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高中历史人教选修4单元质量评估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022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榜高中历史人教选修4单元质量评估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金榜高中历史人教选修4单元质量评估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金榜高中历史人教选修4单元质量评估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金榜高中历史人教选修4单元质量评估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金榜高中历史人教选修4单元质量评估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榜高中历史人教选修4单元质量评估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

《金榜高中历史人教选修4单元质量评估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榜高中历史人教选修4单元质量评估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榜高中历史人教选修4单元质量评估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docx

金榜高中历史人教选修4单元质量评估一Word版含答案高考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质量评估

(一)

第一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3·浙江高考)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

【解析】选A。

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

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

最迟被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

【规律总结】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遵循“先取两端,再取中间,先南后北,由近及远”的原则。

如将东方六国分为远近两组:

近:

韩(南)赵(北)魏(中);远:

楚(南)燕(北)齐(中)。

2.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在咸阳为他们建造了新的宫殿,把他们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

秦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 (  )

A.集中全国优势人才资源

B.实现权力和社会财富均衡分配

C.促进咸阳经济发展

D.全面推行郡县制,巩固秦统治

【解析】选D。

依据“把他们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分析可知,秦迁豪富是为了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和减少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的阻力。

由此可知D正确,迁豪富实现不了A、B的目的,对秦而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维护和巩固统治,所以促进咸阳经济发展上升不到国家“根本”的高度。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D。

3.《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解析】选B。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具有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补偿训练】《剑桥秦汉史》指出:

“在公元前221年,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的一件事是把中央集权的行政新体制扩大到了‘天下’。

”这件有意义的事是指 (  )

A.推行分封制B.在中央设三公九卿

C.全面推行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度

【解析】选C。

依据“把中央集权的行政新体制扩大到了‘天下’”分析可知,这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而C正确。

A为西周实行政策,B为秦朝中央官制,D为汉代实施政策。

4.(2015·衡阳高二检测)“唐太宗在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 

(  )

A.太宗善于用人,宰相权力较大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

A、C、D与材料信息不符。

5.唐太宗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太宗 (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解析】选C。

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错误;科举制是扩大官吏来源,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B错误;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D与题意不符。

6.《中国通史》记载: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

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

据此可见唐太宗 (  )

A.意在解决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

B.未建立有效管辖民族地区的地方制度

C.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是武力与怀柔相分离

D.为统一多民族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和“和亲政策”,由此可知唐太宗这些做法是为了同各民族和睦相处,因此本题选A。

B、C说法错误,D为客观上的影响。

7.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羁縻府州

B.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C.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D.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和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并册封喇嘛教首领

【解析】选D。

D是康熙帝时期采取的措施。

唐太宗在东突厥归附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由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补偿训练】魏源在《圣武记》中记载了清康熙年间的一场战事:

“……翌日,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

贼骑数万阵山下……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声震天地。

”这一记载反映的是康熙帝 (  )

A.平三藩之乱B.收复台湾

C.平噶尔丹叛乱D.抗击沙俄入侵

【解析】选C。

本题抓住关键词“乌兰布通”及康熙帝,可知是平定噶尔丹叛乱。

8.康熙帝在维护国家统一过程中写下了一系列诗句,下列诗句问世的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②“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③“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①②D.②①③

【解析】选A。

①依据“洱海昆池”可知为平定吴三桂叛乱;②依据“水犀军指岛门空”可知为收复台湾;③依据“天山”“瀚海”分析可知为平定噶尔丹叛乱。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

【补偿训练】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诗中写道: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解析】选D。

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1683年”以及“海上捷音”“耕凿从今九壤同”等分析可知该诗为收复台湾所作,故本题选D。

9.康熙帝说:

“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朕以为孔、孟之后又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

”他对朱熹如此高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 (  )

A.借此彰显自己的汉学功底

B.以儒家思想巩固统治

C.内心仰慕崇拜儒学

D.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解析】选B。

根据材料要求分析康熙帝高度评价朱熹的根本目的。

A、C属于表象,不符合题意;D属于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康熙帝作为最高统治者高度评价朱熹,是站在巩固统治的立场上,故选B。

10.(2015·北京高二检测)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中国”特指中原②库页岛属于中国

③尼布楚归俄国所有④平等协商边界条约

A.①②B.①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D。

1689年,中俄两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根据条约划定的边界,外兴安岭以北属于俄国领土,以南属于中国领土,②③④正确;条约中的“中国”并非特指中原,排除①,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0分,第12题17分,第13题16分,第14题17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

“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

”于是大索,逐客。

(客卿)李斯上书曰: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的背景。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在秦国对待宾客态度的不同及理由。

对此,秦王的做法是怎样的?

