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5 生物的进化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963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7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5 生物的进化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5 生物的进化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5 生物的进化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5 生物的进化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5 生物的进化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5 生物的进化习题.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5 生物的进化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5 生物的进化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5 生物的进化习题.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5生物的进化习题

专题15 生物的进化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考向

要求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素养要素

难度

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2018江苏单科,4,2分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

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

2015课标全国Ⅰ,32,9分

★★☆

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共同进化

2018课标全国Ⅰ,29,10分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

生物多样性

2016北京理综,3,6分

★★★

 

分析解读 本专题包括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在考纲中的要求均为Ⅱ。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课标全国卷对生物进化的考查不是很多,近五年仅有的两次考查集中在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上。

复习时应注重对基因频率、种群、基因库、物种、隔离等基本概念的掌握,加深对新物种形成基本观点的理解,并能运用此理论说明物种的进化过程。

不可忽视2020年高考中该专题考点作为冷门再一次出现。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考点集训】

考向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1.(2019届安徽合肥高三调研,8,2分)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有(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A.0项B.1项C.2项D.3项

答案 B 

2.(2019届云南曲靖一中第一次月考,5,6分)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可能,直接影响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不能进行

答案 D 

3.(2018河南八市第一次联考,7,1分)下列说法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相符的是(  )

A.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都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C.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下降,原因是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D.有性生殖的出现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率

答案 C 

考向2 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

4.(2019届北京西城十三中第二次月考,24,2分)下列实例中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的是(  )

A.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B.杂合高茎豌豆连续自交多代,导致后代纯合子比例升高

C.将人工繁殖的麋鹿放归野生种群,增加其遗传多样性

D.利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并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答案 B 

5.(2018河南南阳模拟,6,6分)AA和aa杂交所产生的F1通过连续自交直到Fn,则在此过程中(  )

A.AA和aa的亲本不含等位基因,杂交结果不符合分离定律

B.此过程共发生了n次等位基因的分离

C.杂交后代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D.A和a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答案 D 

6.(2018江西新余质检,11,1分)经调查在某一种群内AA的基因型频率为40%,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aa基因型(基因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A的基因型频率占49/91

B.Aa的基因型频率占42/100

C.自然选择过程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

D.该种群未发生进化

答案 A 

考点二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考点集训】

考向1 共同进化

                  

1.(2018湖南永州模拟,14,1分)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能共同进化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表现为共同进化

C.非洲野牛与狮子之间可通过种间斗争等实现共同进化

D.4亿年前光合生物产生了氧气,而氧气也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属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

答案 B 

2.(2019届河南洛阳尖子生第一次联考,16,2分)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则会产生相似性状的演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

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

A.不同物种的基因库趋于相同

B.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

C.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

D.不同物种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从而打破生殖隔离

答案 B 

考向2 生物多样性

3.(2018湖南郴州第一次质检,19,2分)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均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中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A 

4.(2017河南南阳期中,40,1分)下列关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增加

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B 

炼技法

方法 基因频率的计算

【方法集训】

1.(2018浙江11月选考,17,2分)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

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

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

D.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

答案 D 

2.(2019届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期中,36,1分)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据统计该种群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

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A.50%和50%B.50%和62.5%

C.62.5%和50%D.50%和100%

答案 B 

3.(2019届吉林长春实验中学开学考,34,1分)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和人数情况如表所示,则这200人中,Xb的基因频率为(  )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

78

14

8

70

30

A.85%B.30%C.20%D.15%

答案 C 

过专题

【五年高考】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全国Ⅰ,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

分解者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 

(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2.(2015课标全国Ⅰ,32,9分,0.720)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

 

答案 

(1)1∶1 1∶2∶1 0.5(每空2分,共6分)

(2)A基因纯合致死(1分) 1∶1(2分)

教师用书专用(3)

3.(2010全国Ⅰ,4,6分)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答案 B 

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018江苏单科,4,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 A 

2.(2017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答案 A 

3.(2016北京理综,3,6分,0.87)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 A 

4.(2016江苏单科,12,2分)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5.(2015安徽理综,5,6分)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

                  

A.75%B.50%C.42%D.21%

答案 C 

6.(2014海南单科,23,2分)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B.4∶4∶1C.1∶2∶0D.1∶2∶1

答案 B 

7.(2014江苏单科,8,2分)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答案 B 

考点二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1.(2018海南单科,24,2分)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B 

2.(2014北京理综,4,6分)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 C 

3.(2014广东理综,3,4分)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 C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54分)

1.(2019届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期中,37)下列叙述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

①动物因为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杂交

③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

答案 C 

2.(2019届湖南永州一模,24)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其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D.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B 

3.(2019届河北武邑中学上学期一调,1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答案 D 

4.(2019届广东六校一模,2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必须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

B.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自然将改变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

C.在生物的变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突变

D.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

答案 A 

5.(2019届江西新余四中第一次月考,12)某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盲鱼在洞穴中长期不用眼睛的结果

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盲鱼眼睛的退化是与洞穴相适应的进化结果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 C 

6.(2019届山东师大附中二模,19,2分)在一个基因型为AA∶Aa=1∶1的种群中,a使雄配子致死,让该种群的个体间自由交配,则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  )

A.1/4B.1/8C.7/8D.3/4

答案 C 

7.(2019届内蒙古赤峰二中第三次月考,31)杀虫剂可渗透昆虫外壳,干扰其神经活动和呼吸作用。

臭虫是可以吸人血的寄生虫,为了消灭臭虫,人类大量使用杀虫剂使臭虫陷入困境,但是臭虫却形成了较厚的外壳,同时神经末梢抗性更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臭虫的进化有利于物种的繁衍,但不利于人类

B.杀虫剂的使用使外壳增厚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神经末梢抗性的变异逐代积累,使其能抵抗杀虫剂

D.外壳增厚的臭虫与原臭虫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B 

8.(2018河南洛阳第一次质量预测,1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c、f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B.a~j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

C.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

D.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周围的无机环境之和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答案 C 

9.(2018山东实验中学第三次诊断,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B.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古老地层中没有复杂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可能有简单生物的化石

D.共同进化的生物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此共同进化不能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0.(2019届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期中,54)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在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其基本观点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

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及      ,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如图是对一块棉铃虫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

①从实验结果看害虫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      的结果。

 

②在这里杀虫剂是外在的环境因素,起选择作用,内在因素是棉铃虫本身就存在的      变异类型。

 

③此实验说明:

棉铃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其原因是                   。

 

④棉铃虫抗药性增强是通过棉铃虫与杀虫剂之间的      来实现的。

 

答案 

(1)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2)自然选择 抗药性 遗传是稳定的,环境是可变的 生存斗争

11.(2019届四川仁寿一中第一次调研,32)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

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

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5分)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    的多样性。

 

(2)突变和基因重组、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3)如图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据图分析:

①由曲线a变为曲线b、c、d体现了基因突变的        。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

 

答案 (每空2分,共10分)

(1)基因库 基因 

(2)自然选择 (3)不定向性 d

12.(2019届河北辛集中学第一学期期中,51)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6分)

  材料一: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

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

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

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

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   。

 

A.迁入、迁出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D.生殖隔离

(2)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      的结果。

 

如表所示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VaVb

200

0

VaVa

50

120

VbVc

100

200

VcVc

150

50

VaVc

100

80

(3)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    。

 

(4)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                           。

 

答案 

(1)D 

(2)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3)33% (4)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4种(或A种群基因型多于B种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