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述题高分技巧长孙博原创可编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1745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论述题高分技巧长孙博原创可编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学论述题高分技巧长孙博原创可编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学论述题高分技巧长孙博原创可编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学论述题高分技巧长孙博原创可编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学论述题高分技巧长孙博原创可编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论述题高分技巧长孙博原创可编辑.docx

《历史学论述题高分技巧长孙博原创可编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论述题高分技巧长孙博原创可编辑.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学论述题高分技巧长孙博原创可编辑.docx

历史学论述题高分技巧长孙博原创可编辑

历史学论述题高分技巧【长孙博原创】(可编辑)

蚂?

聿膀?

?

?

?

薄声明: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分技巧》由长孙博原创,版权所有,XX。

本文仅供历史考研参考,个人因学习转发本文必须全文转发,任何改动均视为侵权。

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任何商业网站以任何方式转帖均视为侵权;

未经作者本人书面授权,任何人将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或部分概念用于宣传招生、辅导书开发等商业目的,均视为严重侵权。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分技巧一、叙述与分析:

论述题与简答题的根本区别

二、高分题型:

不仅仅是五分之二的分值

三、从不回避重点:

论述题的考查范围

四、名校真题:

统考论述题的主要来源

五、限定词:

论述题的题干构成

六、六大题型:

论述题的主要类型

七、分类作答:

论述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八、字数多少为宜?

考场时间的限制

九、史学语言:

论述组织评分标准分析2007年历史学实行统考之前,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是高校自主命题的三大题型。

2007-2012年的统考试题把简答题与论述题归为第四大题型。

与考研历史学核心题型的名词解释相比,论述题除了考查基础史实之外,还是考查考生学术水平的最佳题型,以致在统考前某些高校自主命题试

卷、统考复试试卷中出现论述题作为唯一考查题型的情况!

论述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

无论是统考还是自主命题,论述题作为最主要的题型,有着鲜明的特点和命制规律。

本文以2007-2012年的统考出现的22道论述题(简答题)为样本,详细考查论述题与简答题的区别以及论述题(简答题)的考察范围、题干构成、主要类型、解题思路、作答字数和语言组织等,为考生作答论述题提供技术上的指导。

?

本文除第四小节《名校真题:

统考论述题的主要来源》是专门分析统考论述题真题外,其余内容均适用于自主命题。

一、叙述与分析:

论述题与简答题的根本区别统考前各个高校真题中,论述题和简答题是两种不同题型。

事实上,论述题和简答题确实是两种不同题型!

?

何为“简述”?

简要的叙述。

何为“论述”?

叙述和分析。

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论述比简述多一层“分析”,即论述是在简述的同时再进行分析!

叙述是指把事物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或说出来,就历史考试而言是指把基本史实复述出来。

分析是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为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历史考试而言是指找出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形成的背景、特点、影响或意义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等。

?

因此,考生必须牢记,“分析”是论述题与简答题的根本区别。

考生在答题时,除了按题干的作答要求进行答题外,一般而言,简答题只需要叙述史实;论述题在叙述史实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

?

论述题与简答题的表面区别,即论述题与简答题的题干构成、主要类型,我们将在本文的第六、第七节详细探讨。

现在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2007年以来统考论

述(简答)题的变化。

?

2007年统考至今,考研历史学四大题型中,论述题是变化最多的一种题型。

论述题在统考的前四年(2007-2010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每张试卷共四道论述题,每道30分,且历史学统考的四大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各占一道简答题。

唯一的例外是2009年的统考试题,该年的简答题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占了两道,世界古代中世纪史部分未能出现在简答题之中。

?

此阶段的论述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是建立在历史学统考的四大部分的固定分值与稳定的题型题量的均衡之上的。

教育部公布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规定,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占30%,即90分;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各占20%,即60分。

统考前四年,四大部分大致分别有5道单项选择题、2个名词解释、1道简答题,共60分;而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多有1道30分的史料分析题。

?

