰相权力

C.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D.废除了君主专制

7.隋唐时期,监察御史由尚书省负责选任。

北宋时期,“宰执勿得进用台官(御史台官员)”,宰相不能荐举“台谏(御史台官员)”,“当出(皇帝)亲擢”。

这一调整反映出北宋(  )

A.监察官的素质要高于前代B.削弱官僚权力以加强君权

C.宰辅集体领导制遭到破坏D.扩大监察职权以削弱相权

8.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9.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

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

此举意在(  )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10.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如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11.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B.分裂动荡导致专制权力产生

C.武力夺取政权有利于国家统一D.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12.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

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这是下列哪个时期的制度(  )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13.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

“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

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人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领事裁判权(  )

A.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4.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15.“自五口通商后,洋商对于新辟之商埠,期望颇奢,惟宁波、福州、厦门三处开埠后,贸易状况反使人异常失望,殊出意表。

”洋商“异常失望”从侧面反映了(  )

A.列强侵华造成的冲击小B.中国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C.中国传统经济秩序瓦解D.列强未达到侵华的目的

16.如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

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

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17.1897年11月1日,山东曹州的村民杀死两名德国传教士。

以此为契机,德军远东舰队强行整陆胶州湾。

而在此前两个月德国就已通知俄国,德国舰只将考虑今冬在胶州湾过冬。

在不久德国占领胶州湾时,俄国外交大臣即刻上奏沙皇:

“由于山东的已成,看来我们应不失时机,即由我国舰队占领大连湾。

”德、俄如此对华的根本原因是(  )

A.俄国和德国争夺中国山东矛盾很激烈B.俄德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控制

C.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D.列强在侵占中国权益时相互勾结

18.如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表述,据此可知(  )

义和团在北京前门点火焚烧洋货铺和洋药店,结果火势蔓延,烧掉了附近的商铺和民居

李希圣的日记(1900

年任职在北京刑部)

义和团“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劳乃宣(负责剿杀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人京以来,秋毫无犯

晚清大臣刚毅记载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的爆发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

19.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政治和外交,“举国一致,目标集中,讨伐中国”的情绪弥漫全国;而处在指挥作战地位的李鸿章,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采取“保全和局”战略B.民族情绪左右战时决策效率

C.政治体制对政府决策影响大D.清末皇帝仍完全掌握决策权

20.

如图是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刊载的一幅漫画,画中文字为“对外笑容,对内怒容”。

该漫画巧妙地将两种表情结合在一张画上。

这幅漫画意在(  )

A.批评列强对华采取双重标准B.抨击北洋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妥协

C.讽刺清廷已沦为洋人的朝廷D.建议政府应采用灵活的统治策略

21.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美、英、苏、中、澳、加、法等,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位按照美、中、英、苏、法等次序排列。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西方大国的阻挠和破坏B.国际场合中席位、排场之争激烈

C.西方大国之间矛盾重重D.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

22.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

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

“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

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

经“沪战”一役(  )

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23.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四项保证:

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在特区内实行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这反映了(  )

A.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围剿被迫妥协B.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受挫

C.中国共产党适时修正自己的政策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

24.

如图是彦涵于1943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图中四位完全是农民打扮的人正努力托举着一位穿军装的人正对敌射击,而另一位持枪者正在奋力攀出战壕。

在他们的身下,一个年幼的小孩一只手支撑半躺在地,另一只手高举一枚手榴弹,准备递给上方的游击队员。

该漫画(  )

A.记录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形B.昭示了抗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C.反映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D.表达了抗日民众的顽强信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就愈能得到发展。

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

而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

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组织规则和习惯法。

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城市基层组织与农村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也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

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材料二:

晚清时期,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

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还设立了商务局等经济管理机构。

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

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

张之洞、梁启超、张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

城市自治幸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周执前《国家与社会:

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城市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推动因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

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

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

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教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材料二: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相组。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物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路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

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技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扶争取独立所富的凝最力。

批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

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县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鼓忾、杂由合作的关系。

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街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平四日本的慢略而细底期度。

1937年川、滇、野、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教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组”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时期

