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平谷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docx
《十二五平谷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平谷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五平谷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
平谷区“十二五”期间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
二〇一一年一月
附表:
平谷区“十二五”期间“三农”重点项目和工程汇总表
前言
“十一•五”发展,为平谷区农业实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平谷区人民应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紧紧围绕“生态绿谷”、“京津商谷”、“绿能新谷”、“中国乐谷”的历史任务,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端市场需求为驱动力,以世界城市和平谷新城建设为契机,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做好“十二•五”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谋篇布局,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创造平谷区农业发展又一个辉煌五年。
一、“十一·五”回顾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进程
1.农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都市型现代农业一些特征已经初步呈现。
据测算,平谷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指数为74.93,在全市13个区县中排在第2位,处于都市型现代农业进程的初步实现阶段的后期。
这表明,平谷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些特征已经初步呈现。
“十一·五”期间,平谷区农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8.5亿元,年均增长10.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下降。
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农业已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多功能演进,籽种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创意农业、高端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具有都市型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发展形态初现端倪。
平谷区农业已经从传统农业迈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高端产业”的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2.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得到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
“十一·五”以来,平谷区发挥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形成“一主多特”果品、优质精细蔬菜、绿色畜禽养殖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了花卉、食用菌、蜜蜂养殖等新兴特色产业,为首都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
平谷区还依据地貌特点和产业自身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廊带经济”,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沿山区发展带、浅山区发展带重点布局果品产业、休闲农业,建高速路沿线腹地蔬菜生产带,发展了多种专业生产区和各类专业乡镇、专业村、户,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增强产业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3.农业生产条件日斟完善,综合生产能力有不断提高。
平谷区以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通过实施水源、供水管网、排水、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地力培肥和生态绿化工程,全面提升农业设施水平。
截至2009年底,全区各类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面积的96.5%,占种植面积的79.2%。
作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新建示范县,平谷区完成了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对化验设备进行了改造和更新,建立健全全区土壤肥料信息系统专业版和网络版,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
4.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得到加强,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所提升。
平谷区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推动、标准化基地联动”,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个提升产业化水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以峪口禽业、华裕食品、千喜鹤、老才臣、乐天华邦、超大、泰华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行业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目前,全区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6家,72%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
企业共有职工近万人,占全区工业职工人数的10%左右。
峪口禽业和老才臣已纳入市农委重点支持上市企业计划。
在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下,平谷区各类专业协会或组织和标准化基地也有了长足进步。
目前,全区已建成无公害基地15个,总面积1193亩。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有待提升。
诊断结果表明,平谷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较弱,处于初级阶段的前期。
从平谷区应急水源地、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来说,本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还面临着耕地资源稀少、农业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农业废弃物资源的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和材料化等再利用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并扩大规模。
2.农业社会服务水平仍需增强。
近年来,平谷区虽在豌豆、生猪、蛋鸡、蔬菜等籽种产业、农产品物流业、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发展上取得一定成绩,但发展规模和整体实力还不高,籽种产业在全区仅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休闲旅游等服务产业尚欠发达。
3.农业科技水平需要稳步提升。
进程测算结果显示,本区农业科技研发投资强度偏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前和产后技术短缺、科技农业展示度不够、农业生产装备和管理技术不高,农业科研和科技示范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经济向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
4.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由于部分乡镇、街道缺少专职农产品安全监管员,导致辖区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缺乏缺位。
