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2332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四章 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docx

《第四章 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docx

第四章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出生前的发展

第二节新生儿及其心理的发生

第三节乳儿的一般特征

第四节乳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第五节乳儿动作的发展

第六节乳儿言语的发生

第七节乳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第八节乳儿的气质差异及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出生前的发展

胎儿的形成过程

一、胚种阶段

一旦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成功地结合了,合子将开始分裂再分裂。

最初的细胞形成一个小球称做胚种,在以后的三天,这个小球中大约有六十个细胞。

这个胚种充满液体,很快完成几次变化,随后分成三个不同的层:

上层或外胚层,后来发展成为表皮、指甲、头发、牙齿、感官及神经系统;内胚层,将变成消化系统、肝、胰脏、唾液腺和呼吸系统;中胚层,最后成为真皮、肌肉、肌腱、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约受孕后一周,胚种附着在子宫壁上,称做移植物。

胚种是逐步把自己像种子一样埋在子宫壁上的,这个过程大约是一周。

所有移植的胚种现在就称为胚胎。

二、胚胎阶段

胚胎阶段的发展展示了一个从头到脚、由近及远的发展模式。

这样,头、血管和心脏等的发展早于胳膊、脚、手和腿的发展。

在胚胎期,心脏已经形成,胚胎内也已形成一个小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当这些变化发生时,胎盘就在母体和胚胎间形成。

通过胎盘,母亲给胚胎供氧和营养物质,胚胎也可以把它血管中的废物送还给母亲。

在胎盘中,有来自于两个循环系统的上千个小血管,只要很短的时间,血液就可以分散到若干分支小血管。

它们之间的这些运动好像被一台水泵推动着。

其他物质则通过这个过程穿过血管壁自由漂浮,称做渗透。

胚胎有幸的是,母体中的许多有毒化学物质和药物很难于泛渗透。

胚胎通过脐带与胎盘相连,脐带由三根大血管组成,一根提供营养,另两根运送废物进入母体。

脐带在一个地方进入胚胎,形成它的腹部小凹。

脐带中无神经,所以不传递信息,剪掉它也不感觉疼。

在第8周末,羊膜囊发展了。

囊是一个不光滑的充满咸液体的袋子,它完全围绕着胚胎并给它以保护。

胚胎安详地漂在其中直到降生。

三、胎儿阶段

8周以后,胚胎发展了它的第一个骨细胞,它象征着结构分化的结束。

在这个基点上,胚胎获得一个新名字叫胎儿,从而开始了某些小特征,如手指、指甲、眼睑、眉毛等的发展过程。

它们的细小,并不意味着不重要,例如,眼睛在这个阶段完成它们的主要发展。

胎儿新发展的眼皮闭合大约在第10周,直到眼睛本身基本完成才睁开,这大约发生在第26周时。

不仅眼睛,在这个阶段,大部分生物特征也变得更像成人。

第3个月末,胎儿已能同时移动它的头、腿和脚了。

如果触及他的手掌,他会握紧拳头形成抓握反射;如触及他的脚掌,他的脚趾就会张开,形成巴宾斯基反射;如触及他的唇,他将做吸吮反射。

另外,胎儿的心搏能透过子宫壁听到。

当肌肉更完全发展时,出现在第2个月中的最初的反射将更增强。

在第4或5个月,母亲可以感受到胎儿的振动,或在她子宫中的移动。

许多母亲经常能感觉到胎儿踢腿、伸胳臂等。

虽然体重增长贯穿整个孕期,但大量获得是在将出生时。

在第20周时,胎儿长度是它出生时的一半,但体重只有10%。

到第7个月时,胎儿说哭喊,呼吸、吞咽、消化、排泄、移动等,还能吸吮他自己的拇指。

第8个月时,胎儿开始长脂肪,它有助于调节出生后的体温。

 

第二节新生儿及其心理的发生

新生儿的一般特征

儿童心理学所要研究的是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的一段时间内心理发展的历史,新生儿时期是儿童心理的发生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史的第一页。

如前所述,儿童的生命并不是从新生儿才开始的。

儿童在出生以前,在母体内度过了大约十个月(约280天)的寄生生活,它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逐步变成一个完整的胎儿。

这就是所谓胎儿时期。

胎儿时期是儿童个体发生的时期,它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准备了自然的物质前提。

胎儿出生约一个月(28天)的时间,叫做新生儿时期,这是一个具有质的特点的时期。

第一,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转变为独立生活。

胎儿生活是一种寄居生活,胎儿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机能都是通过母体来实现的。

儿童出生以后,开始与外界直接发生关系,他必须独立地进行生理活动,这是一种新的矛盾。

由于这种新的矛盾,就引起了儿童主体适应客观现实、独立调节自身行为的需要,就为儿童心理的发生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第二,心理现象开始发生。

心理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新生儿时期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时期,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起点。

第三,本身的软弱性和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新生儿是软弱无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处处需要成人的关怀和照顾。

但是同时他又是富于无限发展前途的,他是社会生活的新血液,他将发展成为新的社会成员。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人的心理、意识的起源问题,是哲学和科学共同关心的课题。

儿童心理学从人的个体发展史上来探索这个问题。

儿童心理是怎样发生的?

