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和辛弃疾.docx
《陆游和辛弃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游和辛弃疾.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陆游和辛弃疾
陆游和辛弃疾
陆游是我国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中国古代诗坛享有极高声誉。
辛弃疾则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们是中国文坛的两座丰碑,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爱戴与景仰,人们对他们的爱国诗词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还有一段超越年龄的友情佳话。
1203年6月,在浙江绍兴山阴一所破旧的草堂边,两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相遇了,他们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肯放开,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两位老人就是当时名满天下的陆游与辛弃疾,陆游生于1125年,当时已78岁;辛弃疾生于1240年,比陆游整整小了15岁,但也已六十有三。
他们彼此倾慕已久,在经历了时代动荡和坎坷的人生之路后终于见面,所以显得分外激动。
在他们相会之前一个月,陆游刚从京城回到故乡,而辛弃疾则是刚刚赶赴绍兴府就任,难得的机缘巧合,才有了这两位爱国文人历史性的相见。
陆游与辛弃疾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还要从南宋颇富争议的人物韩仛胄发动开禧北伐说起。
1189年以来,南宋朝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大变化,当了26年皇帝的孝宗禅位于光宗,但两人的关系一直不好。
1194年正月,孝宗病重,当时众多大臣都请求光宗去看望孝宗,但光宗无动于衷。
孝宗去世后,光宗以身体有病为由,竟然拒绝成服居丧。
此举引得朝野非议不断,大小官吏纷递辞呈,丞相留正也辞职离京。
在这种情况下,大臣赵汝愚等人秘谋废帝,委派韩仛胄进宫,征得高宗孀妻吴后同意,改立赵扩为皇帝,光宗被架空,成了太上皇。
政变虽然很快结束,但政争却愈演愈烈。
韩仛胄是南宋名将韩琦之后,他的妻子是高宗皇后的侄女,与皇室成员关系密切,加之在拥立新君中立下大功,逐渐获得宁宗的宠信,遂起了把持朝政之心。
韩仛胄一方面铲除异己,将宰相赵汝愚等人排斥出局。
另一方面广树党羽,企图招揽当代英贤。
他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说,若能立下盖世之功,他的地位便无人撼动,而当下最大的盖世功莫过于收复中原。
收复中原是长久以来人民大众和许多抗金人士孜孜以求的心愿,韩仛胄借助这面大旗,有意拉拢一些当时很负声望的名流,特别是那些主张抗金的人士,借此提高威信,壮大声势。
陆游一直以来都是南宋最坚定的抗金旗帜,他参与过孝宗一朝组织的北伐,且因诗才出众,有着相当的影响和拥泵,自然成了韩仛胄招揽的对象。
1202年,被闲置了十多年之久的陆游重新出山,那时陆游已是77岁的老人了,身体大不如前,但他仍旧欣然抱病前往,参加了修撰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的工作。
陆游晚年应诏出仕,受到了很多与韩仛胄政见不和者的非议,认为他有失晚节,这些人当中包括他的好友杨万里。
当时杨万里隐居江西,陆游生活在浙江,他们已有六年多没有音信往来,杨万里特意寄信给他,诉说对他的问候和思念,之后,杨万里话锋一转,对他进行责备,“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
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
杨万里在这几句诗中一连用了几个典故,“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翻鲸海”泛指诗歌创作;“夔”、“龙”分别是虞舜时代的乐官和纳言官,“夔龙”泛指朝廷官员;“樊川”指的是晚唐诗人杜牧,他别号樊川。
这几句诗大意是说,你重新出山仔细考虑过没有,我们和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诗人,不应该身为诗人却想攀龙附凤、贪图富贵,做出些不切实际的事来。
杜牧为人虽然有点轻薄,但他重千诗而轻万户侯,这是非常值得效仿的。
其实,杨万里有所不知,陆游决定出山并不是贪图富贵,促成他与韩仛胄走到一起的最大契合点就是光复中原。
尽管双方主张北伐的缘由各不相同,但共同目标的牵引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恢复中原,是陆游一生的梦想,因为力主恢复,他多次受到打击与排挤,试想在人生迟暮之年,突然出现了可能实现他人生理想的曙光,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不光是陆游,南宋的许多主战派人士,都为韩仛胄团结力量进行北伐的举措所吸引,抱着同样的报国宏愿,他们纷纷出山,与韩仛胄合作,在这串人员的名单中也就包括辛弃疾。
不过,满怀期冀的陆游很快就失望了,韩仛胄只是借重陆游的名望,对他并不信任也没有委以重任。
陆游曾深度参与过张浚策划的第一次北伐,与之相比,韩仛胄的准备工作更加浮华,陆游深感无奈与忧虑,但他作为编修无权参与和过问北伐大计。
他开始认识到韩仛胄并不能担当起恢复中原的大任,他的希望又一次落空,决定史书修成后尽快回家。