均衡局面在2011年被打破。

该年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出现重大变化:

一是简答题(问答题)变成论述题,分值由原来的每题30分增加为40分;二是题量由原来的4道减少至3道。

四大部分的分值与题型题量之间的均衡被打破,因为四大部分绝无可能均匀地分布在3道论述题之中。

于是,2011年及其后的试题为了实现分值分布的均衡,出现了两大变化:

一是单项选择题与名词解释的题量不再是平均分,而是配合大题的分值;二是论述题考查内容开始“跨专业”,即一道论述题同时考查两个专业的知识点,如2012年第32题“论述自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半期传教士来华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就要求考生使用中国古代史与世界近现代史的

知识共同做答。

与之相互呼应的是,论述题的40分是由30分的要点和10分的语言组织构成。

二、高分题型:

不仅仅是五分之二的分值?

从2007年历史学统考的第一张300分的试卷至今,第四大题型经历了从4道简述题到3道论述题的变化,但一直保持着120分的超高分值,所占比例达40%,是四大题型(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项。

?

然而论述题的分值不仅仅是120分,这是因为论述题实际上还应包含史料分析题中的论述题部分所占分值。

史料分析题考查形式包括史料阅读、史料中的名词解释、史料相关的论述题,因此,史料分析题大致可以看成是史料包装下的名词解释与论述题的有机组合。

从历年统考真题的分值分布看,两道史料分析题中的论述题部分约40分。

这样,论述题的分值达到了160分左右,占到了历史统考试题分值的一半以上,仅比考研公共课政治、英语200分的总分值低40分。

由此不难得出论述题是高分题型这一论断。

?

以上分析仅从具体分值而言,对考生而言,论述题的高分题型特征体现在“得论述题,不至于低分;失论述题,不可能高分”。

任何一位考生,一旦错失一道40分的论述题,基本上就与专业课高分无缘了。

那么考生如何获得论述题的高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论述题与简答题的区别以及论述题(简答题)的考察范围、题干构成、主要类型。

三、从不回避重点:

论述题的考查范围?

长孙博在《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高分技巧》一文中曾指出,“次重点是名词解释的查考范围,论述题的考试范围称之为重点”。

那么什么是重点呢?

长孙博认为重点是在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史实,是历史进程的主要部分。

以唐朝中后期为例,其重点至少应包括藩镇割据、南衙北司之争、牛李党争、刘晏理财、两税法、黄巢起义等内容,同时唐后期中枢制度的演变、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

?

通过对比论述题与名词解释,很容易发现,多数重点内容是有一系列名词解释组成的,如唐代的藩镇割据即可看成是河朔三镇、四镇之乱、泾原兵变、二王八司马事件和甘露之变等名词解释的有机组合。

这种有次重点构成的重点的特点,为考生复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复习思路,即以记忆为基础掌握名词解释,从整体上理解重点内容,论述题与名词解释同时复习,相互促进。

?

作为全国统考的历史学基础试题,明显具有偏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特点,反映在论述题上则表现为“从不回避重点”。

这是因为统考的目的在于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基础史实,从而为高校择优选拔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一方面统考涉及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历史,重点内容非常多,作为统考试题高分题型的论述题(甚至包括史料分析题),其考查内容必须是重点内容才能使整张试题具备“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基础史实”的特征。

这就是论述题“从不回避重点”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每年的真题对下届考生都具有复习导向作用,如果某年的试题考查内容过偏,回避了重点,那么下届考生在复习时必然对过偏的非重点内容趋之若鹜。

若真出现这种情况,则与历史学统考的目的背道而驰。

?

事实统计印证了上述看法:

统考至今出现的22道论述题中,仅有两道是考生普遍反映很偏并在实际上确实很偏的试题,

它就是2010年第32题“论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和2010年第34题“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此两题之所以被认为很偏,除了一半教材与辅导书上涉及此内容的篇幅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历史学统考的所有内容而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和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只是次重点内容而非重点内容,即这两个知识点更合适以名词解释而不是论述题的形式来考查。

?

统考论述题从不回避的重点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反复考查某些重点内容。

我们知道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内容,其重要性不亚于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统考试题不仅没有回避该重点内容,反而通过“六年三考”的频率来突出赋税制度的重要性。

?

