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 能力提升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5294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 能力提升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 能力提升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 能力提升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 能力提升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 能力提升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 能力提升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docx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 能力提升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 能力提升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 能力提升 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docx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单元检测题能力提升新教材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人教版(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题能力提升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诗句描述的内容不属于群落种间关系的是()

A.《凌霄花》中“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

B.《放鹰》中“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

C.《紫藤》中“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

D.《春雁》中“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2.由于人类的活动,某地区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增加。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所有的动植物类群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该地区各种生物数量增加引起了物种丰富度增加

C.调查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标志重捕法

D.群落物种组成的改变可作为衡量群落稳定性的一项指标

3.关于“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调查

B.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该区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如果要采集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诱虫器试管中应加入生理盐水

D.当动物个体较大且种群数量有限时,可用记名计算法进行丰富度统计

4.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

B.陆地植物对阳光的利用不同

C.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

D.水生生物与光的穿透性、水体温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

5.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

D.湖泊岸边及浅水区不同地段的各种植物呈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6.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7.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

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1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1~5年内,物种b成为优势物种

C.群落的水平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8.生活在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良好。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9.长白山海拔5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500~1100米为针阔混交林,1100~18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1800~2100米为亚高山草甸,2100米以上为高山灌木草甸。

关于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段间的植物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由光照差异引起的群落垂直结构B.属于由地形差异引起的群落水平结构

C.海拔越高植物物种丰富度越高D.主要由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引起

10.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及其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不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B.呈指数增长的种群,种群密度不会制约自身增长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

D.标志重捕法中,需对每次捕获的个体计数并标记

11.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关于各种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热带雨林中生活着90%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B.草原上能进化出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

C.荒漠动物一般在雨季进入冬眠,旱季进入夏眠

D.冻原植被种类稀少,只有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

12.下列关于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狼彻底消失,则兔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B.③和④属于兔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C.狼和兔依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反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某区域狼的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0只,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区域狼的数量估计为60只

13.下列有关种群密度或物种丰富度调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若对不认识的物种不统计,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B.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能保证调查结果更加准确

C.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取样前没有振荡可能使结果偏小

D.动物被捕获一次后较难觅新捕获,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小

14.某同学欲在弃耕一年的自家菜地中开展两个活动:

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两活动的取样点应相同,且要随机取样

B.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C.只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土样中的各种存活动物逐个计数

D.调査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15.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査,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

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②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③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④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A.①③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6.在云南高黎贡山无人为干扰的树林中,生活着滇金丝猴、树蛙等生物。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尽管树蛙排出的卵(精子)非常多,但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B.滇金丝猴种群分布型呈随机分布

C.可采用标志重捕法标记捕获繁殖季节的成蛙等过程,来计算获得树蛙的种群密度

D.滇金丝猴与其生活环境中的所有植物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1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18.上世纪60年代,由于开沟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加上气候变化的胁迫,某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局部湿地逐渐退化成草地或荒漠,呈现出“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漠化地→荒漠”的生态演替趋势。

关于上述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C.上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D.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甸生态系统

19.下表表示退耕还林后20年间某地区植被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演替时间/年

优势物种

主要物种

5

草本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

10

牡荆

灌木:

牡荆、杠柳、酸枣等

20

刺槐

乔木:

刺槐、黄连木、构树等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会发生变化,但物种的总量不变

B.群落演替过程中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但生物种群会因自然选择而发生进化

C.只有人为的活动才能导致群落演替的进行,而且会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

D.若限制该地区植物种类的环境因素只有阳光,则群落演替过程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会持续增加

20.某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石鳖等动物,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但都可被海星捕食。

海星被人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藤壶、贻贝、石鳖三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成为优势种,其种内斗争加剧

C.该潮间带中全部动物和浮游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生活在该狭长海岸的藤壶种群密度

21.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22.某池塘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

B.图示只展示了部分演替过程,演替将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没有终点

C.图示四个过程中的群落均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且垂直分层不尽相同

D.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群落演替的方向可能发生改变

二、多选题

23.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B.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占有相同的生态位

C.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D.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

24.下列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丰富度时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结果偏小的是()

A.使用大网眼的渔网进行调查池塘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B.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忽略计数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C.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三、填空题

25.由于人类的活动,曾经的一些荒山披上了绿色,曾经大量开垦的土地又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和草地,并且为了防治一些害虫,人们提出了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生物防治的方法。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题干信息说明了人类活动_________。

(2)"荒山披上绿色"的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不断发生变化,丰富度是指________。

丰富度相同的两个群落是否一定为同一群落?

