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7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569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7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7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7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7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7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73.docx

《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7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7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73.docx

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73

北京市加强与改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一、课程价值与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信息素养课程目标的落实,不仅强调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基本工具及其基本操作与应用技术的掌握;也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更要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发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积极、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按照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的方式进行设计。

基础内容包含“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部分。

小学拓展内容为“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初中拓展内容为“算法与程序设计”。

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小学阶段学习以体验为主,初中阶段则逐渐向解决实际问题过渡。

本意见中的基础部分是北京市各学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

鉴于拓展内容对于学生成长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建议各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一)小学部分

基础内容

基础内容的主要目标包括:

(1)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在具体操作中对文件管理形成初步的体验,形成负责、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2)能够借助各种简单工具编辑多种媒体信息,并根据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利用各种媒体来进行简单表达,实现有效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初步认识多媒体及其应用;(3)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能够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在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专题1.信息技术基础

1.硬件与数码设备

(1)通过观察,能够说出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的名称。

例如:

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2)能识别和使用常用数码设备的开关和接口。

例如:

电源开关、菜单操作按钮、USB接口、音频接口等。

(3)认识并能说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电子设备及其功能。

例如:

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和手机等。

(4)尝试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采集加工信息。

2.计算机软件

(1)能列举计算机中常用的软件。

(2)熟悉键盘并掌握正确的键盘和鼠标操作方法。

(3)熟悉常用的软件与文件图标,会用图标启动软件或打开文件。

(4)认识常见的文件类型,能够创建文件夹并存放文件,能对文件夹及文件进行规范和有意义的命名。

(5)能够根据需要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分类及管理。

(6)会压缩和解压缩文件或文件夹。

(7)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尝试使用和简单比较不同的操作系统(如安卓、iOS或Linux等),能说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区别。

(8)知道对话框、窗口的特点及用途,并能正确操作。

3.信息安全

(1)了解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会使用计算机安全防护软件。

(2)养成及时并安全地备份文件的习惯。

(3)初步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专题2.信息加工与表达

1.文本

(1)熟练掌握键盘操作,会一种中文输入法,中文输入速度达到每分钟20字以上。

(2)会用文本编辑工具对文档进行简单编辑,学会文本编辑的基本过程,知道文本编辑的基本方法。

2.表格

(1)能列举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在文档和幻灯片中插入表格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编辑。

(3)学会利用表格管理简单的信息,并能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单运算。

3.图片

(1)能列举图片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需要对图片进行简单处理。

(2)能使用简单绘图工具软件绘制基本形状、填充合适的色彩,能缩放、翻转、组合图片表达创意。

4.声音

(1)能列举音频资料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知道音频资料加工的目的。

(2)能使用常见的软件播放音频文件。

(3)尝试使用易用的音频采集、处理软件,采集和简单处理音频资料。

5.动画

(1)了解动画产生的基本原理。

(2)能举例说明动画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3)能够在多媒体作品中插入适当的动画素材。

6.视频

(1)能列举视频资料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2)能使用简单工具软件播放与管理视频文件。

7.综合

(1)结合实例理解多媒体的表达方式。

(2)学会集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能对多媒体作品做出简单的评价。

专题3.网络与信息交流

1.信息网络

(1)学会上网浏览信息的方法,知道一些知名的适合儿童,并与课业学习或个人兴趣爱好相关的网站,感悟因特网的独特魅力。

(2)学会使用邮件、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常用方式与他人交流,体验并初步认识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共享的意义。

2.信息获取

(1)掌握常用浏览器的操作,能够使用浏览器获取网络信息,能够借鉴文件管理的方法管理收藏夹。

(2)理解超文本的特点,会阅读超文本资料并能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3)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知道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能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4)尊重知识产权,能复制、下载并合理使用网页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

(5)学会从不同渠道验证信息,养成从可靠信息源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

3.信息交流

(1)学会收发电子邮件和使用即时通讯软件,通过网络交流拓展生活空间。

(2)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网络存储,并利用本地文件管理的经验对网络文件进行管理。

(3)尝试通过网络日志、微博等发布信息、表达观点,参与信息交流。

(4)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知道在网上保护个人隐私的一般方法。

(5)比较因特网信息传播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的异同。

拓展内容:

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

小学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算法问题,并与程序语言表达的算法形成关联,形成对程序设计过程和算法概念的初步体验。

小学阶段宜采用积木式程序设计语言。

1.生活与程序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够用自然语言及手工画流程图的方式描写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使用自然语言相比较,体验流程图方式的优点。

(2)熟悉一种积木式程序设计工具的图形化编程环境。

(3)结合实例使用积木式程序设计工具,体验程序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2.结构与算法

(1)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顺序行为,学会拖拽相应图标编写具有顺序结构的简单程序。

(2)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选择行为,学会拖拽相应图标编写具有判断功能的简单程序。

(3)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重复行为,学会拖拽相应图标编写具有循环功能的简单程序。

(4)通过分析简单生活问题,设计混合程序结构解决问题,体验算法的思想和价值,了解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

