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一中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656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溪一中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溪一中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溪一中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溪一中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溪一中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溪一中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含答案.docx

《安溪一中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溪一中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溪一中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含答案.docx

安溪一中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二年语文含答案

安溪一中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

黄艳明   审核:

谢小莉

第一卷  选择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论语》3则选段,完成1~3题。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施:

施舍

B.何事于仁             事:

C.己欲达而达人           达:

通达,行得通

D.微管仲,吾其被发衽矣       微:

贫贱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尧舜其犹病诸!

  吾其被发左衽矣。

C.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D. 可谓仁乎

  必也圣乎

3.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行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处做起,推己及人去做事,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

B.孔子家里的马厩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首先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的损失,这表明孔子更重视人的生命安全。

这也被认为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C.对于管仲,孔子肯定了他有仁德。

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匡正天下,并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D.孔子认为,在行仁施仁方面,即使是尧舜,也有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反而是管仲,因其“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深得孔子的赞许,认为管仲才是真正的仁者。

阅读下面《孟子·离娄》2则选段,完成4~6题。

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孟子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人不亲,反其仁     反:

通“返”,返回

B.礼人不答,反其敬     礼:

用礼对待

C.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暴:

损害,糟蹋

D.旷安宅而弗居       旷:

空,使空闲

5.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反躬自省。

只有自身的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才会归服你。

B.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

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仁也才会成为人的“安宅”。

C.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

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与人和乐相处,义是一个人正确的方向与道路。

D.“自暴自弃”典故出自本章。

它的意思是自己甘心落后,不思上进。

它的意思与现代意思相同。

6.下列各项对《复活》《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涅赫柳多夫到狱中探望马斯洛娃,马斯洛娃一下子就认出他。

涅赫柳多夫跟她说起以前对她犯下的罪,一再请求她的原谅,而马斯洛娃也因为激愤而昏厥过去。

(《复活》)

B.涅赫柳多夫得知马斯洛娃流放的时间后,赶到女囚犯车厢前与她告别。

在目送载着犯人的列车远去后,涅赫柳多夫搭乘了下一班列车,前往西伯利亚。

(《复活》)

C.商人、上校、店员等陪审团的成员认为马斯洛娃无罪,首席陪审员虽然反复强调说认定她参与投毒证据不足,却又坚持她既犯有毒害人命罪,又犯有盗窃罪。

(《复活》)

D.抄捡大观园时,探春她们不许搜丫头们的东西,痛斥抄捡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顶撞了凤姐,并打了“趁势作脸”的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

(《红楼梦》)

7.下列各项对《复活》《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涅赫柳多夫拜访行政长官,托他把马斯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希望他能帮助那些因身份证过期而被关在监狱里的人。

(《复活》)

B.审理马斯洛娃案件的前两天,涅赫柳多夫曾到法院陪审一起盗窃案。

被告被控偷了几条粗地毯,由于失主强烈要求,法院只好对孩子时行审判。

(《复活》)

C.宝玉与贾母闲话,说他的玉夜里发了红光,凤姐便说这是喜信。

宝玉不明白这话从何说起,因为他不知道今天家长们已议定了他与宝钗的婚事。

(《红楼梦》)

D.宝玉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前来看望林黛玉。

黛玉笑他像个渔翁。

宝玉说要弄一套送她。

黛玉笑着说,我戴上不成渔婆了嘛。

说完便羞红了脸。

(《红楼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海上平寇记

王慎中①

守备汀漳俞君志辅②,被服进趋,退然儒生也,望之知其有仁义之容。

然而桴鼓鸣于侧,矢石交乎前,疾雷飘风,迅急而倏忽,大之有胜败之数,小之有死生之形,士皆掉魂摇魄,前却而沮丧。

君顾意喜色壮,张扬矜奋,重英之矛,七注之甲,鸷鸟举而猛虎怒,杀人如麻,目睫曾不为之一瞬,是何其猛厉孔武也!

