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331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专升本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专升本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专升本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专升本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升本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

《专升本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升本微生物复习资料.docx

专升本微生物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客观题、问答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或看不清楚的微笑生物的统称。

2、食品微生物学:

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

1、微生物包括:

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细胞原核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酵母菌、霉菌和原生动物。

2、与食品工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是:

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和部分病毒。

3、六界分类系统:

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其中微生物包括四界:

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

4、微生物特点: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遗传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异。

5、微生物学奠基人:

巴斯德、柯赫

三、问答题

1、微生物学发展分哪几个时期,主要代表科学家及主要贡献?

答:

推测期(微生物学的史前时期),公元前5000年-1675年,仪狄做酒,贾思勰《齐民要术》

观察期(微生物学启蒙期),1675年-1850年,吕文虎克发明了第一台简易显微镜

生理学时期(微生物形成期),1850年-1920年,巴斯德证明酒曲发酵由酵母菌代谢作用引起,并发明了巴氏杀菌法;柯赫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发明了琼脂固体培养基

分子生物学时期(微生物学发展期),1920年至今,乔治研究基因与酶的关系,萨尔瓦多发现基因突变与环境无关。

第二章、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细菌:

是一类个体微小、形态简单,具有细胞壁,靠二分裂繁殖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2、酵母菌:

是一群以圆形或椭圆形单细胞的,以出芽或分裂为主要繁殖方式的真菌。

3、放线菌:

是革兰氏阳性单细胞的丝状分支、不分隔的原核微生物,是介于细菌细菌与霉菌之间的一类生物。

特点是产生抗生素。

4、霉菌:

是一类丝状真菌的统称。

5、中间体:

原核微生物的细胞膜大量内陷折皱到细胞质中,形成管状、层状或类囊状结构,具有代替细胞器部分功能的作用,是许多代谢作用的场所。

6、原生质体:

在一个细胞中,除细胞壁以外的部分统称为原生质体。

7、细胞核是细菌的遗传信息中心,决定着细菌细胞的遗传和变异。

8、质粒:

是一段存在于染色体外或整合在染色体上的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

可独立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自我复制、稳定遗传和表达

9、荚膜:

某些细菌分泌到细胞壁外的疏松透明的粘液状物质。

荚膜使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光滑型菌落。

化学成分主要是多糖和多肽的聚合物。

功能主要是1)保护细胞免受寄主细胞的吞噬2)防止干燥和必要时提供养料3)作为透性屏障或交换系介质4)附着作用5)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6)堆积代谢废物。

荚膜实用意义:

1)鉴定菌种2)提取葡聚糖3)菌胶团可用于污水处理

10、鞭毛:

是运动性微生物表面着生的一根或数根由细胞内生出的细长、弯曲、毛发状的丝状体结构。

主要化学成分鞭毛蛋白,并含有少量的糖和脂肪。

功能作用,负责细菌的运动的结构、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有关。

11、纤毛:

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上伸出的数目较多、短而直的蛋白质丝或细管。

功能作用,使细菌可以黏附于物质;传递遗传物质;是某些噬菌体吸附于寄主细胞的受体。

包括:

普通纤毛和性纤毛

12、芽胞:

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是对不良环境具有抗性的休眠孢子。

又叫内生孢子,可以作为杀菌指标。

(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种的特征)芽孢具有多层结构,核心是原生质部分,核心的外层依次为内膜、芽胞壁、皮质层、外膜、芽孢壳、和芽孢外壁。

芽孢壳是一种类似角蛋白的蛋白质。

13、假菌丝:

酵母菌生长旺盛,在芽体脱离母细胞前,在芽体长出新的芽体。

因细胞与细胞相连成串,类似丝状,因此称为假菌丝。

14、微生物鉴定分为:

界、门、纲、目、科、属、种

15、菌株:

从自然界当中分离得到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16、群:

