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业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4196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水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水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水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水泥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泥行业研究报告.docx

《水泥行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泥行业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泥行业研究报告.docx

水泥行业研究报告

 

2020年水泥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观点:

熟料超预期提价,受益限产到位库存偏低+海外熟料提价+复工节奏快于往年。

正月初八(2月19日)、正月十四(2月25日)、正月二十八(3月11日)华东熟料连续3轮提价,累计涨幅80元/吨至400元/吨,大超预期。

长三角前次降价时点为1月28日(2月12日春节),降幅80元/吨,装船价320元/吨。

4次价格变化时点较为接近。

同比角度,我们判断,今年天气正常情况下,3-12月区间价格有望同比超过2020年,年底“翘尾”或弱于2018-2019年。

“碳达峰”+“碳交易”:

静待政策出台,盈利中枢有望稳中向上。

我国水泥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减排压力显著,2019年全球水泥产量约41亿吨,中国约23.3亿吨,占比57%。

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14%,仅次于钢铁的18%。

水泥行业一般3个环节涉及二氧化碳排放,①煅烧石灰石得到熟料,碳酸钙高温分解为氧化钙、二氧化碳;②高温煅烧需要燃煤;③电耗(龙头企业余热发电约占1/3)。

从效率角度,降低煤耗、电耗不如直接减产,一是约2/3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石灰石煅烧,二是短期大幅降耗难。

水泥行业碳达峰前,行业产量也将达峰(假设减排技术稳定发展)。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快,水泥消耗量很难突发下滑,参考美国、日本城镇化率从60%提升到80%过程中,人均水泥用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如果水泥类似钢铁行业提前在十四五实现碳达峰(目前仅是协会倡导),势必加快节能普及,或加快淘汰过剩退出,或健全碳交易市场。

基于此,我们判断“十四五”水泥供给端预期有较大变化,值得重视。

水泥行业尚未推出具体方案,我们认为短期可以关注:

错峰限产延续,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以及先进节能降耗技术推广构筑“排放”壁垒,新一轮“成本竞赛”早已开展。

未来可能出现配额收紧、排放要求持续提升,届时没有配套节能设备的企业,要么购买碳排放指标,要么逐步完善节能措施,均将带来成本提升,要么直接减产,直接导致供给收缩。

我们认为变化路径或许为:

①成本提升→需求好转嫁;②成本提升→需求弱→倾向减产(对比碳指标成本等)→供给收缩→供需再平衡→价格稳定→盈利稳定。

龙头企业优先布局,成本差距预计再次拉大,景气度高盈利弹性大,景气度弱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

1、预期差大,3-4月价格有望同比转正

1.1、沿江熟料3轮提价,大超预期

正月初八(2月19日)、正月十四(2月25日)、正月二十八(3月11日)华东熟料连续3轮提价,累计涨幅80元/吨至400元/吨,大超预期。

长三角前次降价时点为1月28日(2月12日春节),降幅80元/吨,装船价320元/吨。

4次价格变化时点较为接近。

我们总结原因为:

限产到位库存偏低、海外熟料提价、以及复工节奏快于往年。

首先,Q1错峰生产执行较好,是节前库存偏低的主要原因。

今年春节前(2月5日)长三角水泥平均库存47%,较2020年2月5日下降2个百分点,较2019年2月1日下降13个百分点。

安徽限产明显趋严。

除2018年6月、9月芜湖环保限产、2019年11月巢湖矿山治理关停部分产线,及2018上半年事件性限产外,安徽水泥行业限产一直较为灵活。

而自2020年3月安徽省率先全国发布《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DB343576—2020)》以来,管控明显加强。

2021年1月27日安徽工信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的通知》,提出:

淮北、宿州、蚌埠、淮南、滁州等市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原则上于12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实施错峰生产,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市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原则上于冬季、雨季伏天实施错峰生产。

有全年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及有毒有害废弃物等任务的熟料生产线可以不进行错峰生产,但要适当降低水泥生产负荷。

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评级为A级企业可在上述时间段内自行安排错峰时段,B级企业错峰生产时间不得少于30天,C级企业不得少于60天,D级企业不得少于90天。