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标识管理制度缺失、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普及推广难度大。
部分标准化基地“三品”认证基地,安全生产的具体措施落实不够。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1.建设世界城市,发展高端农业。
北京进入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全面推进世界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国家农业科技城”建设也将全面启动,首都“三农”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发展高端农业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农业的基本要求。
平谷区农业应站在世界城市建设的高度,凭借本区大桃为核心的特色农业资源,不断扩大农业的开放性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精品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创汇农业、会展农业,力争将平谷农业打造成为世界城市里的特色产业。
2.依托平谷新城和首都消费大市场。
2007年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平谷新城规划(2005-2020)》。
到2020年,平谷区全部或部分纳入新城的乡镇有4个,新城规划区人口将达到28.8万人,是平谷农业发展的巨大消费群体。
同时,平谷依托首都经济圈,随着城市居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食用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生态”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平谷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生态农业;平谷区农村也将成为城市居民生态休闲绿谷、精细果蔬、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3.各级政府重视,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大。
目前,从国家到北京市,到平谷区各级政府关于农业、农村与农民的政策,均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在多层级的有利政策所营造的环境下,平谷区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第一,市区农委对农民致富增收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大力支持设施农业,对农户建设温室和大棚给予以资金奖励和技术培训支持。
第二,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田间道路为重点,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加快林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速度。
4.国际化山区沟域经济开发,促进产业融合。
平谷山区具有丰富的农、林、矿产资源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是旅游产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009年市委提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沟域经济发展”,并到平谷区展开专题调研。
强调要依托浅山区良好的生态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沟域经济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为落实北京市委和2010年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平谷区各级政府先期投入1200万元资金进行沟域经济建设,并对“十八弯”沟域规划进行招标,拟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山区沟域经济。
通过“资金聚焦、政策集成、节点打造”,将为平谷山区沟域挖掘农业多功能潜力,发展具有显著现代农业特点的融合性产业带来新机遇。
5.陆港口岸建设,带动农产品出口贸易。
国际上进出口货物运输总量的80%~90%都是通过海洋运输实现,陆港口岸建设对推动区域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平谷马坊地区正在建设功能全面的陆港口岸,该陆港采用批量转关的通关模式,将经天津港、目的地为北京的进口集装箱转至平谷验放,大幅提高了京津两地转关货物的通关效率,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同时促进了天津港口功能向内陆经济腹地的扩大和延伸,能有效辐射华北、西北区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陆港口岸建设,将会极大促进平谷的农产品物流、休闲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的出口创汇和农业增收目标。
6.国际乡村旅游战略带来商机。
为提升了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日前,北京市旅游局提出了与世界城市相适应的国际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市政府鼓励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八大特色业态,不断提高休闲旅游标准化服务水平,突出特色与新鲜感,突出文化创意。
这将极大促进平谷区休闲农业旅游改变产品单一、低水平重复建设、特色不突出的现状,为解决农业人口老龄化和农业内部增收难等问题带来机遇。
三、产业定位、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产业定位
农业为平谷区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地位。
平谷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立足于京津两大都市,对接城市功能转移,为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建设提供高端的形态服务,是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和体验基地、都市安全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都市农产品加工基地、首都高端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首都农副产品物流贸易基地。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中央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全面落实“优化产业,提升生态、强化服务”的发展理念,大幅提升农业的“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绿色附加值、服务附加值”,推动平谷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升级。
1.优化生产。
按照“稳果粮、增菜花、优化畜牧”思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生产方式,“优化品种、优化结构、优化布局、优化质量”,增强特色、高端、优质农产品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文化附加值。
2.提升生态。
按照“生态立区”思路,遵照循环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多渠道、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环境绿化美化”工作,营造优美的田园景观,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类的安全农产品,提高绿色附加值;与此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确保环境洁净。
3.强化服务。
按照“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的思路,加快建设“农民组织保障有力、服务覆盖全程、生产高端高效、增收持续稳定”的具有首都特色的农业服务体系。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的原则。
农业不仅是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构建和谐城乡绿色空间的主要景观之一。
平谷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深入贯彻“生态保经济,经济促生态”的理念,不断提升农业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与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导向,特色发展的原则。