在自然界当中,常发现有某微生物种类的特征,介于两种微生物之间,彼此不易严格区分,我们把这两种微生物和介于他们两者之间的微生物统称为群。

17、种:

代表一群在形态和生理方面彼此非常相似或性状间差别微小的个体。

是最小、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18、属:

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级的分类单元。

19、菌落:

单个或少量细胞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20、病毒:

是一类比细菌更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仅含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21、病毒粒子:

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而有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颗粒。

22、噬菌体:

寄生于细菌和放线菌内的更微小的生物

23、噬菌体效价:

待测样品中所含有噬菌体的数量。

24、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以每平方厘米面积内噬菌斑数为纵坐标,感染后时间(min)为横坐标做出的曲线。

25、特异性免疫:

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的刺激,而产生的具有高度特异性、记忆性的免疫反应。

二、客观题

1、原核微生物包括:

细菌、放线菌、古生菌、蓝细菌、黏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

2、真核微生物包括:

酵母菌、霉菌、蕈菌等

3、微生物:

细胞型:

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

非细胞型:

病毒、朊病毒、类病毒等

4、细菌形态:

球菌:

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杆菌:

长杆菌、杆菌、短杆菌

螺旋菌:

弧菌、螺旋菌

5、细菌结构:

一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拟核、核糖体及细胞质和内含物

特殊结构:

荚膜、芽孢、鞭毛、纤毛

6、菌落形态包括:

菌落大小、性状、边缘、隆起、光泽、质地、颜色、扩展性、透明度等。

7、细胞壁生理功能:

保持细胞形状;保护菌体;为鞭毛运动提供支点;与抗原性、致病性、噬菌体的感染有关。

8、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高等植物——纤维素

霉菌——几丁质

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甘露聚糖、葡聚糖

原核微生物:

细菌肽聚糖:

N-乙酰葡萄糖胺

N–乙酰胞壁酸

短肽

磷壁酸

外膜层:

脂多糖、蛋白质

9、细胞膜(是细胞的代谢中心)生理功能:

1)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的运送交换2)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以保证屏障作用3)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和荚膜等大分子的场所4)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5)许多酶和电子传递链组分的部位6)鞭毛着生点和提供其运动所需能量。

10、中间体:

细菌细胞的能量代谢主要在间体上进行,又称其为拟线粒体,其功能可能与细胞壁合成、核质分裂、细菌呼吸和芽孢形成有关。

11、细胞膜主要成分:

蛋白质、核酸、脂类、多糖、水分和少量无机盐。

12、细胞质中含有许多酶系,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3、放线菌绝大多数腐生,少数寄生,在中性偏碱性土壤和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较多。

菌丝由三部分构成:

基内菌丝(吸收培养基内营养和水分,又称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14、霉菌菌丝分类:

一种是有隔膜,整个菌丝由分枝成串的多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含有一个或多个核,称其为有隔菌丝。

如曲霉属、青梅属;另一种是无隔膜,是长管状的分枝,细胞内含有许多核,成为无隔菌丝。

如毛霉属,根霉属。

15、病毒的基本特征:

1)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核酸组成的大分子物质2)自身的酶系不健全或没有,不能独立代谢3)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物核糖体,不能进行独立的核酸复制4)个体小,必须在电镜下才能看到,能通过细菌滤器5)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个体用纳米表示

16、病毒的形态特征:

多呈球状或似球状,少数病毒呈杆状、丝状、弹状或砖块状,而噬菌体多呈蝌蚪状。

17、病毒结构:

中心为核酸,能为病毒的增殖、遗传、变异等功能提供遗传信息;外周为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体。

核酸连同衣壳,又称核衣壳。

囊膜是病毒核衣壳在细胞内装配完成后,“出芽”的方式通过细胞膜释放所获得的一层脂蛋白性的膜。

18、三类典型形态的病毒:

螺旋对称的代表——烟草花叶病毒;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腺病毒;复合对称的代表——噬菌体

19、噬菌体分类:

按核酸类型分,DNA和RNA噬菌体

        按感染寄主细胞产生结果不同,烈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

20、噬菌体监测方法:

载片快速检测法;单层琼脂法;双层琼脂法

三、问答题

1、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结构区别

答:

性状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DNA

核糖体

拟核,无核膜、核仁

1条

70S

有核膜、核仁

1至多条,与RNA、组蛋白结合

80S(细胞质中)70S(细胞器中)

细胞分裂

二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性生殖

细胞器

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

呼吸链

细胞膜上

线粒体

细胞壁成分

肽聚糖、磷壁酸(特有的)

多聚糖、几丁质

运动器官

较细的鞭毛(中空管状结构)

较粗的鞭毛或纤毛(9+2结构)

大小

1-10μm

10-100μm

2、细菌的形态、菌落特点、繁殖方式及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类群。

答:

形态:

细菌为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个体较小以微米作为测量单位

菌落特点:

菌落较小、湿润,易被接种环挑起,球菌常形成隆起的菌落,有鞭毛细菌常形成表面干燥皱折、边缘不规则的菌落,有荚膜的细胞组成的菌落表明透明,边缘光滑整齐,能产色素的细菌菌落还可以显现各种颜色。

繁殖方式:

细菌通过二分裂进行无性繁殖。

首先在细胞核中DNA复制,然后分开,形成两个细胞核,同时,细胞膜向细胞质延伸,然后闭合,形成细胞质隔膜,是细胞质和细胞核分开,完成核质分裂。

细胞壁同时由四周向内延伸,闭合形成横隔壁,分开后形成两个子细胞。

食品行业应用:

保加利亚乳杆菌产生乳酸,制备酸乳;醋酸杆菌可以把酒精转化为乙酸;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产生强毒素,致死;志贺氏杆菌会引起痢疾。

3、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的细胞壁成分区别及对染色的特性。

答:

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含量很高,并且含有磷壁酸,一般含有极少量的脂类,不含有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含量很低,无磷壁酸,同时脂类和蛋白质含量较高。

革兰氏染色原理:

碱性燃料结晶紫将细胞质染上颜色,当用95%乙醇做脱色处理时,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含量多而脂类含量少,乙醇引起细胞壁孔径缩小,通透性明显降低,因而保持初染液的颜色。

革兰氏阴性菌之类含量高,被乙醇抽提后引起细胞壁各层结构松弛,而肽聚糖含量少,引起的脱水作用小,所以使细胞壁有足够的通道事乙醇进入,而被重新染上复染液的颜色。

4、酵母菌的形态、菌落特点、繁殖方式及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类群。

答:

形态:

酵母菌菌体为单细胞,无鞭毛,不能运动。

一般呈卵圆形、圆柱形、柠檬形,有的可以形成假菌丝,大小为(1~5)μm*(5~30)μm

  菌落特点:

表面湿润、粘稠,菌落大而厚,多为乳白色,少为粉红色。

  繁殖方式:

酵母菌具有无性繁殖(出芽生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

1)无性生殖:

①芽殖:

酵母细胞中最普通的繁殖方式,成熟酵母细胞在芽体形成的初始阶段,由于水解酶作用于细胞壁多糖使细胞壁变薄,母细胞的液泡中产生一根小管,同时在细胞表面形成一个小突起。

小管穿过细胞壁进入突起;母细胞核分裂成两个小核,一个随母细胞质流入突起体内,形成芽体,当芽体涨到足够大时,其头部形成一个隔壁,隔壁层分离,芽孢继续生长,形成一个新个体。

②裂殖:

少数种类酵母以此方式繁殖。

首先是细胞延长,核一分为二,细胞中间出现横隔,将细胞分成两个单核的子细胞。

无性孢子包括:

原恒孢子、节孢子、掷孢子、出梗孢子

2)有性繁殖:

当酵母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两个性别不同的细胞各伸出小突起,相互接触、融合,形成一个通道。

