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296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docx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docx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CONTENTS

总序/004

第一辑我的课堂教学观/008

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010

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015

思想创新与语文教育/027

共享:

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0310

对话:

平等中的引导/040

阅读教学的解释学思考/056

我的语文素质教育观/0710

 

第二辑读出教学本质/078

你凭什么要我“必读”/080

话说“借班上课”/082

作文呼唤真善美/085

“华丽”与“朴实”/089

读到“自己”,读出“问题”/096

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101

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105

第三辑分享教育智慧/114

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

/116

语文教学可否多元化/122

教育写作:

形式与内容的双重觉醒/127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灵气/135

漫谈语文教学的课堂民主/140

教材是“例子”吗?

/149

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154

青年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自己培养自己/161

第四辑真实的课堂教学实录/170

请学生吃“面”/172

我的导学稿/175

无法预约的精彩/184

真情浓墨写童心/1910

“风雨中的树叶”:

从祥子到老舍/2090

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217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237

总序文学与教育齐飞

李镇西

那天和女儿聊天,我说:

“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我便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

”的确如此,现在的我既是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中学语文教师,呵呵,感觉真不错。

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

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十五年前,我曾应某语文教学杂志之邀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

其中有这样的话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

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

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

1982年2月我已经分配到了中学,心里却还惦记着如何把我“创作”的一篇反映实习生活的“中篇小说”变成铅字,以期引起哪位“文坛伯乐”的注目,然后把我这颗“文学新星”调到文联或作协。

但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校园生活,使我身不由己地融进了学生之中,并真诚地爱上了他们。

我当然仍有点不甘心放弃“文学梦”,但是,对学生的钟爱不能容忍我因对“文学”的追求而对每一堂课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敷衍塞责!

更何况,在学生的身上我渐渐发现教育其实有着不亚于文学的魅力!

我应该也可以把“文学”与“教育”融为一体。

是的,“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

现在,我从教快三十年了,我对此依然深信不疑,而且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岂止是“不亚于”,文学与教育简直就是相通的

文学如教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一般的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惊心动魄,散文一般的从容优雅教育均拥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我还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作家与教师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并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响无数的读者,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将每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在每个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或一篇厚重的小说。

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

“浓妆淡抹总相宜”“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有源头活水来”“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文学的表达,也是教育的境界。

2010年2月我在新加坡讲学,新加坡同行问我:

“为什么您的教育经历中有那么多的感人故事?

”我说:

“任何一个教师,只要他用心做教育,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充满许多传奇!

”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

教育的悬念由此埋伏,这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某种乐趣。

我们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并将一个个小事件小细节小感悟等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这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创作教育故事和生命传奇。

这是文学的韵味,也是教育的魅力!

我的许多著作,比如《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等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这是文学呢,还是教育?

有些东西真的是说不清楚。

当我梦寐以求想当“浩然”(我少年时代唯一存在的作家,当时中国很多作家都被打倒了)时,命运让我当了教师。

当我放弃当作家的念头,专心致志地上课带班时,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活却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我写下一首首献给可爱孩子们的抒情诗,写下一篇篇表达我火热情怀的散文,甚至出版了一本本记录我教育故事的著作:

不仅仅是我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走进心灵》《风中芦苇在思索》《怦然心动》《心灵写诗》等三十多本引起同行共鸣的著作,还包括没有正式出版但真实记录我和学生共同生活和青春风采的《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这些作品对我和我的学生而言,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

它们既是教育的,也是文学的。

更何况,无论是作家还是教师,共同的身份为“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叫“使命”,共同的理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让文学与教育携手共进,越来越成为我坚定的信念。

于是,近三十年来,我左手文学,右手教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就这样,理想共初衷一色,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为伴,生命携使命同行。

我把一部部撼人心魄的文学作品连同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类英雄精神巨人铸进孩子们的心灵,用文学的激情点亮教育的理想,照亮孩子们未来的公民人生;同时,我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校园故事,让文学丰盈我的教育岁月,更让我微弱而执著的声音通过文学汇入改革时代的轰鸣潮声。