瞄准世界、国内外大城市、首都及平谷新城高端消费市场,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等;同时,要立足本区域特色资源,选择和确定本区农业的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3.坚持服务创新,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则。
在抓现代农业生产力建设同时,更要重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不断增加农业科技、人力资本等“软性投入”,创新管理方法、生产组织方式、服务手段和模式,促进从农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服务创新驱动型的转变,用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4.坚持要素聚集,融合发展的原则。
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通过聚焦资金、政策、人才等要素,形成促进产业发展合力。
要通过合理布局,实现优势产业聚集发展,并不断将现代元素融入到农业生产,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一二三产有机融合,打造高端化、精品化和特色化的农业产业形态。
5.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乡统筹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二五”将是城乡一体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服从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和思路,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互融合、山区与平原的互动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发展。
四、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
(一)建设目标
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建设与区域功能和世界城市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现代农业。
建设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高端、高效、低耗为主要特征,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服务完备、装备现代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十二·五”期末,平谷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将实现“六优”基本特征,即结构优化、产品优等、主体优质、生态优良、景观优美和文化优秀。
平谷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六优”特征
结构优化。
一二三产不断融合和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农业整体功能强大;城乡关系和谐;山区平原优势互补,产业形态多样。
产品优等。
农业生产和管理方法科学,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上乘,安全、绿色、无公害产品生产有保障。
主体优质。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除高素质新型农民外,还有更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技术能手等组织和能人。
生态优良。
资源低耗、高效、集约,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城市和乡村环境优美,平谷生态屏障作用更加显著。
景观优美。
优美的田园城市和乡村风光,是首都的生态休闲绿谷,北京休闲农业旅游中心之一。
文化优秀。
以桃文化为代表,各类节庆、主题文化活动及其活跃、农业发展软实力增强。
(二)具体指标
1.农业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到2015年,平谷区农业产值达到35.3亿元,年增长率5.0%;休闲农业年收入与农业产值比值0.17:
1;畜牧总产值达到15.8亿元,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达到0.8:
1;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普及率达到6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233元,年增长率9.0%。
2.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果树面积稳定在42万亩,果品产量达到4亿公斤。
其中:
大桃面积达到23万亩,产量达到3亿公斤,果品精品率达到80%。
菜田最低保有量5.1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4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30%。
花卉面积0.8万亩。
生猪存栏达到30万头,商品羊存栏稳定在8.7万只,肉牛存栏2.5万头,鲜蛋产量7.5万吨,蜜蜂4万群,水产品产量达到15851吨。
3.生活、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全区森林面积达9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2%,林木覆盖率达到68%,农田林网覆盖率力争达到90%以上,灌溉水质合格率力争达到100%。
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实现无害化。
表1平谷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主要指标汇总表
项目
单位
2009年
2015年
规划
年均递增
(%)
农林牧渔总产值
亿元
26.4
35.3
5
畜牧业产值
亿元
9.1
15.8
9.6
休闲农业收入
亿元
2.8
7.7
18.4
休闲农业收入与农业产值比值
0.106:
1
0.17:
1
--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亿元
15.0
54.0
23.8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
0.57:
1
0.8:
1
--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普及率
%
36%
60%
8.9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
万元
10872
18233
9.00%
果树面积
万亩
40.8
42
0.5
蔬菜面积
万亩
5.5
8
6.4
生猪存栏
万头
22
30
5.3
羊存栏
万只
8.7
8.7
0
肉牛存栏
万头
1
2.5
15.4
鲜蛋产量
万吨
2.4
7.5
20.9
水产品产量
吨
1.4
1.6
2.3
林木覆盖率
%
66.1
68.0
0.47
(三)总体布局
“十二·五”期间,平谷区应本着“点、线、面”相结合方式,着力打造“两区两带多基地”农业高端产业发展格局。
——两区:
在平原地区发展蔬菜产业和籽种产业等聚集区(包括马坊、东高村、马昌营、夏各庄等)和在北部山区打造特色果品种植区,保障首都市场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
——两带:
两个倒“U”型产业带,一个大“U”型产业带(西起马坊镇、北上经过马昌营镇、峪口镇、刘家店镇、大华山镇、镇罗营镇,沿黄关路南下至黄松峪乡、金海湖镇、夏各庄镇),一个小“U”型产业带(南起东高村镇、沿崔杏路北上至大兴庄、王辛庄镇、熊儿寨乡,沿熊南路南下至南独乐河镇,山东庄镇),重点发展绿色果品、蔬菜、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不断推进各产业有机融合,提高农业服务价值。
——多基地:
按照农业现代化要求,高标准建设多个绿色果品生产基地、设施农业基地、水产养殖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等。
五、建设内容
(一)建设思路
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农业要实现现代化”、打造京东“四谷”的战略目标,依托平谷资源条件和大农业产业特点,全面实施以大桃产业现代化引领全区农业现代化,以循环经济推动农业发展转型,以沟域经济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战略,通过一批大项目带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全面升级。
(二)产业建设
1.果品产业
