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1699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docx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docx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

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1.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方法

A.比较法B.自评法C.他评法D.心理测验法

2.人格:

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通常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3.人格魅力:

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

4.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

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装饰物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

5.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A.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

B.具有完善人格、调节道德修养行为的意义。

C.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整个国有和全民族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

6.个人礼仪重在养成

A.要加强自律,学会自我约束。

B.要懂得自尊自爱。

C.要注意言行适度得体。

7.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8.交往礼仪的容:

A.以见面礼仪、交谈礼仪、礼仪为主要容的日常交往礼仪。

B.以做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习俗礼仪为主要容的不同场合礼仪。

C.涉外礼仪

9.交往礼仪的核心是:

尊重和友好。

10.中职生要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作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民:

A.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B.平等相待,尊重他人

C.顾全大局,求得和谐D.增强意志力,提高自控力。

第二课:

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1.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2.职业礼仪的容:

A.求职面试礼仪B.社会服务礼仪C.职业场所礼仪D.商务活动礼仪

3.敬业与实干是职场最大的礼仪。

4.敬业是职业礼仪基本要求的首要容。

奉献是职业礼仪的最高境界。

5.遵守职业礼仪的作用

A.有助于个人求职成功。

B.是职业人员自我推销的工具,是职业人员进入社会从事活动的“通行证”。

C.是塑造和维护良好组织形象的需要。

6.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A.做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者

B.做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播者

C.做文明礼仪活动的实践者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1.道德:

是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社会准则。

2.公民基本道德规: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4.高尚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A.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B.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B.能够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

5.家庭美德基本规: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6.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实现最终都要归结到个人品德。

7.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具备多种良好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8.良好道德对人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A.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B.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C.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课:

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和要保证

1.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2.职业道德的特点:

A.行业性B.广泛性C.实用性D.时代性

3.职业道德的作用:

A.调节从业人员部的关系,以及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规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并激励和鼓舞从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

B.有助于塑造企业和行业形象,提高企业和行业信誉,促进企业和行业发展。

C.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社冼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5.敬业和诚信是职业道德规的重点。

6.如何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

A.要学习职业道德规,充分理解遵守职业道德规的意义,增强践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性;要理解职业的意义,端正职业目的,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

B.要学习和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为将来履行岗位职责,践行职业道德做准备。

7.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

8.爱岗敬业是对从业人员工作态度的基本要求,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与核心。

9.爱岗敬业就要做到:

乐业、勤业、精业。

A.乐业是一种良好的职业情感,是爱岗敬业的前提。

B.勤业是一种优秀的工作态度,是爱岗敬业的重要体现。

C.精业是一种高超的岗位能力,是爱岗敬业的升华。

10.诚信和公道是个人立身之本。

诚实守信是企业立业之基。

办事公道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

11.中职生如何培养和增强廉洁意识,倡导廉洁从职?

A.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在服务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B.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鉴别能力,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

C.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免疫能力,远离各种不良诱惑

D.要增强法制意识,依法办事,远离和犯罪,勇于和善于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第五课: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1.慎独:

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即使独自一个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

2.省:

即通过心省察,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

3.如何有效运用省的方法:

A.确立道德评价标准

B.严于解剖自己,全面客观看待自己,并善于激发和培育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

C.立足于日常生活实践,着力于坚持不懈。

4.学习职业道德榜样:

A.要善于发现榜样,正确选择榜样。

B.要与岗位工作相结合,把学习榜样的愿望转化为实实大大的工作业绩。

5.实践是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6.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在道德榜样的感召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坚持实践训练,逐步培养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1.纪律:

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

2.纪律和自由的关系:

A.纪律和自由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B.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

C.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

3.法律的四个显著特征:

A.法律是由国家制订或认可B.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证,具有强制性

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4.法律的作用:

A.规人们的行为B.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D.制裁犯罪行为E.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5.要把遵纪守法落实到各项具体行动中去。

要做到“三从”:

A.从我做起B.从小事做起C.从现在做起

6.遵纪守法自觉性的培养,关键是“持之以恒”

7.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8.依法治国: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究。

10.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容:

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核心容执法为民------本质要求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1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A.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B.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12.中职生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A.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B.积极宣传法律知识C.敢于同犯罪行为做斗争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A.从容上看,宪法规定涉及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B.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C.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3.宪法是法治的标志。

“法律至上”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4.我国宪法的作用:

A.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C.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D.促进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5.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和历次开展的五年普法规划始终把青少年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

6.中职生如何提高宪法意识:

A.凡是宪法所提倡和肯定的,要积极拥护并努力去做

B.凡是宪法所要求的,要自觉履行

C.凡是宪法所禁止或否定的,坚决不去做

7.我国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特点:

平等性、广泛性、真实性。

8.尊重和保障人权: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9.中职生要坚持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需要做到:

A.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B.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C.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0.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A.平等权利B.政治权利和自由C.信仰和自由

D.人身自由E.社会经济权利F.获得救济的权利

11.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A.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B.公民必须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C.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公民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12.公民意识:

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

13.健全的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14.作为新时代的中华人民国公民,必须树立正确的:

A.公民意识B.国家意识C.法律意识D.权利与义务意识

15.我国宪法确认的公民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首要的、根本的、具有决定性意识的权利,是普通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的基础。

16、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辨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公民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1、诉讼:

俗称“打官司”它是指人民法院对在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争议的活动。

诉讼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种。

2、.刑事诉讼一般指国家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活动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的司法活动。

3、.民事诉讼:

一般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发生民事纠纷后请求法院进行裁判的司法活动。

4、.行政诉讼:

一般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将其起诉到法院,由法院进行裁判的司法活动。

5、程序公正,指司法程序必须公开、公平、地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切实保障司法人员独立公正地开展司法活动以及充分体现效率的原则,是司法公正的保障。

6、司法公正,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在司法和审判过程和结果中,应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也就是要进行严格的依法裁判,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究。

7、诉讼证据;是指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凭证或根据。

8、非诉讼解决途径:

是指受害人或其他有关人员暂不需要经过诉讼程序而请求国家有关行政机关或其他有关单位处理、解决纠纷,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式

9、刑事诉讼程序可分为:

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五个阶段

10、民事诉讼程序可分为:

民事审判程序、民事执行程序、民事诉讼附属程序。

11、行政诉讼程序可分为:

起诉与受理、一审、二审、审判监督和执行程序。

12、判断程序公正包含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

第一,独立性原则。

   第二,回避原则。

    第三,公开性原则。

.   

13、司法公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1)可以依法保护和规公平交易和有序竞争,依法惩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可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可以加强对行政机关人员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动依法行政,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主要有哪些?

答:

1)公民有委托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2)公民有上诉的权利。

3)公民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14、中职生怎样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

1)敢于维权:

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任何公民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都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善于维权 :

 ①找准维权机关: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依靠公安、司法机关寻求法律保护。

②选好维权的途径: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诉讼的途径,也可以采取非诉讼的途径。

非诉讼解决纠纷的途径主要有:

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

③避免不恰当、不理智或不合法的维权手段

15、法定诉讼证据主要有七类:

(1)物证

(2)书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勘验检查笔录。

16、非诉讼解决途径主要有:

调解、仲裁、行政复议。

第九课一般行为

1、行为:

凡事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可分为民事行为、行政行为、刑事行为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指违反治安管理法律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

3、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有:

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等处罚。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罚款数额分为200元、500元和1000元,"黄、赌、毒"类行为的罚款为3000至5000元

行政拘留分为5天以下,5至10天,10天至15天,合并执行时最长不超过20天。

4、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的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三)七十周岁以上的

(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5、自觉依法规自己的行为:

1、进一步增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的观念,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2、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3、自觉遵纪守法,预防犯罪,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

6、“黄赌毒”的危害:

1、毒害人的身心健康2、诱使人犯罪3、破坏人的家庭幸福

7、如何加强自我规?

