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1912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自然地理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自然地理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自然地理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自然地理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培养方案.docx

《自然地理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培养方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培养方案.docx

自然地理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705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勇于创新。

应在本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端正正确的学术倾向、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独立承担专门工作的能力;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撰写科研论文,至少公开发表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所规定的要求。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

4、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耐挫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

课程学习为一年至一年半;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一年半至两年。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

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将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和更新。

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每方向字数在50字以内)

研究生导师

1

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高分辨率地层研究、区域环境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模式研究及区域环境安全。

贾玉连、丁明军、胡启武、廖富强、黄小兰

2

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安全湖泊环境与湖泊健康

环境污染模式、污染物转移与输送,环境危害特点,区域农产品安全与生态、健康与安全

倪才英、赵安、赵红梅、龚俊

3

湖泊、湿地环境与健康湖泊环境与湖泊健康

研究全球变化下的湖泊、湿地功能变化的机理与湖泊湿地健康的微生境及功能演替。

郑林、胡启武、曹昀、赵安、赖格英、刘影、赵红梅

4

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

区域水环境安全与洪水资源化,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配,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

吴敦银、郑林、赖格英、方朝阳、黄小兰、齐述华、刘影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明确导师

每一位研究生必须拥有明确的导师,采取主、辅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作用。

2.自学为主,听课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学习方式

研究生学习的自学为主,充分调动研究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注重本学科发展的最终成果的了解和掌握。

3.加强能力培养

硕士生的教育必须注重和加强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每个研究生至少要参加一门相关专业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实践。

4.因材施教

导师对硕士生培养要充分考虑不同本科背景,因材施教。

5.严格考核制度

在导师确定、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等方面都必须严格进行,制订行之有效的制度,切实执行,确保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五、课程设置与课程考核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包括:

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非学位课程包括:

专业选修课。

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

各学科专业应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开课门数,避免开课过于集中。

同一专业方向课程应集中上课,不能由各自导师重复授课(即不能由导师只面向自己所带的学生上课),如属于授课内容侧重点的不同,一门课程应由多名教师采取专题形式授课。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应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每学分以18学时为标准安排教学。

(1)公共必修课

①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2门,3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校硕士生必修) 2学分,36学时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硕士生指定选修)    1学分,18学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硕士生指定选修)  1学分,18学时

②外国语课程(1门,4学分)

③专业外语(1门,1学分)

(2)专业基础课(不少于3门,不少于9学分)

(3)专业核心课(不少于3门,不少于9学分)

(4)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门,不少于6学分)

(5)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

需补修的课程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补修课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合格以上成绩,但不计学分。

对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应编写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应包括课程名称、英文译名、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学时、学分、开课单位、任课教师及职称、教学内容及要求、教材及参考书目等。

2、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

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各学科专业可根据本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自行选择考核方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

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

凡在本校举行或学校、研究生院及各院、室、所组织举行的学术活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参加。

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

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

各学位点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学术活动的时间和形式。

学术活动占1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考核成绩由导师综合评定。

(2)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等类别。

教学实践是体现我校师范特色,培养提高硕士生的教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检验研究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学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科研实践是锻炼硕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

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

各学科根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要求硕士参与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

各学科专业应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研究生参与实践的内容、形式和时间。

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七、科研能力的培养

1、各学位点应明确本专业硕士生须具备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要求。

鼓励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

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硕士生的理论和知识面。

2、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各学科要尽力创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条件,规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活动的次数及撰写有关摘要或笔记的要求。

3、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培养方案中应对论文选题、文献资料、实验(调查)数据、参考文献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导师和院(室、所、中心)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与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并有具体的时间安排。

1、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的审查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3、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才能进行专家评阅和答辩。

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

自然地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任课

教师

备注

公共必修

9992001

9992002

公共英语

4

216

1和2

学校安排

英语学科修二外

9992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学校安排

全校必修

999201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2

学校安排

理科指定选修

0032001

专业英语

1

18

2

赵安

专业基础课

0032002

现代自然地理学

3

54

1

贾玉连/胡启武

0032003

现代人文地理学

3

54

1

马定国/郑林

0032004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3

54

1

赖格英/赵安

专业核心

0032011

系统学与地理学ABCD

3

54

2

贾玉连

0032012

水文水资源ABCD

3

54

1

吴敦银

0032013

环境科学BCDE

3

54

1

倪才英

0032014

湿地生态ACD

3

54

2

胡启武

专业

选修

0032015

沉积环境与沉积岩学

2

36

3

贾玉连/李晓峰

0032016

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2

36

3

丁明军/贾玉连

0032017

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及应用

2

36

3

赖格英

0032018

鄱阳湖研究

2

36

2

刘影

0032019

微生物生态学

2

36

3

黄小兰

0032020

恢复生态学

2

36

2

曹昀/胡启武

0032021

现代实验技术与测试分析

2

36

3

倪才英/吴琴

0032022

江西地理研究

2

36

3

郑林/蒋梅鑫等

0032023

遥感地学分析

2

36

2

齐述华

实践

环节

学术活动

实践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大于4次,作学术报告大于2次

1

各指导教师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1

各指导教师

补修

课程

地质学基础

4

72

3

李晓峰等

地貌学

2

36

3

李晓峰等

*注:

A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方向,B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安全方向,C湖泊环境与湖泊健康方向,D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方向

附件二:

自然地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0032002

课程名称:

现代自然地理学

英文译名:

ModernGeography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分:

3

学时:

54

开课单位:

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贾玉连副教授;胡启武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1)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着重阐述学科前沿和国际热点,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和部门自然地理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和研究途径,如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生产潜力、岩石学、地理模型与建模等;2)实践应用:

结合中国东南部自然区域特点,阐明环境演化、地域分异、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区域发展等问题,以“自然存在—人地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探讨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3)讲述以双语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描述自然地理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

吸收国内外自然地理学经典教材和更新教材的优点,在本科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突出各地理要素研究的最新成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基本规律、地理系统模型等内容,刻意求新而不求全,并以“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掌握当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特点、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

2.A.N.斯特拉勒,A.H.斯特拉勒.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3.

