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案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3735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案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案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案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案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案 人教版.docx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案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案 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案 人教版.docx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教案人教版

【本章知识框架】

 

【疑难精讲】

1.加快我国森林覆盖率的措施

生态环境优越的指标之一是森林覆盖率达到30%,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的具体措施有:

①加快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②建设南方九省市速生林用材基地;③抓紧平原农田绿化和防护林建设;④营造薪炭林和发展经济林;⑤疏林地和灌木林封山育林和抚育改造次生林;⑥合理采伐并及时更新;⑦提高综合利用率;⑧重视森林防火和病虫防治。

总之,坚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

2.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即基因多样性,是由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决定的。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其多样性就可以反映到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上,进而反映出生物性状的多样性。

生物性状的多样性还与变异有关。

自然界中可遗传的变异主要有三种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其中,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它产生新的基因,即等位基因,因此能够导致新性状的出现。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由于自由组合或交叉互换而重新组合。

因此,基因重组能够产生重组类型的配子,进而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染色体变异是由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变异所引起的。

由于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所以染色体变异能够引起基因的增加、减少或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新类型的出现。

(2)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而逐渐形成的。

由于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把那些微小、有利的变异逐代积累,从而形成了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又由于环境条件是多变的,不同的变异类型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这样,由同一祖先经过几十亿年的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了适应于水生和陆生等不同环境的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从而组成了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

就地保护是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形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类保护起来,以便保护其中各种生物的繁衍与进化。

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护区和野生生物类的保护区等。

自然生态系统类的保护区,能够保护森林、草地、湿地和水域等多种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区,必然会很好地保护其内部的所有物种。

此外,我国还设有专门保护某种或某些野生生物的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

总之,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迁地保护只能对单一的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适用于对受到高度威胁的物种进行紧急抢救,以避免该物种灭绝的情况。

对于植物来说,迁地保护主要是将濒危物种迁移到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基地或繁育中心。

对于动物来说,迁地保护主要是将濒危物种迁到动物园、珍稀濒危动物迁地保护基地或繁育中心。

4.我国的自然保护区

我国自1956年首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后,又陆续建立了20多处自然保护区,十年动乱期间基本停滞。

1978年后自然保护区数量逐年递增。

1983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仅有106个,1984年底增至274个,1986年底达333个,1991年底达708个,1994年已达762个,其中包括香港2处、台湾51处。

我国大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84处。

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共有1146处。

5.环境污染及特点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和它的组成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等的变化,并超出了环境的自净化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造成有害于人类或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环境污染具有:

污染范围大;作用时间长;作用机理复杂;危害不易发现和污染后治理难度大等难点。

6.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二氧化碳可以影响热量的辐射。

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也就升得越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科学家预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

要解决二氧化碳大量增加这一问题,一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提倡植树种草,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7.酸雨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雨水降落地面成为酸雨,一般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酸雨对土壤、江河湖泊、森林、农作物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8.臭氧层破坏

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

但位于地球上空25~4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则是地球的一个“保护伞”,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

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减少1%,紫外线对地球表面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将增加,农作物产量将减少。

臭氧的减少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氯氟烷烃如氟利昂等对臭氧有破坏作用。

9.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可以分为水生生物富集作用和陆生生物富集作用。

水生生物富集作用:

水生生物主要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物质。

例如,有机氯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虽然很低,但是经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食物链,可以成千上万倍地富集起来。

陆生生物富集作用:

陆生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是金属和化学农药。

陆生植物体内的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

重金属进入动物体或人体后,除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外,其余则在动物或人体内富集起来并逐渐造成危害。

例如,日本的“镉米”事件。

10.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

当它们汇集到池塘、湖泊、海湾时就会使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由于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以进行呼吸作用,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而且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同时产生H2S、CH4等有毒气体。

因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引起水华或赤潮现象。

1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工程的方法,遵循自然规律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

它的主要特点是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全面发展,应用现代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展。

如: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系统等。

12.环境污染的防治

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生物净化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

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请回答:

(1)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该河流的BC段上,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什么?

