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6111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

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2

D

号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则其产生Xb配子的概率为1/2×1/2=1/4。

综合上述分析考虑,7号产生同时带有白化病基因和红绿色盲基因的配子的概率=1/4×1/4=1/16。

[答案] D

2.(2015·河北廊坊教学质监)某种遗传病家族系谱如图,对该图分析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4、5、6、8、9号一定都是携带者

C.若7号为纯合子,则10号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2

D.若家族中14号个体与一患者结婚,则他们生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

[解析] 分析题图:

8号和9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12号),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A项正确;由2号患病可知,4、5、6号的基因型为Aa,由12、13号患病可知,8、9号的基因型为Aa,B项正确;7号个体是纯合子(AA),6号的基因型是Aa,因此10号个体的基因型是1/2AA、1/2Aa,C项正确;14号的基因型为1/3AA、2/3Aa,与一患者(aa)结婚,则他们生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1/2=1/3,D项错误。

[答案] D

3.(2015·山东齐鲁名校第一次调研)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Ⅱ-1不携带该性状的基因。

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隐性性状

B.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

C.Ⅰ-2、Ⅱ-2、Ⅱ-4、Ⅲ-2一定是杂合子

D.若Ⅲ-2和Ⅲ-4交配,后代中表现该性状的概率为1/8

[解析] 该性状为无中生有类型,故为隐性性状。

因Ⅱ-1不携带该性状的基因,由Ⅱ-1、Ⅱ-2和Ⅲ-1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b,则Ⅱ-2基因型为XBXb,Ⅱ-1基因型为XBY,Ⅲ-2为显性,则其基因型可能是1/2XBXB或1/2XBXb,C项错误。

若Ⅲ-2和Ⅲ-4(XBY)交配,后代表现该性状的概率为1/2×1/4=1/8。

[答案] C

4.(2015·高考命题原创卷(八))某种狗的毛色的遗传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B和b、T与t)控制,其中白、黄、黑色三种色素在细胞内的转化途径如图所示。

现选择基因型为BBTT和bbtt的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之间相互交配得F2。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黑色∶白色∶黄色=1∶2∶1

B.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6种

C.分析实验结果发现F2中性状分离比与理论值有差别,这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两对基因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D.如果发现在某黑狗的背上长有一块“白斑”,则可能是b基因突变成了B基因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白色个体基因型为B_T_和B_tt,黑色个体基因型为bbT_,黄色个体基因型为bbtt,因此A、B选项正确;位于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才能发生交叉互换,而本题中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据题分析可知,如果黑色个体的部分体细胞中b基因突变成了B基因,则会形成“白斑”,D正确。

[答案] C

5.(2015·山西四校第二次联考)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如果通过抽取血液来获得基因样本,则检测的是白细胞中的基因

C.Ⅲ-10的配子中含有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7/24

D.突变是这两种遗传病的根本来源

[解析] 由Ⅱ-3、Ⅱ-4患病,Ⅲ-9正常,可确定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由Ⅰ-1、Ⅰ-2不患乙病,Ⅱ-7患乙病,结合题干可确定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白细胞中含有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所以应检测白细胞中的基因,B正确;Ⅰ-1、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Ⅱ-4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Ⅱ-3的基因型为AaXBY,所以Ⅲ-10为2/3Aa、1/3AA和3/4XBXB、1/4XBXb,故其产生的含致病基因的配子的概率为2/24AXb+14/24AXB+1/24aXb=17/24,C正确;这两种遗传病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

[答案] D

6.(2015·浙江卷)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

C.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D.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解析] 根据Ⅱ3、Ⅱ4号个体和Ⅲ7号个体,再结合Ⅱ4号个体不携带甲病的致病的基因,可以判断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根据Ⅱ1、Ⅱ2号个体和Ⅲ1个体,可判断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错误;假设甲病用A、a表示,乙病用B、b表示,根据遗传系谱图中Ⅱ1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Xa,Ⅱ3、Ⅱ4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Ⅲ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彼此各占1/2,B项错误;Ⅱ3、Ⅱ4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和bbXAY,所以其后代中理论上有2×4=8种基因型,2×3=6种表现型,C项错误;Ⅲ7号个体是甲病的患者,他的亲本中只有母亲才带有甲病基因,所以如果Ⅲ7号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再结合他表现出甲病,最可能是母亲产生了XaXa的异常生殖细胞,D项正确。

[答案] D

7.(2015·湖北武汉元月调研)矮牵牛的花瓣中存在着三种色素:

红色色素、黄色色素和蓝色色素;花瓣的颜色除了红色、黄色和蓝色外,还有红色与蓝色混合呈现紫色、蓝色与黄色混合呈现绿色、缺乏上述三种色素时呈现白色;各种色素与其基因的关系如图,控制相关酶合成的基因均为显性,当B存在时黄色素会全部转化为红色素,当E基因存在时白色物3只能转化为白色物4,当E基因不存在时白色物3会在D基因控制下转化为黄色素。

