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931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docx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docx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书中传统母亲的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母亲是人们历来歌颂的对象,在人们的传统意识当中母亲是神圣的、伟大的和无私的,她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下一代的幸福,这种观念使得母亲形象变得单一化、模式化。

直到张爱玲的出现,她用自己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自身强烈的审母意识,她不愿再重复母爱神圣、母亲伟大的笔调,张爱玲在作品中对传统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笔下母亲形象一反传统的伟大崇高而变得自私冷漠残忍,为我们塑造了一群自私、愚蠢和狠毒的母亲形象,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人性化、立体化、生活化。

这让我们切身地体会到母亲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

关键词:

张爱玲;母亲形象;颠覆

 

Abstract

Motheristheobjectthatpeoplealwayspraises.Inpeople’straditionalviews,motherissacred,great,andselfless,andtheyusetheirsacrificeforthehappinessofthenextgeneration.People’sviewsmakemothers’imagebecomesimpleandformula.UntilZhangAilingappears,becauseherobjectiveunderstandingandtheintensemotherconsciousness,shewouldnotrepeatthestrongtoneofmaternallove,mothers’great.Inherworks,shechangesthetraditionalmothers’image,ZhangAilingmakesmothers’imagefromthegreatloftytoselfishandcruel.Shecreatesagroupofmotherwhoareselfish,stupidandcruel,andmakesmothers’imagebecomemorehuman,three-dimensional,lives.Let'sexperiencetomotherpersonally,sheisavividspecificperson.

Keywords:

ZhangAiling;mother'simage;subversion

 

摘要......................................................................Ⅰ

Abstract...................................................................Ⅱ

引言........................................................................1

一、七巧的疯狂和变态........................................................1

二、顾太太的沉默和功利......................................................4

三、其他母亲的自私和残忍....................................................5

结语........................................................................9

参考文献...................................................................10

谢辞.......................................................................11

 

引言

母亲历来是被讴歌的对象,长久以来,母爱一直被赋予理想和神圣的光环,无数的文学作品歌颂了母亲的神圣、伟大和无私,赞扬母亲用自己无比的慈爱与坚韧养育子女,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下一代的幸福,作家们在小说中塑造出一个个含辛茹苦、宽厚仁慈的母亲形象。

说起母亲我们就会想起温柔、善良和慈祥等使人温暖的字眼,让我们沉浸在母爱的海洋里。

尤其是在20世纪初,一批女性作家在五四精神感召下,她们批判旧的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爱情和个性的解放。

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作家们开出了一道改造社会的药方,那就是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核心的“爱的哲学”去解救受苦的女性,为此她们寻觅到的“真理就是一个字:

‘爱’。

”[1]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冰心,她生长于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母亲是对冰心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冰心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她聪慧端庄,勤俭持家,待人宽厚,爱护子女,尤其有一颗充满着爱的心。

冰心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

对她来说,母爱是至高无上的,母爱能够弥补世界破碎的心灵并给予人类关怀和希望。

冰心有很多讴歌母亲的作品,其他作家也有很多歌颂母爱的作品,在当时形成了一股讴歌母亲的风潮。

直到四十年代张爱玲的出现,她对母爱作了新的阐释。

她认为母爱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根本不值得赞美。

记得她曾说过:

“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我们似乎不能引以自傲。

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

”[2]有了这些认识之后,她不愿再重复母爱神圣、母亲伟大的笔调,因为她很清楚地认识到:

“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而女人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那是她自己明白她本身是不足重的,男人只尊敬她这一点,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浑身是母亲了!

”[3]所以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不再是温柔、慈爱、具有无比宽大胸怀的女人,而更多地显示出了女性冷漠、自私和功利的一面,一反传统的母亲观,她毫不留情地打破了母亲头上笼罩的神圣的光环。

一、七巧的疯狂和变态

张爱玲曾经在《自己的文章》里这样说:

“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

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易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这些年来,人类到底就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

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4]这位“彻底的人物”曹七巧是一位让人心寒的极端的疯狂的变态的以致惹人憎恶的母亲。

通过作品我们发现,她的精神已经完全陷入了疯狂的状态。

不合理的社会剥夺了曹七巧的幸福,促使她疯狂,她又以自己的疯狂制造了一个怪诞、不可理喻的世界,折磨自己的儿女,致使自己的儿女也陷入疯狂、恐怖之中,七巧用自己的双手毁掉了自己儿女的幸福。

作品中写道“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5]曹七巧是黄金的受害者,因为金钱使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七巧的丈夫自小骨痨缠身,成年累月躺在床上,身躯残废。