选官制

办法

选官权

夏、商、西周

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亲贵合一、世代相传

奴隶主、贵族

春秋、战国、秦

封爵制、军功制

养士、军功、客卿

国君、贵族

汉代

察举制

察访人才、举荐任官

地方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中正官

隋代到清光绪

科举制

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

朝廷

从上述材料提取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

特点须具体明确,说明须结合史实,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不符。

B.题干所给材料中“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表明观测天象是为了解天意,而非了解自然。

C.题干所给材料表明占卜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而非百姓生活。

D.题干所给材料中“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说明商代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的主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2.【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家的含义”由泛指宗族到特指个体家庭,反映了奴隶制宗法意识的淡薄,适应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传统宗法制度的衰落,故A项正确。

B项,材料未体现道家思想,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的变化,且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项,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古代宗法制度,结合图表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古代宗法制度,应结合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确立的时代特征分析宗法制走向衰落。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大瘟疫由中原扩展到南方、北方地区,疆域不断扩展,说明从商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故A正确;

大瘟疫不仅向南方扩散,也向北方扩散,故B错误;

从材料数据我们不能得出大瘟疫发生的频率逐渐加快的结论,故C错误;

材料不能表明中原人口迁移与大瘟疫有关,故D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此依据材料“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可知D正确。

AB均不合题干主旨。

C是直接目的,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而后有外戚宦官之擅权,外戚宦官之祸愈烈,政治上之破坏愈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宦官弄权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正确;

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说的是中央政治体制,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说法不符合宦官外戚专权的本质和史实,排除D。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

主要考查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6.【答案】C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军国大事的决策过程,而非“政府的执行力度”。

B.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削弱了宰相的权力,而非“剥夺”。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做法有利于减少决策的随意性。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通过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而非“废除”。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及其作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B

【解析】御史台官员在隋唐时期由尚书省选任,而到北宋时期宰相不能举荐御史,御史台官员必须由皇帝亲自选任,监察官的权力较少受宰执的影响,这一变化的本质是北宋通过分化官僚权力以加强君权,故B项正确;

“监察官的素质要高于前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实行宰辅集体领导制,但材料中没有反映宰辅集体领导制遭到破坏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只提到御史台官员的选任方式的变化,没有体现其职权的变动,不能得出御史职权扩大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

B。

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

主要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期皇帝亲选监察官员体现君权的强化。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8.【答案】B

【解析】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清时期才提出,排除A;

联系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所以这一时期科举制度以政事科为主,B正确;

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是魏晋南北朝后期,排除C;

题干没有体现考试程序,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

本题考查科举制演变及其原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A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这种官职差遣分离、名实混淆的现象自唐中叶以来已经大量出现,宋初统治者未予重新规范,反而有意识地使其更加普遍化,意图在于表现官员“名若不正、义若不久”,其工作带有临时性质,不得长期专擅某项权力。

所以此举意在防止官员专擅权力,B正确;

CD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的是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然后结合选项内容逐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至元,地方区划层级逐渐增多,由两级到三级或四级,州、府中级等行政区划地域不断缩小,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监察区逐渐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其目的就是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所以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相关知识,对材料相关信息正确解读是解题关键。

本题向学生展示了从秦至元地方区划变化,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图表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专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统一,但不能看出是决定因素。

B.选项表述和材料正好相反,材料的意思是专制能够促进统一。

C.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武力统一和夺权斗争。

D.从材料可以看出,专制程度的发展和国家统一的程度成正比,体现了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这一制度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国家发展的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而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专制不断的强化,学生又有较强的整合知识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安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太祖废除丞相之后,故D符合;ABC时期都有丞相参与期中,材料不符,故排除ABC。

故选:

D。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时设内阁,成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设立标志君主专制的加强。

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是清最高行政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一切大权集皇帝一身,标志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主要表现,评价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13.【答案】C

【解析】A项“由人治走向法治”夸大了这一规定的作用;

B项说法错误,适应列强侵略需要不能说是时代需要;

C项《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反映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与近代西方的司法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司法制度接轨,材料“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