1203年4月史书修成,5月陆游便匆匆离开了都城,他在京城仅仅呆了一年。
陆游返回绍兴老家还不到一个月,辛弃疾就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在此次任命之前,他被冷落在江西上饶闲居达8年之久,此次之所以能够复出,也与韩仛胄的北伐策略密切相关。
到了绍兴,辛弃疾立即前往拜会陆游。
虽然两人久未谋面,但他们彼此相知,互相敬佩着对方。
他们虽然相差了整整15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心灵的沟通。
交谈之余,他们发现彼此有着太多的相似,有着太多的共同语言与志趣爱好。
陆游与辛弃疾都有过颠沛流离的早年生活,都具备爱国爱家的赤胆忠心,都有着奔放豪爽的性格,都视恢复中原为己任。
陆游有过火热的军旅生涯,辛弃疾更是有着万马丛中取敌将首级的壮举。
陆游文采飞扬,是闻名天下的大诗人,辛弃疾才情出众,是南宋豪放派的一代宗师。
在仕途上,他们又都有着被冷落的失意,被排斥的无奈,以及抱负无处施展的苦闷。
辛弃疾到绍兴任职之前,已整整被罢免了8年,陆游在此次出仕之前更是闲居了12年。
相同的身世加深了他们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使他们更加心意相投,英雄相惜。
陆游与辛弃疾深深地为对方所吸引,彼此叹为千古难逢的知己。
在度过了大半个人生之后,此时相见,真正是欲说还休,相见恨晚。
他们回忆往事,陆游当年曾“匹马戍梁州”,辛弃疾则“气吞万里如虎”,那些峥嵘岁月让他们热血沸腾,共同的英雄豪迈让他们千杯不醉,万语嫌少。
陆游第一次注意辛弃疾是在四十多年前的1162年。
那一年,22岁的辛弃疾于敌营中生擒叛将张安国,冲过烽火战场策马南归,受到宋高宗的连声称赞,其年少英雄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陆游的脑海中。
不久孝宗即位,37岁的陆游开始意气风发地协助张浚策划北伐,在得知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并未被重用之后,他大胆地向朝廷提议,要求纠正重南轻北的偏向,尤其要重用流亡江南的北方英贤,以使朝廷更有向心力,使部队更具战斗力。
可惜的是,陆游的真知灼见并未被采纳,而随着北伐的失败他本人也被罢免下放。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1186年,他在江西归隐的时候就读到了陆游那首名动京城诗句: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年过六十的陆游在经过多年贽伏之后重新被起用,他在西湖边上的客舍里写下了传诵一时的佳作。
这首带有浓郁清新之气的七律不仅深受孝宗的喜爱,在民间流传也非常广泛。
辛弃疾也读到了这首诗,为陆游的才华所深深折服。
不过与春风得意的陆游相比,当时的辛弃疾遭受了人生最沉重的一次打击,由于谏官弹劾,他的官职一并被削夺,正值壮年的辛弃疾无奈闲居江西上饶。
不过他并没有消沉,与陆游遥遥相和的是,他印行了自己的第一本词集《稼轩词甲集》,举办了南宋词坛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时光流转,如今是陆游在野他在朝,辛弃疾内心里生出无限感慨与惺惺相惜之情。
在归隐与出仕间不停地打转,这是宋朝官员的共同特性,由于朝局不稳,为官之人随时都可能被调换,随时都要做好罢官的准备。
此时陆游的好友范成大、辛弃疾的好友陈亮、以及他们共同的好友朱熹等都已相继故去,生活中没有太多的亮点,辛弃疾的到来使陆游孤寂的内心变得鲜活起来。
辛陆相会也解除了辛弃疾的感伤与寂寞,他们谈诗词、论北伐,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爱国激情再次被点燃。
当时陆游的生活非常清苦,住在破旧的草堂里,算得上家徒四壁。
辛弃疾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非常想为陆游做些事情,他计划着为陆游修建一所气派一点的林塘。
辛弃疾非常乐于助人,他身上的豪放之气一如他的词风.1178年他身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身故后竟然买不起棺敛,他大声疾呼,“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他一方面想办法厚葬吴交如,一方面又向当时的执政汇报,为其家属争取到了诏赐银绢。
此时看到陆游的窘境,他又生发出陆游是“廉介之士”的感慨,他觉得像陆游这样有才情、有志向又多年为官的人,理应有更加安静舒适的生存环境,他几次三番提出要为陆游修建住所,都被陆游一一婉拒。
陆游心胸非常豁达,在他看来身居简陋的草堂没有什么不妥,他不愿意浪费人民的财产,也不愿意朋友破费,他觉得那些钱财应该用到更合适的地方。
陆游甘于清贫的崇高品性令辛弃疾更加钦佩,他不便过于勉强,准备先放一放,再找时机劝说陆游.但他没想到此事一拖,便再也没有机会。
1203年底,韩仛胄欲招辛弃疾去临安商讨北伐大事。
因为陆游刚从京城回归不久,辛弃疾在第一时间将这件事告诉了陆游,征询他的意见。
陆游对辛弃疾此次北去,心情矛盾复杂,他与辛弃疾相处半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光是相见恨晚,更是相处恨短,但个人的依依不舍倒在其次。
辛弃疾是南宋一般爱国志士最寄厚望的人,陆游对他也是寄寓了很大期望,但出于对韩仛胄的了解,陆游又对辛弃疾和北伐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尽管陆游不满韩仛胄的所作所为,一年前自己还被利用了一把,但当韩仛胄再次以北伐为招牌招揽英贤的时候,他还是主张不要介意过去受排斥、不得志的往事,先国家之急而忘私旧之怨。
在这一点上,辛弃疾与他有着相同的共识,此时辛弃疾已年过花甲,与陆游相比,他尚算年轻,但也是白发满头,实现北伐的心愿已没有更多的时间等待。
