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结对帮扶 共建美好家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400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结对帮扶 共建美好家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整理结对帮扶 共建美好家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整理结对帮扶 共建美好家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整理结对帮扶 共建美好家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整理结对帮扶 共建美好家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结对帮扶 共建美好家园.docx

《整理结对帮扶 共建美好家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结对帮扶 共建美好家园.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结对帮扶 共建美好家园.docx

整理结对帮扶共建美好家园

H:

\fanwencaijitwo\体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doc结对帮扶共建美好家园

 

以城带乡,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近年来,##区积极响应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关于“结对济困、情暖八闽”活动的倡议,以及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的有关通知精神,从2002年下半年起,组织辖区内各级文明单位与特困家庭开展结对济困活动,在此基础上,促进各级文明单位与乡镇、村共建,全区上下形成了扶贫济困、关爱人生、互助互爱、人人行动的良好风气。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共建机制。

在文明单位中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精神文明建设落实“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发挥文明单位的示范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送温暖,献爱心,建立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区委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民心工作”来实施,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区文明委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具体实施意见,对结对共建活动进行布置和安排。

区文明委还专题召开“城乡结对,共促共荣”工作会议,区委书记、区文明委主任江兴禄作动员讲话,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保证结对共建活动有序开展、有力推进、有效落实。

同时区文明委还建立健全了竞争激励机制,把结对共建工作成效列入文明单位申报、评选的重要依据,引导各级各部门单位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自觉地把自建与共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对结对共建工作成效显著的文明单位给予表彰,2003年5月,我区表彰了20个先进单位。

此外,还通过完善督查机制,及时督促工作不力的单位,确保各项共建项目落到实处。

二、详细调查摸底,签定结对协议。

为了使真正的特困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援助,我们通过街道、社区居委会干部,对辖区内困难家庭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了解,对上报上来的特困户进行一一核实。

我们要求各级文明单位根据自身条件,与1户或1户以上的特困家庭结为济困对子。

各级文明单位要与结对济困家庭极其所在的街道、社区鉴定《结对济困协定书》,明确援助内容、形式和时间,务求实效。

结对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抓出实效。

2002年6月25日,我区文明单位与首批20多户特困家庭签定了帮扶协议。

之后,辖区265个文明单位都参与到扶贫济困行列中来,共与298个特困家庭结为帮扶对子,共为特困家庭捐款67.1万元,捐物906件,解决再就业岗位232个,资助贫困生85名,为许多特困家庭办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而且从精神上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003年,我们把乡镇、村纳入结对帮扶对象,经过协商与协调,选择25个省、市级文明单位与3个乡镇和22个行政村结为共建对子,并向他们颁发了证书。

25个文明单位积极发挥人才、信息、项目、资金等的优势,努力为结对乡镇、村建设出谋划策,帮助农民提高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拓宽发展门路、增加实际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突出工作重点,丰富共建内涵。

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既要推进各级文明单位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增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效,也要推进社区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必须把结对共建活动与“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结合起来,与“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活动结合起来,力求创建一批制度健全、管

理规范、措施完善、服务高效的高质量文明单位,努力建设一批经济发展、文化活跃、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型文明村镇。

根据实际情况,在结对共建活动中,我们要求各级文明单位主要在四个方面予以重点帮扶。

一是扶持弱势群体,帮助困难户解决生活贫困、孩子辍学等问题。

如##电信公司为陈大镇中心小学和陈大中学15名贫困学生解决了学费问题。

##市总工会出资8000元帮助洋溪乡连茂村的困难家庭和学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二是改善发展基础,帮助农村健全完善交通、卫生、饮水、供电、文化、办学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钢集团公司为帮助洋溪乡岩兜村修建村级公路,先期拨款了5万元。

##电业局去年投入106.6万元,从东新六路至洋溪架设了10kv联络线路,为洋口子的开发区建设提供了优质可靠的电源。

##人保公司出资5000元支持徐碧乡廖源村创办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并捐献了大量图书。

三是积极推销产品,为农民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拓宽销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人保公司在廖源村着重扶持5个饲养土鸡“专业户”发展生产,帮助他们寻找市场、打开销路,使该村土鸡饲养增加到2万多只,使相当部分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市技术监督局帮助陈大国林场的“瑞云金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注册商标,制定和发布产品标准、种植规范,使之身价倍增,从原有每公斤3元,涨价到每公斤6.5元,产值翻了一番多。

##烟草公司与陈大镇砂蕉村结对共建,精心指导12户种烟农民,使他们的上等烟比率达69.66%,总收入达15.27万元,户均12727元,极大增强了村民种烟的积极性。