请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仅考虑途径一(G、g)和途径二(A、a;B、b),纯种紫色矮牵牛(甲)与另一种纯种蓝色矮牵牛(乙)杂交,F1的表现型为______,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3绿色∶4蓝色。

则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按字母顺序书写);F2紫色矮牵牛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

(2)如果仅考虑途径一(G、g)和途径三(B、b;D、d;E、e),两纯合亲本(BBDDeeGG×BBddeegg)杂交,F1的花色为________,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三条途径均考虑,两株纯合亲本杂交,F1自交(已知:

F1不含d基因),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13紫色∶3蓝色。

推测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按字母顺序书写),两亲本的表现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纯种紫色矮牵牛(甲)的基因型为AABBGG,纯种蓝色矮牵牛(乙)的基因型为aaBBGG或aabbGG,则这两个品种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GG或AaBbGG,表现型均为紫色。

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3绿色∶4蓝色(该比例为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中有两对是杂合的,即F1的基因型为AaBbGG,则亲本乙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GG。

F2紫色矮牵牛的基因型为A_B_GG(占9/16),能稳定遗传的紫色个体(AABBGG)占1/16,则在F2紫色矮牵牛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9。

(2)BBDDeeGG×BBddeegg,F1的基因型为BBDdeeGg,表现型为紫色。

F1(BBDdeeGg)自交,F2的基因型为BBD_eeG_(9/16,紫色)、BBD_eegg(3/16,红色)、BBddeeG_(3/16,蓝色)、BBddeegg(1/16,白色),因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红色∶蓝色∶白色=9∶3∶3∶1。

(3)F2表现型为13紫∶3蓝,说明所有F2个体均无黄色素、均有蓝色素,故F1必含有BB、GG;题中已知F1不含有d基因,因而F1基因型只能是AaBBDDEeGG,则两纯合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EEGG(紫色)×aaBBDDeeGG(紫色),或AABBDDeeGG(紫色)×aaBBDDEEGG(蓝色),因此,两亲本的表现型分别为紫色×紫色或紫色×蓝色。

[答案] 

(1)紫色 AABBGG aabbGG 1/9

(2)紫色 紫色∶红色∶蓝色∶白色=9∶3∶3∶1

(3)AaBBDDEeGG 紫色×紫色 紫色×蓝色

8.(2015·四川绵阳第二次诊断)某种鸟类(2N=76)为ZW型性别决定,其羽毛中的黑色素由等位基因A/a中的A基因控制合成,且A基因越多,色素越多。

回答下列问题:

(1)若等位基因A/a位于Z染色体上。

①雌鸟羽毛的颜色有________种,其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可以形成________个四分体。

②用两只羽毛颜色相同的个体杂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则亲代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子代中黑色羽毛∶灰色羽毛∶白色羽毛=________。

(2)若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另有一对不在性染色体上的控制色素分布的等位基因B/b。

研究者进行了下图杂交实验:

①根据杂交实验可以判断,A/a和B/b所在染色体属于________,能够使色素分散形成斑点的基因型是________。

②F2中基因型种类最多的性状是________,让F2中的纯灰色雄鸟与灰色斑点雌鸟杂交,子代新出现的羽毛性状占________。

③若让F2中所有斑点羽毛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出现斑点羽毛的个体的概率为________。

④斑点羽毛的鸟在自然环境中比纯色羽毛的鸟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将F2全部个体放归自然界多年后,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将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理由是____________。

[解析] 

(1)①若等位基因A/a位于Z染色体上,则雌鸟基因型有ZAW、ZaW两种,根据题干信息,A基因越多,色素越多,可知雌鸟羽毛的颜色有两种。

该鸟正常体细胞中有38对同源染色体,所以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可以形成38个四分体。

②用两只羽毛颜色相同的个体杂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则亲本羽毛应为灰色,则雌鸟基因型为ZAW,雄鸟基因型为ZAZa,子代雄鸟基因型(表现型)为ZAZA(黑色)、ZAZa(灰色),雌鸟基因型(表现型)为ZAW(灰色)、ZaW(白色),因此子代中黑色羽毛∶灰色羽毛∶白色羽毛=1∶2∶1。

(2)①根据遗传图解可知,F1灰色斑点自交,F2性状分离比为9∶3∶3∶1的变式,故F1基因组成为AaBb,所以A/a和B/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结合F2灰色斑点、黑色斑点共占9/16可知,能够使色素分散形成斑点的基因型是BB和Bb(AABB、AaBB、AABb、AaBb)。

