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4 地球的结构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935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作业14 地球的结构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课时作业14 地球的结构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课时作业14 地球的结构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课时作业14 地球的结构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课时作业14 地球的结构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14 地球的结构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课时作业14 地球的结构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作业14 地球的结构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作业14 地球的结构 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docx

课时作业14地球的结构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1.4课时作业

读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①圈层表示(  )

A.地幔B.地壳

C.地核D.软流层

2.下列关于莫霍界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减小,横波完全消失

B.该界面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C.是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分界面

D.该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1~2.【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第1题,图中地表以下第一个波速明显变化的不连续面是莫霍界面,该面以上到地表的部分是地壳。

第2题,莫霍界面以下,纵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该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答案】 1.B 2.B

据央视2014年2月2日报道,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锡纳朋火山2月1日发生喷发,熔岩流至火山东南方向4.5km处,目前已造成14人死亡。

据此回答3~4题。

3.此火山口喷出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  )

A.岩石圈B.地壳

C.地核D.软流层

4.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喷发出来,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D.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3~4.【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软流层及岩石圈。

第3题,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活动的源地。

第4题,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为岩石圈,由岩石构成。

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如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生物圈促进岩石圈的风化、加快土壤的形成等。

【答案】 3.D 4.D

5.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包括地壳和整个地幔

B.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水圈是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外圈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部分;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答案】 B

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回答6~7题。

6.图中M界面为(  )

A.地表B.莫霍界面

C.软流层D.古登堡界面

7.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B.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

C.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

D.地形高度与M界面深度大致呈现“倒影”的关系

6~7.【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壳的相关知识。

第6题,该图表示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而地壳厚度是地表以下到莫霍界面的深度,因此,图中M界面为莫霍界面。

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基本上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故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A对;图示信息不遵循距海越近,地壳厚度越大的规律,故B错;山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平原地区为30千米左右,故C对;图示地形高度与莫霍界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故D对。

答案选B。

【答案】 6.B 7.B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

据此回答8~9题。

8.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8~9.【解析】 本题组考查四大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第8题,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及交换物质分析,①提供水,是水圈,②提供养分,是岩石圈,③提供氧气,是生物圈,④产生降水,是大气圈。

第9题,花属于生物圈,春泥提供花生长所需的养分,属于岩石圈,结合上题分析,诗句反映的是②③圈层间的关系。

【答案】 8.C 9.B

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0~13题。

10.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B.3个

C.4个D.5个

【解析】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C

1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  )

A.生物圈B.水圈

C.岩石圈D.地壳

【解析】 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

【答案】 B

12.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B.岩石

C.树木花草D.大气

【解析】 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答案】 C

1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 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

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 B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材料二 近日,中国首制超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已完工。

该船由大连中远船务建造,并取得DNV船级社的入级证书,已具备钻井作业条件。

“大连开拓者”轮可以在水深3050米海域进行钻井作业,钻井深度12000米。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________地壳较厚。

(3)图中④为________界面,该界面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是________。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深水钻井船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构成物质及其状态。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1)题,图中有大气、生物、水、岩石,涉及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2)题,根据课本内容,地震波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图示地壳厚度分布不均,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第(3)题,④界面位于地壳以下,为莫霍界面,其在大陆部分的平均深度约为33千米。

第(4)题,钻探地点应选择在地壳最薄的地方。

“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钻井深度近12000米,根据材料中的深度标注,该钻井能钻探到地幔之中的上地幔内。

上地幔由固态物质组成,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陆地 (3)莫霍 33千米 (4)③;地幔;岩石;固态。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雅安地震相关资料。

材料二 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玉树B.雅安

C.上海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四川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并写出其判断依据。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________(界面),说出该区域地壳厚度的大致分布规律。

【解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传播特点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题,莫霍界面以上部分为地壳,地壳最厚的地方,地震波传播用时最长,结合甲图,应选位于青藏高原上的玉树。

(2)题,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因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波速随介质性质而发生变化。

根据纵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判断乙图中的A、B地震波。

第(3)题,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为地壳,因此地壳厚度计算的起始点是莫霍界面。

从甲图可以看出该地区的地壳厚度大致是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答案】 

(1)A

(2)地震波 横波 纵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莫霍界面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4.2课时作业

1.下图是13世纪和现代亚热带北界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推测(  )

A.13世纪比现代暖

B.13世纪比现代冷

C.13世纪的南京位于温带地区

D.13世纪的郑州位于亚热带地区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图示亚热带北界13世纪较现代位置偏北,说明13世纪比现代温暖。

图示13世纪的郑州位于温带地区,南京位于亚热带地区。

【答案】 A

2015年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为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以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表示辐射的方向),完成2~3题。

2.①②③④中,能表示温室效应过程的是(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3.CO2是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下列会导致CO2浓度上升的是(  )