第一次是在2007年的第31题“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中涉及,隋朝赋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是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在教育部公布的参考答案中,该部分分值为10分。

第二次考查赋税制度是2010年第29题的第2小题“评述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措施”,要求考生叙述清前期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并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其意义,分值为20分。

?

2012年的第31题“论述西汉到唐代的赋税制度及其主要变化”是第三次考查赋税制度,分值40分。

本题最值得考生注意的是,由于隋朝赋税制度也在此题作答范围,因此实际上该题是在2007年第31题的基础上,又一次考查了考生对隋朝赋税制度的掌握情况。

对考生二言,该题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打破了“统考考过的大题不会再考”这样一个坊间猜测,明确告诉考生只要是重点内容,即使是同样的知识点也可以从不同角

度命题。

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掌握所有的重点内容。

?

四、名校真题:

统考论述题的主要来源?

统考出现的论述题来源是哪里?

是不是像坊间传言所说的绝大部分来自统考前的名校真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统计表格。

表1:

2007-2012年历史学统考论述题(部分)来源统考真题名校真题

比较雅典民主政体与罗马共和政体的异同。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世界通史真题】比较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共和政治的异同。

论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真题】简单论述二十世纪30年代的关于社会史的论战。

概述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

【东北师范大学2000年世界通史真题】试述“轴心时代”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系统之异同。

(轴心时代系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概述19世纪以来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

【南京大学2006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试)】试论近现代史上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发生的地点、原因及主要发展态势。

此表可以清楚的表明统考前名校真题确为统考论述题的主要来源。

有些题目甚至多次出现在统考前的名校真题之中,而且在这些学校真题中,某些大学的真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是否意味着考生可以直接把这几所高校的统考前真题突击复习就能压中统考论述题?

?

我们不妨思考这样

两个问题:

为什么上述几所高校的真题会有如此高的命中率?

统考前高校的真题论述题有多少?

?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是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型重镇,其研究生招生试题命制具有很高的水平,试题也有很强的代表性,且多为重点内容。

因此,统考试题在以重点内容命制论述题时必然会与上述高校的真题发生重复。

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命题专家参考名校真题的可能性。

这对考生的启示是重视名校真题,但更应重视复习重点内容!

?

据本人不完全统计,1996-2006年高校的论述题真题的数量至少在2000道,如果加上1996年之前的那就更多了。

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四校的论述题真题至少也有500道之多,如此众多的试题,考生要想一网打尽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意味着考生找来名校的统考前真题突击复习以期压中论述题原题的做法是有极大风险的。

五、限定词:

论述题的题干构成?

在了解有关论述题的分值、考查范围、主要来源等基本信息之后,我们将进入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对论述题本身做技术分析,主要研究论述题题干构成、主要类型、解题思路、答案字数和论述语言等。

上述内容将依次在第五节至第九节中体现。

本节重点探讨论述题的题干构成,并分析题干“限定词”的各种类型及其区别。

?

一道完整的论述题是由题干和参考答案组成的。

题干就是通常所说的题目。

通过对题干的整理分析,长孙博认为一般而言,题干主要包括“限定词”、“时间范围”、“知识点”和“作答要求”四个前后相连的部分。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解剖分析几个较为典型的统考论述题。

表2:

论述题题干分析?

限定词时间范围

知识点作答要求

2012年第32题论述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半期传教士来华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2011年第31题论述(南宋)南宋经济的发展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几个方面

2011年第33题比较(雅典实行民主政体时期、罗马实行共和政体时期)雅典民主政体与罗马共和政体异同

2010年第33题概述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思想特征

2009年第33题简析近代早期殖民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衰落的原因

2008年第33题简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扩张扩张及其影响

2012年第33题论述(拿破仑三世当政时期)拿破仑三世与法兰西第二帝国?

(一)知识点?

毫无疑问,在论述题题干的四个组成部分中,“知识点”是其核心部分,其余三项都是围绕“知识点”展开并对知识点做一定的限制。

前文经过分析得出的论断“论述题的考查范围为重点”之中的“重点”即指论述题题干中的“知识点”。

(二)时间范围?