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扰,督府檄君捕之。

君提兵不数百,航海索贼,旬日遇焉。

与战海上,败之。

获六十艘,俘八十余人,其自投于水者称是。

贼行海上,数十年无此衄矣。

由有此海所③,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上也。

亦可谓难矣!

予观昔之善为将,而能多取胜者,皆用素治之兵,训练齐而约束明,非徒其志意信而已。

其耳目亦且习于旌旗之色,而挥之使进退不乱;熟于钟鼓之节,而奏之使作止则不惑。

又当有以丰给而厚享之,椎牛击豕,酾酒成池,餍其口腹之所取;欲遂气闲,而思自决于一斗以为效,如马饱于枥,嘶鸣腾踏而欲奋,然后可用。

君所提数百之兵,率召募新集,形貌不相识,宁独训练不夙,约束不豫而已,其于服属之分,犹未明也。

君又穷空,家无余财,所为市牛酒,买粱粟,以恣士之所欲,不能具也。

徒以一身率先士卒,触犯炎风,冲冒巨浪,日或不再食,以与贼格,而竟以取胜。

君诚何术,而得人之易,致效之速如此?

予知之矣。

用未素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

君名大猷,志辅其字,以武举推用为今官。

(选自《遵岩集》,有删改)

【注释】①王慎中,字道思,号遵岩居士,福建晋江人,明代中叶重要的散文家。

②守备,官名;汀,汀州府,今福建长汀;漳,漳州府,今福建漳州。

俞志辅,即俞大奠,福建晋江人,是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

③海所,沿海地区的卫戍机构。

由,自从。

8.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顾意喜色壮,张扬矜奋顾:

回头看,看。

B、目睫曾不为之一瞬曾:

竟然

C、而思自决于一斗以为效效:

效果,成效。

D、日或不再食再:

又,另

9.下列句子中,能体现此次海上平寇“亦可谓难矣”的一项是(3分)

①退然儒生也,望之知其有仁义之容。

②君所提数百之兵,率召募新集,形貌不相识。

③训练不夙,约束不豫。

④其于服属之分,犹未明也。

⑤君又穷空,家无余财。

⑥徒以一身率先士卒,触犯炎风,冲冒巨浪。

⑦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

⑧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⑤⑥⑦   D、⑥⑦⑧

10.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叙的是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一次抗倭并取得大捷的事迹。

与一般的“记”文不同,本文并不重在对事件经过的叙写,而注重于对一场战斗的剖析,经过层层分析之后,作者指出这场“数十年未有之捷”,在于俞大猷能以“义气作之”、“诚心结之”。

B、俞大猷不愧为抗倭名将,卫戍海防,本非其责,但一朝请命,“提兵不数百”,且又都是“召募新集”的士兵,彼此形貌不识,“未素教”,“未厚养”,便能够“成数十年未有之捷”。

作者不禁由衷感叹“亦可谓难矣!

C、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作者巧妙地运用种种对比,成功地塑造了传主的形象。

如平时“退然儒生”,有“仁义之容”,战时如“鸷鸟举而猛虎怒,杀人如麻,目睫曾不为之一瞬”;如战事分析,将古来取胜之将所拥有的取胜条件,同俞大猷的治兵现状相对比;等等不一而足。

D、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写的布局,先总写其为人,再分写其为兵。

这一作法有先声夺人之效,给人以突兀、强烈的声势,并绵延至终篇而不绝。

故通篇下来,笔调宏放,气势磅礴。

第二卷  主观题(共120分)

一、古诗文阅读

11.默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臣之辛苦,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李密《陈情表》)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5)         ,彩彻区明。

(王勃《滕王阁序》)

(6)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

(7)苔痕上阶绿,            。

(刘禹锡《陋室铭》)

(8)子曰:

“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扰,督府檄君捕之。

(3分)

(2)君诚何术,而得人之易,致效之速如此?

(3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定风波

李珣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

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

已得希夷微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注]希夷:

指一种虚寂玄妙的境界。

语出《老子》: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1)第一段中写景只提到了“云水”,请分析这两种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2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14.文学名著简答题。

(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复活》的选段,回答问题。

因此,为了给这次远行做好准备,他(涅赫柳多夫)现在就得到乡下去一趟,把他在那边的事料理妥当才行。

“远行”的目的地是哪儿?

