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绿皮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563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绿皮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7绿皮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7绿皮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7绿皮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7绿皮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绿皮基础知识.docx

《7绿皮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绿皮基础知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绿皮基础知识.docx

7绿皮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序: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教材第1~2页)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

其一,相对的稀缺性(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

其二,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的增长、变化)

其三,本质表现:

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教材第2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三.劳动力市场(教材第2~3页)

(1)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2)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3)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提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4)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这与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材第3~5页)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

经济运行过程中影响互惠交换的主要障碍有三类:

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但是两种研究方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教材第5~7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公式: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定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Es=(△S/S)/(△W/W)

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即Es=0。

供给无弹性,即Es→∞。

供给有无限弹性,

即Es=1。

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供给缺乏弹性

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一级劳动力为男性成年人,二级劳动力为中年妇女)。

二.劳动力需求(教材第7~9页)

劳动力需求的理论是关于生产的理论。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故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

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5类:

需求无弹性,即:

Ed=0;需求有无限弹性,即:

Ed→∞;

单位需求弹性,即:

Ed=1;需求富有弹性,即:

Ed>1;需求缺乏弹性,即:

Ed<1。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P9~11)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教材第11~13页)

(1)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①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这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在理论上所具有的第一个意义。

②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③ 充分就业。

经济社会在均衡时,实现了充分就业。

(3)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教材第13~14页)

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教材第13页)

(1)人口规模。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2)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在劳动超龄组人口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

(3)人口城乡结构。

人口城乡结构及其变动,对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2.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

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3.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教材第14~15页)

(1)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2)均衡价格论只是运用供求理论说明局部均衡价格的形成,而非价值理论。

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3)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二.工资形式(教材第15~17页)

1.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1)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2)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3)生产要素分为4类:

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4)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它受到3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福利支付方式:

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教材第18~20页)

(1)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2)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即

设:

均衡国民收入为Y,消费为C,储蓄为S,投资为I,则有:

Y=C+S=C+I。

二.失业及其类型(教材第20页)

主要有以下失业类型:

1.摩擦性失业

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

其基本特征是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

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2.技术性失业

这类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3.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等。

4.季节性失业

人们的消费习惯、流传久远的习俗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而对劳动力需求的连锁反应所形成的失业,亦属于季节性失业的范畴。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教材第21页)

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四.失业度量和失业影响(教材第21页)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

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周期性失业,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

公式: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

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平均失业持续期相对地短,一般来说,此类失业为正常失业,它反映了经济的动态性;如果在失业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失业持续期的延长,则表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长期失业者。

就业与失业状态如下图所示:

(1)失业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①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②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③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平均失业持续期相对地短,一般来说,此类失业为正常失业,它反映了经济的动态性。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教材第23~27页)

(1)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

(2)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变动税率。

(3)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1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

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4)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5)实行收入政策,可以限制收入差距的过度扩大,有利于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和维持社会的公平。

在这一问题上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

① 最低工资标准。

②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

(2)最低社会保障(Y)。

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

(3)工会。

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3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来调节经济。

财政政策因其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

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经济中存在较高水平的失业率,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免税、退税、降低税率,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等。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是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

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政府就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变动税率。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包括两种类型: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生产能力闲置,失业严重,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等。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政府就要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3)收入政策。

① 收入政策及其作用。

实行收入政策,可以限制收入差距的过度扩大,有利于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和维持社会的公平。

在这一问题上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②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

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它具有方法简单(用一个数值即可表示社会收入差距程度)和可比性强的特点。

所谓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如果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则洛伦茨曲线是一条成45°角的直线。

反之,如果全部收入都归一人,则洛伦茨曲线将构成正方形的底边和右边。

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1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

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③ 收人政策措施。

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收入平等化措施。

 

窗体底端第二章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与原则(教材第28页)

此处为广义的劳动法概念

二.劳动法的原则(教材第28~32页)

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

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显然低于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但是基本原则所覆盖的事实状态远远地大于具体规定。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

(4)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均具有约束力。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教材第29页)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劳动权绝不是仅仅包括工作权一项权利,而是包括与劳动相关的一组权利,劳动权亦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

政府、工会、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

(3)物质帮助权原则。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

指导性、纲领性;特殊性;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

(3)劳动权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4)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5)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