全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继续坚持“一主多特”的产业发展方向,稳定以大桃为主的果品生产面积,按照“引品种调结构、建中心强科技、以文化树品牌”的建设构想,全面提升果品产业科技附加值和文化附加值,打造生产功能与休闲功能融合的首都都市型现代果业强区。
“十二•五”期间,平谷区果品产业将围绕三条主要干线,全面建设首都的“绿色果品走廊”。
一条是自峪口镇西樊各庄,沿昌金路经峪口镇、王辛庄镇、山东庄镇、独乐河镇北部、金海湖镇,环金海湖,从南山脚下再入独乐河镇南部,经夏各庄镇、东高村镇、马坊镇、马昌营镇,形成一个完整的多树种果树环带,环带全长80公里;一条是自王辛庄镇,经熊儿寨乡,过四座楼,至独乐河镇北寨村,形成一个小倒U形多树种果树环带,环带全长30公里。
还有自峪口,经刘家店镇、大华山镇、镇罗营镇,至黄松峪乡,形成一个大倒U形多树种果树环带,环带全长50公里。
第一,做大做强优势果品产业。
以优新品种为基础,以提高品质为核心,以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为手段,以无毒、安全为保障,做强以桃为重点,优质、生态、安全平谷果品品牌,提高平谷区果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重点内容:
①大力推广果品优良品种,建立和完善优质水蜜桃系列品种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油桃生产基地3万亩,优质蟠桃基地1万亩,打造全国水蜜桃大区、油桃大区、蟠桃大区;②狠抓大桃增甜提质工程,大幅度提高大桃含糖量和风味,狠抓以水蜜桃为重点的品种换优,增施发酵腐熟有机肥,应用加博文、三安生物肥,实施郁闭桃园隔株间伐、桃树倒拉枝、高培垄覆盖黑地膜等大桃增甜关键技术,同时,继续开展甜桃乡镇评比、甜桃村评比、甜桃园擂台赛活动,提高广大果农增甜意识;③推广果树矮化栽培、土壤改良、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简化修剪、绿色控害等关键技术,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大桃、苹果、梨、板栗、核桃等大宗果品优质果率;④优化区域布局,坚持规模化、良种化、区域化的原则,发展一批品种优良、技术集约、管理先进的标准化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区标准果园建设。
第二,成立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中心。
本着建设“一主多特”生态型特色精品果业发展思路,搞好特色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加大品种引进力度,支持科研推广单位、良种繁育场进行新品种培育,适时适量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及无毒种苗,扩大资源储备,搞好筛选和示范推广,建设平谷区“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中心”。
完善果业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依托现有品种园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引进国内外优新品种进行储备、试验与示范,建立一批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并充分发挥基地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展示功能。
第三,做精做优特色果品产业基地。
本着唯一性、多样性的原则,大力推进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高起点集中打造北寨红杏、苏子峪蜜枣、水峪冬枣、金海湖佛见喜梨、镇罗营金星蜜梨、西牛峪玉露香梨、黄松峪柿子、井峪贡柿、熊儿寨薄皮核桃、金海湖樱桃,峪口镇西樊各庄、独乐河镇峨眉山优质红富士苹果,东高村镇、马坊镇优质葡萄八大特色果品产区,搞好高产开发,品质改良,冷链运输,贮藏保鲜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挖掘生产潜力,生产高端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形成区域主导产业。
并加强对地方特色果品的品牌保护和开发力度,提升品质,扩大知名度。
第四,建设国际大桃主题公园。
充分利用平谷区大桃资源和历史文化传统,建设占地5万亩的“国际大桃主题公园”。
园内以大桃为题材,应用景观园林设计的手法,建设有大桃博物馆、大桃种质资源馆、大桃国际娱乐馆等多个场馆,集中展示本区大桃品种资源、栽培和管理技术、文化内涵,为市民提供科普、休闲观光、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
同时,依托大桃主题公园建设,积极申办“国际桃大会”,通过活动提高以大桃为主导的果业科研实力,引领大桃产业高端发展。
第五,开展系列化林果产品精深加工。
加大对果品贮藏保鲜和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品牌,促进产品结构向系列化多品种方向拓展。
以产后商品化处理为重点,建设一批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龙头企业,完善一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果品批发市场。
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大户等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工作。
依托马坊口岸,建立优质果品加工基地,鼓励果品出口贸易。
第六,开发以桃为主的果品文化。
以大桃文化开发为主导,加强对果实、果木的文化创意研发,挖掘、创意果树的文学、艺术内容,提升果品产业的文化内涵。
大力开发艺术果品、果树艺术加工品、果园和果树艺术文化创意,实现农产品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继续开展甜桃乡镇评比、甜桃村评比、甜桃园擂台赛、第四届甜桃王擂台赛活动。
2.蔬菜产业
全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围绕首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制定蔬菜生产最低保有量制度,扩大设施蔬菜面积,建设露地蔬菜、设施蔬菜和蔬菜园区相结合,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质量上乘,安全可靠,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大的蔬菜产业,打造首都市民重要的菜篮子。
在空间布局上,全区蔬菜产业将建立自马坊镇-平谷镇-东高村镇-夏各庄镇的高速公路沿线腹地蔬菜生产带。
第一,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以丰富首都菜篮子为重点,建立以日光温室为龙头,以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装备作业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引进、选育和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研究和推广现代育苗技术、规范化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完善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引导各项资源逐步向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设施蔬菜产出率。
第二,成立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中心。
开展蔬菜品质改良和配套关键技术示范,建设平谷区“成立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中心”;依托蔬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育苗,并根据市场需求引进优质、高产、抗病的多种蔬菜新品种,提高优质种苗集中供应能力,提高良种普及率。
第三,更新改造老旧菜田基础设施。
对全区5万亩老菜田的温室、水、电、路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建设高标准菜田;继续推进以提质减量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大力推广诱蛾灯、防虫网、诱蚜板等新材料、新设施,增施有机肥、配方肥,推广土壤深松和秸秆还田技术;继续推进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清洁循环工程,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景观价值。
第四,建设蔬菜专业生产镇、村。
按照“一村一品”和标准化生产的要求,通过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蔬菜栽培新技术,建设集生产、示范、科普、观光采摘于一体的蔬菜生产基础。
打造番茄生产、保健营养型蔬菜生产、休闲观光蔬菜生产等3个专业镇,发展番茄、草莓、功能型蔬菜生产等10个专业村。
第五,大力发展精加工出口蔬菜。
支持蔬菜冷藏保鲜库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提升现有保鲜冷藏企业直销配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