这一套《李镇西文集》算是我教育生活的文学见证,也是我文学表达的教育结晶。

作为教育著述,也许它们谈不上“深刻”,但在我心里,每一句话都如文学般纯真而洁净;作为文学作品,也许它们算不上“优美”,但在我眼里,每一个字都如教育般严肃而神圣。

总之,无论是把这套著作看做“教育”还是“文学”,其中的每一页都写着两个字:

真诚。

巴金说:

“把心掏出来。

”我当然不敢和巴金相提并论,但我也的确是把心给了亲爱的读者。

我愿意重复我以前写过的两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这就是我的生活!

2011年2月17日

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

1984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我迷上了魏书生。

那时魏书生还远远不是名人,但《语文教学通讯》一篇介绍他的小文章,就足以成为我“画瓢”的“葫芦”。

于是,我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尽可能“逼真”地向他看齐:

“课堂教学六步法”、画“知识树”、控制“三闲”不能说这些方法一点效果都没有,但从总体上看,我并没有取得魏书生老师那么辉煌的成绩。

当时我很苦恼,却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后来,随着教育实践的积累和教育思考的深入,我才渐渐认识到: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

是的,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

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等因素,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老也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许多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难以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

我这样说,当然不是反对向优秀教师学习,而是想说,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

因此,我非常赞同程翔老师的观点:

“我们必须以自身为基础来吸取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

我们学习于漪老师,并非把自己变成于漪老师;我们学习魏书生老师,也并非把自己变成魏书生老师。

其实,即使你想变成于漪、魏书生也是不可能的。

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高峰,别人是不可企及的;你只能重新创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峰。

这个高峰就是结合的产物。

”(《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1期)

如果要比较“学术”地解释什么是“个性”,我想在众说纷纭的答案中选取这样一种比较通俗的解释:

“狭义的个性通常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

”(《教育大词典》)事实上,这个解释并没有完全揭示我们平常使用这个词时约定俗成的含义。

平时我们说的“个性”,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在天赋、能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或潜在的独特性甚至独一无二性。

关于个性的重要性,我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顾明远先生说过这样的话:

“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

”虽然这话当时就引起了争议,但我想至少个性与创造性是直接相关的,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性欲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因此,让教育充满个性,这应该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所谓“让教育充满个性”,对学生而言,是指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潜能与价值,反对一切非人性的教育措施,培养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生物地、社会地、认识地、情感地、道德地及美感地全面成长,成为健全的社会公民;对教育者而言,则要求我们具备科学与民主的教育思想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方式、方法与手段。

特别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个性教育”,不仅仅是指“因材施教”之类的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同时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语文教育,本来应该是最具个性的教育。

因为第一,语文教育所借助的载体文章是人类精神的结晶,通过任何一篇我们所感受到的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第二,感受这些精神宇宙的心灵,就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第三,担任“心灵导航”的语文教师,对语文内容的感受、领悟、解读等等,也深深打上了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

因此,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理所当然的,而没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倒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现在的语文恰恰成了最公式化的学科:

以前的教学程序是告诉学生“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等等,现在的教学技巧是教会学生选择A、B、C、D。

这当然不能一味指责教师“素质低”在教材统一、教参统一、备课统一、练习统一、考试统一的背景下,教师本身的个性空间都受到严重的挤压,谈何发展学生的个性?

只有个性才能发展个性,没有教师的个性便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这几乎是不需要论证的真理。

然而目前,语文教育特点对教师个性的呼唤与语文教学现状对教师个性的压抑却形成尖锐的矛盾。

怎么办呢?

无非是在两个方面双管齐下:

一方面是寄希望于整个国家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为语文教学开拓越来越广阔的个性天地;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与应试教育的“周旋”(“周旋”就包括了应对与超越)中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

对于前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些希望;对于后者,当然很难,但只要努力,也绝非达不到。

就如前面提到的魏书生老师,不就是在应试教育的荆棘丛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个性的路子吗?