“时间范围”是出题者对考生回答该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时间范围上的限制,从位置上看,处于知识点的前面。

理论上,每个历史知识点都有一定的时间范围,表2清晰的表明了这一点但在

论述题题干中并非每个题干都会出现“时间范围”,对于没有出现的时间范围,表2中用小括号标出了题干隐含的时间范围。

那么题干中出现的时间范围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对比知识点与时间范围两项,我们发现题干中出现的时间范围肯定比知识点本身说包含的时间范围要小。

如2008年第33题“简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其知识点“罗马的扩张”发生的时间范围从公元前5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2世纪前后,而题干中的时间范围仅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即罗马扩张版图最关键的两个世纪。

因此,考生必须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作答。

(三)作答要求?

“作答要求”是出题者从内容的不同方面限制考生答题的具体要求。

考生必须按“作答要求”答题。

?

论述题的知识点都是重点,所含内容较多,在考场有限的时间条件下,考生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出题者截取知识点中的重难点来考查考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就显得十分必要,如2012年第32题“论述自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半期传教士来华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就是从背景、主要活动和影响等三个方面来考查考生理解与掌握“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半期传教士来华”这样一个知识点的情况。

?

一般而言“作答要求”处于题干的最末位置,但也有例外,如2011年第31题“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几个方面,论述南宋经济的发展”,“作答要求”作为状语被放置了题干的最前。

此点,需要考生留意。

(四)限定词?

那么什么是“限定词”呢?

“限定词”是指一般置

于题干最前,用以规定论述题答题方式的词语。

统考论述题题干中,除2007年没有出现限定词外,其余18道论述题共出现6种限定词,它们是简述、略述、概述、简析、论述、比较。

?

1.简述与略述。

从字面上看,简述是指简要(简单扼要)的叙述,与略述的意思完全一样。

统考至今出现的简述(略述)题共5道,分别是:

表3

真题题号例题

2008年第31题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

2008年第32题略述晚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的措施。

2008年第33题简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

2009年第31题简述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

2009年第32题简述晚清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及其影响。

“简述”是简答题的最常用的“限定词”,一般只在要求对单一的知识点进行叙述时出现。

随着近年统论述题难度的增加,限定词“简述”已不再出现。

但在随着2013年高校自主命题,简答题必将重新出现,并有可能与名词解释、论述题成为试卷的主要题型。

限定词“简述”仍需考生切实掌握。

?

2.概述。

概述是指大略地叙述。

从字面意思上看,概述与简述意思极为相似,然而统考论述题却赋予了“概述”题复杂的涵义。

统考论述题中共出现3次“概述”,分别是:

表4

真题题号例题

2008年第34题概述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上优势地位的主要表现,并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种优势地位的影响。

2009年第34题概述19世纪以来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

2010年第33题概述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

可以清楚的看到,概述题与简述题完全不同,它并不是只要求叙述某个知识点,相反,概述题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并具有某些“分析”的要求,因此,看上去更像是论述题。

虽然2011年-2012年的论述题没有出现概述题,但并不排除以后出现概述题的可能。

?

3.简析。

简析是指简要的分析。

简析题在统考真题中仅出现一次,即2009年第33题:

简析近代早期殖民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衰落的原因。

且参考答案不仅给出了原因分析,而叙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衰落的表现,因而我们可以把简析题视为论述题的范畴。

?

4.论述。

论述的意思是叙述和分析。

前文已经指出“叙述是指把事物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或说出来。

在历史学中是指把基本史实记录下来。

分析是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为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就历史而言是指找出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形成的背景、特点、影响或意义以及比较分析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等。

”?

