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4340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docx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docx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

学科分类:

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

一般课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思政

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高职学生深受网络信息的影响,普遍存在个人本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下降,国家意识淡化、集体主义淡泊、急功近利等现象。

  课程思政是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把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渗透于课程教学各环节,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路径和有力抓手,是当前全面加强和培养高校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1.2课题界定

  课题着重研究课程思政在汽车专业课程上的具体实施路径与实施方法,即从汽车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分析汽车专业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需求,结合汽车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将思政课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使汽车专业课堂成为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锤炼心智、提升道德修养的载体,有效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依托各自办学特色,深入研究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与实施,其中上海对于课程思政的探索与研究起步较早,实践经验丰富。

分析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及转变,课程思政的价值以及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及解决措施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但在研究范围方面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整体上论述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改革思路,并没有落实在具体专业或群体上。

  1.3.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学校把公民教育内容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中,公民教育的内容不仅渗透到历史、地理、经济学、社会学、法律、音乐、美术、绘画等学科,甚至渗透到自然科学之中,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成为公民教育内容的载体。

  德国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教育性教学思想指出“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学不能离开教育,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上,教学应该成为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手段。

”赫尔巴特主张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使“教育”与“教学”能够真正在理论与实践中相结合,以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4.1选题意义

  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小社会,其各门课程都应具有育人能力,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同时,推进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1.4.2研究价值

  目前国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综合素养课程的层面,对专业课程的关注很少。

截止2020年7月16日,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上分别设置检索条件“主题、篇名(或题名)、关键词、摘要”,依次输入本研究的关键词“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思政”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仅为11篇,因此,就与本研究完全契合的研究成果来说,目前非常缺乏。

目前,检索出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6篇,其中4篇文献为2019年撰写,可见国内有关专业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仅为起步阶段,针对汽车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更是极为稀缺,文献研究内容也都是从宏观角度对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行研究,缺乏实践意义。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思路及实践经验。

  2.1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在界定课程思政概念和内涵的同时,通过分析国内各高等院校专业思政建设的现状和成效,结合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具有高职类院校汽车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的实践方法和路径,为高职类院校的汽车专业在专业课程思政的构建与实施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2研究内容

  1、“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

  2、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现有的实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究;

  3、分析汽车专业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需求,结合汽车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将思政课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

  4、构建课程思政实效性的评价体系。

  2.3研究重点

  1、梳理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将认知转化为品格

  “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造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

”因此,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可以为其思想政治定力奠定坚持的基础,将培养思想政治认识转为培养思想政治人格,即将认知转化为品格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

  2、深挖汽车专业的核心价值观,凝练出特有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

  根据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凝练出汽车专业课程思政独有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

四个意识分别为,爱岗意识、尽责意识、吃苦意识、诚信意识;四个自信分别为,个人自信、技术自信、品牌自信、发展自信。

个人自信是指学生个体在自身语言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工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自信;技术自信是指学生对自身汽车专业技术和国家汽车行业的技术的自信;品牌自信是指对自主汽车品牌及研发技术的自信;发展自信是指对于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自信。

  3、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专业课程进行拓展

  

(1)从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立体化模型

  从汽车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多中发掘相关思政元素,将包含有思政内涵的知识点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当中,每节课形成一条“思政线”,每门课产生一个“思政面”,最终将所有课程的“思政面”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思政体”,实现了专业知识与思政融为一体。

  

(2)从教学内容中发掘哲学思想元素,启发学生建立正确独立思维方式

  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根据课程内容拓展教学,利用讲故事等形式从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剖析“反面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学生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3)从专业实训课程中发掘思政元素,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在专业实训课程中执行行业相关规章制度,布置实训作业环境,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对应的企业规范,使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

  4、结合汽车专业课程特点,设计“2346”的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2”是指两个核心,即上文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3”是指三个结合,即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4”是指四方参与,即学生、教师、学校、社会;“6”是指六步教学法。

  “2346”总的来说就是将作者提炼出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分解成一个个思政元素,融入到六步法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思维、素养、技能的全过程培养。