(6)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等。

(7)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就是它的强制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教材第32~36页)

1.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教材第33页)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

(2)劳动法律。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4)劳动规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成为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

(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

(7)正式解释。

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2.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还有的类别

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除上述与我国劳动法律渊源相类似的形式以外,还有以下类别:

(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

(2)劳动(雇用)合同。

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3)集体合同。

(4)习惯法。

(5)法官法或判例法。

要点: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是我国劳动法的首要渊源。

我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

(2)劳动法律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其主要内容分为劳动关系法与劳动标准法。

(3)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四.劳动法的体系(教材第36~39页)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包括: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为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4)职业培训制度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详见教材表2-1。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教材第39~42页)

1.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

其一,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其二,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劳动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后,即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雇主和雇员双方有明确的权利义务。

这种受到国家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的雇主与雇员之间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劳动关系即为劳动法律关系,它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2.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教材第40~41页)

(1)劳动合同关系。

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

其他劳动法律关系的存在与运行是以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为目的。

通常所说的劳动法律关系一般为劳动合同关系。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要点:

(1)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2)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

其一,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其二,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3)通常所说的劳动法律关系一般为劳动合同关系。

(4)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①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②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③ 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④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材第42~44页)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雇主与雇员。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

三.劳动法律事实(教材第44页)

(1)劳动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转移的)。

(2)劳动法律事件例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或其他现象(不转移的)。

 

窗体底端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教材第45~50页)

(1)企业战略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3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

(2)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五种力量:

(教材第47~48页)

① 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

② 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

③ 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

④ 顾客力量的分析。

顾客力量的分析是企业特定经营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企业产品消费群体、顾客购买动机分析等,有时还要分析顾客消费承受能力。

⑤ 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3)经济环境。

(教材第49页)

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政策。

二.企业分析(教材第50~54页)

(1)资源分析必须辨明企业现有的资源状况与竞争对手的资源状况的区别,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对企业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进行分析。

(2)在分析企业能力时,效率和效果是两个主要的标准。

效果是关键性的衡量指标。

(3)SWOT分析法为企业提供了4种可供选择的战略:

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防御型战略(WT)和多种经营型战略(ST)。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析以及竞争优势分析。

企业资源状况分析(教材第50页)

企业资源分析。

资源分析必须辨明企业现有的资源状况与竞争对手的资源状况的区别,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对企业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进行分析。

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竞争环境…

资源优势是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所拥有的或者拟建立的特殊资源,这种资源是竞争对手所没有的,具有稀缺、难以模仿和被替代的特点,并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

企业能力分析的方法(教材第51页)

(1)纵向分析。

(2)横向分析。

(3)财务分析。

 

企业的战略选择(教材第54~60页)

一般竞争战略。

(教材第57页)

竞争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核心内容。

一般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重点战略。

1.低成本战略

2.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力求在本行业建立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品质,从而得到超过一般报酬水平的战略。

(1)实施差异化的途径。

(教材第57页)

① 使用具有独特性能的原材料和其他投入要素。

② 开展技术开发活动。

③ 严格的生产作业活动。

④ 特别的营销活动。

⑤ 扩大经营范围。

(2)差异化战略的制定原则。

(教材第57页)

① 效益原则(即独特性成本)。

② 适当原则。

③ 有效原则。

独特性的重点应放在顾客特别注意的性能、功能和其他方面上,并有显著改善和提高。

3.重点战略(教材第58页)

它不是取得全面的竞争优势,而是某一竞争范围的优势。

重点:

(1)实施差异化的途径。

① 使用具有独特性能的原材料和其他投入要素。

② 开展技术开发活动。

③ 严格的生产作业活动。

④ 特别的营销活动。

⑤ 扩大经营范围。

(2)差异化战略的制定原则。

① 效益原则。

即独特性成本。

② 适当原则。

③ 有效原则。

独特性的重点应放在顾客特别注意的性能、功能和其他方面上,并有显著改善和提高。

(3)企业实施横向发展战略可以通过购买竞争对手的控股权以及整体收购的方式实现。

(4)企业的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和撤退战略。

(5)纵向发展战略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教材第60~62页)

(1)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

(教材第61页)

战略评价标准、实际成效、绩效评价。

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战略目标或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