3.胡兆量,等.地理环境概述.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

4.牛文元.自然地理新论.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3.

5.王铮,等著,理论地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0.

6.MichaelJ.P.FundamentalsofPhysicalGeography.OkanaganUniversityCollege.(e-book),2002.

7.Strahler.A.N,Strahler.A.H.ElementsofPhysicalGeography(FourthEdition).NewYork:

JohnWiley&SonsInc.,1989.

8.Strahler.A.N,Strahler.A.H.PhysicalGeography.NewYork:

JohnWiley&Sons,Inc.,1997.

9.陈述彭,主编.地球系统科学-中国进展、世界展望.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0.任美锷,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11.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课程编号:

0032003

课程名称:

现代人文地理学

英文译名:

ModernHumanGeography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分:

3

学时:

54

开课单位:

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马定国教授;郑林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为学术系列讲座课程。

课程追踪人文地理学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国内外人文地理学发展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地理问题,广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采取专题讲座形式,介绍人文地理学发展动态、理论研究进展、应用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等。

课程近期涉及的主要领域有:

城镇体系与城市化、人口与就业、现代旅游、文化地理、人地系统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等。

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态和前言研究领域。

2.深刻认识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成绩

3.提高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外文杂志

(1)UrbanStudies

(2)RegionalScience

(3)EconomicGeograph

(4)ProgressinHumanGeography

2.中文期刊地理学报、地理学进展、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

课程编号:

0032004

课程名称: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英文译名:

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Application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分:

3

学时:

54

开课单位:

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赖格英教授、赵安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GIS的应用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一门课程,课程将结合GIS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强调学生运用GIS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建立以GIS为核心的空间思维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利用GIS分析和解决地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空间数据的内容与特征、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的处理与编辑、Geodatabase构建、GIS查询与空间分析、空间统计与空间插值、空间叠置分析与地图的代数运算、空间数据可视化、专题地图的制作、基于VBA的二次开发等。

通过地形分析、流域分析、路径分析、资源配置分析、缓冲区分析、适宜性分析和选址等典型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基本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Mapinfor、ArcGIS等主要GIS软件的操作,以及运用这些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地理空间分析与地学计算、空间建模和制图的基本技能。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吴静:

《ArcGIS9.3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罗年学,等: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教程》,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宋小冬,钮心毅: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附光盘)/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上海: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

课程编号:

0032011

课程名称:

系统学与地理学

英文译名:

SystemandGeography

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

学分:

3

学时:

54

开课单位:

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贾玉连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1)系统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2)分岔理论及其应用

3)突变理论及其应用4)混沌及分形理论及其应用

5)相空间理论及其应用6)协同学及其应用

7)系统学在地理科学的应用实例.8)DSP软件与多元统计分析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在详细介绍现代系统学的分析方法与基本理论上,基于现代流域水文过程/湖泊沉积过程/污染物的地表过程,案例分析系统学在实际应用,并且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各选择一个地理对象,将系统方法实际应用于地理过程的模拟.

教材及参考书目:

1、PrigogineI,StengersI.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玛丽·凯瑟林.社会变化与适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薛定宇.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MATLAB语言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GlansdorffP.andPrigogineI.thermodynamictheoryofstructure,stabilityandfluctuations,Wiley-Interrscience,NewYork,1971.

课程编号:

0032012

课程名称:

水文水资源

英文译名:

HydrologyandWaterResource

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

学分:

3

学时:

54

开课单位:

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吴敦银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水文循环机制与过程,流域产流、汇流机制,洪水演进原理方法;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特征,水资源系统分析、水资源评价、水资源供需分析;实时水文预报技术等。

学生能理解流域水文的原理和规律,可探索影响区域流域水文活动的因子以及影响机制。

了解实时预报在水文作业预报中的作用,并初步掌握较常用的流域水文模型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芮孝芳著.水文学原理.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黄锡荃主编.水文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向文英编著.工程水文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4、水文分析计算文集编辑委员会.刘光文水文分析计算文集.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5、成都科技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合著.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北京:

水利水电出版社,1983

6、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翁文斌、王中静、赵建世编著.现代水资源规划.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曹万金编著.水资源计算评价管理.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

9、水利部规划计划司编著.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

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4.

10、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编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培训教材.北京:

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5.

11、胡振鹏、付春、王先甲著.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

0032013

课程名称:

环境科学

英文译名:

EnvironmentalSciences

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

学分:

3

学时:

54

开课单位:

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

倪才英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环境科学主要介绍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趋势,环境科学的诞生、发展动向、分支及研究方法;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固体废弃物、噪声及其他物理污染现状及相应的控制技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简要介绍人口、资源、能源现状及其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要求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趋势,环境科学的发展动向、分支及研究方法;牢固掌握环境科学基本知识和环境污染控制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一般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般了解环境保护现有的几种管理手段。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培桐,等.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何强,等.环境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陈英旭,主编.环境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5、黄润华,贾振邦,编著.环境学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黄儒钦,主编.环境科学基础.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课程编号:

0032014

课程名称:

湿地生态

英文译名:

Wetlan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