应急响应减排时间不计入常态化错峰时间。

安徽水泥熟料凭借成本优势定价长三角,加之近年来增产较少,供给本身偏紧,限产导致库存偏低涨价动力强。

安徽熟料具备成本优势,天然占据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优质且丰富石灰石资源,例如长江短线芜湖-江阴之间约300公里装载船运费8元/吨,而汽车运输前百公里即达到40元/吨。

产品趋同成本是关键,因此长三角定价权取决于销量最多且成本最低者。

另一方面,安徽供给一直偏紧,新增熟料与粉磨产能有限,近年来熟料产量、水泥产量增速均低于华东地区平均,2019-2020年安徽熟料产能稳定在13683万吨,2014-2018年稳定在13497万吨,未来拟投产线约6条,最快2021年底投放,大部分在2022年及以后。

因此,我们认为安徽供需关系更为敏感,供给稍有收缩价格弹性较大(前提本地需求未大幅回落,2016-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1.7%、11%、11.8%、9%、5.1%)。

江浙地区持续执行错峰。

《2021年浙江省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实施方案》要求省内32家熟料生产企业、45条生产线平均每条窑停窑时间不得少于65天。

《2021年江苏省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停窑及核查方案》要求省内23家熟料企业(涉及39条生产线,年熟料产能约5500万吨)2021年停窑总天数不少于60天,其中:

春节期间(1月1日~3月31日)停窑30天,梅雨高温季节(6月1日~8月31日)停窑15天。

第二,海外熟料提价是催化原因之一,价格倒挂。

越南是主要的水泥熟料进口国,2020年我国进口海外水泥熟料3337万吨,其中进口越南2079万吨,占比62%。

近期越南熟料价格由年前320元/吨上涨至410-420元/吨,主因大宗贸易景气度高,船舶紧张运费上涨,以及港口拥堵、天冷不方便装卸等原因滞期费上涨,例如越南熟料(普通船)海运运费从7美元/吨提高至20美元/吨以上,翻倍不止,可参考的公开指标还有波罗的海干货指数(BDI)从节前1303点增长至1960点,增幅50%。

而沿江第三次熟料提价后达到400-410元/吨,相对海外仍有微幅优势,第三次上涨前每吨有20元以上倒挂幅度。

越南熟料不是新鲜事。

越南进口的关注自2018年正式开始,即使经历2018年初国内熟料每吨170元大幅突击下调,越南进口贸易热度仍然保持,并且逐年递增,2018-2020年越南进口量年增速分别为1125%、46%、34%,绝对量从2017年83万吨增长至2020年1980万吨(中国海关口径)。

而越南国内过剩情况依然严重,2019年越南水泥消费量9857万吨,同比+2%,其中国内消费6470万吨,占比约65%。

近两年越南新增产能较多,例如2020年约投入6条产线近2000万吨熟料产能。

因此,较为确定的是,越南熟料预计持续出口,以及出口量持续增加。

我们判断2021年进口影响下降,建议关注几个重要变化:

越南出口量被“分流”:

中国不是越南唯一出口国,疫情后东南亚经济复苏分走部分出口量,菲律宾价格一直高于中国,且一直是越南水泥熟料的第二大出口国(以水泥为主),2020年在越南出口总量占比17%,2019下半年以来,越南出口菲律宾与出口中国,数量背离明显,基本“此消彼长”。

排名第三是孟加拉,占比5%,波动较大,2017年占比39%,与出口中国的价格较为接近。

越南熟料价格优势削减:

被动接受运费上涨(以美元计至少翻倍),离岸价格上涨。

水泥熟料货值低、运输量小,运价主要受其他大宗品贸易影响。

其他出口国需求增长,也会带动越南离岸价格提升。

此前旺季越南熟料到终端有70-80元相对优势,目前倒挂。

长三角存在熟料缺口。

考虑到长三角一体化,我们将江浙沪皖视为一个整体,2020年底熟料产能合计2.51亿吨,实际熟料产量2.46亿吨,按一定系数折合3.2亿吨产量,实际水泥产量4.3亿吨,实际产量/折合产量为1.34,说明存在流入补充,同样方式算细分区域情况:

江苏2.2、浙江1.8、安徽0.8,上海有水泥产量无熟料产能,一是证明长三角以安徽(皖南)流入江浙补充为主,二是江浙分布较多社会粉磨产能,假设200个以上粉磨站,每个80万吨规模(60万吨及以下受限),对应1.6亿吨+水泥产能。