1、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明辨是非、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

这是纠正不良行为,预防犯罪的重要基础。

2、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的观念。

3、培养健康生活情趣,崇尚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谨慎交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正确对待社会、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与保护。

第十课自觉依法律己,避免犯罪

1、犯罪的含义:

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刑罚的概念:

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使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是对付犯罪的主要工具。

3、刑罚的种类:

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4、刑法的含义:

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并对犯罪者处以什么刑罚的法律。

5、刑法的作用:

第一,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本任务);第二,震慑潜在的犯罪人,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

第三,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6、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家庭因素: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犯罪的主要原因。

社会因素:

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对涉世不深、抗诱惑力不强的青少年的危害是很深的。

学校因素:

青少年犯罪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外,学校教育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严重抵消了学校正面教育的效果。

主观因素:

除了客观方面,青少年的主观因素才是决定因素。

青少年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认知能力低,价值观念扭曲,自我保护能力差,冷漠无情、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感,缺乏正确的交友观等。

第十一课依法处理民事关系

1. 民法的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第二、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等价有偿原则;第三、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原则;第四、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第五、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平等原则是我国民法的首要原则、核心原则。

其主要容是:

公民、法人在民事活动中主体地位平等,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平等,民事权利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2.民事主体:

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3、民事行为能力:

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即依法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

自然人智力发育成熟,能够理智判断自己行为的后果,能够审慎地独立处理自己事务的时候,才算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才能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

  

自然人的民事能力分为三大类:

第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包括两类:

一类是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一类是年满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自己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其他民事活动,可能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后进行。

   

第三、无民事行为能力。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活动均须由法定代理人代理。

  法人的基本条件:

1.必须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但只有具备法人条件的社会组织才能取得法人资格。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法人分为三类:

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企业法人法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与自然人相对称的,两者相比较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是法律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体,其依法产生、消亡。

第二,虽然法人、自然人都是民事主体,但法人是集合的民事主体,即法人是一些自然人的集合体。

5、民事关系:

是指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6、民事权利:

主要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等。

  

7、违约责任:

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而应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

  8、侵权责任:

是指由民法规定的侵权行为人对其不法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所有权、人身权的损害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是侵权行为所产生的民事法律后果。

我国《民法通则》将民事权利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又不直接具有财产容的民事权利。

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

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

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荣誉权。

我国民法通则在保护身份权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9、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公民的身体健康、生命、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都受我国民法的保护任何人都不能侵犯。

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要受到法律制裁。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10、人格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

每个公民都平等地享有人格的权利,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容侵犯。

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要承担法律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积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权人身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没有人身权,人们就不能进行各种活动。

)      

中职生要充分认识到人身权对自己生活、学习以及参加其他各种活动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和理解我国民法有关保护人身权的法律规定,增强权利意识,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

  要尊重和爱护他人的人身权利。

11、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12、侵害财产权所适用的民事责任方式,主要有:

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13、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订立合同是一种民事行为。

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

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任何一份合同,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离不开提出条件到接受条件的过程。

这一过程称为要约和承诺。

 14、履行合同的原则:

实际履行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全面履行原则、情事变更原则。

15、严格履行合同参与民事活动 :

 应树立合同意识,学会采取书面合同形式参与民事活动,签订书面合同既有助于督促当事人履行义务,不可以作为仲裁机构、同法机关仲裁、调解、处理合同纠纷的有力凭证。

16、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

我国法律不承认订婚。

结婚必须履行法定的程序,即结婚登记。

结婚登记分为申请、审查、批准三个步骤。

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

结婚是男女双方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民事行为。

结婚的条件:

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达到法定婚龄:

男方22岁,女方20岁;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结婚的情形:

(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的旁系血亲;

(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17、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宪法、婚姻法通过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来保证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的权利。

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享有被抚养、受教育和受保护的权利。

父母有义务从物质上、经济上养育和照料子女。

按照我务教育法的规定,父母必须让子女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父母还有维护未成年子女利益的职责。

子女和父母父母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且互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赡养,就是为父母提供物质上、经济上的帮助,负担父母必要的生活费用。

扶助,就是在精神上、生活上给予父母必要的关心和照料,而且这方面是更为重要的。

18、为构建和睦家庭尽责任:

父母、子女、夫妻、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外子女……这些亲属关系构成了家庭关系。

家庭的和睦美满既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更是一个人成长的乐园,它需要每个家庭成员作出努力,尽到自己的义务。

      家庭幸福和睦,关键在于正确地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处理好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尊重理解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1)要了解父母;

(2)要亲近父母;(3)要关心父母;(4)要尊敬父母;(5)要体贴父母。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十二课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