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教材及习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4765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7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教材及习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教材及习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教材及习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教材及习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教材及习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教材及习题和答案.docx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教材及习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教材及习题和答案.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教材及习题和答案.docx

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教材及习题和答案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

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

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4.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自变量称为因变量。

5.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

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

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

6.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7.反应时(reaction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8.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9.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0.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1.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2.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

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实验报告撰写。

13.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4.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5.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四个方面:

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6.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17.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18.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19.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

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试验程序的计划。

20.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1.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2.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23.面对阈限概念,实验者必须借助操作定义,将之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同理,可把差别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24.顺序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25.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

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二、选择题

1.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B)费希纳(C)高尔顿(D)艾宾浩斯

2.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A)超常儿童(B)常态儿童

(B)超常与常态儿童(D)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3.“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

4.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A)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C)保密原则(D)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5.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B)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6.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定律的发展是基于____的假设

(A)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B)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B)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D)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7.下列心理学陈述中,哪一个是操作性定义?

(A)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

(B)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

(C)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

(D)以上都不是

8.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

(A)调适问题(B)老鼠走迷津(C)儿童数学问题解决(D)种属行为

9.下列各领域中,被看作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

(A)实验心理学(B)组织心理学(C)比较心理学(D)认知心理学

10.信度之于效度正如:

(A)准确性之于一致性(B)一致性之于准确性

(B)偏差数之于常模(D)常模之于偏差数

三、名词解释

1.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就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

它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

顾名思义,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

2.因变量:

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

因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有:

反应控制、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避免量程限制。

3.统计控制法:

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用于实验完成后。

它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常用的统计控制法有:

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或分别加权等事后控制技术。

4.被试内设计:

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

被试内设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

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的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

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

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

5.实验者效应:

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这种效应往往以颇为微妙的方式起作用。

6.双盲实验:

是一个很好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排除法的一种。

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7.部分报告法:

传统的全部报告法通常要求被试在短暂刺激呈现后,尽可能多地报告出先前呈现过的刺激。

此类整体报告研究认为人的感觉记忆容量仅为4-5个项目。

而斯波林认为这个数值被大大低估了,因为或许有很多信息在被试尚未来得及报告以前便从感觉记忆中消退了。

为此,斯波林变更传统研究程序,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实验。

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8.交互作用:

是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这两个自变量间就存在着交互作用。

9.开窗实验:

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各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10.恒定刺激法:

又叫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其具体作法为:

(1)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到7个,所选定的刺激最大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95%,刺激的最小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高于5%;

(2)选定的每种刺激呈现50到200次;(3)刺激呈现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

用以测量绝对阈限时,则无需标准值;如用以确定差别阈限或等值时,则需包括一个标准值;

(4)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并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

11.实验效度:

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研究者也将之称为生态效度。

12.被试间设计:

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情况。

被试间设计的一个优点为:

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被试间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

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所以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13.信度:

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以简单归结为:

如果再重复实验,其结果会与第一次相同吗?

这在心理学研究中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它涉及到实验研究的可验证性。

14.简单反应时:

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譬如说,短跑运动员在听到发令枪响后立即起跑,这一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反应时任务。

这种反应之所以称之为简单反应,是因为特定的刺激与特定的反应间的联系十分明确。

15.选择反应时:

根据不同的刺激物,而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

一个视觉选择反应时实验可能会包括两个刺激,被试必须在其中一个刺激出现时,按左边的按钮;而当另一个刺激出现时,按右边的按钮。

不同于简单反应时任务,被试必须在反应之前先判断哪个按钮是对当前刺激的正确反应。

四、简答题

1、实验中主试和被试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验产生哪些干扰?

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和(人类)被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

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2.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是什么?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不是同一自变量的多个水平)。

多自变量实验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

(1)效率高,即有两个自变量的实验要比分别做两个只有单一自变量的实验效率要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验控制较好,做一个实验时某些控制变量比进行两个实验时更易于控制和恒定,比如被试条件是一样的,同一个被试,同样的身心状况。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被试间存在的差异所造成的实验误差,从而减少实验污染;(3)实验结果更有价值,有多种自变量的实验所得的结果,由于在多种情况下都证明是确实的,这样就比多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

3、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都有哪些?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主要有:

(1)回忆法(再现法或复现法),是指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包括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和自由回忆法;

(2)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3)节省法(再学法),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4)重建法(重构法),要求被试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

(5)部分报告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6)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7)分散注意法,在记忆的保持阶段。

为防止被试者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转移开来。

4、费希纳对心理学有哪些贡献?

费希纳认为自然科学中行之有效的实验法也可用于研究感觉生理学,这种信念最终导致他创立出影响深远的心理物理学,并由此成为实验心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归纳起来,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费希纳采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感觉生理,以探讨哲学心理学中身心关系的问题。

他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

对实验心理学而言,费希纳定律深刻地反映了某些本质规律。

首先,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

其次,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这反映了人类心理必定具有某些独特的、不同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规则。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

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迄今为止,这些方法以及它们的变式仍被运用于心理学研究中。

5、冯特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冯特所开创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其核心正是以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其本质也就是实验心理学。

所谓冯特对心理学的开创性贡献,若从冯特心理学的实质和大部分内容来看,也同样催生了实验心理学。

(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这些学者回国后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创办期刊杂

志,设立心理学课程,编写本土的心理学教材,为本国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心理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6、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艾宾浩斯在实验心理学起步阶段所作的重要贡献,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