今年,该村种烟的农户增加到26户,种植面积200亩,比去年翻了一番。

四是协助招商引资,把农村的资源优势宣传出去,帮助农村引进发展项目。

如##重机公司与陈大镇大源村瑞云采矿厂签定了每年1000多吨的石灰石供应合同,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往来关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2003年罕见的旱灾,各级文明单位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尽最大努力帮助结对乡镇、村度过难关。

##纺织有限公司捐赠了5万元支持陈大镇大源村抗旱。

##地税局及时为陈大镇棕南村送去了3台潜水和配套设施,##市地税直属分局也为陈大镇碧溪村送去了一台崭新的4.4匹马力的采油抽水、水管和机油。

##市交通局不仅拨出2万元为陈大镇台溪村整修道路,还捐助1万元支持抗旱工作。

##农行腾出1万元给洋溪乡下坑村作为抗旱就灾经费。

众人拾柴火焰高。

各级文明单位的鼎力相助,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抗灾自救的斗志,保持了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

去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2.16亿元,比增2.6%;农民人均收入4249元,比增2.1%。

(作者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行政环境和金融服务水平等。

新形势下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吸引力,必须从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改善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地区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金的流动在“洼地”效应的作用下,将更多地取决于地区的信用环境和融资吸引力,也就是金融生态环境。

如果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好,首先是金融部门对该地区的信用评级就会比较高,就会有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这个区域;其次是在银行信贷资金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外资金转向这个区域投资,融资渠道将会更加畅通。

二是有利于提高本地区资源配置效率。

政府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优化地区资源配置,促进供求平衡。

如果银行都能够自主经营、贷款自主决策、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各级政府都能够做到依法行政,社会诚信环境和诚信制度比较完善,市场竞争充分有效,那么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利润目标引导下,银行和其他投资者会将资金更多地投向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从而使供求关系趋向平衡,地区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三是有利于提高本地区金融竞争力。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目前银行业因不良资产多、经营亏损严重等问题而发展缓慢,要面对即将进入的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优势,根本就不具备竞争力。

加强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金融运行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提高辖区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增强本地区银行业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实现协调发展。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议应考虑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关注宏观政策导向,建立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个地区能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资金,关键取决于两点:

该地区的重点产业发展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可以避免政策风险;产业发展是否充分利用了当地比较优势,具有市场总体竞争力,可以确保投资者收益。

因此在确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注重把握地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为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和其他投资者增加投资创造良好的产业支撑。

二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明晰产权结构、完善治理机制,以利于提高企业在银行信用评级中的等级和获取更多信贷投入。

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于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实现公平竞争,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扩大国内外资金投入空间。

同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有关的会计制度,依法加大信息披露。

三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金融债务。

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资金流向的决定性因素。

司法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特别是在处理企业改

革、破产或履行信贷合约方面,维护好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同时,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推进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企业资信评级市场,努力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四是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体系。

加大对依附于司法、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等部门的中介机构的改革力度,严格行业准入并按市场化原则运作。

在培育发展当地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评估机构等的同时,引进外部先进的中介服务机构,打破评估行业的行政垄断性,增强行业竞争性和行业自律性。

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虚假评估行为,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五是提升银行盈利能力,推动金融产业持续发展。

将银行视作一种产业来发展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间接融资的形势下,银行的盈利水平和融资能力将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有关部门应积极创造政策条件,规范行政服务收费,取消重复设置的收费项目,适度降低抵押、评估收费比例,协助银行化解不良资产包袱,促进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金融产业贡献度和服务能力。

二OO五年七月四日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步工作思路汇报

关于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下步工作思路的汇报济宁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xx年5月20日)各位领导,各位常委:

根据市政协安排,现就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作如下汇报。

一、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努力做好结合文章。

特别是进入20xx年后,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势产业和产品资源,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关于培育壮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并制定了与《意见》相配套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办法》,在全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责任目标体系、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督导推进和考核奖惩体系。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培育发展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为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体制创新、择优择强进行贷款贴息、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支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省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扶持,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647家,比20xx前增加181家,从业人员10.2万人,年销售收入276.6亿元,出口创汇2.46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

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98家,比20xx年前增加110家,年销售收入192.7亿元。

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5000万元以上的58家,过亿元的36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省级7家,国家级2家;农贸市场发展到582处,年经营额150亿元;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带动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二是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围绕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种养产业的培植和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瓜菜、林果、畜禽、水产品、优质专用粮食、油料、甜叶菊、芦笋、中药材以及劳务经济等10大区域性主导产业格局。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纵深发展,主导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逐步发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

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10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为主的10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的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为主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39处;林果业建成了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2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劳务产业形成了以泗水、梁山、汶上为主的30万人劳动力输出基地。

