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9580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考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题.docx

《自考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题.docx

自考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题

四、名词解释题目录

1.1.组织

1.2.组织行为学

1.3、行为

1.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因此,组织也可以说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动词的组织)和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名词的组织)的统一。

1.2.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更具体地讲,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

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一些学科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1.3.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本书就是按照狭义的行为来理解的。

人的行为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

可控性,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包括制度、培训。

教育等消除消极行为,诱导和发挥积极行为。

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2.1.信度

2.2.效度

2.3.案例研究法

2.4.心理测验法

2.1.所谓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2.2.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否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2.3.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描述和说明。

一般来说,在这种研究中,研究人员是一个独立的观察员。

他利用组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访问谈话,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收集的资料,以及从组织结构内的各种对话,记录与档案中去搜集有关个人、群体或组织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如实地记录下来,可提供给学生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研究、讨论和分析。

2.4.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测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

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3.1.感觉

3.2.知觉

3.3.社会知觉

3.4.自我知觉

3.5.价值观

3.6.态度

3.7.工作态度

3.8.个性

3.9.气质

3.10.能力

3.11.性格

3.12.组织认同感

3.13.工作参与度

3.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它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3.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比感觉更全面更深刻。

3.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3.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3.5.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

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3.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一般说来,态度由三种因素所构成:

其一,认知,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

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其三,意向,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3.7.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一个人要从事这种工作,而不从事那种工作,与对工作评价的高低有很大关系。

这主要是与工作态度的认知因素相联系的。

对工作的行为倾向,表现为对工作的需要、动机。

自觉性、责任感、积极性、目标导向性等,这主要是与工作态度的情感与意向因素相联系的。

总之,工作态度作为内在的心理动力,引发相应的工作行为。

3.8.所谓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3.9.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就是行为特征。

3.10.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

一般总是用工作绩效来衡量能力的强弱。

3.11.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

动部分。

性格对能力和气质的影响很大,因而使主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成为一个整体。

3.12.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它包括三个部分:

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3.13.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

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工作参与程度决定于工作的特征,它对员工的影响与组织认同感有所不同。

4.1.创造性行为

4.2.群体结构

4.3.弹性的组织结构

4.1.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4.2.所谓群体结构指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群体结构是否合理,人员搭配是否得当,对群体的工作效率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极大。

4.3.所谓弹性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组织结构的框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的。

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是在固定不变的刚性结构中,往往就会受到限制,如果是在组织结构比较灵活的新产品试制车间就允许各种创新活动的尝试,有利于发展新产品,研制新成果。

5.1.事业生涯

5.2.事业生涯设计

5.3.事业生涯开发

5.4.事业生涯管理

5.1.所谓事业生涯,就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5.2,所谓事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5.3.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

教育)活动。

5.4.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事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职工本人与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因此,追求职工个人和组织的计划与目标的协调统一是事业生涯管理的宗旨。

事业生涯管理是当代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前沿性的内容。

6.1.群体

6.2.正式群体

6.3.非正式群体

6.4.角色、角色同一性、角色知觉、角色期待和角色冲突的概念及区别

6.5.心理契约

6.6.凝聚力

6.7.规范

6.1.所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6.2.正式群体是指有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显的群体。

在正式群体中,一个人的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并且指向组织目标的。

6.3.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

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6.4.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人们如果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条件需要他们做出重大改变,他们就能够迅速地变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就是角色知觉。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你的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由你做出行为反应的背景所决定。

而当个体面临多种角色期待时,就可能产生角色冲突。

6.5.心理契约指的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不成文的约定。

雇主和雇员之间也存在这种心理契约。

这种。

动理契约规定了双方的期待,也就是雇主对雇员以及雇员对雇主的期待。

在工作场合,通过心理契约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考察角色期待这个主题。

6.6.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凝聚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效果。

6.7.所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从个体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境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

7.1.群体促进效应

7.2.社会情化效应

7.3.协同效应

7.4.群体压力

7.5.沟通

7.6.群体思维

7.7.群体转移

7.1.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的现象。

换言之群体促进效应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

虽然这种效应不完全是一种群体现象,但在群体情境下却更可能提供群体促进效应发生的条件。

7.2.所谓社会情化效应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7.3.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7.4.所谓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即表现出某种从众行为。

7.5.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感情的交流过程。

7.6.群体思维与群体规范有关。

它是指这样一些情况,在这些情况下,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群体思维是伤害许多群体的一种疾病,它会严重损害群体绩效。

7.7.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8.1.人际关系

8.2.人际反应特征

8.3.合作

8.4.竞争

8.5.威胁

8.1.人际关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血缘、心理等关系。

其中经济生产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人们的经济生产关系对于其他各种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都有重要影响。

作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心理关系,特别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

8.2.人际反应特质指的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自己独特的反应倾向。

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而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分为三类,而每一类需求又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不同的人际反应特质。

8.3.所谓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一般来说,合作有两种形式,多个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每人承担一部分工作,这叫分工;几个人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一项活动,这叫互助。

分工和互助是合作的两种主要形式。

8.4.所谓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心理学家霍曼斯说,竞争是人们为了实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通常,这种活动趋向于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竞争的特点在于,个人在竭力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力图阻止而不是支持别人接近目标。

8.5.威胁。

威胁是对将要做出对对方不利的事情的一种言语表述,是迫使对方答应自己要求或进行合作的一种手段。

9.1.群体互动

9.2、冲突

9.1.所谓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群体互动是以某种群体关系为基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