涅赫柳多夫(有的版本也译作“聂赫留朵夫”)为此去了哪里?

决定了什么事?

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复活》的选段,回答问题。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孩子,我想过人的生活。

”就在他迈着很快的步子,连眼皮也不抬,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他脑海里掠过这样一些想法……

“他”是谁?

是什么事促使他“脑海里掠过这样一些想法”?

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我选第(  )题。

15.文化名著阅读(6分)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②孟子曰: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1)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都提到了“善”,但二者强调的侧重点都有不同?

请简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6—18题。

(15分)

李光地故居(节选)

黄艳明

……

①昏昏冥冥间,车转入一条窄窄的小巷,繁华似乎在突然之间全被撇下,嘈杂喧嚣的车马之声顿时静寂下来,一种苍凉的古意在眼前徐徐展开。

一大片红砖黑瓦、檐牙高啄的老房子纵横排开,两竿古旗杆在午后的阳光静寂独立,似乎诉说着往昔非同凡响的荣华与威势。

竟是康雍两朝权倾朝野、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李光地的故居。

两扇沉重古旧的木门被缓缓推开,一个头发斑白的老者——据说是李光地第十一世孙——笑脸盈盈地迎了出来说,文联的同志来了,我要开大门迎接。

这可是隆重的礼遇,自古非权势豪门者不能开此大门,不禁有点受宠若惊了。

郑重地抬高双脚,从高高的门槛中迈过。

三百多年了,脚下的木槛迎来送往,都是显要之人,但也是终究敌不过时间的侵蚀,厚重的木块,油漆剥落,木纹龟裂,一如两扇大门,威仪仍在,肃穆仍在,只是不复昔日光景,只成为一段时光的见证,一段历史的见证。

②层层进去,不知其几进几落矣。

老人浑厚的声音不时响起,以无比自豪的语调向我们讲解故居的历史和官居一品的李光地逸事。

在其侃侃的叙述中,有时不禁产生一种错觉,古与今的界限似乎不那么明朗,古屋其实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曾经出入于此的贤主嘉宾也一如今日纷来攘往的人群,身份与角色固有不同,但一份敬慕之情应是大体一致的。

古人亦曾是今人,今人也会是古人,惟一不变的,或许只有渐渐老去的古屋,一时间不禁颇有庄周梦蝶,不知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的迷惘与惆怅。

③据介绍这里是新衙。

虽说是“新”,但已很老旧了。

房梁和椽子都变得苍黑;梁柱上悬挂的对联,若无讲解,也已辩识不清;脚下地砖开裂,不规则的裂纹如轻细的蛛网,一圈圈一片片缠绕住厚重无言的大地,间隙间青苔横生。

一种老屋特有的阴暗潮湿和挥之不去的霉味将老屋重重包裹,虎老余威在,夕阳斜照下的老屋在繁华与荣光退却后,到底被一双什么样的手将它拖入不可遏阻的渐老的深渊里?

④又经几街几巷的曲折与辗转,来到一处更为破败、愈加苍老的古屋。

一路走来,是被行人的脚步磨得光滑的青石板,在寂寞的午后,泛着白光。

两侧是开裂斜欹的土墙,甬道旁是一条深有二三米的小水沟,用大块大块的椭圆形青石砌起,石缝间杂有一丛丛一簇族生命力顽强的水草,一看也是岁月流经但风华不再的样子。

同行的人中有人说,这条不见经传的小沟也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吧?