(5)能够读懂图形化编程环境中的程序流程图,能分析程序的功能并简单调试。

(6)能根据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设计简单的程序正常运行。

(二)初中部分

基础内容

初中阶段基础内容主要目标包括:

了解常见计算机与其他数码设备硬件的分类与构成,掌握常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分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技术的一般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加工的能力,理解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不同工具之间的相同点进行高效的学习,能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协同工作;感悟多媒体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使用网络工具的水平,提高应用能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新进展,掌握网络社交的基本礼仪,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专题1.信息技术基础

1.硬件与数码设备

(1)能说出微型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部件及其作用。

(2)会连接计算机的硬件及其常用外设,使之能正常工作。

(3)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如台式机、一体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了解各类计算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能通过案例、数据或史实客观评价民族信息技术产业所取得的成就。

(5)会正确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

例如:

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摄像头等。

(6)会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采集信息,会在数码设备与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

2.计算机软件

(1)通过实践尝试,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2)能指出商业软件、共享软件、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的差异,了解开源软件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会根据提示安装、更新和卸载软件。

(4)会使用软件中的帮助或借助网络搜索引擎解决软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5)会使用系统管理工具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

(6)熟悉文件管理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能依据分类管理思想建立合理的文件目录结构。

(7)尝试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中不同品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Android),能比较其界面、功能、操作方法和工作原理上的异同。

(8)初步了解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认识信息的存储单位。

(9)了解同一类型文件的多种格式,能根据需要对文档或多媒体文件进行格式转换,了解开放文档格式(ODF)的功能及其意义。

(10)了解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在计算机中的编码的基本方法。

3.信息安全

(1)了解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会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会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会下载、安装系统补丁。

(2)会合理地设置账户和密码。

(3)掌握计算机及个人信息或资料的安全防护方法,增强信息安全的手段和意识。

(4)能有意识地使用适当方法对网上和生活中的信息进行鉴别。

专题2信息加工与表达

1.文本

(1)能根据需求输入文本,会设计文本排版格式并使之符合表达规范。

汉字输入速度达到30字/分钟。

(2)会使用查找替换等工具对文件内容进行批量修订。

(3)掌握文档编辑中修订、文件合并、批阅模式等功能的使用方法,在协作完成任务过程体会这些功能的意义,提高协作能力。

(4)尝试使用网上协作方法编辑和管理文档,能比较其与使用本地办公软件的异同,能对其意义进行评价。

2.表格

(1)理解表格在排版和数据统计计算方面的作用,能分析生活实例中表格的不同功能。

(2)能简略说明二维表格的共同特征及差异,能够根据需求设计二维表格行列属性。

(3)能根据需求绘制或套用排版类型表格,并对其属性能按要求进行调整和设置。

(4)会根据需要在不同表格编辑的软件中相互复制表格,并观察辨析其属性的迁移情况。

(5)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简单数据的统计、处理,能使用图形呈现统计结果。

(6)能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加工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解读,感悟信息加工和利用的选择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

3.图片

(1)了解多种图片采集的方法。

(2)能使用专用工具软件浏览与管理图片。

(3)会使用图片加工软件中的画笔、取色、选取等主要工具,会借助选区、图层和滤镜等功能加工图片,表达创意。

(4)会根据表达需求在文本加工软件中插入合适的图片,并对图片各项属性做适当设置或调整。

(5)能理解艺术创作与恶意搞笑的差异,尊重他人隐私和名誉,健康合理地使用图片加工技术。

4.声音

(1)了解采集音频的基本方法。

(2)会根据需要使用简单工具软件对音频做基本的剪接与合成等处理。

(3)了解音频处理软件中降噪、环绕等音效处理功能。

5.动画

(1)会通过编辑图层和关键帧制作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表达创意。

(2)会制作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

(3)能够说出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多种动画形式的异同。

(4)会根据情节与内容需要,运用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够制作出简单的动画作品。

6.视频

(1)了解视频采集的常用方法。

(2)根据宣传主题,借助易用的工具软件,会用视频剪辑、添加文字标题、特效和背景音乐等方式合成视频短片表达创意。

7.综合

(1)通过对多种多媒体信息的观摩和体验,理解多媒体的优势和主要应用领域,感悟多媒体的社会价值。

(2)围绕某个主题,会使用演示文稿等媒体集成工具,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信息,设计、制作、发表或发布多媒体作品,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评价多媒体作品的表达效果。

(3)通过实践比较图片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中有关图层的概念,理解其技术思想。

(4)通过体验不同的多媒体集成软件,比较不同集成软件的异同。

(5)会利用互联网及各类常用工具的协同功能与他人配合完成任务。

(6)能寻找、安装并会使用各类常用自由软件工具,如汉字输入工具、在线或本地翻译工具、即时通讯工具、下载工具、音视频播放工具等。

专题3网络与信息交流

1.信息网络

(1)通过体验局域网和因特网,初步了解网络的分类、组成和功能,了解网络的工作机制。

(2)了解IP地址、域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会根据网络环境配置本机IP地址。

(3)通过实例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法。

(4)通过多媒体演示或亲身体验移动计算、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成果,了解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的动向。