A.利用太阳能、风能

B.植树造林,增加植被

C.采用节能技术

D.大量使用矿物能源

2~3.【解析】 本题组考查气候变暖的原理、原因。

第2题,温室效应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形式偿还、保存热量的现象。

图中②表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第3题,CO2浓度上升,主要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毁林有关。

植树造林、利用新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均会降低CO2浓度。

【答案】 2.C 3.D

读图,回答4~5题。

4.与由a到b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地震频发

B.华北旱情加重

C.地中海海面缩小

D.斯里兰卡国土面积扩大

5.人类应对上述变化的正确思路是(  )

A.推行低碳生产消费

B.改变大气环流

C.改变太阳辐射状况

D.淘汰化石燃料

4~5.【解析】 本题组通过景观图的变化考查气候变化及其解决措施。

图示由a到b,植被景观向较高纬方向偏移,说明气候变暖。

第4题,气候变暖,使我国华北地区旱情加重,海洋面积增大,陆地面积减少。

气候变暖与地震无关。

第5题,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原因,因此应针对人为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推行低碳消费。

淘汰化石燃料不现实,目前只能是减少其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答案】 4.B 5.A

读表,回答6~8题。

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

温室

气体浓度/mg·m-3

年增长率/%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强度(CO2=1)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氟氯烃

0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29

0.00031

0.25

120

270

6

6.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  )

A.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解析】 从表中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因此其“贡献”最大。

【答案】 D

7.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

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

B.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

C.使太阳活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解析】 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质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了,究其原因是大气的逆辐射增强。

【答案】 D

8.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合理措施是(  )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解析】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很大,今后可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 B

下图是某地区年干燥度等值线图,年干燥度为年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读图回答9~11题。

9.M点的值可能是(  )

A.0.4   B.0.8   C.1.2   D.1.6

【解析】 从等值线的变化趋势来看,M外的等值线小于1.5,且该处为大兴安岭山脉,海拔较高,蒸发量较小,故M处的数值在0.5~1.0之间。

【答案】 B

10.导致图中①②两地年干燥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B.热量

C.降水D.土壤

【解析】 ①②两地分别在长白山的东西两侧,其中①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②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从而导致降水存在差异。

【答案】 C

11.N地年干燥度等值线圈向南凸出,其主要原因是N地(  )

A.海拔高于同纬度地区

B.年降水量小于同纬度地区

C.光照大于同纬度地区

D.受西北季风影响大于同纬度地区

【解析】 N地位于大兴安岭山脉,海拔相对周边地区较高,蒸发量相对较小,干燥度也比周边小,使得等值线向南凸。

【答案】 A

读下图,回答12~13题。

注:

圆形大小表示的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大小。

1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是经济发展速度过快造成的

B.印度城市人口比重过高,汽车数量过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C.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原因主要是能源消耗量大

D.造成俄罗斯与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的原因相同

【解析】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且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印度的城市化水平为3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美国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俄罗斯的重化工业规模大,能源消耗多。

日本的经济规模总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答案】 C

13.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是(  )

①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强 ②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 ③大气反射地面辐射增强 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近地面大气吸收热量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汽。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吸收地面辐射的效率提高,同样的地面辐射使得大气的温度提高,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增强。

【答案】 D

14.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图。

材料二 喜马拉雅地区共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

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

其中长约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后退了近800米。

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状况表现为冰川广布的________期和相对温暖的________期的交替。

当前地球气候正处在温暖的________中。

(2)造成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快速后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冰川快速融化,对喜马拉雅山地区造成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至少列举2条)

(4)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以及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危害、原因和对策。

(1)题,冰期时,气候寒冷,冰川广布;间冰期时,气候温暖。

图中的虚线是冰期与间冰期的温度界限,高于此线气候温暖,为间冰期,低于此线气候寒冷,为冰期。

明确了这些知识,据图回答即可。

(2)题,冰川退缩的原因在于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于碳排放和毁林。

第(3)题,山区冰川融化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沿海地区会造成海平面上升,进而造成沿海低地被淹没,影响沿海设施功能、陆地排污受阻、土地盐碱化、风暴潮加剧、海岸线遭侵蚀等现象。

第(4)题,此现象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因此所采取的措施应针对变暖的原因分析。

【答案】 

(1)冰 间冰 间冰期

(2)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另一方面是因为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任答2点)

(4)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采用新能源;(任答1点)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中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①②③④表示下表中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内容,将数字填在相应位置。

①沿海低地被淹没 ②燃烧矿物燃料 ③毁林 ④极地冰川融化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这将会对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自左向右为③②④①。

(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

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预防海平面上升(优化能源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减少碳的排放,植树造林等),另一方面要应对海平面上升(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洪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道以防内涝)。

【答案】 

(1)③ ② ④ ①

(2)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高。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等。

(任答2点)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修建防洪大堤;疏浚河道防止内涝等。

(任答2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