心中不禁恍然一惊,是啊,这个地方,随便一脚踩下去的,可能是当朝一品大员或伫足或行吟的青石板;随便一手触碰的,可能是曾聚合于此的鸿儒、秀士苦身焦思、徘徊踟躇的斗室。

这个处在繁华之一隅的古民居,太厚重了,因此虽结庐人境,商户甚多,但喧嚣撞不开被历史重重覆压的沉默,纷扰破不开时光层层叠加的苍古,安静如处子待字闺中,肃穆如岁月亘久静好。

⑤这一处古屋据说是旧衙,四处可见断壁残垣,有的土墙塌了一半,半截石壁和散落的瓦片以及房梁上参差错杂的椽子,都很难让人同这位康、雍时期三赐御匾、位极人臣的“卓然一代之完人”联系在一起。

有一截断石,上有风蚀水漫但依稀可辨的几个大字,据说是康雍时期的所立之碑,可能是帝王墨宝。

毁于文革,至今弃置在甬道之侧。

又听说当日康熙曾有一份圣旨高悬堂屋匾额之上,也在文革中被红卫兵小将们毁掉了。

心中不禁有丝丝悲凉生起,浩劫之下,焉有完卵,山东的孔府——那位无冕圣王的府第,也曾经遭此命运,焉论这座位在僻壤、远在穷乡的老屋呢?

⑥不禁又愤愤地想,若按此时的光景,这宰相府第,纵使不毁于战火或浩劫,又焉能在岁月中保全?

据说,一栋房子如果没有人住,无人打理,会加剧它凋敝破败的速度。

老屋老了,比起那一个个坐在老屋门前晒着太阳的老人更老了。

懂得历史、懂得传说的老人将在不久的将来走了,那老屋呢,没有老人们的打理,是不是会有一天也消失在这片孕育过一位宰相、多位总兵、99位举人的神奇的土地上?

远处是重型机械的轰鸣,热火朝天的工地正预示着一座现代化的乡镇正在崛起,一路走来公路两旁的高大广告牌上都写满了亢奋人心的发展宣言。

只是,远在这发展之外的古屋将何去何从?

多少地方,文化只是经济发展身上的一件华而不实的外衣,文化只是一句为经济服务、喊得响亮却虚有其名的口号。

湖头啊,你会是如此吗?

若不然,何时才能有谁来还原你曾日的风华,让子子孙孙在你的荣光里,汲取血脉传承、文化传承的神髓?

⑦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这一日,行走在湖头的繁华与古旧中,我有一襟沉沉的忧思,绵绵远远,不可断绝……

(选自《铁观音》)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作者以“静寂”“一种苍凉的古意”来书写“我”初临此地,对李光地故居的总体印象。

这一印象,可视为作者对在时光与历史中渐渐老去的故居的特点概括,也为下文状写故居、抒发情感留下张本。

B.本文是一篇采风游记,作者在李光地故居的游踪大致是先观赏“新衙”,再途经“几街几巷的曲折与辗转”,来到“旧衙”观游,行走其间,作者且行且思、且感且叹。

C.行走在李光地故居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对于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故居,作者始终怀着敬慕之情;而对于日渐颓败的故居,又有无限的惋惜、感伤。

D.文章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如②段,古与今的对比;如④段,喧嚣纷扰的众多商户与苍古安静的故居的对比;如⑥段,远在发展之外的古屋与“热火朝天”的新城建设的对比。

E.文章用词浅易明白,语言平淡自然,不事雕琢。

这种语言风格,与故居的情态与神韵很好地交融在一起。

17.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请指出并简析其效果。

(4分)

18.最后一段,作者说: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请结合全文,探析其意蕴。

(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2分)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   (kuàizhì)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

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绕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词。

(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将    改为     。

2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2分)

①中学生要阅读的课外书籍,这可真得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②同学们时间有限,大可不必也不可能全部读完,所以要鉴别,要筛选,还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读书。

③不论时间多么紧张,高考规定的八部名著就要抓紧时间读完。

材料中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予以改正。

(2分)

序号:

    

修改:

                  

五、作文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西装客/黄永玉

猴拾得西服一套,着之遍游林苑,学人之举止,骄其同类,且随处问曰:

“何如?

何如?

风度佳乎?

一老猴曰:

“尔不着人衣,尚是猴子本色,一着人衣,猴亦不似矣!

