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3363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doc.docx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doc.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doc.docx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doc

思乡的明月──浅论李白《静夜思》的明月意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⑴,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ﻪﻭﻭﻪ一、中国诗歌的原初月象

ﻪﻭ

ﻪ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月和梅、兰、竹、菊等都是富有丰富内蕴的意象。

那么,月为什么能成为一大意象呢?

它的原初形象和在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探讨这些问题,是对李白 思乡的明月 的意象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ﻭﻭﻭﻪ1、明月的语言形象ﻭ

ﻪ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关键,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指出, 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直至成为某种意象,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正是因为明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不断赋予其不同的内蕴,造就了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显赫地位。

ﻪﻭ

2、月象 的原初形态ﻭﻪﻭ

ﻪ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

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

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己成为风俗,显著地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

另外,由于月亮有阴晴圆缺和月食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想象,制造了天狗吃月等传说,又因月中有模糊图像且有所变化,人们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月中蟾蜍 等等。

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在民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且与太阳相比属阴,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

ﻪ先秦故人曾通过 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 (《诗经月出》)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诗经月出》)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 抚月痴想等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⑵。

当然,月有升落,月有圆缺,月有隐现,因而月也有了生命的诞殒、时间的飞逝和人生悲欢离合的意蕴。

如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一系列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心里,成为诗人李白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

所以,当他失意、落寞时,明月成了他的精神家园,诗人与月的对话由此开始。

诗人常通过诘问月亮以述人事,达到对人生、社会、宇宙的透悟。

ﻪ3、古诗中明月的表现形式

 

ﻪ在古诗中,对明月的表现形式大多采用比喻手法。

如以霜雪喻月光,就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

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出现在诗中的。

然而,李白《静夜思》中的──疑是地上霜,却是叙述,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正是这一错觉,让李白创造了思乡的明月(具体分析于后)。

ﻭﻭﻭ二、李白月象的丰富内蕴

ﻪ作为天才诗人──李白 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⑶。

李白的月亮世界,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

正如陶渊明的菊 、陆游的梅 一样,李白的月 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

ﻭﻪ1、李白明月意象的内蕴ﻭﻪ

ﻪ李白是伟大的诗仙,更是伟大的月光诗仙。

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可见,李白对月的热爱,甚至 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唐王定保《摭言》)。

月在李白笔下变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富有了丰富而神奇的内蕴。

一是表达豪迈洒脱的性格。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二是表现清高皎洁的品质。

如《月下独酌》: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三是象征纯洁高尚的友谊。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对遭贬的友人王昌龄寄予无限关切与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四是昭示哲学意义的智思。

如对月本源的思考,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对时间和历史的探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亦如此。

 (《把酒问月》)五是表达哀怨愁思的情绪。

如描写孤独的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描写闺怨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长相思》);描写乡愁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李白望月思乡在其诗中、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

ﻭ2、思乡的明月的雏形

ﻪ公元725年,时年廿五的李白辞亲远游,初离蜀地,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ﻭﻭﻭ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ﻭﻭ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峨眉月。

峨眉是蜀中名山,而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他出蜀前的大部分时光就在四川隐居或漫游。

可见,四川是诗人的故乡,初次离乡的李白难免心生离愁别绪,挂念家乡之事。

因此,李白在借峨眉月抒写离愁时,不自觉地融进了丝丝乡情。

正可谓,峨眉山月在离愁 中掺入了乡愁的因素⑷,这就是思乡的明月的雏形。

初孕思乡之情的峨眉月,注定要为李白在《静夜思》的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中提供妙缘,为思乡的明月意象的形成做足准备。

ﻭ三、《静夜思》的明月意象ﻭ

ﻪ《静夜思》是一首即景思乡之作,也写月。

可是与诗人的同类作品相比,却别具一格:

诗人把天上月象同自己的思乡之意有机融合,借明月抒写故乡之情,创造了 思乡的明月。

这是李白伟大的独创,开创了一大新新 月象。

ﻭﻪﻭﻭ1、《静夜思》意境交融的形式

 

ﻪ在中国诗歌中,意(作者主观的情意)与境(客观的物境)的交融有三种形式。

一为移情入境;二为体贴物境,物我情融;三为情随境生⑸。

何谓情随境生?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云: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就是说,诗人起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而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如此看来,李白的《静夜思》就是即景之作,它的意与境的交融形式就是 情随境生。

ﻭﻪ

ﻪ2、《静夜思》的背景ﻭﻪﻭﻭ李白的诗歌,向来以感情强烈为特征,《静夜思》却显得情趣迥异。

这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可能与诗人特定时期的生活境况有关。

为此,要准确分析《静夜思》的意境交融过程,亦即思乡的明月的产生过程,还需要对其创作背景有所了解。

但由于《静夜思》的内容过于单纯,古今研究李白诗歌的专家学者,都很难确切断定它作于何时何地。

就李白其人来看,由于他天性旷达,一生极少思乡之作,只有在青年时代出蜀之时,以及临到迟暮之年,才有可能在诗中出现故乡之思。

根据李白出蜀后的事迹,他二十五岁出蜀,二十七岁前后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完婚,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渡过几年幸福而平静的岁月。

其时,诗人虽生活安定,心境恬适,但出蜀已久,难免心生乡愁。

《静夜思》抑或就是作于此时。

ﻭ3、《静夜思》的构思──思乡的明月的形成过程ﻭﻪ

对一个客居它乡已久的人来说,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更何况是明月之夜。

面对明月如霜的秋月,孤身远客的李白,旅思愁怀不禁被触动,那心中积蓄已久的寂寞之感、思乡之情自溢而出。

这个自溢,经过了疑──(举头)望──(低头)思的过程,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简洁地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清冷的秋夜,寂寥的庭院,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产生了错觉,将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

抬头一望,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净!