这是人们争论已久的问题。

唯心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先天带来的,是由遗传决定的。

而一些不可知论者则干脆宣称:

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

因为照他们的说法,心理现象只有经过主观内省才能研究,而新生儿不能内省,他不能告诉人们他是否有心理活动,因而新生儿心理的起源问题永远是一个不可解的谜。

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正确观点的指导下,只有在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前提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正确地、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

从个体心理发展史看来,儿童出生时并不具有心理现象。

儿童心理的发生是跟儿童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儿童的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结构的发展分不开的,是跟儿童的脑反映外界刺激物的机能的发展分不开的。

因为心理不是别的,而是在客观现实的影响大脑的活动的产物。

还在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就在不断地发展着,首先发展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以后大脑两半球也跟着发展起来。

六七个月的胎儿的脑,已经基本上具有跟成人的脑一样的沟和回以及皮质上的六层结构。

但是,这只是大脑形态上的初步的发展,脑细胞的内部组织结构,如皮质细胞的体积的增大和分化,神经纤维的增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等等,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因而很多实验研究表明:

胎儿还不能形成条件反射。

或者说,迄今为止,还无法确切证明胎儿能形成条件反射。

儿童刚刚降生以后,主要是依靠由皮下中枢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适应。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照理,无条件反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总会同一定的条件刺激物形成一定的条件联系(例如,吃奶的时候,不是跟奶瓶相联系,便是跟母亲相联系)。

但是,由于刚出世的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的特点,他并不能立刻形成这种条件联系。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质的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是暂时神经联系,它的形成,除有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以外,还要求大脑皮质结构和机能的一定成熟程度和分析器的一定发展水平,亦即要求大脑皮质的一定的兴奋和抑制机能的发展和优势兴奋中心及其联系的形成。

儿童出生后几天,虽然在大脑结构上已初具成人的脑的规模,但它的重量、容积特别是机能方面还远远发展得不够。

例如,大脑上主要的沟已经有了,但是还不深,神经细胞的体积还小,神经纤维还很短很少,而且大部分没有髓鞘化,因此,就不容易在大脑皮质上形成比较稳定的优势兴奋中心。

观察证明:

儿童出生后几天,大部分时间是处于睡眠状态。

这是由于新生儿大脑皮质还不能适应外界刺激物的强度。

虽然对于一般人说来,是一些普通的刺激,而对新生儿来说,则是一些超强刺激,这种超强刺激就引起保护性抑制──睡眠。

由此可见,没有大脑皮质及分析器的相当成熟的程度,条件反射是不可能产生的。

新生儿明显的条件反射的产生,根据研究材料,是在儿童出生后两周左右。

这时儿童醒着和舒适的时候,自发的整体性的动作就活跃起来。

同时,由于儿童的大脑皮质和分析器的一定成熟程度,因而开始有可能在外界刺激影响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儿童最初的条件反射常常是由母亲的喂奶姿势所引起的、由皮肤感受器迷路刺激而产生的食物性的条件反射。

在这种条件反射形成以后,每当母亲把他抱在怀里的时候,他就积极去寻找母乳,于是母亲高兴地说:

小东西“知道”要吃奶了。

另外也有人通过实验认为新生儿很早(出生后两三天到一周)就能形成条件反射,只是条件反射的质量有差异(如形成的速度、稳定性等)。

新生儿形成的条件反射具有种种特点。

第一,形成的速度慢,要求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

根据研究材料,在某些情况下需要100次以上的结合。

第二,形成以后,不很稳定,如不继续练习,就容易消失。

第三,不易分化。

例如,对母亲各种抱的姿势都产生条件反应。

因此,这种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很低级的,适应性还是很差的。

虽然如此,这却是一个新的事物,是由脑来实现的一种信号机能,它反映和揭示刺激物的意义,从而使人能根据事物的信号和意义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按照心理的科学的意义来说,心理不是别的,它是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根据这种理解,可以说条件反射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标志着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意识的最原始的形态(人的意识是在言语产生以后出现的)。