结合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拓展专业课程内容,利用教师和学校的指导作用,调动社会资源,精心设计调研、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多维度了解汽车专业,了解汽车相关岗位,了解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了解汽车专业群的岗位职责和规范,逐渐建立起自身的职业规划,对行业、对岗位充满信心。

  5、解决教师课程思政的认识问题,明确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优点

  加强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应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素质,实现专业教师思政化,重视专业课程中思政内容渗透的重要性。

  6、制定两个阶段、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切实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两个阶段,即为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两个阶段。

过程评价阶段针对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德、能、勤”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形式完成;终结评价阶段,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引入企业理念,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品格、价值观、责任感、团队协作、讨论的贡献度、思维、逻辑、观点输出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教师对课程进行整改,切实保证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三个方面,即在进行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应该设置量化评价、质性评价、行为学观察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评价。

所谓量化评价,就是对学生道德程度进行“量化评价”;质性评价,是指对那些非道德因素的能力的质性评价,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行为学观察,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学生从思想到行为的变化。

  2.4创新之处

  本课题填补了汽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研究的空白,课题结合汽车专业课程实际,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重新架构,设计出“2346”专业课程思政模式,该模式可运用于任何一门汽车专业课程当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制定课程教学标准时,可以对照“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中的思政元素,拓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形成包含思政元素的知识点。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到六个教学步骤中,达到隐形的思政教育目的。

最终,按照“两个阶段、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评价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根据评价的结果,再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形成一个实施闭环。

本课题为高职类汽车专业院校提供了一种专业课程思政的运行模式,为汽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3.1研究思路

  首先,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尤其是“课程思政”的内涵,阐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其次,考察国内高校目前推进课程思政的现状和研究成果,从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观察了解当前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在广泛调研汽车行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与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汽车行业人员共同研究汽车专业毕业生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在专业课中设计具体的教学途径和考核方法;分析汽车专业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需求,结合汽车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将思政课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

3.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跨学科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3.3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实施步骤如下:

  1、根据“课程思政”这一研究主题,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梳理。

  2、广泛调研汽车行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确定汽车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

  3、结合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整体上对本课题进行综合研究,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4、以**职业学院为例对汽车专业学生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内容后的表现进行剖析,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3.4预期成果形式

  4.1课题组成员学术背景

  本课题共有9名成员,其中45岁以上的老教师2名,40岁以上教师1人,35岁以下的中年轻教师5名,教师年龄分布合理,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具有极强的科研能力;中青年教师在一线担任教学工作,对学生学情、教学现状有着充分的了解,同时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团队拥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硕士学位5人,职称学历水平较高。

另外,项目组成员中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专业带头人,对于课程思政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小组成员5人是汽车专业核心教师,2名专业带头人,2名教研室主任;小组成员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评委、全国汽车职业院校课程设计大赛评委,楚天技能名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优秀教师,武汉市青年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

  课程负责人为汽车专业核心专业教师,对汽车核心专业课程的实效性有深入研究,参与湖北省教育厅中央财政支持的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重点专业、湖北省教育厅“3+2”分段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试点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工程、教育部新能源汽车技术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项目,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2017-2020年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2019年,作者深入研究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有效实践方式,发表论文《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究与实践》,对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项目组第一成员为教授职称,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专业带头人,曾担任汽车学院副院长,在学生、教师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直接参与了汽车学院特有“12345养成教育模式”的制定与实践,对课程思政有一定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负责过多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题,在教师、学生、课程思政方面都有很强的理论基础。

题项目组第二成员具有教授职称,对汽车专业职业教育方面有多年研究,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课程整改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此外还邀请2名企业高级工程师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一名是专业楚天技能名师,现为某汽车品牌4S店技术主管、另一名是某汽车品牌主机厂质量控制高级工程师,课题项目组有了行业精英的加入,为课题提供了企业的信息和资源,形成校内科研能力强,校外企业强支持的科研团队。

  4.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近三年项目组成员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如下:

  4.3核心观点

  1、汽车专业课程思政的核心:

“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

  根据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凝练出汽车专业课程思政独有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