________。

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3)生物防治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研究人员对某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调查,发现与森林或草原生态系统相比,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及一些物种的种群密度均较大,该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称为__________。

一般情况下,由于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2)分析“边缘效应”的原因发现,交错区的植被存在较复杂的垂直结构,而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交错区的物种数目较多,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

(3)若一段时间后,由于降水极少,该地区出现一定程度的荒漠化,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演替。

四、读图填空题

27.“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

下图是我省淮河流域伏牛山区某地“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群落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

弃耕地恢复为阔叶林的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阔叶林阶段,调查杂木林中栎树种群的密度可采用_______法,调查还知道栎树在该地区乔木中占有优势,这属于__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范畴。

(3)阔叶林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_____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五、探究题

28.某生物学习小组为了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特征,来到一片芦苇丛中进行考察。

1.为了调查该区域的主要生物类群的丰富度,请你设计一张表格,并命名。

2.在考察生物群落的特征和结构时,需要调查生物类群的丰富度,其目的是了解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特征。

3.通过调查,他们在该芦苇丛中发现芦苇、香蒲、泥炭藓、水绵等31种植物和青蛙、东亚飞螳、蜘蛛、螳螂、蚯蚓等19种动物以及草菇等3种大型真菌,这说明生物群落具有__________特征。

在这些生物中,属于该群落的优势种的是__________。

4.有的同学提出芦苇长势整齐,在该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你认为对吗?

为什么?

六、问答题

29.由于围湖造田、网箱养鱼、污水排放等原因,到21世纪初,湖北省洪湖的水面积比20世纪初减少了近2/3,昔日的美景不见了,换来的不是年年干旱,就是水涝;后来实行退耕还湖政策,并进行污水排放治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洪湖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和恢复,其水而积也增加到400km2。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环境改善和恢复,洪湖逐渐变为鸟类的天堂,该地水鸟数量明显增加,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鸟的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若洪湖中鲢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00尾,为了能保持鲢鱼的最大捕携量,每次捕捞后鲢鱼的种群密度应保持在尾/km2。

(2)洪湖中野生红莲的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这种现象(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理由是。

(3)洪湖中生活着鱼、乌龟、野鸭、益鸟等动物,它们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经过保护和治理,洪湖的物种不断增多,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优美,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还成为人们观光、休闲的好处所,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2.答案:

D

解析:

3.答案:

C

解析:

因土壤中的小动物体型小,行动迅速,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和调查;某区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通过调查土壤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推测;如果要采集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诱虫器试管中应放入湿棉花;如果采集的动物个体较大且数量较少,可用记名计算法进行丰富度的统计。

4.答案:

A

解析:

5.答案:

A

解析:

6.答案:

A

解析:

7.答案:

D

解析:

8.答案:

A

解析:

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两者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菟丝子和大豆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大小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会相互竞争生存空间、养料等,所以必须要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

9.答案:

D

解析:

10.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A正确;呈指数增长的种群,资源和空间是无限的,种群密度不会制约自身增长,B正确;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C正确;标志重捕法中,需对初次捕获的个体计数并标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不用标记,D错误。

11.答案:

C

解析:

热带雨林中生活着90%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A项正确;由于没有大面积的树木,部分草原进化出了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B项正确;荒漠动物一般在旱季进入夏眠,雨季来临复苏,C项错误;冻原的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和土粒、冰粒击打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D项正确。

12.答案:

B

解析:

图示的食物链为草→兔→狼,若狼彻底消失,则兔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A正确;②和④属于兔的同化量的一部分,③含有的能量属于草的能量,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某区域狼的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0只,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区域狼的数量估计为20×30/10=60只,C正确;狼和兔依据对方的气味进行猎捕和反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正确。