这时,诗人完全清醒了:

举头望见了明月 ──那同照故乡的明月,随即产生无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亲人,想到了故乡的一切。

面对空徒的四壁,长期客居异乡,没有知音的李白难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头痴望着床前的 白霜,更感寂寞无奈,思乡之情越聚越烈,势不能遏。

这样,就有了诗人情感的最高流露── 低头思故乡。

这是诗人寂寞愁绪的集晶,是全诗的点睛揭题之笔,并将思乡之情反染于全诗的每字每句。

至此,诗人完成了诗歌构思的初始阶段──意境交融过程,思乡的明月意象也诞生出世。

ﻪ四、诗歌之巅的新 月象──思乡的明月ﻭﻪﻭﻭ陆机在《文赋》中说:

道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凛凛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钟嵘在《诗品序》中又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

这些都是强调自然的因素对诗文创作的诱发,突出了物和 心的关系,没有物的 动和感,心就不会有悲喜 和摇荡 。

也就是说,如果李白没有思乡之情,没有身处那明月朗朗的寂寞之夜,没有为所见之景而感动,或没有加以捕捉,造成诗之情于景的契合,也许我们这些后人就见不到这轮挂在诗歌之巅的思乡的明月了。

但庆幸的是,李白用它敏锐的眼光捕住了这个明月之景,道出了常人常言而未曾道出的景致,为中国诗歌的月象增添了一轮意蕴崭新的思乡的明月。

ﻭ1、思乡的明月的艺术感染力

 

ﻪ曾有人作过调查,结果表明李白的《静夜思》排列中国人最熟悉的十大古典诗歌之首。

那么,思乡的明月为何能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所理解、接受、喜爱呢?

这都缘于 思乡的明月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及其感染作用的广泛性。

ﻪﻭﻭ一是思乡的明月的环境和过程能知常感。

《静夜思》所描写的月夜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遇到的普普通通的月夜,在这月夜里,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飞越空间、飞越时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想起在故乡明月下经历过的生活情景,不禁从心头升起一缕乡思。

这样一个明月引动乡思的过程,不但容易理解,而且都有体验,这就是思乡的明月 能为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前提条件。

 

二是思乡的明月的乡情明而不尽。

当李白在静夜里对月思乡的时候,他的乡情一定有这样那样的具体内容。

然而,诗人所思的内容在诗中没有反映出来,只是点出思故乡。

就如沈德潜所评:

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

 正是因为诗人没有把他的乡思说尽,诗歌才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充分余地。

不同的人,尽可以用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去填充它,使之具体化。

如此,思乡的明月在广大读者中获得了广泛的适应性。

ﻪﻭ

三是思乡的明月的乡情清淡平凡。

李白的《静夜思》看不到古诗中常见的那种游子思乡怀亲的悲愁与痛苦,连最起码的孤寂和凄清之感,都淡得不为人觉察。

正如清人徐增评:

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

然而,正是这一点,它与普通人们的感情活动相互合拍了。

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总是处在正常的境遇中,其感情活动并不是强烈的冲动,多半都带着轻柔、温和的调子。

这就是《静夜思》能引起人们普遍共鸣的客观感情基础⑹。

因而, 思乡的明月 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ﻭﻭ

2、 思乡的明月的后世影响力

 

ﻪ自李白在《静夜思》中首创了思乡的明月后,月亮便与思乡结缘,望月怀乡成为了中国文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结,古诗中的月亮大都成了思乡的代名词。

就李白而言,还有《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

甚者,李白直抒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就其它诗人而言,古代的有,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居易《望月有感》: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现代的有,席慕容《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等等。

时过千载的今天,思乡的明月仍然引起巨大的回响。

可以说,思乡的明月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元素,嵌入到了中国人的思想深处,必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思乡的诗词名句阅读

【篇一】

1)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

——《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2)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戎昱《云梦故城秋望》

3)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

——《琐窗寒·玉兰》

4)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

——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5)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6)雁足无书古塞幽。

——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7)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

——陆机《门有车马客行》

 8)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9)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

 10)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11)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王维《不遇咏》

 12)何逊扬州旧事,五更梦半醒,胡调吹彻。

——《暗香疏影·夹钟宫赋墨梅》

 13)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

——简长《送僧南归》

 14)晞发处,怡山碧。

——刘克庄《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15)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

16)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17)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

18)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韦庄《章台夜思》

1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20)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篇二】

1)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

2)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5)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7)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8)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9)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10)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王维《不遇咏》

11)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

——赵崇《清平乐·怀人》

12)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

13)却恐它乡胜故乡。

——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14)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

——顾敻《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15)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梅尧臣《苏幕遮·草》

 

 【篇三】

1)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王沂孙《眉妩·新月》

2)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3)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4)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5)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7)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0)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2)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1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