(3)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请运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分析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

这是一道涉及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综合题。

首先要明确该生态系统涉及到了哪些生物,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即藻类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溶解氧的来源。

细菌是分解者,能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此过程需氧型细菌要消耗氧气。

其次要根据图分析相关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藻类数量的减少,造成溶解氧的减少,同时由于污水(含大量有机物)的排入,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也造成溶解氧的大量消耗。

另一方面,细菌分解有机物的同时能产生大量的无机盐离子,又有利于藻类的生长。

如果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超过了它的净化能力,势必使河流生态系统的稳态遭到破坏,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

(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繁殖。

(3)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生态系统的稳态被破坏;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学法指导】

本部分建议复习1~2课时。

第1课时复习本部分相关内容。

第2课时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内容合并进行练习巩固。

1.注重教学辅助手段及实例教学。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应结合多媒体课件、录像、投影片、挂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直观上去感受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知识。

2.注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人类乃至整个生物圈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

例如:

生物种类繁多,可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反之,则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3.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使同学们能够树立起环境意识、责任意识。

并通过具体实例,当前的重大环境问题:

如酸雨、温室效应、十大公害等,让学生明确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能够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同时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让人类和各种生物和谐相处,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典型例题精讲】

[例1]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常常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具有

A.科学研究价值B.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D.间接使用价值

【解析】生物多样性具有美学价值,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生活,可见,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就属于美学价值中的一个典型,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因此它属于直接使用价值。

【答案】B

[例2]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

若害虫流入境内,将不会出现的是

A.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

B.一般会缺少其天敌

C.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D.不适应新环境,很快灭亡

【解析】被外来物种入侵的地区,一般会因为缺少天敌而得到较好的生存条件,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答案】D

[例3]大气污染是指

A.大气中含有有害物质时

B.大气中有害物质在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C.大气中含废气和烟尘时

D.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达到造成生物死亡时

【解析】大气中污染物种类很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

当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答案】B

[例4]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制造O2,吸收CO2②吸收有害气体③阻滞、吸附粉尘④分泌抗生素杀死细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绿色植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气体;二是绿色植物可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三是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

【答案】B

[例5]下图所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新建城市分布图,城市的四周都有广阔地带,现要在城市附近建一座较大型的火力发电厂。

(1)请在图中A、B、C、D、E、F处选一最佳厂址,说明理由。

(2)请你预测此工厂将有哪些方面对环境造成污染?

(3)请你用地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控制污染的方案。

【答案】

(1)应选在D处建厂。

原因:

①在季风区工厂应建在位于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可尽量减少粉尘、有毒气体对居民区的污染。

②在河的下游,水源充足。

③紧靠铁路和公路,交通便利。

(2)有废气、废渣和废水。

(3)①利用该厂的废渣可在附近建一个矿渣水泥厂或砖厂,变废为宝。

②根据可产生废水的情况,在建厂的同时,建一个利用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的废水处理设备。

③根据该厂将产生粉尘和有毒气体较严重的情况,在厂区里多栽一些如美人蕉、月季、丁香、菊花等能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搞好厂区绿化保护。

在工厂周围和居民区之间建立森林防护林带,尽量选一些生长快能吸收粉尘和有毒气体的树种作为绿化的主要品种。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看,这句名句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A.文学价值B.美学价值

C.经济价值D.潜在价值

【解析】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看,这句诗描述的是一幅怡人的风景画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

【答案】B

2.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法是

A.禁渔三年B.捕捞要彻底

C.适量捕捞成鱼D.饲养单一品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

对池塘生态系统来说,禁止捕鱼并不是保护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案。

鱼体发育成熟后,体重不再有显著增加,却还在不断吃掉其他生物,所以及时适量地捕捞成鱼,不仅可以收到直接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幼鱼的生长,这样才能长期保持最高的产量。

而彻底捕捞和饲养单一品种往往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答案】C

3.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法是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允许林区人民大砍大种,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

D.砍伐热带雨林,营造杉木纯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既不要封山育林、禁止砍伐,也不要大砍大种。

在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

营造纯林会造成森林系统的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减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答案】C

4.我国某些城市和地区严格禁止生产和销售含磷洗涤剂。

含磷洗涤

剂主要是添加了三聚磷酸钠。

禁止使用的原因是

A.三聚磷酸钠会引起白色污染

B.三聚磷酸钠会跟硬水中的Ca2+、Mg2+形成沉淀堵塞下水道

C.三聚磷酸钠会造成自然水质的富营养化,使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质变坏

D.三聚磷酸钠价格昂贵,使用成本高

【解析】考查化学污染的危害。

含磷洗衣粉中的磷进入水体后,会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这是禁止使用的原因。

【答案】C

5.《中国21世纪议程》中制定了

A.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

B.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

C.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D.今后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

【解析】考查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

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

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的发展要求,而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人构成威胁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D

6.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

C.盐酸D.磷酸

【解析】酸雨是空气中的SO2和NO2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空气中的水汽结合而成,酸雨中的酸主要是H2SO4和HNO3。