语文教育的个性,当然是通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乃至教学技巧体现出来,但从根本上说,教学个性绝不仅仅指某一项教学技艺的别出心裁,而是指一位教师整个的教学风格:

同是老一辈的特级教师,于漪和宁鸿彬的风格不一样;同样是年轻的特级教师,程红兵和黄厚江的风格不一样;同样是上海的老一辈特级教师,陈钟梁和钱梦龙的风格不一样;同样崛起于山东的年轻特级教师,程翔和韩军的风格不一样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教师完全应该有一千种风格。

这富有个性的风格的形成,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实践积累,比如博览群书,比如善于采名家之长,等等。

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善于思考,要有思想。

风格的背后是思想。

一提起真正的大家名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们哪一堂课,而是他们所提出的教育(教学)思想或观点于漪的“人文教育观”,钱梦龙的“主体?

主导?

主线”,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魏书生的“民主加科学”,程红兵的“语文人格教育”也许他们的这些思想观点至今仍有争议,但这不妨碍我把他们的个性首先看成是思想的个性。

思想源于思考。

同样是教了10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10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重复走过的路。

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

我始终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

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让思考的火炬照亮我们实践的每一个环节:

备课的时候,能不能先抛开教参用自己的心灵直接与作者对话?

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能不能在讲清楚“考试重点”之后,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文教学,能不能在作文的命题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高考作文动态,也多琢磨学生的写作心理?

面对无法避开的题海,能不能动一番脑筋进行筛选和提炼?

每上完一堂课,能不能通过写教学手记对其得失进行一下反思?

面对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在关注他们表面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更研究一下他们的心灵?

此外,我们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能不能关注一下语文界、教育界、整个社会乃至天下的风云变幻?

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能不能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

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能不能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

我现在仍然学习魏书生,当然,同时还学老一辈的于漪、钱梦龙,学同龄人程红兵、高万祥,学比我年轻的许多后起之秀,但我不会再把他们的具体做法当成“葫芦”来“画瓢”了,而是通过他们的教学方法而感受他们的灵魂,从他们的思想中采汲取料滋润我的思想,以形成我的教育个性。

因为我越来越感觉到:

教育个性当然不仅仅体现于思想,但没有思想绝对就没有个性。

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

我一向不赞同给教育贴标签,包括给课堂贴标签。

但是,为了表述方便简洁,这里把体现民主教育理念的课堂,临时称作“民主课堂”。

我知道,“民主”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民主”的概念甚至已经泛滥成灾,而且“民主”这个词的含义太丰富也太模糊了。

所以,要谈论这个话题,首先要明确,我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民主”这个概念的。

说到“民主”,我们都知道这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或者说政府形式),民主的核心程序是通过人民的选举(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领导人;同时,人民能够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参与国家的决策。

而这正是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的根本对立之处。

但“民主”的含义,显然还不止于此。

从不同的角度,人们还可以对民主内涵有多种理解。

比如,民主又是一种机制,这意味着权力的互相制约;民主又是一种原则,所谓“少数服从多数”;另外,民主还被理解为一种工作作风,其表现是“让群众说话”“广泛听取不同意见”,等等。

更重要的是,民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认为,这是对民主更为深刻的理解。

将民主看做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即认为民主不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这种内在的修养体现于日常生活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

相信人性的潜能;相信每个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家庭背景、经济水平,其天性中都蕴含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相信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是能够和睦相处,能够真诚合作的。

我越来越确信,民主的实质是对人的尊重。

对此,阿克顿说得非常简明:

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利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见阿克顿《自由与权力》第373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爱因斯坦如是说: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

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

”(见《爱因斯坦语录》第119页,杭州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这里,爱因斯坦将民主与平等联系在了一起。

民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民主的生活方式,还意味着“尊重”与“遵守”:

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并彼此尊重;对经由大多数人认同的制度、规则、纪律的遵守,对公共秩序和公共规则的遵守。

尊重,是指对精神而言,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思想自由、精神个性、参与欲望、创造能力等等。

遵守,是指对行为而言,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团队,规则是和谐有序的保证,某些时候克服个人的欲望而服从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正体现了民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自我中心,不是民主。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和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民主的政治制度需要社会土壤,这“土壤”便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同样,民主的生活方式需要制度保障,这个保障制度便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民主的政治制度与民主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政治体制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所谓“有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

没有民主的道德基础,所谓民主制度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

我所说的包括“民主课堂”在内的“民主教育”,是在生活方式这个意义上使用“民主”这个概念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民主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民主生活方式的公民。

但是,这里的所谓“培养具有民主生活方式的公民”绝不能仅仅是一句动听且鼓舞人心的口号,而必须落实于教育行动。

换句话说,民主教育的理念必须要有明确的载体。

这个载体,可以是学校的各种德育途径和形式,但我更看重课堂教学。

不是说德育途径不重要,而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

师生在学校度过的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如果离开了这个主阵地,单纯通过主题班会等德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民主品质和民主能力的培养,是难以奏效的。

说到课堂,我还想谈谈对课堂功能的理解。

过去我们很多人往往把课堂功能仅仅理解为传授知识,后来又增加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这样的理解始终没有把课堂和学生的精神成长相联系。

我认为,课堂教学既应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应该将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注入孩子们需要滋养的心灵:

善良、正义、忠诚、气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宽容、人权、公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注入”绝不是脱离教学内容进行生拉活扯的强加或牵强附会的联系,而应该自然而然地融汇在教学过程中。

那么,我所说的“民主课堂”应该“自然而然地融汇”哪些民主精神呢?

1.充满爱心

我始终认为,在民主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

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因此,所谓“充满爱心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人的教育,就是充满人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的教育。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民主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定是以人为本的信奉者和实践者。

他有温馨的爱心和晶莹的童心。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充满爱心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优生”都投以关注与尊重的目光,同时教师以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让孩子之间也彼此尊重与善待。

充满爱心的民主教育,就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2.尊重个性

这里的“个性”,与“共性”相对,指的是一个人在天赋、智慧、能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或潜在的独特性,甚至是独一无二性。

当然,个性本身在价值上是中性的,因此“尊重”在这里不是迁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个性予以因势利导,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等等方面,都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还意味着不用升学与否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而是尊重不同个性学生未来的不同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尊重个性的民主教育,特别体现于对待长期以来被传统教育忽视或冷落的“后进生”的态度上。

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

如果我们的课堂只着眼于“尖子生”,而冷落甚至无视那些所谓“差生”,如此“教育”没有半点民主可言!

相反,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师,会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

由于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家庭教养、个性特征等等因素的差异,学生发展很难绝对均衡同步,往往总有部分学生暂时滞后或掉队。

具有民主情怀的教师,就应该通过教学设计,让他们找到能够体现自己个性尊严的角色,并自由舒展其澄明自然的心灵空间。

在民主教育的课堂上,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3.追求自由

民主教育首先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这种自由精神尤其应该体现于对学生心灵自由的尊重。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教师应拥有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并以此去感染学生。

我们实在无法设想:

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参、迷信高考题的教师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帮助学生破除迷信。

这里所说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

我们应该明确告诉学生:

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圣人;老师也好,名家也好,权威也好,都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我们所学的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也不可能绝对完美无瑕;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应该的,但这些意见只能供我们独立思考时参考,而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对某篇文章的看法,我们只能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不能盲目从众,绝不能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驰骋其思想骏马:

面对教材,面对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

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

自由精神当然不是民主教育所独有的内核,而且也不是民主教育的全部内容,但是没有自由精神的民主教育,便不是真正的民主教育。

4.体现平等

民主教育要求每一位教育者重新审视师生关系。

教师的职责无疑是“传道授业解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