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二自然地理章末综合测评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041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二自然地理章末综合测评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高二自然地理章末综合测评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高二自然地理章末综合测评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高二自然地理章末综合测评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高二自然地理章末综合测评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二自然地理章末综合测评5.docx

《江苏高二自然地理章末综合测评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二自然地理章末综合测评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二自然地理章末综合测评5.docx

江苏高二自然地理章末综合测评5

章末综合测评(五)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分别是()

A.植树种草、降水增加、洪涝减少

B.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洪涝减少

C.毁林开荒、降水减少、洪涝增多

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洪涝增多

2.该示意图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

C.稳定性D.地带性

1.B 2.B [第1题,图中箭头之间的内容存在因果关系,植树种草可增加地表水下渗,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洪涝灾害。

第2题,题中关系图体现的是生物圈、水圈、土壤圈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表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

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约26°N—29°N)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带类型多样。

据此回答3~4题。

3.在该区基带以上出现的第一个自然带最可能是()

A.高原寒冷半干旱草原带

B.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

D.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4.该生态功能区自然带类型多样的原因是()

A.经向跨度大B.纬向跨度大

C.地势高差大D.水热条件好

3.D 4.C [第3题,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约位于26°N—29°N,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基带以上第一个自然带最可能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第4题,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复杂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山地海拔、相对高度和地理纬度等。

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纬度较低、相对高度大,导致水热条件在垂直方向上差异较大,故自然带类型多样。

]

美洲王蝶有迁徙习性,寒潮会导致王蝶大量死亡,每年它们都会往返于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之间。

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迁徙线路经过的陆地自然带不包括()

A.常绿硬叶林带B.热带荒漠带

C.落叶阔叶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6.美洲王蝶停留于米却肯州的主要时段是()

A.2月至6月B.4月至8月

C.7月至11月D.11月至次年3月

5.A 6.D [第5题,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之间的气候类型由北向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

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带,图示迁徙线路不会经过该自然带。

第6题,由材料分析可知,美洲王蝶停留于墨西哥米却肯州的季节应是北方寒潮多发的季节。

每年的秋冬季节北美洲受北冰洋附近强冷空气和中央大平原的地形因素的影响,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大部分地区降温明显,气候寒冷,致使美洲王蝶迁徙到纬度更低的米却肯州。

]

某人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

读该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次旅程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依次为()

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①

C.⑤③④①⑤D.②③④⑤①

8.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垂直地带性——气候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7.C 8.D [第7题,出发地北京的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西经过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地中海沿岸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终点德国柏林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8题,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典型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9~11题。

9.图中()

A.Ⅲ带植树造林用以防治土壤盐碱化

B.与Ⅵ带相比,Ⅴ带的水热条件更好

C.Ⅵ带风力小,气温低,太阳辐射弱

D.与Ⅳ带相比,Ⅱ带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10.该山地位于()

A.云贵高原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江南丘陵

11.若在图中山地开辟一处茶园,最适宜的是()

A.Ⅱ、ⅢB.Ⅲ、Ⅳ

C.Ⅳ、ⅤD.Ⅴ、Ⅵ

9.B 10.A 11.A [第9题,山地植树一般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水热条件越好,植被生产量越大,针叶林的生产量显然大于高山草甸;Ⅵ带地势高,风力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Ⅱ带海拔低,受人类干扰较大。

第10题,该山地的基带是水稻田和棕榈林,且海拔较高,由此推断位于云贵高原。

第11题,茶树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喜排水良好的坡地。

该山地的基带有棕榈林,其水热条件接近热带,海拔略高的Ⅱ、Ⅲ最适合茶树生长。

]

山区年平均气温0℃以下地区往往有常年积雪冰川分布,常年积雪冰川下限称为雪线,雪线高度与气温和降水相关,气温的垂直变化与空气的干湿程度有关。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山地南坡和北坡年平均气温随海拔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12~14题。

12.若降水充足,甲坡的雪线高度约为()

A.3100mB.3300m

C.3700mD.4100m

13.关于甲坡和乙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坡是南坡,湿度小于乙坡

B.甲坡是北坡,湿度小于乙坡

C.乙坡是南坡,湿度小于甲坡

D.乙坡是北坡,湿度小于甲坡

14.该山地气温年较差山顶小于山麓,原因是山顶()

A.夏季气温上升快B.夏季气温上升慢

C.冬季气温下降快D.冬季气温下降慢

12.C 13.D 14.B [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山区年平均气温0℃以下地区往往有常年积雪冰川分布,常年积雪冰川下限称为雪线,所以甲坡的雪线高度应是图中虚线与气温值为0℃的竖直线的交点的海拔。

从交点向纵轴作垂线,可以估算出甲坡的雪线高度约为3700mm。

第13题,在北半球,南坡是阳坡,同海拔的山麓地带阳坡气温高,所以甲坡是南坡、阳坡,乙坡是北坡、阴坡。

以0℃为参照,甲坡雪线高度低于乙坡,表明甲坡降水多、湿度大,乙坡湿度小。

综上可知,乙坡是北坡,乙坡湿度小于甲坡。

第14题,读图可知,该山海拔高,山顶有常年积雪冰川,山顶受积雪冰川影响,夏季气温上升较慢,气温较山麓低,冬季山顶与山麓气温差别小,所以山顶的气温年较差偏小。

]

读图回答15~16题。

15.该图所示内容体现了()

A.植被高度变化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6.下列关于图中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植被代表常绿硬叶林

