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30讲 宋明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951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 第30讲 宋明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3 第30讲 宋明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3 第30讲 宋明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3 第30讲 宋明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3 第30讲 宋明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 第30讲 宋明理学.docx

《3 第30讲 宋明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 第30讲 宋明理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 第30讲 宋明理学.docx

3第30讲宋明理学

第30讲 宋明理学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儒学自身的缺陷:

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

2.概念: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

(1)周敦颐:

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

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

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4)程颢、程颐: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1.朱熹的理学体系

(1)理气论:

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

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

(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核心论点:

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的进一步思辨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概况

代表

主张

影响

陆九渊

(南宋)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2)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

(明)

(1)致良知;

(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3)强调知行合一

心学的集大成者

2.地位: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

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史学家侯外庐、邱汉生

核心论点:

宋明理学以仁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道思想,把维护封建专制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完成了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

  

【教材补遗】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的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易经》“三玄”的研究。

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

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的“无为”重点讲处世术。

【误区警示】

“三教合一”并未

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图解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信息提取: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发展,差异在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和方法上。

【教材补遗】 鹅湖之会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关于认识论、方法论、宇宙观、历史观的论辩。

这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与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学院会讲之先河。

重点一 哲思明理——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内容与特点

史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史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而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史料三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

这个新哲学叫作程朱理学。

——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寻找”体现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了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2)史料二反映了理学的特点及影响,解读史料时注意第一句话的引领作用。

史料是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义利观等角度说明其特点的。

(3)史料三从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来说明宋明理学的内容。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

试答: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史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

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试答:

                                    

                                    

【提示】 

(1)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儒学、佛教、道教三位一体,把天理和人欲绝对割裂对立,提倡重义轻利。

(2)宇宙论:

理是宇宙的本原;伦理学:

三纲五常;知识论:

格物致知、先知后行。

影响:

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压抑人性、扼杀自然欲求。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重义轻利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试答:

                                    

                                    

【提示】 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但重义容易使知识分子惟封建统治者是从,不利于反封建的斗争;轻利约束了人的正常情感需求,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从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1.积极影响

(1)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心学打破了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2.消极影响

(1)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重点二 “理”“心”之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史料一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史料二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

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史料三 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

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

圣贤庸愚,同具此心。

苟能致知,皆能明德。

……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阳明《传习录》

史料四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二程”从自然和伦理的角度指出“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即万物都有规则秩序。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即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

(2)史料二中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与儒家传统道德一致,要通过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等途径实现。

(3)史料三说明了王阳明的主要思想观点。

(4)史料四第一、二和第三、四句话分别反映了程朱与王阳明两派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区别。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二程”与朱熹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试答:

                                    

                                    

(2)依据史料三,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试答:

                                    

                                    

(3)史料四反映了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试答:

                                    

                                    

【提示】 

(1)都认为世界万物来源于理,所谓“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2)观点:

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

(3)不同观点:

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

区别:

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理学和心学的共性

(1)地位:

都属于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容: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主张发扬儒家伦理道德。

(3)本质:

都以儒家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4)影响:

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理学和心学的分歧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思想内容

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

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修养方法

“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发明本心”,即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1.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2.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8·高考江苏卷·T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

命题点:

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中“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等信息并紧抓其中的地理信息作答。

(2)问,材料一中宋明理学融合的对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力”,材料二中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对儒、释、道的界限的模糊,对自身理论的升华,体现了宋明理学的“生命力”。

考生可根据这些信息并结合宋明理学的内涵、影响等知识点作答。

答案:

(1)不同: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2.(2017·高考江苏卷·T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

命题点:

朱熹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解析:

选D。

孔子提出的是“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朱熹是从“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克己”的,这显然与孔子的原意有所不同,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3.(2019·高考全国卷Ⅱ·T26)程颢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

命题点:

程朱理学的内涵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

选B。

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

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

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

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

唐朝复兴儒学)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

这说明当时(  )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解析:

选C。

唐朝时佛道对儒学形成冲击,社会深受佛道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而不是三教合一局面出现,故A项错误;唐朝时佛道对儒学形成冲击,但儒学正统地位并未丧失,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民众受到异族统治”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程朱理学的地位)《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

这种认识(  )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材料认为宋代出现的程朱理学继承了孔孟学说,是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

3.(命题点:

宋明理学的影响)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市民阶层的需求

C.尚理风气的影响D.空谈义理的浸染

解析:

选C。

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使儒学哲学化与材料“幽微之理”含义相符,故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学世俗化倾向而不是材料提及的“幽微之理”,故A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市民阶层的需求是通俗的文学而不是“幽微之理”,故B项错误;材料“应用性词作”说明不是空谈义理,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陆王心学的特点)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

这表明他旨在(  )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解析:

选C。

陆王心学仍是儒学范畴,是儒学成熟的体现,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倡导“致知格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在社会的体现即是伦理纲常,王阳明旨在强化各教伦理的社会功能,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而非通过发奋读书明理,故D项错误。

5.(命题点:

陆王心学的特点)王守仁认为:

“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

”这种思想(  )

A.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B.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C.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D.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

解析:

选C。

题干中“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反映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故C项正确。

6.(命题点:

理学的哲学化特点)周敦颐说:

“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

”这表明(  )

A.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B.道教吸收阴阳学发展

C.汉学在宋代的新发展D.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

解析:

选A。

材料中周敦颐利用太极与无极论述世界的本原,这表明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儒学吸收阴阳学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儒学在宋代的新发展,汉学的表述过于宽泛,故C项错误;材料周敦颐只论述了世界的本原,不能表明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故D项错误。

(建议用时:

45分钟)

一、选择题

1.某学说以“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该学说应是(  )

A.先秦儒学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以‘圣人’为最高境界……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将儒学哲学化,上升到“理”的高度,通过明理达到由凡入圣的境地,故D项正确。

2.(2020·淮安模拟)在唐代,有人认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

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

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解析:

选B。

材料中佛教的传播方式和其对君臣、父子关系的态度,说明当时佛教与儒家宣扬的思想是相抵触的,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佛教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传播,并未说明当时社会对儒家伦理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与儒学的格格不入,不是二者的融合,排除D项。

3.

(2020·镇江模拟)近期,中国考古专家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见右图),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

这反映出(  )

A.玄奘西行凿通了中原与西域交通

B.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C.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

D.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

解析:

选B。

材料“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和“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说明佛经翻译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故B项正确。

4.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主张的是清谈或玄谈。

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

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门阀士族垄断仕途B.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

C.佛教对儒学的冲击D.传统儒学的理论局限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玄学的出现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故选B项。

5.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

这一思想(  )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

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

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

解析:

选C。

程颐主张“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与个人私利对应的是社会集体的利益,即程颐主张追求个人私利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或集体的利益,故C项正确。

6.“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

A.孟子的性善论B.孔子礼的思想

C.荀子的性恶论D.佛教的天命观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程”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又对孟子的性善论有发展,故A项正确;孔子的“礼”指克己复礼,故B项错误;“二程”认为天命之性是至善无疵的,这显然与荀子的性恶论是背道而驰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天命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