(摘自《永玉六记·芥茉居杂记》)

上面的材料,你从中获得怎样的感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套作。

 

安溪一中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选C。

A,施,施惠;B,事,止、仅;D,微,如果没有。

2.选B。

A,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连词,表修饰,不译。

B,其,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恐怕。

C,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

D,句末语气助词,疑问语气;句末语气助词,感叹语气。

3.选D。

参看译文,屈解了孔子的本意。

【参考译文】

子贡说:

“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

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马厩被烧掉了。

孔子退朝,问:

“有人受伤吗?

”孔子没有问马的情况。

子贡说:

“管仲不是仁人吧?

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去死,却又辅佐桓公。

”孔子说: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把天下纳入了正轨,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

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4.A。

A,反:

反省,反思。

5.D。

自暴自弃,在文中是指自己不愿居仁心、行正义,而且还说出、做出诋毁礼义的话与行为。

而现代汉语的意思才是指自己甘心落后,不思上进。

【参考译文】

孟子说:

“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诗经》说:

‘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

孟子说:

“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

出言使低毁礼义,叫做自己糟蹋自己。

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

把最安适的住宅空着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啊!

6.A.“马斯洛娃一下子就认出他”误,并没有认出他,只从他的衣着看出他是一个有钱人;“马斯洛娃也因为激愤而昏厥过去”误,而是不动声色。

7.B。

“审理马斯洛娃案件的前两天”误,应是审理马斯洛娃案件的第二天;“由于失主强烈要求,法院只好对孩子时行审判”误,应是失主声称地毯根本没用,但是法院还是按部就班地对孩子进行了审判。

8.B。

A项“顾”,反而,却。

C项“效”,效力,效命。

D项“再”,两次,两顿;“日或不再食”,有时一天不能吃上两顿饭。

9.B。

能体现此次海上平寇“亦可谓难矣”的有②③④⑤⑥。

①句为俞大猷的外貌描写;⑦⑧句为分析平寇大捷的原因,不是体现平寇之难。

10.B。

B项中“一朝请命”有误,文中是说“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扰,督府檄君捕之”,故不是“请命”,而是“接受命令”。

11.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俯察品类之盛(3)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潦水尽而寒潭清(5)云销雨霁(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草色入帘青(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2.

(1)这个时候漳州倭寇声势很大,官吏认为滋扰很大,督府用公文命令您要缉捕他们。

(得分点:

“张甚”,声势很大,气势很嚣张;有司,官吏;扰,滋扰,扰民;檄,用公文命令。

以上各1分)

(2)您实在有什么好的方法吗,不然怎么能这么容易地得到人才,并快速收到效果?

(得分点:

“诚”、“术”、“致效”各1分)

13.

(1)①云舒卷自如,漂浮自由;水随势奔流,不受约束,它们让诗人感受到彻底的自由。

②云霞的舒卷自在、水的清澈浩渺可以展现大自然的美好,让诗人流连、沉醉其中。

(答对一点即可)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山水,忘怀世俗名利,远离官场是非,做一个超凡脱俗的隐士的情怀。

这首词开篇就点明“志在烟霞”,继而表达隐逸五湖、泛舟自适的出尘之想,下阙设想一种不见市朝之人,只以花岛为邻,以鸥鸟为伴的隐士生活,结尾以“荷衣蕙带”的装束表现高洁的品格。

(意思对即可)

14.

(1)目的地是西伯利亚。

涅赫柳多夫回到库兹明斯果耶庄园,决定不再亲自经营土地,而是把它廉价租给农民。

后来他又去了从姑姑们名下继承的庄园(和卡秋莎相识的地方),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送给农民。

(2)“他”是涅赫柳多夫。

他靠彼得堡朋友副检察长谢列宁的帮助,将马斯洛娃由原判苦役改为一般移民流放,因此涅赫柳多夫觉得再也没有任何可以妨碍他们共同生活了,于是萌生了这些想法。

15.

(1)“风”是指君子之德行,“草”是指小人的德行。

说明施政者要发扬君子之风,做好表率,实行善政,以教化百姓。

(2)孔子强调“善”的表率作用,认为君子自身要积极修善、行善,以此为表率,进而教化天下;孟子强调“善”的教育培养的功能,他认为单凭“善”是不能够使人心服的,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