B.热带雨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大

C.①至②景观的变化完全由热量决定

D.南半球缺少①自然带

15.C 16.D [第15题,图中景观在水平方向上由雨林过渡到冰盖,这主要是由热量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16题,①为针叶林;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养分淋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小;①至②景观的变化主要由热量决定,但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

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甲植被最可能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温带草原

18.形成图中自然植被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地形B.水分

C.土壤D.热量

17.C 18.D [第17题,图中显示年均温由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逐渐升高,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只能是常绿硬叶林。

第18题,由年均温和自然植被变化可知,图中自然植被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则热量是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

19.在下面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是()

B [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山地,其基带应该为落叶阔叶林带,南坡为阳坡,自然带的分布海拔高,结合以上两点,选项B正确。

]

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据此回答20~21题。

20.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分异

C.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分异

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经度地带性

21.图中H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D.热带草原带

20.D 21.C [第20题,读图可知,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分异;C、F、G、H自然带热量条件中等且相差不大,应都位于温带地区;C→F→G→H自然带干燥程度越来越大,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的经度地带性。

第21题,结合上题分析,H自然带位于温带地区,且干燥程度最大,应为温带荒漠带。

]

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区域图。

读图完成22~23题。

22.如果图示区域植被遭到破坏,则平原地区最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加剧B.泥石流频发

C.土地沙漠化D.河流含沙量增大

23.下面四幅山地垂直植被带模式图中,与上图中10°S附近西部山地相符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22.D 23.C [第22题,图示区域位于亚马孙平原,植被破坏会导致平原地区河流含沙量增大。

第23题,10°S附近西部山地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山地西部基带为热带荒漠带;10°S附近西部山地东部为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故山地东部基带为热带雨林带。

]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如下图),回答24~25题。

24.和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暖流B.山地迎风坡

C.大气环流D.寒流

25.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D.温带草原带

24.D 25.B [①是热带雨林带,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草原带;③是热带荒漠带;④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于①→②→③降水量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下图为非洲气候分布图。

材料二 下图为非洲沿28°S附近地区地形剖面图。

(1)材料一图中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

(8分)

(2)分析材料二图中C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4分)

(3)写出材料二图中D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该自然带在该大洲分布广的原因。

(3分)

【解析】 第

(1)问,A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B地热带雨林带的形成是“地形雨+洋流”作用的结果。

(2)问,C地自然带为荒漠带,其成因应主要从该地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及洋流性质等角度分析。

第(3)问,依据D地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地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该自然带在非洲分布广,主要是受纬度和海拔的影响。

【答案】 

(1)A、B两地同属于热带雨林带。

原因:

A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地处28°S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东南信风从大陆吹向沿海;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3)热带草原带。

原因:

纬度低,热带面积广;海拔高。

27.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9分)

材料一 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二 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1)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一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属于________山脉,②可能属于________山脉,③可能属于________山脉,④可能属于________山脉。

(填字母)(4分)

(2)①图中M处植被可能是()(1分)

A.常绿阔叶林B.高山草原

C.针阔叶混交林D.落叶阔叶林

(3)①图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①—④中森林分布状况与此原因相似的还有________。

(4分)

【解析】 

(1)根据各山地自然带基带判断所属山脉。

(2)①属阴山山脉,基带为温带草原带,M处之上植被为山地针叶林,故M处植被应为针阔叶混交林。

(3)①、③、④两侧自然带分布不同都主要与降水因素有关。

【答案】 

(1)B D A C

(2)C

(3)南坡降水丰富 ③、④

28.下面甲、乙两图分别为模拟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的目前分布状况和未来(2050年)的可能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是什么?

(2分)

(2)甲图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分)

(3)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简述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6分)

【解析】 根据当前和未来(2050年)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的分布图可知,A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为温带草原,属温带草原带。

甲图中从C到D,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也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由森林过渡到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对比两幅图可以发现,乙图中不少自然植被的分布北界都朝北方推移了,具体而言,寒温带针叶林几乎消失,热带季雨林的面积显著扩大,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答案】 

(1)A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属于温带草原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3)变化:

位置上,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范围上,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我国消失;高原(山地)高寒植被面积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

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

29.读南美洲地形图(图1)及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图1图2

(1)图1中①河流域是哪种陆地自然带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

①河上游的植被若被破坏,将对下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甲河段(仅考虑地球自转)________(填东或西)岸沉积明显。

(6分)

(2)图1中②③④三个区域都位于沿海,但自然带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4分)

(3)图2中Ⅲ时期隆起的安第斯山脉,是由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________(填挤压或张裂)形成的。

该区域从Ⅰ至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征?

(4分)

(4)实地考察发现图2中Ⅲ时期山脉西坡雪线比东坡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解析】 第

(1)题,图Ⅰ中①河为亚马孙河,该流域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带;河流上游的植被若被破坏,将会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道淤塞等;从图1中可看出,甲河段所属河流发源于西南部山区,该河段是南北流向,向北汇入亚马孙河;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位于南半球的河流左岸侵蚀严重,右岸沉积明显,因而该河段东岸沉积明显。

(2)题,图1中②③④三地都位于沿海,其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这种差异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

第(3)题,图2中Ⅲ时期隆起的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相挤压形成的;该区域从Ⅰ至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第(4)题,雪线高度与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等有关,该山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答案】 

(1)热带雨林带。

泥沙淤积,河道淤塞等。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

(3)南极洲 美洲 挤压 整体性。

(4)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量大,雪线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