2.信息获取

(1)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体会因特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尝试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提高搜索效率。

(3)通过实践,比较计算机中的查找、文本加工软件中的查找、搜索引擎中的搜索等方法的异同,理解基于“关键词”的检索技术。

(4)学会根据需求利用关键词组合等方法快速查找信息。

(5)体验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能恰当的选择下载方法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6)能通过分析获取到的媒介消息,评价其立场和价值取向,理解不同媒介在生活中的作用及特点。

3.信息交流

(1)尝试通过网络日志、微博等呈现信息和表达观点,能恰当使用RSS订阅、回复、关注和粉丝等功能主动参与信息交流。

(2)能够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信息沟通、辅助学习及答疑解惑,在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建立国际视野。

(3)能够应用社会网络服务平台(SNS)体验信息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尝试开展跨文化交流。

(4)能借助网络参与社会活动,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礼仪;学会鉴别和评价信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强化信息安全意识。

(5)能根据个人爱好和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网站提供的功能,对博客、网络硬盘、网上通讯录等个人网络空间的内容、栏目设置和风格进行设计和修改。

(6)尝试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平台开展网络协作,会比较它们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7)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能在信息表达与交流中合法利用网络资源,能通过归纳、演绎、总结和评估各种信息形成新的观点。

拓展内容:

算法与程序设计

初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内容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相同,以程序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不以代码编写训练为重。

初中阶段教学宜借助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使学生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概念、过程、方法;能从简单生活问题出发,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算法的价值。

1.生活与程序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分析对应的高级语言程序实例,体验程序的作用,了解自然语言与程序设计语言的异同。

(2)了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概念,熟悉一种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的编程环境,借助实例理解控件、对象、属性等基本概念,掌握程序的编辑、编译、运行的方法。

(3)通过感悟生活中的数据类型,了解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数据分类,理解数值型数据和字符型数据在程序中的作用。

(4)通过感悟生活中的可变数据和不可变数据理解常量和变量,掌握常用算数运算符、关系运算符和常用的数值型标准函数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写出数学表达式。

2.结构与算法

(1)掌握输入、输出语句的用法和功能,能够编写具有顺序结构的简单程序。

(2)了解多种分支结构的功能和用法,能够构造合适的分支条件,编写具有分支结构的程序。

(3)了解多种循环结构的功能和用法,了解双重循环的结构及运行过程,能够编写具有循环功能的程序。

(4)通过实例模仿,理解算法的概念与作用,以及算法与程序的关系,能使用流程图表达算法。

(5)能够根据需求,编写由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形成的混合结构程序,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6)掌握数组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能够采用简单算法(如枚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7)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会分析程序的功能和调试程序。

(三)学习目标要求

1.知识性目标要求

教学内容所涉及知识性目标由低到高分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迁移应用水平三个层次。

(1)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行为动词:

描述、列举、列出、了解、熟悉。

(2)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行为动词:

解释、比较、检索、知道、识别、理解、调查。

(3)迁移应用水平

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

行为动词:

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

2.技能性目标

教学内容所涉及技能性目标由低到高分为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熟练操作水平三个层次。

(1)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

(2)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

(3)熟练操作水平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熟练操作、熟练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

3.情感性目标

教学内容所涉及情感性目标由低到高分为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三个层次。

(1)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地)考察、参观。

(2)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关注、借鉴、欣赏。

(3)领悟(内化)水平

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程开设

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三、四年级。

一些确有条件在低年级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建议在让学生“入门”和“感悟”的原则的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

各区县、学校必应保证开足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课时,小学、初中阶段总课时数各不少于70课时。

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

基础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国家课程课时开设,拓展内容可以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时开设。

学校安排课时要考虑到某一阶段教学的延续性,信息技术课时之间的间隔不宜长于1周;考虑到小学与初中两学段之间的教学延续性,建议在小学五年级保留信息技术课。

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在基础内容或拓展内容之中适当选择。

(二)课堂教学

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获得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建议信息技术教师遵循基本的教学导向,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

1.教学基本导向

信息技术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充实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引导学生亲历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技术行为习惯。

2.课堂教学要求

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门技术,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并规范地实施;作为一门艺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应能超越陈规和预设,学会创生课堂,激发课堂的生命气息。

建议教师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做好设计,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做好课堂的实施。

(1)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有效落实教学目标,避免空谈教学理论。

(2)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着重解决大多数学生共性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到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力求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收获。

(3)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师应力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内容、传递情感,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适时调整,合理化解突发的课堂事件,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3.体现学科特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体现出信息技术学科特色:

技术运用——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技术运用取得明显效果。

实践操作——教学注重实践,教师示范操作熟练规范,指导范围大、效果好,学生练习充分。

联系实际——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提取素材,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信息意识——挖掘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适时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养成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综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

(三)教学评价建议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观,突出评价的多元性、互动性、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学改进提高为宗旨,坚持导向性原则、诊断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评价时机的角度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既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评一个等级或给一个评语上,也不是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也可以建立电子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

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

在同样达到评价目的且评价效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应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

2.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如一个学期或所有内容的学习)学习结果的评价,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

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忽视学生利用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