抛开韩仛胄的人品不论,固然他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放眼朝野,到处都是贪生怕死的人,难得韩仛胄有北伐的志向和勇气,除此之外,还能指望依靠谁呢。
辛弃疾临行前,陆游赶写了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为他送行,毫不吝惜笔墨全方位地赞扬了辛弃疾。
首先,盛赞他才高过人,好学不倦,著作等身,所谓“稼轩落笔凌鲍谢”,“千篇昌谷诗满囊”。
第二,叙述他厚积薄发的坎坷经历,“十年高卧不出门”,“黄旗皂角从天下”,意味着朝廷可能对他的重用。
第三,将他比做管仲萧何一样的人才,相信他一定可以成就伟大功业,“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第四,希望他积极结连中原的忠义民兵,不久就能大展鸿图,施展抗敌复土的抱负。
第五,劝他凡事要考虑周全,小心“谗夫”从中作梗,“古来立事戒轻发,往往谗夫出乘罅”,鼓励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敌斗争中去,一雪对金的深仇积愤!
陆游想对辛弃疾说的话太多,所以诗就写得很长,一方面勉励他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又提醒他小心谨慎。
到了临安,辛弃疾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当时金国内部混乱,北方强敌蒙古对它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辛弃疾提议加强战备,密切关注局势,伺机而动,妥善应对。
韩仛胄派他镇守京口(镇江),那是北伐前进的重要基地,登上北固亭,俯视滚滚长江, 66岁的辛弃疾离他所要实现的愿望似乎从来没有这么近。
不过没过多久,由于与韩仛胄急于进兵的思路不相吻合,辛弃疾最终被撤换。
那时辛弃疾的情绪降到了冰点,这是他最后一次实现恢复志愿的机会,可是一切都已付诸东流。
陆游和辛弃疾,在他们的晚年各自为北伐空欢喜了一场,经过这次事变,辛弃疾对韩的本质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将他比做欺压皇室、阴谋夺位的曹操。
镇江是辛弃疾一生事业与愿望的终结地。
1206年4月,北伐战争拉开了序幕,起初收复了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的一些地方,但当宋金两军主力进行会战之时,准备不足的宋军却是溃败不堪。
宋军西线主帅吴曦叛降,形势急转直下,和议之声再兴。
韩仛胄一度想起了辛的劝告,预备任命他为枢密院都承旨,期望他能力挽狂澜,可惜的是,这时的辛弃疾在留下了临终绝笔“洞仙歌”之后,已经与世长辞,时间正值1207年秋。
辛弃疾的去世让有志之士恢复中原的信念彻底破灭,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谢枋得曾说:
“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
” 北伐战争初期,陆游虽然对韩仛胄本人失望,但对北伐仍寄厚望。
他曾连作四首“出塞”诗,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和不能亲自出征的遗憾。
但韩仛胄匆忙发动的北伐最终没能成功,南宋内部的反韩集团设计除掉了他,并用他的人头作为与金国讲和的条件。
北伐的又一次失败,给英雄暮年的陆游以致命一击。
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因痛恨韩仛胄轻率误国,对赞成北伐、曾跟韩仛胄合作的人也一并轻视,陆游与辛弃疾都被牵连在内。
辛弃疾曾说,“仛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
稼轩岂肯依仛胄以富贵者乎?
”这话其实也涵盖了陆游与韩仛胄的关系。
陆游与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迁,这与他们始终抱有恢复之心密切相关。
恢复中原是他们日思夜想的最多的主题,是他们一生不灭的精神寄托,即便是身处乡野,即便是病榻身卧,即便是老之将至,这一信念也始终没有泯灭。
在辛弃疾辞世后不到三年,1210年春天,85岁的诗人追随他的友人而去,留下了不朽的千古绝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北伐始终是陆游心中的最强音,他无一日不期望北伐成功,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不甘心,他不放弃,中原不复,他死不暝目。
陆游与辛弃疾,这两位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忘年交深厚而沉郁,收复失地的共同志向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仅佩服对方的才学,对彼此的人格和风范也是极为欣赏。
辛弃疾与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爱国诗词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的作品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有别于一般文人的吟风弄月、伤春悲秋,痛苦但不绝望,沉郁而不消沉,感伤却又豪迈,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地报效祖国。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