两个单倍体细胞核移到融合管道中结合形成二倍体细胞核。

二倍体结合子可以在融合管的垂直方向形成芽,然后二倍体核移入芽内。

此二倍体可以从融合管道内脱落下来,再开始二倍体营养细胞的生长繁殖。

食品行业应用:

可以用来生产抗生素、纤维素酶;具有固氮作用,面食发酵,啤酒酵母可以酿造啤酒。

5、放线菌的形态、菌落特点、繁殖方式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答:

形态:

成丝状,由单细胞组成,细胞结构类似细菌,特点是产生抗生素。

菌落特点:

菌落较小而质地致密,表面干燥、多皱、绒状,菌落与培养基结合较紧,不易被接种环挑起。

分生孢子使培养基表面呈细粉状或颗粒状的典型放射状菌落,菌落正反两面常呈现不同的颜色。

繁殖方式:

以菌丝断裂、产生无性孢子或孢囊孢子的方式进行无性孢子繁殖,其中主要以形成分生孢子的方式繁殖。

食品行业应用:

可以用来生产抗生素、纤维素酶;具有固氮作用。

在干燥食品中引起腐败、异味。

6、霉菌的形态、菌落特点、繁殖方式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答:

形态:

菌体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成为菌丝体。

显微镜下呈管状,直径约2~10μm

菌落特点:

菌落较大,呈绒毛状、絮状和蜘蛛网状,大多数菌落有局限性。

初始菌落呈浅色或白色,等长出各种颜色的孢子后,菌落呈现相应颜色。

繁殖方式:

霉菌以产生各种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一般以无性繁殖产生个体多、快,是霉菌的主要繁殖方式。

1无性生殖:

指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是通过营养菌丝分裂或分化成无性孢子的过程。

霉菌的无性孢子类型主要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芽孢子。

2有性繁殖:

指两个性细胞同宗或异宗结合后,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有性孢子的过程。

有性孢子包括: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食品行业应用:

青霉,产生青霉素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曲霉可以生产有机酸;赤霉菌生产植物生长刺激素。

也可引起食品的霉变、引起作物病害。

7、芽孢具有极强抗逆性,尤其是抗热性的原因。

答:

芽孢的抗菌素机理与下列因素有关:

1)芽孢的含水量少,且多为束缚水,因此,蛋白不会受热变性,其次含脂类和类脂质比营养细胞多,各种酶的含量比营养细胞少,且分子量小,分子内键的作用更稳定,因而具有抗热性。

2)芽孢具有多层厚而致密的包膜,特别是芽孢壳无通透性,有保护作用,能阻止水和化学药物溶入

3)芽孢形成时能合成一定特殊的酶,这些酶比营养体中的酶具有更大的耐热性。

4)芽孢中含有大量的吡啶2,6-二羧酸,是芽孢特有的成分,吡啶2,6-二羧酸是以钙盐的形式存在的,此物质使芽孢具有很强的抗热性。

8、病毒增值过程

答:

依靠宿主活细胞,在原代病毒基因组控制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并装配为成熟的子代病毒,释放出细胞外,或再感染其他易感活细胞,此方式被称为病毒复制。

主要有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9、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答:

以每平方厘米面积内噬菌斑数为纵坐标,感染后时间为横坐标做出的曲线。

9、噬菌体与发酵工业的关系

答:

P58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加以利用的过程。

2、营养物质:

微生物的碳源物质、氮源物质、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的统称。

3、碳源物质:

凡是可以被微生物利用,构成细胞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统称为碳源物质。

可分为无机碳源物质和有机碳源物质。

4、氮源物质:

构成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及代谢产物中氮素物质。

(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除硝化细菌可以利用作为能源)

5、速效氮源:

无机氮或蛋白质降解物。

如NH4+

6、迟效氮源:

不能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吸收的氮源。

如NO3—

7、碳氮比(C/N):

培养基中所含碳原子的摩尔浓度与氮原子的摩尔浓度之比。

8、生长因子:

是微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微量的特殊有机营养物,这些物质在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

是指微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特殊有机营养物。

9、水的作用:

是细胞中生化反应和运输的良好介质;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保持体温;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等作用。

9、渗透酶:

在细胞膜上存在的具有运载营养物质功能的特异性蛋白质。

大多是诱导酶,每一种渗透酶能帮助一类营养物质的运输,如输送葡萄糖的渗透酶能与外界的葡萄糖分子特异性地结合。

10、培养基:

经过人工配制而成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基质。

11、常用的缓冲物质:

磷酸盐类、碳酸钙。

二、客观题

1、微生物的五大营养要素:

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1、微生物细胞中含有的干物质:

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和矿物质等,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等化学元素。

2、微生物所含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状态存在。

结合水不具有一般水的特性,不能流动,不易蒸发,不冻结,不能作为溶剂,也不能渗透;游离水具有一般水的特性,能流动,容易从细胞中排出,并能作为溶剂,帮助水溶性物质进出细胞。

3、碳源分为有机碳和无机碳。

有机碳包括有机酸、醇类、糖类。

无机碳包括碳酸盐和二氧化碳。

糖类是较好的碳源,尤其是单糖和双糖,绝对大多数微生物都能利用。

有机碳源物质既提供碳素营养,同时又是能源物质。

4、微生物可分为原养型微生物:

大部分异养微生物,除利用有机碳源外,也可在只有无机碳和其他矿物质黄精中生长。

缺陷型微生物(用途广泛):

缺乏合成生长素能力的微生物包括维生素缺陷型,氨基酸缺陷型,碱基缺陷型。

5、氮素对微生物有着重要意义,微生物利用它在细胞内合成氨基酸和碱基,进而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细胞成分,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氮素有三个类型:

空气中分子态氮;无机氮化物;有机氮化合物。

常用的氮源有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等。

6、许多无机矿物质元素构成酶的活性基团或酶的激活剂,并具有调节细胞的渗透压,调节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以及能量的转移等作用。

7、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按微生物需要的量调好营养配比;控制微生物的培养条件(pH值、调节氧、CO2浓度、渗透压)

8、实验室常用合成培养基为高氏1号培养基,察氏培养基;常用天然培养基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9、培养集中加入凝固剂,如琼脂、明胶等,常用来观察、鉴定和分离纯化微生物

三、问答题

1、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类型

答: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借助生物膜的半渗透性及其结构特点以几种不同的方式来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

1)单纯扩散:

营养物质通过分子的随机运动透过微生物细胞膜上的小孔进出细胞。

特点是:

物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为单纯物理扩散作用,不需要能量,非特异性,无运载蛋白质参与,也不与膜上的分子发生反应。

主要是一些小分子物质。

例如气体、水、某些无机离子及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甘油、乙醇、脂肪酸)。

2)促进扩散:

特点:

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有渗透酶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浓度可以通过自由可逆的扩散而趋向平衡,不需要耗费代谢能量。

促进扩散是真核生物的普通运输机制。

例如酵母菌运输糖类;肠道杆菌吸收甘油。

3)主动运输:

特点:

营养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进行,是逆浓度梯度进行,此过程需要渗透酶和由腺三磷(ATP)提供的代谢能。

此过程的渗透酶起着将营养物质从低浓度运进高浓度的细胞内不断改变平衡点的作用。

例如大肠杆菌吸收钾离子和乳糖,钠离子,钾离子。

4)基团转位:

主要是被转运的物质改变了本身的性质,有化学基团转移到被转运的营养物质上面。

可以转运糖、糖的衍生物、乙酸、碱基等。

这个运输系统主要存在于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中某些好氧菌,利用磷酸转移酶系统(PTS),如枯草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答: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的要求分为:

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

根据微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不同分为:

化能型微生物和光能型微生物;

根据电子供体不同分为:

无机营养型和有机营养型;

将碳源物质的性质和代谢能量的来源结合将微生物分为:

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

1)光能自养型:

利用光能为能源,以二氧化碳或可溶性的碳酸盐等无机碳源作为唯一的碳源或主要碳源。

以无机化合物为氢供体,还原二氧化碳生成有机物质。

如一些藻类、蓝细菌、红硫细菌、绿硫细菌等

2)化能自养型:

将无机物氧化所产生的化学能,去还原二氧化碳或者可溶性碳酸盐合成有机物质。

如硝酸细菌、亚硝酸细菌、铁细菌、硫细菌、氢细菌。

这类微生物完全可以生活在无机的环境中。

3)光能异养型:

以光能为能源,利用有机物作为供氢体,还原二氧化碳,合成细胞的有机物质。

如深红螺菌

4)化能异养型:

其能源和碳源均来自于有机物,能源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ATP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碳源直接取自于有机碳化合物。

包括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细菌,全部的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包括:

腐生型,从无生命的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

如芽孢杆菌、毛霉、根霉和曲霉。

寄生型,寄生在活的有机体中,从寄住体内获得营养物质才能生存。

如病毒、噬菌体、立克次氏体。

3、培养基类型及在微生物培养中应用。

答:

根据成分划分:

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

根据物理状态划分:

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根据用途划分:

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细菌:

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放线菌:

高氏一号培养基,用淀粉作为碳源

酵母菌:

麦芽汁培养基,氮源为NH4-

霉菌:

查氏培养基,氮源为NO3—,酵母菌不能利用

基因工程菌常用LB培养基

4、配置培养基的基本原则

答:

1)符合微生物菌种的营养特点:

首先要考虑培养基的营养搭配及搭配比例,明确培养基的用途、培养目的。

营养的要求主要是对碳素和氮素的性质。

还要考虑加入适量的无机矿物质元素,及生长因子等。

2)适宜的理化条件:

主要有pH值(常用缓冲物质:

磷酸盐类和碳酸钙)和渗透压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重点看书)

一、名词解释

1、代谢:

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2、同化作用:

微生物细胞直接同生活环境接触,微生物不停的从外界环境吸收适当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和贮藏物质,并贮存能量。

3、异化作用:

把衰老的细胞物质和从外界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变成简单物质,并合成细胞物质的基础质料,最终将不能利用的废物排出体外,一部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

4、初级代谢:

能使营养物质转换成细胞结构物质、维持微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生理活性物质或能量的代谢。

5、次级代谢:

指某些微生物进行的非细胞结构物质和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的非必须物质的代谢。

如抗生素、毒素、色素等。

6、生物氧化:

指细胞内一切代谢物所进行的氧化作用。

特点是分段释放能量,并能以高能磷酸键形式贮藏在ATP中,供需要时用。

7、呼吸作用:

以氧或无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根据反应中氢受体的不同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9、呼吸链:

由脱氢酶、末端氧化酶、中间呼吸体所构成的酶反应体系。

8、好氧呼吸:

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称为好氧呼吸。

葡萄糖经过EMP和TCA被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38个ATP

C6H12O6+6O2+38ADP+38Pi→6CO2+6H2O+38ATP

9、厌氧呼吸:

以无机氧化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能起这个作用的化合物有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

硝化作用:

C6H12O6+12NO3—→6CO2+6H2O+12NO2—+1.8*103kJ

10、发酵作用:

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氧化不彻底,产能较少。

C6H12O6+2ADP+2Pi→2CO2+2C2H5OH+2ATP

11、发酵:

在工业生产中常把好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在通气或厌气的条件下的产品生产过程统称为发酵。

12、光合磷酸化:

利用光能引起叶绿素分子逐出电子,并通过电子传递来合成ATP的方式。

13、氧化磷酸化:

利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合成ATP的反应。

主要由两种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和电子传递磷酸化

14、脂肪:

脂肪酸的甘油三酯。

水解后生成甘油和脂肪酸。

(化学式)

15、合成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