没有脑这个反映器官,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产生;没有人脑对客观现实特别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不可能有人的心理产生。

如众所周知,无脑畸形儿是没有心理活动的,只有一些最低级的饥渴之类的五条件感觉。

而“狼孩”虽然能产生动物的心理,但是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

关于新生儿心理产生的另一种观点

按照心理的科学的意义来说,心理不是别的,它是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根据这种理解,可以说条件反射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标志着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意识的最原始的形态。

在这里,还必须谈到:

近年来提出的关于新生儿心理产生的另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感觉的产生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20世纪50年代西方和苏联就有儿童心理学家持这种观点,特别是60年代以后由于范兹、吉布森等心理学家正式提出研究新生儿、乳婴儿心理实验技术,如感觉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偏视与偏爱等等以后,研究成果更多。

这些研究都是以感觉定向和感觉分化为指标的。

例如,在生后2~8小时的新生儿吃奶的时候,同时听口琴或敲击的声音,开始时,他们一听到声音,往往停止吃奶,但次数多了;就没有这种反应了,这是习惯化。

以后,突然改变音调或另一种不熟悉的声音,他们又会发生停止吃奶的动作,这是去习惯化。

这被认为,新生儿很早就有区别声音的感觉发生。

又如,对出生后10小时的新生儿面对的上方,呈现正常的人脸图片或乱七八糟的脸形图片,似乎新生儿生来就喜欢看人脸,特别是正常的人脸,而不喜欢怪脸。

他们还发现:

新生儿对比较规则而复杂的图形比对简单而单调的图形(如圆、三角形等)注视时间长些(范兹,1963),这种对刺激物的偏爱,被认为新生儿有区分不同图形的感觉发生。

在我国,有人重复过这种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冯晓梅等,1988)。

有些人因此得出结论,认为:

以感觉为标志的“新”观点推翻了以条件反射为标志的“旧”的观点。

我们认为,这是一偏之见。

其实,这两种观点只是视角不同,起点不同,标准不同,而不是互相否定的,恰恰相反,它们是互相补充的。

的确,儿童一生下来,就有这种感觉。

感觉的生理基础是分析器,儿童出生后各种分析器先后成熟,能对事物作初级的粗糙的分析,这基本上是为无条件反射服务的。

把无条件的感觉视为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一种比较广义的看法。

因为无条件感觉是以皮下中枢制约的无条件反射作为基础的,而条件反射则是以脑的成熟为主要条件的。

儿童生理学告诉我们:

神经系统成熟的标志是它的髓鞘化。

儿童出生时,脊髓、脑干传导通路的髓鞘化过程已经完成,而大脑两半球的髓鞘化过程,主要是在儿童出生以后,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而且它的各个部分的髓鞘化过程也是不平衡的。

在大脑两半球上,首先是感觉系统的髓鞘化,而后是运动系统的髓鞘化,而和高级智力活动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如额叶、顶叶区等髓鞘化最迟。

从严格科学意义上(而不是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的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而不是无条件的、本能的感觉。

但无条件反射又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前提。

因此,从这个意义说,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不是矛盾的或谁否定谁,而是二者可以互补的。

重要的无条件反射

重要的无条件反射有以下几种。

(1)食物反射。

接触儿童的嘴唇,就引起吸吮动作。

(2)防御反射。

儿童出生后的头几天就能对温度刺激或痛觉刺激产生泛化性的反应(刺激一处,全身反应)。

(3)定向反射。

儿童出生后不久,约在两周左右,就能对强烈的刺激(如强光或大声)产生定向反射(如眼睛转向光源或暂时停止吸吮动作)。

以上几种无条件反射具有有关生活适应的生物学意义,但是还有一些无条件反射,并无明显的生物学意义,可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它们有过一定的生物适应的意义。

(1)巴宾斯基反射。

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的时候,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

以后(约在八九个月时)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

(2)抓握反射。

物体接触手掌的时候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把物体悬挂起来(又叫达尔文反射)。

大约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3)惊跳反射。

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持或受到大声刺激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生后四个月消失,又叫摩罗反射。

(4)游泳反射。

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像游泳样的动作。

这种反射约在生后四个月以后消失。

(5)行走反射。

用两手扶在新生儿的腋下,使其脚心着地,就会做出行走样的动作。

这个反射约在生后两个月消失。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无条件反射,如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吞咽反射、打嗝、喷嚏等等。

无条件反射是遗传下来的,是本能性的,是固定神经联系,因此,它的适应性是非常低的,但是它同时又是形成条件反射的自然前提。

 

