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太阳病篇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110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资料.docx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之太阳病篇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资料.docx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资料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

桂枝汤及其兼证

桂枝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病机:

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

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

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

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

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

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

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病机:

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主症:

恶风,发热,脉促,胸满,汗出或不汗出等。

治法:

解肌祛风,宣通温阳。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

表邪不解,胸阳受损。

主症:

脉微,恶寒,胸满。

治法:

解肌祛风,温经通阳。

(二)伤寒表实证:

麻黄汤证及兼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葛根汤证

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三)表郁轻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二、太阳病腑证

(一)蓄水证

(二)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证

抵当汤证、抵当丸证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

(一)变证治则

(二)辨寒热真假

(三)辨虚实

(四)辨汗下先后

(五)辨标本缓急

二、证候分类

(一)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1)栀子厚朴汤证

(2)栀子干姜汤证

(3)栀子豉汤禁例

2、麻杏石甘汤证

3、白虎加人参汤证

4、葛根芩连汤证

(二、)虚证

1、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4)桂枝加桂汤证

2、脾虚证

(1)苓桂术甘汤证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3)小建中汤证

(4)桂枝人参汤证

3、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1)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病机:

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主症: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微沉,身无大热。

治法:

急救回阳。

(2)茯苓四逆汤证

发热,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9)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干姜一两半

病机:

少阴阴虚,阴液不足。

主症:

烦躁,肢厥,恶寒,脉微细。

治法:

回阳益阴。

(3)真武汤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眴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

肾阳虚弱,水邪泛滥。

主症:

心悸,头眴,身眴动,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治法:

温阳利水。

4、阴阳两虚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主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汗者,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酒清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1)甘草干姜汤证

病机:

阳气不足。

主症:

肢厥,烦躁,吐逆。

治法:

温中复阳。

芍药甘草汤证

病机:

阴液不足,筋脉失养。

主症:

脚挛急或经脉挛急。

治法:

酸甘化阴,柔筋缓急。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8)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破,去八片)

病机:

阴阳两伤,肌肤失温,筋脉失养。

主症:

恶寒,脚挛急,脉微细。

治法:

复阳益阴。

(3)炙甘草汤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心跳动得很厉害),炙甘草汤主之。

(177)

炙甘草汤方:

阿胶二两生地黄一两生姜三两(切)

大枣三十枚(擘)人参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

甘草四两(炙)桂枝三两(去皮)

病机:

心阴阳两虚。

主症:

心悸动,脉结代。

治法: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三)结胸证

1、结胸辨证

问曰:

病有结胸,有藏结(脏气虚衰,阴寒凝结),其状如何?

答曰: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8)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131上)

2、热实结胸证

(1)大陷胸汤证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经而还(头部汗出,颈部以下无汗出)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4)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先煮大黄,去籽,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只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5)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

病机:

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

心下硬痛拒按等

治法:

泄热逐水,峻下破结。

(2)大陷胸丸证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至(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下)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芒硝半升葶苈子半斤(熬)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病机:

水热互结,病位偏上

主症:

胸膈心下硬满疼痛,颈项强,头汗出等

治法:

泄热逐水,破结缓下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先下)

3、寒实结胸证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141下)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

4、结胸证治禁及危候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2)

结胸证悉俱,烦躁着死。

(133)

(四)脏结证

脏结辨证

何为脏结?

答曰:

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舌上白苔滑着,难治。

(六)痞证(129)

痞证成因及证候特点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1)

1、热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以麻沸汤渍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4)

病机:

无形邪热,痞塞心下。

主症:

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

治法:

泻热消痞。

(2)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黃芩附子瀉心湯)(155)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病機:

無形邪熱,痞塞心下,兼衛陽不足。

主癥:

心下痞,惡寒汗出。

治法:

瀉熱消痞,撫陽固表。

2、寒热错杂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黄芩人参干姜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病机:

寒热错杂,中焦痞寒。

主症:

心下硬满,呕恶,肠鸣下利等。

治法:

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硬满,干意食臭(嗳气带有伤食气味),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后如半夏泻心汤

病机: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兼水饮食滞。

主症:

心下痞硬,干意食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治法:

消食和胃,消水散脾。

(2)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数日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亦盛。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

病机: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虚甚。

主症:

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谷不化,下利日数十行。

治法:

补中和胃消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