②F2中纯白有aaBB、aaBb、aabb三种基因型,纯灰有Aabb一种基因型,纯黑有AAbb一种基因型,灰色斑点有AaBB、AaBb两种基因型,黑色斑点有AABB、AABb两种基因型。

让F2中的纯灰色雄鸟(Aabb)与灰色斑点雌鸟(1/3AaBB、2/3AaBb)杂交,子代中灰色斑点(AaBb)占1/2×(1/3+2/3×1/2)=1/3,纯灰色(Aabb)占1/2×2/3×1/2=1/6,因此新出现的羽毛性状占1-1/3-1/6=1/2。

③F2中控制斑点的基因组成为1/3BB、2/3Bb,斑点个体中灰色斑点(Aa)占2/3,黑色斑点(AA)占1/3,则F2中所有斑点羽毛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B_占8/9,A_占8/9,出现斑点羽毛的个体的概率为8/9×8/9=64/81。

④斑点羽毛的鸟在自然环境中容易被捕食淘汰,斑点羽毛个体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因此A比a更容易随B基因被淘汰掉,所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将变小。

[答案] 

(1)①2 38 ②ZAW和ZAZa 1∶2∶1

(2)①非同源染色体 BB和Bb(写四种基因型也正确) ②纯白 1/2 ③64/81 ④变小 斑点羽毛个体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没有aa基因型,所以A比a更容易随B基因被淘汰

9.(2015·高考命题原创卷)如图为某一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Ⅱ-5号个体Y染色体上不含基因b)。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为_____染色体________性遗传病,乙病为________遗传病。

如果Ⅰ-2号个体不含有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_____遗传病。

(2)如果甲病和乙病中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Ⅲ-2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第一代中的____________,Ⅰ-2号个体的46条染色体通过Ⅱ-3号个体最多能传给性染色体组成正常的Ⅲ-4号个体________条,Ⅲ-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Ⅱ-4号个体和Ⅱ-5号个体如再生一个孩子,则其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Ⅲ-4号个体和Ⅲ-6号个体结婚后所生后代不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

[解析] 

(1)关于甲病,“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女儿中有正常个体,说明显性基因不是伴X染色体遗传,因此甲病只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关于乙病,“无中生有”为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也患有此病,因此排除不了伴性遗传的可能性,结合题干信息可知,乙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但如果Ⅰ-2号个体不含有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一定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如果甲病和乙病中有一种是伴性遗传,则乙病为伴性遗传病,即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Ⅲ-2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第一代中的1号个体,Ⅰ-2号个体的46条染色体通过Ⅱ-3号个体最多能传给性染色体组成正常的Ⅲ-4号个体22条,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Ⅲ-4号个体不含Y染色体。

Ⅲ-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

Ⅱ-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Ⅱ-5的基因型为AaXBY,二人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

×

×

,Ⅲ-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Ⅲ-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两位婚后所生后代不患病的概率为1/4。

[答案] 

(1)常 显 常染色体隐性或伴X染色体隐性 伴X染色体隐性

(2)1号个体 22 AaXBXb 5/8 1/4

10.(2015·江苏卷)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称为苯丙酮尿症(PKU),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显、隐性基因分别用A、a表示)。

图1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1、Ⅱ2、Ⅱ3及胎儿Ⅲ1(羊水细胞)的DNA经限制酶MspⅠ消化,产生不同的片段(kb表示千碱基对),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1、Ⅱ1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cDNA探针杂交结果,胎儿Ⅲ1的基因型是________。

Ⅲ1长大后,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

(3)若Ⅱ2和Ⅱ3生的第2个孩子表型正常,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下PKU患者的概率是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PKU患者的_______倍。

(4)已知人类红绿色盲症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b表示),Ⅱ2和Ⅱ3色觉正常,Ⅲ1是红绿色盲患者,则Ⅲ1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________。

若Ⅱ2和Ⅱ3再生一正常女孩,长大后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PKU患者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 

(1)由于Ⅰ1、Ⅰ2正常,而Ⅱ1患病,说明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Ⅱ1基因型是aa,Ⅰ1基因型是Aa。

(2)由图2可知,Ⅱ1基因型是aa,推测Ⅱ2、Ⅱ3、Ⅲ1基因型均为Aa。

正常个体的基因型是69/70AA、1/70Aa,与Ⅲ1(Aa)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A_)的概率是69/70×1+1/70×3/4=279/280。

(3)Ⅱ2和Ⅱ3的基因型都是Aa,其孩子正常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与一正常异性(69/70AA、1/70Aa)婚配,后代患病(aa)的概率是2/3×1/70×1/4=1/420,而两个正常男女(69/70AA、1/70Aa)婚配,后代患病(aa)的概率是1/70×1/70×1/4=1/19600,前者是后者的46.67倍。