第三节乳儿的一般特征

乳儿的一般特征

在整个儿童时期内(从出生到成熟时期),乳儿期是一个发展最快的时期。

在出生后大约一年的时间内,儿童身心各方面都有了极为显著的发展。

这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在成人的影响下,儿童不断产生的掌握随意动作、跟成人进行交往、获得对简单事物的初步认识的需要跟儿童机体和心理发展水平极低的状态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机体的发展来说,儿童从吃奶过渡到断奶,他逐步学会吃普通的食物,这无论在生理或心理发展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从躺卧状态、完全没有随意动作过渡到用手操作物体和直立行走等随意动作。

第三,从完全不能说话过渡到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词来跟成人进行最初步的言语交际。

这一年的变化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作为人类特点的直立行走、双手动作,言语交际的能力,经过逐步的发展,终于都开始出现了。

这使儿童的独立性比初生下来的时候有了极为显著的增长。

必须指出,这个矛盾的顺利解决,主要有赖于成人的正确的养护和教育;如果没有成人的正确的养护和教育,不但心理发展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儿童本身也很难生存下去。

第四节乳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乳儿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

(一)脑重量的不断增加

由于脑细胞的体积和神经纤维的增长,使脑的重量不断增加。

新生儿的脑重平均为390克,相当于成年人的1/3(成人脑重平均为1400克)。

9个月的时候增加到660克(约增加一倍)。

2.5~3岁的时候,脑重量增加到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2/3。

到7岁的时候,脑重达1280克,已基本上接近成人的脑重。

比较起来,乳儿期是脑重增加最快的时期。

(二)神经突触的数量和长度的增加

保证皮质细胞形成联系的神经突触,无论在数量上或者长度上,都在不断增加,并且以不同的方向向皮质各层深入,这就给儿童个体跟外界环境发生复杂的暂时联系提供了物质的前提。

(三)神经髓鞘的形成

保证神经兴奋迅速传导的神经髓鞘的形成,是脑内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

神经髓鞘形成以后,就像电线加上了包皮一样,能使神经兴奋沿着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

神经纤维髓鞘是逐步形成起来的,全部皮质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还要经过很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乳儿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皮质抑制,即中枢抑制或内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就使大脑有可能更细致地分析综合外界刺激。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来说,皮质抑制机能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

从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关系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兴奋过程越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就特别容易扩散。

这也是小儿容易激动的生理上的原因。

但同时应当看到,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乳儿的皮质抑制机能也开始发展着。

大约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月的后半月,分化抑制就已经明显地出现了。

实验研究表明:

出生后第二个月的儿童能够分辨糖水和白水的味道,分辨小铃和电铃的声音。

如果在抱他的时候,左右摇晃,就给以强化(吃奶);上下摇晃,就不给强化,他也能很快学会对上下摇晃不再期待吃奶的动作。

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儿童能分辨红色和黄色,两种不同音高的声音,咸的、甜的和酸的味道等等。

不过,这种分化抑制的形成,最初还是非常缓慢的。

例如,分化两种不同的嗅觉刺激物,出生后40天的儿童,要经过315次,并且在55天之后才能形成;而出生后108天的儿童只要经过33次,并且在8天以后就能形成。

除了分化抑制以外,在儿童出生后的前半年,其他各种内抑制,如消去抑制、条件抑制、延缓抑制,也都能形成起来。

在出生后的第二个月,可以看到明显的消去抑制,条件抑制和延缓抑制则因形成较为困难,一般要在出生后第五个月才能明显出现。

乳儿条件反射定向强化作用的增长

乳儿时期皮质机能发展的另一特点,是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形成条件反射时起强化作用的基础反射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新生儿时期,条件反射形成时起强化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

到了乳儿期,除了这两种反射的强化作用以外,定向反射的强化作用开始不断增长,并且逐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第一批条件性的定向反射,在儿童出生后第三个月就已经形成,在第五个月,它们就非常巩固了,而到第七个月,只要经过几次的结合,定向反射就已经能形成起来。

这样,儿童就开始能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如发声的、光亮的、活动的东西等等)产生定向探究反应。

在以定向反射为基础的条件反射中,儿童对于照顾他的成人相联系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探究反应,就迅速地发展起来。

大约在儿童出生后第二个月末和第三个月初,可以明显地看到儿童对照顾他的成人发出的一种特有的所谓“天真快乐反应”。

每当他见到熟悉的成人的时候,他总是注视着成人的脸,手脚乱动起来,甚至有些像微笑的样子,而对其他的人则无此反应。

这种行为是人类幼儿所特有的,也可以说是儿童最初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形式或“社会关系”。