【答案】B

7.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

D.使海洋表层含氧量减少

【解析】地球上的全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环境(如温度、降水、空气中O2和CO2含量等)的重要“调节器”,它的正常与否对于整个生物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的生物量是极其巨大的。

海洋中的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它们虽然个体小,但数量极多,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CO2用来合成有机物。

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会使大气中的CO2增多,从而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A

8.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选择

B.物种退化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是许多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栖息地。

每一种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和食物。

当人为因素改变了生物生存环境,如森林被毁、草原缩小、环境污染等,许多生物就很难生存下来,从而造成了许多野生动、植物的灭绝,更何况是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了。

我们强调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要加强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

例如,保护森林资源并不是完全禁止采伐树木,相反地,有计划地进行合理的砍伐还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

【答案】D

9.下列有关含有N、P的污水对水生生物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含有N、P的污水阻碍藻类的生长和繁殖,进而造成鱼类和其他生物的大量死亡

B.含有N、P的污水阻碍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但有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

C.含有N、P的污水促进藻类的大量繁殖,但会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D.含有N、P的污水促进藻类的大量繁殖,有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

【解析】由于N、P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所以富含N、P的污水排放到湖泊、江河海洋中,会使水中的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中的含氧量减少,或产生某些毒素,从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答案】C

10.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采取的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三个层次是指

①基因②细胞③组织④物种⑤生态系统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④⑤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答案】D

1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的关键是在野生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这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A.经济价值B.潜在价值

C.科研价值D.间接价值

【解析】所有生物的基因共同构成了基因库,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材料基地。

【答案】C

12.用微生物处理污水,使污水得到净化,下列与这一措施无关的是

A.要利用厌氧型微生物

B.要利用需氧型微生物

C.要首先清除污水中个体大的固体污染物

D.污水净化后,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解析】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是通过需氧型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H2O和含N、含P的无机物。

污水净化后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答案】A

13.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湖地区)禁止使用含磷的家用洗涤剂(其中磷以三聚磷酸钠形式存在),其主要原因是

A.含磷洗涤剂有毒

B.避免磷污染水体,引起藻类大量繁殖

C.降低洗涤剂成本

D.磷资源短缺

【解析】因为磷是造成水体营养富集的“祸首”之一,当水体富养化后,可能引起“赤潮”“水华”等情况,这样对于水生生物是一种灾难。

【答案】B

14.假如生态系统遭到化学农药的污染,该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类生物体内的化学农药残留量较高

A.植物B.昆虫

C.植食鸟类D.肉食鸟类

【解析】生物富集作用随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以上四类生物中植物是第一营养级,昆虫、植食鸟类均为第二营养级,肉食鸟类的营养级最高,为第三营养级,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农药残留量最高。

【答案】D

15.下列因子中,通过食物链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A.温室效应

B.汞、镉等有毒物质的排放

C.酸雨

D.粉尘的大量排放

【解析】汞、镉等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这样将对高营养级生物造成极大危害。

【答案】B

1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是保护生物基因库的多样性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

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必需在上述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也可理解为由地球上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生态系统共同构成。

【答案】D

17.关于富营养化的错误叙述是

A.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引起的

B.池塘、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的现象叫水华

C.相对封闭的海湾不易发生富营养化

D.化肥、农药和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是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析】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引起的。

其原因是化肥及含磷洗涤剂及工业污水的排放引起的。

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域称为水华。

发生在海域叫赤潮。

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富营养化。

【答案】C

18.环境污染和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膨胀②土地沙化③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④食物链被破坏⑤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⑥森林等资源严重破坏

A.①③B.③④

C.②④D.③⑤

【解析】环境污染和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体现在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答案】D

19.关于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的正确叙述是

①不断搅拌污水或向污水中通入空气②将污水隔绝空气③靠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将水中的有机物彻底分解④靠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将污水中的有机物不彻底分解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污水净化主要依靠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彻底分解,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因此必须向污水中通入空气。

【答案】A

20.下列哪一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符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通过作物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向农田施用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在遵循生态系统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1.1999年上半年,比利时爆发的“二恶英”食品污染事件使得世界各国民众都对食品中是否含有“二恶英”大起警惕之心。

请问:

(1)“二恶英”是什么有毒化学品的俗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环境中的“二恶英”一般是怎样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

(3)在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_________________,体内的“二恶英”的含量就越多,这种现

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

(4)“二恶英”对人体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二恶英”是多氯甲苯、多氯乙苯等有毒化学品的俗称,一向被称为“毒中之毒”。

(2)“二恶英”是工业化社会产生的恶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