他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心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工具。

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艾宾浩斯突破了冯特认为实验心理学只能研究感觉这一基本心理过程的框定,采用实验法研究学习、记忆及遗忘等高级心理过程。

而且其中一些研究方法直到现在仍被采用。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艾宾浩斯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此导向了人工实验情景。

此后实验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种人工概念、人工语法、以及各种错觉材料的不断涌现,正是实践了艾宾浩斯对心理学实验进行人工的规范控制的思想。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艾宾浩斯发明节省法来测量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意味着高级心理过程也能够被精确地量化。

这种方法隐含着现今实验心理学对高级心理过程进行量化把握的基本原则:

找到某些行为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心理过程的特性。

(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是试图建立高级心理过程函数的第一人,正式采用科学手段对时间和遗忘之间的函数关系做了确切研究。

这个开始急剧下降,而后趋于平缓的遗忘曲线代表了机械式记忆遗忘的典型模式。

7、简评实验法的优缺点。

实验具有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因而更受到实验心理学的青睐:

首先,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能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

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

这样,在逻辑上我们就可以认为,所获得的任何结果都是由自变量引起的。

因而实验可以作出因果的推断。

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实验可以100%地消除其他变量或使其保持其恒定,从而只研究一个变量。

但是,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实验法能消除更多的无关变量。

实验的另一个优点是经济。

运用自然观察法时,观察者必须很耐心地等待所要观察的情况出现。

但如果实验者通过设置感兴趣的情景来控制环境,就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得数据。

但是实验法也离不开较低层次的描述性方法的支持,正是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提供了最初的假设来源和因果猜测,离开了这些,实验法的假设检验和因果结论也就无从谈起。

8、自变量的类型。

心理学实验涉及到的自变量种类很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作业变量。

作业就是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例如:

迅速呈现的字母串、记忆词表、错觉图形等(呈现这些刺激时要求被试作出特定的反应)。

如果把这些任务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

那么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就是环境自变量。

例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都可以作为自变量加以研究。

(3)被试变量。

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

这些因素包括:

被试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征、动机、态度、内驱力等。

这种变量也是可以被实验者操纵而成为自变量的。

其中有的是实验者可以主动操纵加以改变的(通过主动操纵产生几个自变量水平),而有的则是被试本身固有的、不能主动操纵的,只能进行测量(根据被试本身的特性分为几个自变量水平)。

9、因变量的类型

对于实验研究来说,因变量的种类是很多的,也是很复杂的。

一般来说,对于因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

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

(1)反应速度。

例如,简单反应时、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

(2)反应速度的差异。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以反应速度的差异作为考察被试各种高级认知机能的指标。

例如:

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被试对随机组字母和规则组字母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内隐学习量的指标。

(3)反应的正确性。

例如,选择反应的正确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跟踪盘离靶的次数或距离等。

(4)反应标准。

随着信号检测理论的广泛使用,诸如似

然比β、报告标准C等就常被用来作为一种客观因变量指标。

(5)反应的难度。

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

而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

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在心理学实验中,口语记录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分析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

10、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

(1)排除法。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于推广。

(2)恒定法。

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

实验者和控制组被试的特性也应保持恒定。

只有这样,两个组在作业上的差异才可归于自变量的效果。

(3)匹配法。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成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际应用中,匹配法常常是配合其他技术共同使用的。

(4)随机化和平衡法。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

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

随机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

(5)统计控制法。

以上讨论的情况,都是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这类技术被称为实验前控制。

另一种技术是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因而也被称为统计控制法。

统计控制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11、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

主试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

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

心理学实验中,有效消除主试-被试间不恰当的相互作用,由此保证试验内部效度的通用手段是双盲实验法。

也就是说,主试和被试都不清楚实验的具体目的,因而可最大程度上避免主试的暗示和被试的顺从。

(2)统计回归,所谓回归假象是指:

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高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低的倾向(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低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高的倾向(也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

当实验分组涉

及到某些具有极端特性的个体作为被试(如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时,统计回归将对实验的内部效度起到极大的影响,实验者将无法区分统计回归的效应和自变量本身的效应。

(3)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实验内部效度还与许多其他因素的控制有关。

例如在实验中,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年龄、经验、个性等都对研究存在一定的影响。

另外在一些长期实验中,参加实验的人员的流失率会随着时间而增大。

而缺失后的被试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这同样会降低实验的内部效度。

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实验,必须考虑到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因素也能影响内部效度。

此外,增设控制组,同样能够解决由于实验程序本身、控制方式的不一致以及测量程度的变化对实验内部效度的影响。

12、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实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在特定的实验情境中,被试通常知道自己是处于被观察的地位,因此其行为可能会受到影响。

而且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也会影响被试的典型行为。

此外,像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那样,被试参与实验时都存在一定的动机和对实验的预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行为表现。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从理论上讲,参与实验的被试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从将来预期推论、解释同类行为现象的总体中进行随机取样。

但实际上这很难做到。

因为如果总体很大,即使能够随机取样,但由于心理学实验的被试通常是自愿的,所以也很难把被随机选上的人全部请来做实验。

如果总体是无限的,随机取样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这样的结果自然会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

同样,如果研究者选择一些具有独特心理特质的被试进行实验时,因为这些独特的心理特质有利于对实验处理造成较佳的反应,就很难将得出的结果推广到其他特质的被试上去。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验者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操作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