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67159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周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周长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

认识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基础。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这里的周长不但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还包括一些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帮助学生全面的建立周长的概念,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做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和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

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点:

1.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如观察、测量、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还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应肯定不同的探究过程。

.

2.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最后让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时安排

本单元安排3课时教学

课题

课时

认识周长

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课时

练习十九

1课时

 

第1课时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78页的认识周长。

教学提示:

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材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

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同时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

鼓励通过“围一围”、“议一议”、“量一量”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围、议、量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

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出周长。

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张长方形纸

学具准备:

软尺、树叶、圆形、长方形、三角形、细线、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庄稼成熟了,树叶纷纷落下,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树叶,把它们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好吗?

这些树叶真漂亮,你能在纸上描出它的形状吗?

要求用彩笔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能做到吗?

好开始!

2、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用笔指着,说说你是怎样描的。

(一生边指边说)说的真好!

谁的树叶形状不一样,也来说说。

3、你们知道吗?

刚才我们描的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4、今天我们就一同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动手描树叶这一活动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的。

二、认识周长

1、通过说一说、围一围、指一指感知周长。

1)给桌布镶上花边认识周长。

课件出示77页例1给桌布镶上花边的情景图,学生先说说围法。

然后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细线亲自围一围。

引导学生明确:

可以从桌布边上的任意一点开始,沿着桌布的边绕一圈,只要还回到这一点,那这一圈边线的总长就是桌布的周长!

(显示桌布一周边线行进过程)

小结:

这一圈边线的总长就是桌布的周长。

2)认识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出示数学书的封面)

提出要求:

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度呢?

拿着你的数学书,指着说给同桌说一说。

指名学生汇报。

启发学生辨别:

他从这里开始,绕一圈,还回到这里。

指的对吗?

回到这里行不行?

(没到一圈)回到这里呢?

(过了一圈)这两种情况下指的都不是周长。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

小结:

这一圈边线的总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

A、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B、描一描圆形的边线,问圆形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摸一摸,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走一走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

小结: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

3、探究测量物体表面周长的方法

1)你能说一说绿叶的周长是什么吗?

(课件显示77页例1)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树叶一周边线行进的图。

这片树叶的周长究竟有多长呢?

你知道吗?

启发交流:

要想知道这片树叶表面的周长可以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供一段绳子,软尺。

学生活动: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树叶,测量树叶表面的周长。

先讨论测量方法,再动手测量。

将测量结果记下来。

交流求得树叶表面周长的方法(用线围,再量一量)、用软尺测量等。

表扬:

小朋友,你们真了不起,想办法把弯曲的边线变成直直的边线,这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课件出示长方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交流求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用线围,再量一量。

.

·用尺量出每一条边的长,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用尺量出上面、侧面的两边的长,把它们加起来乘2得到了它的周长。

引导学生发现:

虽然方法各不相同,但求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求的都是围成这个图形的四条边的和。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物体的周长,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1、描一描,教材78页课堂活动。

通过描一描进一步感受周长的概念。

2、摆一摆,教材78页练习十八1题。

3、量一量,测量自己的腰围。

4、教材78页试一试。

答案:

略.

四、达标反馈

1、描一描下面图形的边线。

2、下面的图形是由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这些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厘米()厘米()厘米

 3、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

答案:

1、略2、12厘米、12厘米、12厘米3、25厘米、19厘米、43厘米

五、课堂小结:

师: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

生:

我认识了图形的周长。

生:

我知道图形的周长就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生:

我会测图形的周长。

像测量树叶的周长,先用线围,在用尺子量。

师:

说得很好。

课下多加练习。

.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一、你能用彩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

 

2、教材第78页练习十八2题测量图形的周长。

3、你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吗?

()

()

4、教材第78页练习十八3题。

5、量一量,算出下图的周长是多少?

答案:

1、略2、略3、10厘米、6厘米4、不一样长。

周长是12、14、145、略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1、定义: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测量方法

1)尺量法2)线测法3)量算结合法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让学生用彩笔描树叶的轮廓线这一活动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认知经验。

三年级的学生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意义”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

整个活动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周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

周。

师:

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

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

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

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

长(完善课题“周长”)。

设计意图:

巧妙的引入,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激发了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大胆猜测,推理和实践的主动探索的愿望,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资源包.

如何测量硬币的周长?

两种方法

方法一:

测量硬币的周长,可用软线绕硬币一周,在接头处做记号,再将软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接头记号处的距离,即为硬币的周长.

方法二:

在硬币上做记号,沿直尺滚动一周,测出记号在直尺上的距离,即为硬币的周长.

(三)资料链接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

2000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

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埃拉托色尼博学多才,他不仅通晓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

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

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

他认为:

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

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

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

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

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

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埃拉托色尼是首先使用“地理学”名称的人,从此代替传统的“地方志”,写成了三卷专著。

书中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

埃拉托色尼还用经纬网绘制地图,最早把物理学的原理与数学方法相结合,创立了数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