三是扶持发展了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围绕构筑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载体,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把扶持发展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研究会为主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经营的重要举措。

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的意见》,明确了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呈加快发展趋势。

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200多个,其中管理比较规范、运作效果比较好的农村专业协会达到1010个。

四是健全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

近年来,着眼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的有效途径。

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风险金制度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

像兖州的绿源肉鸭公司、嘉隆公司,邹城的呱呱鸭公司,曲阜的圣地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大都采取了合同订单种养、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建立了与农户较为紧密型的

 

利益连接关系。

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的2676元增加到20xx年的3648元,年均增加243元,增长8.1%。

20xx年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收入达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9%。

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并体会到,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必须切实做到:

一是必须坚持规划引导。

制定符合本地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参加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按照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制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并通过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落实下去,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是必须坚持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

引导组织龙头企业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应用,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是必须坚持政策扶持。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效益差,必须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特别是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这是龙头企业发展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四是必须坚持不断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为保证龙头企业获得充足和符合质量标准的批量原料,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必须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接机制,形成松散或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这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为298家,而我省的潍坊、烟台分别有1054家和874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仅36家,而潍坊、烟台过亿元的分别有109家、101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320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76万户,而潍坊、烟台产业化生产基地分别达到953万亩、520万亩,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分别达到147万户、201万户。

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除了太阳纸业、绿源公司、菱花和雪花等企业规模较大之外,总体上看规模小,水平低,带动力差。

象临沂的金罗、烟台的龙大、潍坊的得利斯、寿光蔬菜集团等规模大、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很少。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从横向看,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的需求;从纵向看,绝大多数龙头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工增值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比较弱。

在全市298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粮棉油加工型企业132家,占43.6%,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禽、肉、渔、果、菜精深加工企业少,带动力不强。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档次低、水平差,市场竞争力弱。

我市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和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品牌和质量意识不强,企业产品注册商标和取得认证的产品为数不多,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

我市的龙头企业,虽然也有一些品牌,但知名度高的少。

另外,在产品质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出口。

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额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在1/42左右。

而我省的潍坊和烟台分别达到8.7亿美元和11.5亿美元。

全市298家龙头企业中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标准的仅9家,占全省188家的4.8%,而潍坊、烟台分别有30和29家;国家级的仅有菱花味精集团和兖州绿源公司2家,潍坊、烟台分别有6家、5家。

四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与农户关系不紧密。

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民的关系松散,不同程度地存在产销脱节,没有真正结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合同农业、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仅在种植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少数产品中实行,且时常发生违约行为,在其它产业产品中刚开始破题,覆盖应用的范围和数量少。

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五是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缓慢,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而且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的松散型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产品行业协会较少,现有的行业协会大都带有一些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三、下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明确要求。

今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新阶段、新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和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

按照“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支持和保障,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把握“三个结合”、加快“五个创新”、实现“六个突破”。

一个目标”就是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通过三年左右努力,力争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大发展、大突破、大提高,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以上,争取有更多的企业进入省级、国家级行列,5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销售额有较大幅度增加,70%以上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两个重点”就是突出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铺天盖地”扩总量,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顶天立地”上规模,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主要靠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三个结合”一是宏观调控引导与微观放开搞活相结合,逐步建立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点上局部突破与面上整体推进相结合,抓好骨干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重点龙头企业和成长型新建龙头企业发展和局部突破的同时,及时总结推广点上经验和模式,推动面上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三是长远规划与当前工作相结合,着眼长远搞好规划布局,立足当前抓好扶持政策措施落实。

“五个创新”即围绕增强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扶持保障制度创新;围绕提升龙头企业产品质量、档次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围绕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化经营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加快营销方式创新;围绕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创新。

“六个突破”就是按照谋划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工作中努力实现“六个突破”: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上实现突破。

围绕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对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带动能力,加快膨胀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按照一手抓量的扩张,一手抓质的提高的要求,“铺天盖地”扩总量,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顶天立地”上规模,不断提升龙头企业档次水平,尽快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要通过扩大开放引进、抢抓项目新上、发展民营经济培植等多种形式发展一批“大高外”龙头项目;通过改制重组、高新技术嫁接改造壮大规模培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对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做好工作,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加快融资;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型企业,要加大帮扶力度,组织工作组,研究发展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加强与国内跨国集团的联合与合作,迅速膨胀规模,打造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超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力争今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40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

对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要搞好引导和扶持,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建立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投资保障机制上实现突破。

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必须尽快构建起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

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

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投入。

市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选择扶持100家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对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出口创汇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际,择优选择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各级要加大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