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docx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了解“序”这种文体;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熟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朗诵训练,提高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积累字词,解决疑难点,把握文章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习惯,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困难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难点:
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检查预习
1、点同学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背景的知识。
(教师依据情况补充)
(三)疏通课文文意
1、指导学生运用“五读法”,即“读标题、读引言、读课文、读注释、读练习”自主学习课文。
要求用梳辫子的方法整理本课重点文言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点,不能解决的在全班交流时提出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性地巩固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全班交流,明确: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
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的殷切期望。
(2)无书:
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
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
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
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求学中途艰难: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
是作者写给马君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精读研讨(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文中从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
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地讨论,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提高认识。
(四)、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比照作者,谈谈自己的学习经历,找出不足,提高认识。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积累:
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2.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至全文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倒装句和省略句。
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以此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由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1.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
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
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2.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
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习,家贫无书,常问藏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
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受。
后与刘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回乡。
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节。
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文集》。
3.体裁特点。
三、初读,读准音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
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
1.顺畅读出全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参照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
四、译读,明其意
1.自由阅读:
参照书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
2.小组交流:
我读你译,你读我译,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力求准确、通顺,翻译时,尤其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把握。
3.课内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4.交流质疑:
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疑惑点、分歧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疑。
(1)通假字:
支:
通“肢”,四肢。
被:
通“披”,穿。
(2)古今异义:
A.走送之走:
古义指跑。
今义指行走。
B.持汤沃灌汤:
古义指热水。
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词类活用:
A.手自笔录笔:
名词作状语,用笔。
B.主人日再食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
C.腰白玉之环腰:
腰佩。
五、作业
1.对译课文,要注意关键词语译准确了。
2.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读,解其旨
2.速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作者求学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提炼概括。
明确: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3.思考:
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
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课堂讨论:
本段用什么手法写自己求学艰苦的?
好在哪里?
明确:
主要用了记叙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写和渲染及议论,使文章生动形象、中心突出。
5.第二段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明确:
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
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住宿: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
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
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讨论:
课文第3段是怎样体现赠序特点的?
明确:
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7.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
纵观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现身说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础;后两部分则是层层深入,突出作者的主旨。
前一部分写得愈充分,愈能打动人心,那么后两部分发挥起来,就会越发自然流畅,结束时就更为明确饱满。
尽管全文没什么波澜起伏,大开大阖,但字里行间真诚动人,其胸襟、气魄,在描述和说理中毕露无遗,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文章传世不朽,脍炙人口,成为名篇佳作。
8.学生交流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练读,背其文
1.完成“探究、练习”。
2.课文比较长,分段背诵,化长为短,组织学生力争当堂背会。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四、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方法二: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朱无璋称他为:
开国文臣之首。
刘基称赞他为:
当今文章第一。
四方学者称他为:
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
渐江东阳县。
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
“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
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
和他探讨学问,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
还自己对我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
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我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
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
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
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
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
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
余:
古义:
我。
今义:
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
走:
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
热水。
今义: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古义:
借。
今义:
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致:
得到。
2、弗之怠。
怠:
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
大。
4、俟其欣悦。
俟:
等待。
5、缊袍敝衣。
缊:
旧絮。
6、礼愈至。
至:
周到。
7、腰白玉之环。
腰:
名作动,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