这个男人对七巧来说徒然只是丈夫与父亲的象征符号。

而姜老太太自知儿子的生理缺陷,她接受出身低贱的七巧实属别无选择。

虽然七巧因老太太的一念之善或一念之差偶然中做了正方太太,然而如此的“厚待”并非出自对七巧的利益的考虑,而是为了使七巧更好地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

因而,在这种反常的夫妻关系中,七巧正常的性欲得不到满足而倍受压制,其生理的欲求和精神的苦闷互相扭结,造成她时常处于一种无法自抑的疯颠状态,她在难以排解内心苦闷之时有意无意地染上了烟瘾,希望借此消愁解闷。

七巧在爱情的国度里没有得到温暖,照理说她有一双儿女可以使她获得一点慰藉,她应该把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爱给予自己的儿女,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长期的性压抑以及金钱欲使七巧的心理变得扭曲。

在爱欲、情欲、物欲中不断地堕落,长期的得不到满足,让七巧有了比常人更加强烈的占有欲和疯狂的报复心理。

在自己的丈夫死后,她把自己心理的怨恨、怒气、痛苦全部都转移到自己的女儿长安与儿子长白身上。

在七巧的抚养下,一双儿女“一般都是薄薄的两张白脸,并排站着,纸糊的人儿似的。

”[5]年纪到了十三四岁,看上去才只七八岁的光景。

长安长白跟着自己的亲生母亲没有得到强健的体魄,在精神上他们也是孱弱的。

七巧由于自己的儿子长白跟着他三叔姜季泽逛起窑子来,才着了急,手忙脚乱替他定亲,娶了芝寿。

本来娶儿媳妇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但在七巧看来确实非常刺眼的。

因为幸福的婚姻、正常的丈夫是她所不曾拥有的,看着儿子儿媳幸福的生活,女人的嫉妒让她丧失了理智。

因为儿子长白应该算是七巧生命中唯一的一个健全的男人,但这个男人也渐渐的不属于她了。

为了折磨儿媳她让新婚不久的儿子替他烧一整晚大烟,并打听儿子儿媳的隐私,并在麻将桌上一五一十将儿子与儿媳的私生活宣布了出来,略加渲染,看着儿媳被折磨的样子,七巧心里好不痛快,这是令人感到不寒而栗的,传统的母亲都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幸福快乐,一家人其乐融融。

但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却一反常态,因为自身的不幸,她希望身边的人都陪着她不幸,扭曲的人格下面藏着一颗变态的心。

最恐怖的是七巧竟然以鸦片控制儿子,而这种控制又在“孝”的名义下以充满挑逗性的方式进行。

由于七巧的磨难,长白的妻子和姨太太都相继死了,“长白不敢再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

”在七巧的潜意识里长白的形象隐含着姜二爷和姜季泽的影子,他兼有父亲和叔叔的某些负面特质。

而七巧对待长白的方式,其实也和她对待丈夫和小叔子的方式有些相通的地方:

在家之内把长白变成残废丈夫的替身,在家之外则把长白变成另一个季泽。

这似乎是七巧对姜季泽和残废丈夫的一种报复,因而造成了儿子长白的毁灭。

曹七巧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是很残忍的。

自古以来母女关系向来就是很复杂的,在母亲的眼中,女儿既是自己的复制,又是另外一个人;她既对女儿有过度的亲爱,又怀有敌意;她将自己的命运又缚在女儿身上,这是对自己女性命运的骄傲的伸张,却也是为自己向它的报复。

七巧与长安母女俩,没有了冰心那种母女一体,她们之间出现较多的是矛盾和敌意。

在长安十三岁的时候,母亲七巧就开始告诉她“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帐。

你自己要晓得当心,谁不想你的钱……男人……碰都碰不得!

谁不想你的钱?

你娘这几个钱不是容易得来的,也不是容易守得住。

轮到你们手里,我可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们上人的当——叫你以后提防着些。

”[5]十三岁本是个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年龄,但自私的母亲在自己畸形的金钱欲得支配下,她扼杀了女儿童年里的童真童趣。

一次七巧看着自己的三寸金莲,再看看女儿的大脚,一个奇怪的想法油然而生:

“‘你人也有这么大了,又是一双大脚,哪里去不得?