四个意识分别为,爱岗意识、尽责意识、吃苦意识、诚信意识;四个自信分别为,个人自信、技术自信、品牌自信、发展自信。

个人自信是指学生个体在自身语言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工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自信;技术自信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汽车专业技术和对国家汽车行业的技术的自信;品牌自信是指对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产品、研发技术的自信;发展自信是指对于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以及个人自身职业发展的自信。

  2、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专业课程进行拓展

  

(1)从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立体化模型

  从汽车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多中发掘相关思政元素,将包含有思政内涵的知识点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当中,每节课形成一条“思政线”,每门课产生一个“思政面”,最终将所有课程的“思政面”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思政体”,实现了专业知识与思政融为一体。

  

(2)从教学内容中发掘哲学思想元素,启发学生建立正确独立思维方式

  首先,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根据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融入汽车大师的成长道路、汽车某项技术的发展史;或者,通过汽车技术研发中的失败的教训,或是在汽车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反面教材”进行讲解,从多维度分析失败和错误的原因,剖析“反面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学生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3)从专业实训课程中发掘思政元素,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在专业实训课程中执行行业相关规章制度,布置实训作业环境,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对应的企业规范,使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点滴微小的行为习惯养成学生优秀的职业素养。

创设专业实训教学环境中的思政元素,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例如,在实训室张贴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汽车从业人员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要求等图片和海报,并利用学校公众号、校园网站、教室宣传栏上宣传道德楷模、行业标兵、好人好事,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3、设计汽车专业特有的“2346”的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以“精于业,筑匠心,素养成”为核心理念,挖掘汽车专业特色课程思政模式,即“2346”模式,“2”是指两个核心,即“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3”是指三个结合,即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4”是指四方参与,即学生、教师、学校、社会;“6”是指汽车专业课程的六步教学法,即分析、计划、决策、实施、检查、改进,六个步骤形成闭环的教学模式。

  “2346”总的来说就是将作者提炼出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分解成一个个思政元素,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环节当中,即将思政元素结合知识点形成思政点,并将其渗透在六步法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思维、素养、技能的教学全过程培养。

结合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拓展专业课程内容,利用教师和学校的指导作用,调动社会资源,精心设计调研、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多维度了解汽车专业,了解汽车相关岗位,了解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了解汽车专业群的岗位职责和规范,通过企业优秀员工的经验分享,逐渐建立起自身的职业规划,对行业、对岗位充满信息。

“2346”专业课程思政模式使得思政教育不局限在课内,而延伸至课外,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能力也得到多方面的提高。

由于该模式的可复制性,“2346”专业课程思政模式可以用在任何一门汽车专业课程上,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4、制定两个阶段、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切实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了解和检验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对专业课程的评价中,增加思政考核要素的比例,制定两个阶段、三个方面的评价制度。

  两个阶段,即为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两个阶段。

过程评价阶段针对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德、能、勤”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综合形式完成;终结评价阶段,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引入企业理念,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品格、价值观、责任感、团队协作、讨论的贡献度、思维、逻辑、观点输出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教师对课程进行整改,切实保证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三个方面,即在进行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应该设置量化评价、质性评价、行为学观察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评价。

所谓量化评价,就是对学生道德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由于学生的“道德”其本身不能被量化,但可以对班级学生专业课程思政学习的效果以及教师介入对班级学生的影响程度进行一定的量化;质性评价,是指对那些非道德因素的能力的质性评价,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行为学观察,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学生从思想到行为的变化,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存在一定主观性,但搜集多个教师和全体学生的评价,还是具有一定可信性的。

  5.主要参考文献

[1]林泉伶.“课程思政”: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04.

[2]郑敬斌,李鑫.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谫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

65-69.

[3]李辉.论新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再定位[J].探索,2019(4):

164-172.

[4]谷霞英,陈志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轻工科技,2020(07):

184-185.

[5]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3):

72-76.

[6]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01):

119-122.

[7]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

42-43.

[8]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64-69.

[9]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

67-69

[10]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12

 

课题编号:

82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