龙头公司积极融入国际贸易,进一步“知己知彼”。

2020年9月扬州海螺3#泊位对外开放通过省级验收,计划年进口熟料300万吨。

第三,春节后需求恢复快,库存拐点已经出现。

全国角度,节后第四周水泥库存开始显著下降,2020年(第六周)、2019年(第五周),截止3月12日全国水泥库存59.75%,环比上周下降4.13个百分点,节前全国库存55.63%,同样也是近几年来同期最低水平。

今年需求恢复更快,与节前停工更早(疫情及天气干扰)、节后加快复工有关,以江浙沪皖为例,我们对比2018-2021年部分区域正月十五后发货情况,当前是元宵后第二周,江苏、安徽部分区域出货量已达到80%。

普涨开启,江苏、安徽表现突出。

3月中旬江苏宿迁地区水泥领涨,近日上海、

苏锡常低标号开始提价。

3月11日,江苏宿迁、连云港地区主要厂家通知上调各品种水泥价格20-30元/吨。

3月13日-16日起,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主要厂家陆续通知上调低标水泥价格10-20元/吨。

3月13日-14日,上海地区主要厂家对32.5级与P.C42.5级水泥价格通知上调15元/吨。

3月16日起,安徽铜陵、池州等地一些主要厂家通知上调低标水泥价格10元/吨。

3月17日,江苏徐州地区部分企业公布水泥价格上调30元/吨。

1.2、长三角以外,贵州、内蒙、重庆提价较快

怎么看贵州提价——周边压力减轻,信号意义明显

2021年2月23日,贵州遵义地区水泥企业报价恢复性上调30元/吨,P.O42.5散装出厂价上调后为240-260元/吨,提价前为210-230元/吨(含税)。

假设水泥生产成本200-210元/吨,企业效益明显偏低。

2021年3月18日,贵州遵义部分主流品牌水泥价格上涨30元/吨。

贵州市场较为特殊,17-18年需求透支,供给迅速过剩,与重庆、广西、云南、四川、湖南交界,外溢影响周边。

2016-18年贵州水泥产量增速分别为8.1%、8.2%、4.8%,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1.1%、20.1%、15.8%,其中2018年固投增速全国第一,随后进入减速区间,2019-2020年水泥产量分别下滑0.9%、1.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3.2%,同期全国水泥产量增长6.13%、1.63%,固投增速5.4%、3.1%。

地产、基建前后表现对比鲜明。

基建方面,2018年贵州省重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9512亿元创近年新高,但2018年中以来PPP模式收紧,2019、2020年完成额下降为7350亿元、7262亿元。

地产方面,2018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大幅增长71.8%,2020年为下滑24.8%。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为突出,缺少项目资金是需求矛盾。

黔南、遵义产能在本省占比高达19%、17%,产能集中对本地、外地都产生压力。

贵州熟料产能约9396万吨,水泥实际产量/设计产能比值约93%,说明存在外运,从实际表现来看,贵州低价水泥对周边重庆、四川、云南干扰较多。

例如贵州遵义与重庆交界,六盘水与云南交界,黔南&黔东南与广西交界。

遵义水泥出厂价如前所述在200多元/吨,加路费80-100元/吨,终端300多元/吨,而重庆本地旺季每吨价格可以达到400元以上。

价差吸引贵州水泥每年进入重庆200-300万吨。

贵州水泥价格企稳回升。

2016年初贵州价格触底,8月受供给侧改革与煤炭价格上涨影响开始回升,2018年创新高至近400元/吨水平,随后一路下探到200多元/吨,2019年8-9月本地加强错峰价格回暖,因需求不及预期再次回落,2020年受疫情干扰Q1维持低价,随后外流解决销路价格回升,2020年底错峰效果较好,库存降低,价格企稳,春节后超预期开涨,例如遵义地区已连涨2轮,累计60元/吨。

怎么看重庆提价?

2021年2月23日起,渝东南部分厂家通知上调水泥价30元/吨。

2021年3月8日-9日,渝东北主要厂家陆续通知上调各品种水泥出厂价30元/吨。

重庆本地涨价基础较好。

一方面受益多数企业春节错峰停窑,另一方面,矿难导致关矿煤价大涨,从而推升水泥成本支撑水泥价格,同时,交界处贵州遵义提价。

前期公租房政策稳定地产需求,2010年以来,重庆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一直低于两位数(除2016年的+16.3%),2018、2019年分别下滑2.6%、6.6%,2020年微幅增长0.6%。

基建是水泥用量的重点,为促进渝西高铁、轨道交通15号线等303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速,2021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704亿元。

怎么看内蒙提价?