13.答案:

D

解析:

14.答案:

D

解析:

A、蒲公英与土壤中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同,因此两活动的取样点不相同,A错误;

B、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B错误;

C、对于土壤中个体较微小、数目较多个体,一般采用目测估计法,不必逐个计数,C错误;

D、没有对照组,调査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

D。

15.答案:

A

解析: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数×初次捕获标记数,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50÷10)×50÷2=125只/hm2,①正确;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估算的种群密度将比实际值要大,②错误;由表格中数据统计可知,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③正确;土壤中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査,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査,④错误。

16.答案:

A

解析:

17.答案:

D

解析:

用样方法求车前草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数,导致统计的个体数偏小,故种群密度比实际结果偏小,D错误。

18.答案:

B

解析:

19.答案:

B

解析: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会发生变化,物种的总量也会发生变化,A错误;

B、群落演替过程中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种群会因为自然选择发生进化,符合进化论,B正确;

C、并非只有人类活动才能影响群落演替,环境因素同样也可以影响群落的演替,例如火山喷发等,C错误;

D、群落演替达到顶级群落,有机物积累量不再继续增加,D错误。

故选B。

20.答案:

C

解析:

A、根据题干可以推测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且当海星被捕光以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说明三者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

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快速增加,变成优势种,随着数量的增多,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

C、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的种群,该地区除了动物和浮游植物以外还有其它的生物,C错误;

D、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长条形地块的藤壶种群密度,D正确;

21.答案:

B

解析:

22.答案:

B

解析:

23.答案:

AD

解析:

24.答案:

ABD

解析:

使用大网眼的渔网调查池塘某种鱼的种群密度,由于只能调查较大的鱼,故得到的种群密度偏小,A项符合题意;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点上的数目,若不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导致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小,B项符合题意;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C项不符合题意;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避光、避高温的特性,如果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使数值偏小,D项符合题意。

25.答案:

(1)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一定丰富度相同的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3)避免环境污染、不会导致害虫的抗性迅速增强

解析:

26.答案:

(1)丰富度;逐级递减

(2)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抵抗力

(3)次生

解析: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通常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2)森林中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而动物的分层是由于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交错区物种繁多,不同生物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导致营养结构复杂化,从而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该地区属于森林草原交错区,具备生物生存的土壤等条件,荒漠化的原因是由于降水不足,此种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27.答案:

(1)次生演替;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样方;群落

(3)垂直;阳光

解析:

(1)图是淮河流域伏牛山区某地“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群落变化,在具有一定植被的基础上进行,属于次生演替。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调查杂木林中栎树种群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栎树在该地区乔木中占有优势,这属于群落研究范畴。

(3)阔叶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8.答案:

1.芦苇丛中生物丰富度调查表

编号

生物名称

种群密度

(行数可多可少,但需有“生物名称”“种群密度”等项目)

2.物种组成;物种的相对数量;3.物种的多样性;芦苇;4.不对。

因为在该群落中上层为芦苇等生物,中层有香蒲等生物,底层有泥炭藓等生物,具有垂直结构。

解析:

本题是探究调查芦苇丛中的主要生物种类和丰富度,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及判断推理能力。

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而芦苇是一个物种,不能说其具有垂直结构,但芦苇丛中却生活着许多其他生物,所以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29.答案:

(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25

(2)不属于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体现的是同种生物高度的不一致,而群落的垂直结构体现的是不同生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3)作为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时还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直接

解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方向)、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等。

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会直接导致水鸟种群密度增加。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S型增长曲线中,环境容纳量即K值,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水域面积为400km2,链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00尾,则当链鱼的种群密度为20000÷400×1/2=25(尾/k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可保持链鱼的最大捕捞量。

(2)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的生物种出现于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的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上下层次的出现。

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这是同种生物高度不一致导致的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洪湖中生活着鱼、乌龟、野鸭、益鸟等各类动物,这些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洪湖可以提供丰富的物产并有旅游观光等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