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142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复习资料.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复习资料.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复习资料.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各章节复习资料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各章节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

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

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

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补充: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

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小学教师的特点

2、小学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

(2)教师的知识修养

(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4)教师的心理素养

四、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

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其中六三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制和发展方向。

 

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重点)

(三)教育的性质(重点)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四)教育的功能

1、根据教育功能的作用: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重点)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

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宗教性

中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相传作者为乐正克。

对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阐发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以对教育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孔子: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

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西方:

苏格拉底:

教学方法:

产婆术(包含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歩)。

柏拉图:

《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

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或翻译为《论演说家的教育》。

将学习过程概括为:

“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

2、创立阶段

(1)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632年发表了《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主要思想:

关于教学原则: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关于教学制度:

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关于教学思想:

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关于教学内容:

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具体的教学原则: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

法国思想家,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著名的一句话: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康德:

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首次进入大学课堂。

裴斯泰诺齐:

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

其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主要观点:

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

提出白板说

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之父

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主要观点: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后其学生齐勒修改为“五段教学法”

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杜威:

代表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新三中心论:

学生、活动、经验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主张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学校即社会

提出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

《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

皮亚杰:

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4、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

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4、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补充: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五、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

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

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的效应。

3、CIPP评价模式

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

4、CSE评价模式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

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

课程的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

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

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用“心”施教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甑别和选拨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一)课程结构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

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3、教师观方面: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4、教学行为方面: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五)课程评价

在教师评价方面,打破唯“学生学业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