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0205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六.docx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六.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六.docx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六

2013年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6

一、单项选择题

1.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

A.判断

B.推理

C.概念

D.比较

2.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规则学习

3.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属于()。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4.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5.奥苏贝尔认为,适用于年幼的儿童以及年长的学生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的学习方式是()。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6.学生通过对整数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数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有理数的概念。

这种学习是()。

A.派生归属学习

B.相关归属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7.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

A.形象直观

B.言语直观

C.模象直观

D.实物直观

8.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称为()。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规则学习

9.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10.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所依靠的学习形式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1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

A.无适当提取线索

B.信息相互干扰

C.痕迹消退

D.压抑

12.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3.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

A.消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14.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15.关于程序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不发出行为指令

B.通过观察行为测量

C.激活速度较慢

D.提取需有意识搜寻

16.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结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

A.同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0.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21.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21.A.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因为学生是通过对“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

二、填空题

1.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____及其.

2.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知识可分为____和____。

3.理性知识是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其形式包括____和____。

4.著名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于1976年把知识分为____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

5.一般而言,知识需要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

6.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____、概念学习和____.

7.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____、____和并列结合学习。

8.根据加涅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和____两个亚类。

9.知识学习过程一般包括____、知识保持和____三个阶段。

10.知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____和____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11.直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____、模象直观、____。

12.依据学生对知识概括的抽象程度,知识概括可分为____和____。

1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体系分为____、短时记忆和____三个子系统。

14.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规律为:

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15.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包括____和____两种成分。

16.包含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称为____。

17.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的教学形式称为____。

18.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称为____。

19.根据干扰理论,产生遗忘的干扰主要有____和____。

20.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知识可以分为____和____。

21.比较的形式主要有____和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简述遗忘规律。

3.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如何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5.简述合理进行复习的要求。

四、论述题

1.论述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2.试述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记忆规律,谈谈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

4.联系实际,谈谈三种直观教学形式的优缺点。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概念。

2.C.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命题学习。

3.B.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属于陈述性知识。

4.c.这种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模象直观。

5.B.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适用于年幼的儿童以及年长的学生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的学习。

6.B.学生通过对整数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数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有理数的概念。

这种学习属于相关归属学习。

7.D.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实物直观。

8.B.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称为概念学习。

9.B.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主要突出与黑板颜色的差异,方便学生识别,因此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差异律。

11.B.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所依靠的学习形式是下位学习,见下位学习的定义和特征。

14.A.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无适当提取线索。

12.C.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称为描述性知识,主要区别于程序性知识。

13.A.消退说是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

14.c.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活动律。

15.B.程序性知识,需要发出行为指令,激活速度较快,,提取不需有意识搜寻,因此,只有通过观察行为测量才是正确的。

16.D.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结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17.D.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

18.c.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下位学习。

19.B.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称为上位学习。

20.A.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强度律。

21.A.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因为学生是通过对“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

二、填空题

1.信息组织

2.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3.感念命题

4.陈述性

5.程序性

6.符号学习命题学习

7.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8.心智技能认知策略

9.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

10.直观概括

11.实物直观言语直观

12.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13.瞬时记忆长时记忆

14.先快后慢

15.直接记忆工作记忆

16.正例或肯定例证

17.变式

18.组块

19.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20.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21.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②作好观察的充分准备,制定观察计划,这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

③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养成做观察记录或报告的习惯。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2.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著名的遗忘规律一一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先快后慢)。

3.【参考答案】

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

知识学习的各个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知识理解得越深,知识巩固得越牢固,则知识的应用就越迅速和正确。

(2)课题的性质。

知识应用的难易与所解决课题的性质有关。

一般说来,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课题比带有具体情境的课题容易;单一的计算题比综合应用题容易;单纯的文字题比需要实际操作的课题容易。

(3)智力活动方式。

学生解题时的智力活动方式对知识的应用有重要影响。

例如,有的学生解题时缺乏目的性,盲目尝试,有的却能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有的缺乏思维灵活性,时常套用老方法,有的却能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等。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学生在应用知识解题时,如果缺乏动机或动机过于强烈,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注意不集中等,都会妨碍知识的应用。

4.【参考答案】

可以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采用如下途径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

在具体的教学中,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要好。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在形象直观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言语的指导,明确观察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

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语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

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语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有时,先言语后直观,前者起指导作用;有时先直观后言语,后者起总结和概括作用;有时也可边言语边直观。

采用何种方式应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而定。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

而要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5.【参考答案】

合理进行复习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2)分散复习。

复习有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两种。

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原因主要在于前者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获得很多反馈信息,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薄弱点的学习。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好同时呈现若干正例,若有可能应把正反两种例证同时加以说明,以便促使学生概括出共同的规律或特征,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

(2)正确运用变式。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变式的作用在于分化概念。

(3)科学地进行比较。

比较是在头脑中区分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异同点的过程。

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

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即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

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通过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

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2.【参考答案】

(1)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

①从功能上来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②从测量的方式来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③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④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

⑤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

(2)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联系

①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②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参考答案】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

学生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只有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或感兴趣的内容才会主动去记忆。

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知识巩固的自觉性,让学生认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去记忆所学的知识,明确记忆的具体要求,增强记忆的信心。

(2)深度加工材料。

指通过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

(3)教会学生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4)教会学生进行组块化编码。

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就若干较小单位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

(5)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后的附加学习。

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一般掌握150%的原则。

(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

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分散复习。

分散复习是相对于集中复习而言的。

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4.【参考答案】

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教学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的优点是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其缺点是由于实物直观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联系在一切,并且由于受时空与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的特征与联系难以在实物直观中直接被觉察。

因此它不是唯一的直观方式,还必须有其他种类的直观。

(2)模象直观。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等。

其优点是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并且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不受实物直观的局限,提高直观效果,扩大直观范围。

因此它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因此要使通过模象直观获得的知识能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意将模象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模:

象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同时也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像。

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