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习教案邢台学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5572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实习教案邢台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实习教案邢台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实习教案邢台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实习教案邢台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实习教案邢台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实习教案邢台学院.docx

《语文实习教案邢台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实习教案邢台学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实习教案邢台学院.docx

语文实习教案邢台学院

邢台学院实习教案

 

院(系、部):

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15、《喂——出来》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 胸有成竹 牟取 棘手 众目睽睽 莫衷一是 任劳任怨 逍遥法外 雨后春笋  

心安理得  不容置疑  一视同仁

二、导入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

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

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

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

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3.洞是真的无底吗?

’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

地球已经拥挤。

5.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

各有什么表现?

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

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

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

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

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

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

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18、吆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态度: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唤起情感。

(板书课题)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听录音思考:

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那些吆喝声?

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理解阅读

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二、品味语言.

提问: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三、体味情感

思考讨论: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里的种种吆喝,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多的叫卖声吗?

作者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包含着作者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的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1、欣赏老北京的吆喝声。

2、在你的记忆中,什么样的叫卖吆喝声让你至今难忘?

给大伙学一学。

3、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吆喝还有没有作用?

请具体说说。

4、观看相声《卖布头》

板书设计:

语言:

浓郁的地方特色。

情感:

追忆往昔生活。

20、俗世奇人

教学目的:

  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

谁来谈谈对书名的理解?

  二、简介作者  

三、整体把握课文

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1.请同学用曲艺的形式给我们讲述“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

其他同学认真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各自“奇”在何处。

(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这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是存在的。

就我们同学中也有一技之长的人。

有请第四组展示他们的绝活。

  3.教师点拨:

  课文里的故事,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

但是“功夫深”这三个字不仅仅指为此花去的时间,它还涵盖了意志品德。

记得,有位画家曾说过:

比技艺,最终是比人品。

那么,“刷子李”“泥人张”的人格魅力何在呢?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请同学展示品味语言、朗读课文的成果。

  首先,由小组代表范读揣摩的语段,再谈谈处理的理由。

  其次,老师出示语段,请他们标出重音,读出语气语调,再说说为什么。

  ①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②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③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

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④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5.齐读以上例句,读出语气语调。

  (三)探究课文

  分组讨论:

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

怵谁?

”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三、课后拓展学习

  1.给下列字正音:

  焉 林 抠 蘸 撂 褒 贬

  2.社会调查,收集民间类似“刷子李”“泥人张”这类奇人奇趣的材料,写成故事,或人物速写。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1. 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 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 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背诵全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读-点拨-背诵-拓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

  (课件展示:

“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 

2.理解 全石以为底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

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

(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

(课件展示)

小结:

    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  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

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

(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

”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

(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佩环-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坻-屿-青树翠蔓……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似与……

潭西南-斗折-其岸势……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

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28、《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

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读课文,给生字注音

2、学生自己读课文,试译课文

3、讨论,相互翻译课文

4、提出问题,师生合作,共同解答

5、积累词语,

6、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

太守为什么而醉?

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

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

写景的顺序怎样?

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

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

师总结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

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什么含义

明确: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

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

我们为何而醉?

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

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

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

思考:

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

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

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

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

(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

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

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

与民同乐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设计思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心远地自偏:

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忘言:

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

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

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

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

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多么深切的期望!

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

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

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