(6分)

【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概括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2)题结合材料二“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进行判断。

答案:

(1)背景:

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秦国经过变法国力强盛;人民渴望统一。

(2)态度及理由:

宗室贵族主张逐客,认为宾客是诸侯派到秦国的奸细;李斯反对逐客,认为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

做法:

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

12.(2015·江苏高考)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提出: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

“何谓为明君?

”魏征说: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6分)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7分)

【解析】第

(1)题从材料第一段“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可以看出“君道”内涵之一为严明法度,遵守法律;从“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得出内涵之二为减少独断,广任贤良;从材料第二段“‘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得出内涵之三为兼听纳谏。

(2)题从材料中“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联系唐太宗执政的背景来思考“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主要从吸收隋亡教训、国家初定、巩固统治等方面考虑。

第(3)题综合评价需要客观公正、辩证地评价。

从题引“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可以肯定唐太宗“君道”的积极作用,再联系唐太宗主观目的与晚年的作为评价其局限性。

答案:

(1)内涵:

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

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

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

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

——电视剧《秦始皇》主题曲

材料二 黄沙万里/滔滔天与地/尘土滚滚世事变幻/民间疾苦几番忧患/扶危治国是我天职/求令苍生终可免受磨难/平民百姓永享盛世太平/万岁千秋将家国建于锦绣大地/平乱世/红日照耀这国邦/从未信念摇动/我心坚决昭着日月/无愧于心无憾此生/期望世代繁盛/振兴家国/捍卫江山为国为民/尽我己能(无憾)/还尘世几番风雨暴/平息风波遍地放晴/龙的国土展开新的国度/流传后世宏伟功绩

——电视剧《康熙帝国》主题曲《千秋大业》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和康熙帝各有哪些历史功绩?

(10分)

(2)分析秦始皇和康熙帝有何相同之处?

(6分)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和康熙帝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贡献,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作答的能力。

(1)题“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主要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奠定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传统作答;“康熙帝”的功绩依据材料中“扶危治国”“平乱世”“捍卫江山”“平息风波”等信息,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作答。

(2)题,从两位封建君主的政治地位、对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和控制、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等方面作答。

答案:

(1)秦始皇:

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格局;兼并六国、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统一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

康熙帝:

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加快满汉文化发展步伐;三次亲征噶尔丹,平定叛乱,会盟内外蒙古首领于多伦,在蒙藏地区设四大活佛,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辖和控制。

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中国的主权。

(2)相同之处:

都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和控制;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诸侯世国,而后大夫缘之以世官,势所必滥也。

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

而天之生才也无择,则士有顽而农有秀;秀不能终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

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材料二 台湾地倍于琉球,其山脉发于福州之鼓山,自闽安越大洋为澎湖三十六岛,又东渡洋百里至台湾,为中国之右臂,可富可强,可战可守。

方郑氏之初平也,廷议以其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

施琅以为“天下东南形势,在海而不在陆,陆之为患有形,海之薮奸莫测。

台湾虽一岛,实腹地数省之屏蔽。

弃之,则不归番不归贼,则必归于荷兰;恃其戈船、火器,又踞形势膏沃为巢穴,是藉寇兵而资盗饟。

且澎湖不毛之地,不及台湾什一,无台湾则澎湖不能守。

”诚深识遐虑之言哉。

——魏源《圣武记》

(1)据材料一分析,秦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与世卿世禄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推行郡县制有何意义。

(8分)

(2)材料二中魏源对台湾的地位持何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有何意义?

(9分)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和康熙帝,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分析、论证和阐释的能力。

(1)题第一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只要从材料中提取到“秀不能终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即可概括作答。

第二问学生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官员素质、社会矛盾、国家政治发展与国家统一等角度作答;第

(2)题第一问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学生只要提取到“为中国之右臂,可富可强,可战可守”“台湾虽一岛,实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是藉寇兵而资盗饟”等信息即可作答。

第二问、第三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学生只要对所学知识正确再认再现即可作答。

答案:

(1)原因:

不公正的分封制和世袭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意义:

地方官员由中央选拔任用,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袭状态下的不公平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郡县官吏任免权操控在皇帝手中,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与中央的对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关键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看法:

台湾位置重要,是中国的臂膀,是中国大陆的屏障,不可陷于外敌之手;举措:

康熙帝派人收复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派兵驻守;意义:

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国家安全。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