2021年3月9日,乌海、兴安盟、呼和浩特、赤峰等地区主要厂家陆续通知上调各品种水泥出厂价格20-30元/吨。

内蒙古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错峰限产、严控新增、淘汰落后有望得到强约束。

一方面,内蒙古冬季采暖季错峰从11月15日开始到次年3月15日,水泥库存约50%,同比下降20%(去年疫情影响)。

另一方面,内蒙近年来价格偏低,2019-2020年呼和浩特高标散装均价约355元/吨,全国平均约为445元/吨,南京为495元/吨左右,下行空间相对有限,原材料与环保成本压力支撑价格。

根据内蒙古《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规模”,2021年起不再审批电石、聚氯乙烯、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新增产能项目,确有必要建设须在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规模。

控制电石产能有望源头解决电石渣熟料问题。

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熟料企业:

基于消纳电石渣,确保电石法PVC连续运行而生产水泥熟料的企业。

电石渣是采用“电石法”聚氯乙烯(PVC)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排放物,是化工行业的工业废渣,每生产1吨PVC约产生2吨电石渣废料,长时间堆放极易风干起灰,对周边环境形成污染。

电石渣熟料产能:

内蒙、宁夏PVC熟料产能分别为992万吨、279万吨,在本省熟料产能占比分别为15%、13%。

电石渣产线主要分布在内蒙乌海及鄂尔多斯片区,宁夏银川、石嘴山等地。

“低价电石渣”问题:

西北水泥行业虽然从2014年开始错峰生产(新疆率先),但很长一段时间,区域内电石渣企业不参与错峰,导致电石渣熟料产能集聚地的价格低迷,传统石灰石熟料企业被迫接受低价影响经营业绩,同时低价电石渣熟料的区域流动,影响周边宁夏、甘肃价格。

1.3、3-4月价格同比有望转正

水泥提价节奏短期受天气干扰,对比2018-2020年小阳春长三角涨价起点&发货量,结合当前54%的库存水平、雨水干扰,我们线性推测21年发货恢复100%的时点在3月第3或第4周。

2018年,3月最后一周,对应发货100%,库存50-55%;3月最后一周达到100%,库存

2019年,3月最后一周,对应发货100%,库存50-55%;3月下旬已达100%发货

2020年,4月下旬,对应发货110%,库存45-50%;4月上旬达到110%发货

同比角度,①去年3-4月水泥价格经历两轮下跌,4月下旬水泥正式普涨,今年正在企稳回升阶段,提价时点有望同比提前1个月。

②去年极端天气影响较多,5月中下旬雨水偏多,6-7月超长梅雨季,7-8月洪涝灾害、泥石流影响,9月浙江、江西、甘肃雨水偏多,12月寒冬与疫情干扰,水泥室外作业为主,施工受限影响需求。

③一般而言,水泥价格全年呈现“W”走势,客观变化引起供需关系变动,从而创造超预期变化,例如2018年6-8月淡季不淡价格几乎没有回落,2017-2019年四季度旺季局部地区限产及需求旺盛引起供小于求价格拉升。

④我们认为,考虑低基数,今年天气正常情况下,3-12月区间价格有望同比超过2020年,年底“翘尾”可能不及2018-2019年。

2、“碳达峰”+“碳交易”:

静待政策出台,盈利中枢有望稳中向上

2.1、我们在谈论“碳中和”时,不能忽视“碳达峰”在前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碳中和”“碳达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2021年3月18日,根据《经济参考报》,工信部今年将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并制定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

2021年2月25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赴中国水泥协会开展调研座谈,加快研究水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目标及路径。

2021年2月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提及“努力为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实现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我国水泥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减排压力显著,2019年全球水泥产量约41亿吨,中国约23.3亿吨,占比57%。

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14%,仅次于钢铁的18%。

水泥行业一般3个环节涉及二氧化碳排放,①煅烧石灰石得到熟料,碳酸钙高温分解为氧化钙、二氧化碳;②高温煅烧(1300-1400摄氏度)需要燃煤;③电耗(龙头企业余热发电约占1/3)。