(4)结合图2可知,Ⅲ1基因型均为Aa,又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Ⅱ2、Ⅱ3色觉正常,Ⅲ1患红绿色盲,则Ⅱ2、Ⅱ3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则Ⅲ1基因型是XbY,综合Ⅲ1基因型是AaXbY,Ⅱ2、Ⅱ3基因型分别是AaXBY和AaXBXb,再生一正常女孩,基因型是(1/3AA、2/3Aa)(1/2XBXB、1/2XBXb)与一正常男性[(69/70AA、1/70Aa)XBY]婚配,后代患两种病(aaXbY)的概率是2/3×1/70×1/4×1/2×1/4=1/3360。

[答案] 

(1)Aa、aa

(2)Aa 279/280

(3)46.67

(4)AaXbY 1/3360

11.(2015·福建卷)鳟鱼的眼球颜色和体表颜色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

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

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自合定律,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________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为验证

(2)中的推测,用亲本中的红眼黄体个体分别与F2中黑眼黑体个体杂交,统计每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及比例。

只要其中有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推测成立。

(4)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具有优良的品质。

科研人员以亲本中的黑眼黑体鳟鱼为父本,以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为母本,进行人工授精。

用热休克法抑制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排出极体,受精卵最终发育成三倍体黑眼黄体鳟鱼,其基因型是________。

由于三倍体鳟鱼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每批次鱼苗均需重新育种。

[解析] 

(1)分析题意可知,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本进行杂交,正交和反交的结果相同,说明控制此两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F1均为黑眼黄体,因此在体表颜色性状中黄体(黄色)为显性性状;亲本中的红眼黄体鳟鱼基因型为aaBB。

(2)分析题意可知,此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因此理论上F2的表现型比为9∶3∶3∶1;因此还应该出现红眼黑体(aabb)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其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本该表现出红眼黑体的性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3)分析题意可知,当

(2)中的假设成立时,用亲本中红眼黄体(aaBB)与F2中的黑眼黑体(AAbb、Aabb、aabb)杂交时,就可能出现有一个杂交组合(aaBB与aabb)的后代全部为红眼黄体(aaBb)。

(4)分析题意可知,以亲本中黑眼黑体鳟鱼(AAbb)为父本,其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为Ab;以亲本中的红眼黄体(aaBB)为母本,其卵子和极体的基因型均为aB;进行人工授精,并用热休克法使受精卵最终发育为黑眼黄体鳟鱼,其基因型应为AaaBBb;由于其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难以产生正常的配子,导致高度不育。

[答案] 

(1)黄体(或黄色) aaBB

(2)红眼黑体 aabb

(3)全部为红眼黄体

(4)AaaBBb 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难以产生正常配子(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产生正常配子)

12.(2015·河北唐山第一次模拟)猎豹(2n)是在陆地上奔跑得最快的动物,图甲是正常猎豹的两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图,花斑体色(A)和黄体色(a)、体重(B)和体轻(b)、抗病(D)和不抗病(d)。

乙、丙、丁是种群中的变异类型,已知缺少整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致死但个体不致死。

请回答:

(1)与甲相比,乙、丙、丁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且丁个体发生于________分裂。

(2)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乙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

(3)若只研究一对等位基因D、d的遗传,丙个体测交子代中抗病且染色体异常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4)若只研究A、a与D、d的遗传,则丁个体与甲个体交配,预计子代与甲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5)自然情况下,若干年后预计种群中D、d基因的变化情况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丙、丁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因此三者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

丁个体的产生可能有两个来源:

一是具有正常染色体的受精卵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丢失一条染色体,导致分裂分化出的个体细胞如丁图所示;二是由正常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与丢失一条染色体的异常的雄配子(或雌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

又根据题干信息“缺少整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致死”,因此排除第二种可能,则丁个体是有丝分裂异常导致的。

(2)乙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BD∶ABd∶ad∶aD=1∶1∶1∶1。

(3)丙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1D∶1dd∶2Dd∶2d,丙与dd测交,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Dd∶1ddd∶2Ddd∶2dd。

其中抗病且染色体异常的个体基因型是Ddd,所占比例为1/3。

(4)丁个体(AaD)与甲个体(AaDd)交配,子代与甲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1/2=1/4。

(5)由于D是抗病基因,因此具有该基因的个体在自然选择中处于优势,而dd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易被淘汰,因此若干年后,D基因频率上升,d基因频率下降。

[答案] 

(1)染色体变异 有丝

(2)ABD∶ABd∶ad∶aD=1∶1∶1∶1

(3)1/3

(4)1/4

(5)D基因频率升高,d基因频率降低,原因是自然选择使种群频率定向向有利变异的D方向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