限定词“论述”在统考论述题中出现8次,目前是最多的一个限定词。

这8次分别为:

表5

真题题号例题

2010年第31题论述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国问题。

2010年第32题论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2010年第34题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2011年第31题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和货币几个方面,论述南宋经济的发展。

2011年第32题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2012年第31题论述西汉到唐代的赋税制度及其主要变化。

2012年第32题论述自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半期传教士来华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2012年第33题论述拿破仑三世与法兰西第二帝国。

5.比较。

比较意为辨别两种或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

由于比较涉及两个以上的史实,因此比较题是论述题中较难的一类。

限定词“比较”虽然仅在“2011年第33题:

比较雅典民主政体与罗马共和政体的异同”中出现过一次,但仍是考生必须掌握和重视的一个“限定词”。

为了清晰地呈现五种类型的限定词的异同,我们制定了下表:

表6:

五种类型的限定词比较限定词中文意思是否叙述是否分析真题出现次数

简述(略述)简单扼要的叙述是否5

概述大略地叙述是否3

简析简要的分析是是1

论述叙述和分析是是8

比较辨别异同是是1表中显示,除了字面意思不同之外,上述五种限定词的最大区别是“是否需要分析”,简答题的主要类型简述、略述和概述均不要求分析,只需要叙述;而论述题的主要类型简析、论述题和比较均要求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此即前文所说的论述题和简答题最根本的不同!

?

2010年史料分析题第29题

(2)中出现的还有一个限定词“评述”,所谓评述是指评论和叙述。

因评论含有批评之意,考生在答以“评述”为限定词的论述题时,必须考虑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特别注意该知识点的消极影响。

此外,在统考简答题、论述题没有出现却经常可以在统考前各个高校真题中看到的论述题题干中还有限定词“试述”、“试析”、“试评”、“试论”,其中四词中的“试”为尝试之意,其含义分别为“尝试论述”、“尝试分析”、“尝试评论”、“尝试论述”,用法与上文所探讨的“论述”、“简析”和“评论”是一致的,在此不作赘述。

在介绍主要限定词及其特点之后,我们不妨做个测试。

2007年的简答题是历年统考论述题中唯一一年没有限定词的,现在我们学以致用,为这四道简答题加上限定词。

这四道题的原题是:

表7

真题题号例题

2007年第31题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

2007年第32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2007年第33题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

2007年第34题1901?

1939年间美国历届政府在国内经济活动中职能作用的演变。

第31题、32题即可看作是一个单一的知识点,也可看成是叙述并分析一个重点内容。

在这两道试题前加限定词“简述”、“论述”都是可以的,但若加“简述”则是要求考生叙述该知识点;若加“论述”则要求考生进一步分析。

此时我们可以从命题者的角度感受到限定词的重要性。

第33题的“亚历山大东征”是一个单一具体的知识点,其限定词应为“简述”。

第34题的知识点较为复杂,限定词使用“概述”较为合适,当然“论述”也可。

六、六大题型:

论述题的主要类型?

第五节把论述题题干分为“限定词”、“时间范围”、“知识点”、“作答要求”四块的方法,为归类总结论述题的主要类型提供了理论支撑。

长孙博在结合统考前各个高校的真题和统考历年真题的基础上,尝试把论述题分为以下六个类型:

?

(一)名词解释型?

名词解释型是论述题最基本的类型,其特征是题干的“知识点是一个名词解释”,而这个名词解释必须是具体的重点内容。

如:

表8

真题题号例题

2009年第31题简述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

2010年第34题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

响。

2010年第32题论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提炼之后,它们分别考察的是名词解释魏晋玄学、自由民权运动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

(二)意义影响型?

意义影响型论述题是根据题干的作答要求来划分的。

因此,它的知识点既可以是名词解释,也可以是非名词解释。

这样又可以细分为两种:

其一,“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如2008年第31题:

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

其二,“非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如2008年第33题:

简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

两者的不同仅在于知识点的形式。

?

下表为2007-2012年统考真题中出现的意义影响型论述题:

表9

真题题号例题类型

2007年第31题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

非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07年第32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07年第33题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

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08年第31题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

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08年第33题简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

非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09年第32题简述晚清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及其影响。

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10年第34题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

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11年第32题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非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

2012年第32题论述自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半期传教士来华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非名词解释+意义或影响意义与影响略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意义包含的范围更广,既可以指横向影响,也可以指纵向影响;而影响则更偏重纵向的历史影响。

?

(三)人物评价型?

顾名思义,人物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