从效率角度,降低煤耗、电耗不如直接减产,一是约2/3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石灰石煅烧,二是短期大幅降耗难,十三五”期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平均综合能耗下降3.6%,2015、2020年分别为112kg标准煤/吨、108kg标准煤/吨。

两轮看点不同,2017-2020年重点在降低氮氧化物、硫化物、颗粒物排放浓度,当前重点是降碳减排。

水泥碳捕捉难度较大、成本偏高,主因排放浓度低。

碳捕捉每吨成本超过200元,不仅高于水泥生产成本(约200元/吨,不同区域有差异),同时高于碳交易试点市场价格(例如20-30元/吨),因此目前处于技术试行阶段。

替代能源成本高。

燃煤及电力在水泥成本占比约60%,占据较高比例,目前电力与热力仍借助传统方式,新能源并不经济。

2030年前碳达峰是指,实现石化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

如前所述,水泥碳排放与产量更直接相关,因此,水泥行业碳达峰前,行业产量也将达峰(假设减排技术稳定发展)。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快,水泥消耗量很难突发下滑,参考美国、日本城镇化率从60%提升到80%过程中,人均水泥用量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如果水泥类似钢铁行业提前在十四五实现碳达峰(目前仅是协会倡导),势必加快节能普及,或加快淘汰过剩退出,或健全碳交易市场。

基于此,我们判断“十四五”水泥供给端预期有较大变化,值得重视。

2.2、我们在谈论“碳交易”时,先观察试点区域经验

2021年3月,根据新浪财经,水泥、电解铝行业将可能优先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除电力已纳入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航空剩余七大行业,将在“顺利对接、平稳过渡”的基调下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尚未被纳入全国市场的行业将继续在试点市场进行交易。

全国碳交易市场2021年2月正式“开市”。

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启动施行。

根据要求,企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折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煤,即纳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数据、清缴碳排放配额、公开交易等信息并接受监管。

此前已进行区域试点。

2011-2020.8月,全国合计7个试点省市:

北京、上海、深圳、湖北、广东、天津。

截止2020年8月末,7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4.06亿吨,成交92.8亿元,5个试点采取有偿分配,累计成交3000多万吨,对应金额11.5亿元。

主体交易在二级市场,累计交易3.8亿吨,累计成交81.3亿元。

北京、上海碳市场价格较高,可达80元/吨,其他试点市场价格稳定20-30元/吨。

湖北碳市场现有各类主体9800多个,其中电力、钢铁、水泥和化工四大行业的排放量占纳入企业的81%。

2019年华新水泥湖北地区实现碳减排13余万吨,收益近500万元。

此外,针对如何界定配额及比例,是否跨行业交易,同一公司不同区域如何计算统计,碳排放量采用何种统计方法等细节还需等待政策落地。

3、重视新一轮成本竞赛

水泥行业尚未推出具体方案,我们认为短期可以关注:

错峰限产延续,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以及先进节能降耗技术推广构筑“排放”壁垒,新一轮“成本竞赛”早已开展。

3.1、成本差距预计再次拉大

水泥企业成本各异,龙头差异逐渐缩小。

前期水泥企业通过交通布局、规模、管理效率、矿山资源等方式拉开成本差距,近几年效益提升后通过技改、置换大线降本,规模企业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成本绝对值与当期煤价紧密相关)

余热发电、生活垃圾协同处置、碳捕捉技术得到积极推进,龙头企业持续投入,例如海螺2019年在节能减排投入5.8亿元,所有熟料产线配套余热发电,华新协同处置热替代率(替代燃料的热量占熟料生产所消耗全部热量的比例)最高可达到50%。

2021年2月,投资1.3亿元的海中环保科技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危废项目开始试生产。

龙头示范带头推广新技术,例如文山海螺采用海螺集团与日本川崎重工合作开发的CK立磨、C-KSV预分解系统、带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生料粉磨电耗平均下降2—3千瓦时/吨,烧成系统热耗下降8—12%;生产线配套2条9兆瓦余热发电系统,年发电1.3亿千瓦时,吨熟料发电量达到36—37千瓦时,可供水泥熟料生产用电的45%左右。

未来可能出现配额收紧、排放要求持续提升,届时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