为了发展儿童的心理,建立新的暂时联系,成人跟儿童多多接触,并且经常引起这种天真快乐的反应,是非常必要的。

至于言语强化,在乳儿时期,特别是乳儿后期,虽然也可以用到,但作用不大。

这只有在儿童发展的以后的时期里,由于儿童掌握了语言,并且跟成人进行言语交际,成人对儿童用词来表示的要求和对儿童行为的赞许或斥责,才开始在儿童新的暂时联系的形成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儿童机体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机能一天一天地增强,儿童每天醒着的时间也逐步加长,睡眠时间相对减少。

到儿童1周岁的时候,每天醒着的时间可达7~8小时。

这样,儿童积极活动的时间就逐步增多起来,从而为形成更多更复杂的暂时联系、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五节乳儿动作的发展

乳儿动作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也跟成人心理一样,并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观的、机械的、像镜子般的反映,而是在自己积极的活动中,在跟周围事物积极交往中的能动的反映。

儿童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不是消极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在积极的活动中反映现实。

例如,饿了就叫起来,饱了就安然睡去,对甜的东西就表示欢迎,对苦的东西就表示拒绝。

当然,在这里,活动的意向性是很低的,但它正是在这样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反映了或者逐步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性质。

就这样,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同时,已形成的心理又反过来调节以后的活动。

儿童各种动作的发展是儿童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

因为从心理方面来看,活动是由动作组成的。

在谈到儿童动作发展的时候,指出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动物动作发展的本质区别,是必要的。

人生第一年的乳儿时期,在动作的发展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特别是作为人类特有的动作──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的出现,标志着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很多观察证明:

在儿童动作发展史上,从一开始就跟动物动作的发展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线。

动物出生后不久,动作能力就发展得很好,可以自由行动起来。

而人类的幼儿,在出生后的前半年,首先发展的是一些感觉的能力(如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至于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爬和行走等,都发展得较晚。

这个事实表明,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儿童的动作,特别是手和行走的动作,是在大脑皮质的直接参加和控制下发展起来的,而动物的动作机能则在出生不久经过一定的练习就逐步成熟了,大脑皮质的支配作用则远远不能与儿童相比。

乳儿期是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种发展是按一定顺序或规律进行的。

(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例如,C.彪勒指出:

把毛巾放在2个月儿童的脸上,就引起全身性的乱动,5个月的儿童开始出现比较有定向的动作,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而8个月的儿童,能毫不费力地拉下毛巾。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如果使乳儿俯卧在平台上,他首先出现的动作是抬头,至于俯撑、翻身、坐、爬、站立,以至行走,则是按着一定顺序发展起来的。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乳儿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同时,应当指出:

儿童的心理也不是儿童行为和活动中的一种消极的副产品或副现象,而是始终积极地参与在儿童的动作和活动中的。

一方面,它作为动作和活动的前提,调节着全部动作和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作为动作和活动的结果,来进一步参加到以后的动作和活动中。

有的研究指出:

3岁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第一年和第三年是发展较快的时期,第二年则是第一年动作发展的巩固时期;并指出,为了使儿童的动作获得更好的发展,除注意儿童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重视教育、鼓励和实行有计划的体操锻炼,可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发展乳儿的动作,应该使他有一定的练习动作的机会,这就要求供给适当的设备,例如,使儿童在干净的地板上爬来爬去,在有木栏的床上学习站立和迈步。

同时,也要供给一些适当的玩具,如活动的、颜色鲜亮的、发声的、大的玩具,以及乳儿喜欢的图片,如胖娃娃、小白兔等。

乳儿手的动作的发展

作为人类特点的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无比的巨大意义。

儿童约从出生后第三个月起,一种不随意的手的抚摸动作就开始了。

他无意地抚摸着襁褓或被褥,抚摸着亲人或玩具,抚摸着自己的小手。

到第五个月左右,由于抚摸动作的不断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引起同一个结果,这就形成了反映事物关系的稳固的感觉──运动表象,这就成为一种“学会了”的动作,从而使动作带上了一定的随意性,以后,当他看见亲人或玩具的时候,他不但会发出快乐的声音,而且要伸出手来抓抓摸摸。

这样,儿童开始把手作为认识的器官来感知外界事物的某些属性。

儿童动作的重复,是由定向反射来强化的,因为通过儿童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发现事物的新的方面或新的因素。

而成人的言语的强化、组织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从儿童出生后下半年开始,手的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一,儿童逐步学会拇指与其余四指的对立的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的典型方式。

随着这种操作方式的发展,手才有可能从自然的工具(跟动物的肢端一样,五指不分)逐步变成使用或制造工具。

第二,儿童在抓握动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眼和手,即视觉和动觉联合的协调运动,这就发展了儿童对隐藏在物体当中的复杂的属性和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