我就是管得住你,也没那个精神成天看着你。

按说你今年十三了,裹脚已经嫌晚了,原怪我耽误了你。

马上这就替你裹起来,也还来得及。

’长安一时答不出话来,倒是旁边的老妈子们笑道:

‘如今小脚不时兴了,只怕将来给姐儿定亲的时候麻烦。

’七巧道:

‘没的扯淡!

我不愁我的女儿没人要,不劳你们替我担心!

真没人要,养活她一辈子,我也还养得起!

’”[5]七巧使得自己的女儿长安的脚不能恢复原样。

连老妈子都知道裹脚会影响长安以后的发展,七巧怎么会不知道,但七巧从来不为自己的女儿着想,在她的眼里心里只有她自己。

七巧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幸福,包括自己的亲生子女。

这里我们又要说到长安的婚事,七巧对女儿的订婚,起初也“欣然”同意,女儿总得出嫁,这是习惯性思维。

“订婚之后,长安遮遮掩掩竟和童世舫单独出去了几次……带了点星光下的乱梦回家来,人变得异常沉默了。

时时微笑着。

七巧见了,不由得有气……”[5]欲望一直受着压抑的七巧心理扭曲,不能容忍他人,包括自己的亲生女儿有正常的满足,她要把自己的命运强加在女儿的头上,更想把女儿控制在自己的手掌心罩,她大骂女儿“多半是生米煮成了熟饭了……火烧眉毛,等不及的要过门!

”[5]这逼得长安用“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回掉了这门亲事。

并且七巧背着长安吩咐长白下帖子请童世舫吃便饭,并在席间演出了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一幕:

“长白道:

‘妹妹呢?

来了客,也不帮着张罗张罗’。

七巧道:

‘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

世舫吃了一惊,睁眼望着她。

七巧忙解释道:

‘这孩子就苦在先天不足,下地就得给她喷烟。

后来也是为了病,抽上了这东西。

小姐家,够多不方便哪!

也不是没戒过,身子又娇,又是由着性儿惯了的,说丢,哪儿就丢得掉呢!

戒戒抽抽,这也有十年了’。

”[5]

她那平扁而又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

也就是因为曹七巧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便使一个留学生心目中幽娴贞静的大家闺秀变成了不可思议的鸦片烟鬼。

童世舫告辞了,带走了长安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

披着黄金枷锁的曹七巧,自己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幸福,也不让别人得到幸福,即使是她的儿女也不例外。

当长安离幸福的婚姻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被七巧故作轻松的一句:

“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所葬送。

亲生母亲以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轻而易举地亲手葬送了女儿得之不易的幸福,迫使女儿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曾经说过:

“在母亲看来,这是忘恩负义的典型表现;她处心积虑地挫伤女儿的逃避意志;她不可能容忍她的替身变成一个他人。

女人只有在涉及到孩子尤其是女儿时,才能够享受到那种男人在妇人面前所感到的绝对优越的快感。

”[6]长安最终在宗法社会的秩序下,在母亲丧心病狂的行径中,走上了和七巧一样的生活道路,幸福成了一个苍凉的手势,长安只能隐退到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去寻求自我解脱。

二、顾太太的沉默和功利

另外一位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十八春》里的顾太太,平时看起来公谨平和,但在关键的时刻,她总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女儿断送了幸福的未来。

这是一位一切向钱看齐的母亲,她只想从女儿的身上谋取最大的利益,从来不会为自己女儿的幸福生活出一份力。

曼璐为了支撑贫困的家庭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学业和青春去做舞女,顾太太明白做舞女对一个女孩子的影响,但是为了钱,她对这件事情持默许的态度。

作品中的曼璐,她的苦无处述说,每当她向母亲哭诉的时候,母亲的劝慰总是不痛不痒,有的时候弄得曼璐啼笑皆非,在女儿需要母亲做坚强的后盾的时候,顾太太总是恶意的缺失了。

顾太太对待女儿的婚姻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幸福,而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

当曼璐要和流氓无赖的祝鸿才结婚时,顾太太对祝鸿才的评价是:

“他钱是没什么钱,像我们这一份人家的开销总还负担的起。

”[7]曼璐嫁给祝鸿才之后过的并不幸福,当祝鸿才知道曼璐不能生育的时候,就开始打小姨子曼祯的主意。

此时曼璐为了保住自己的婚姻,她设计使自己的丈夫强奸了自己的亲妹妹,事后把曼祯监禁起来,逼迫曼祯将孩子生下来。

这个时候知情并且能够援救曼祯的只有顾太太——曼祯的亲生母亲。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当自己的孩子处于危险的境地亦或是可能处于危险的境地时,母亲都会义无反顾的解救自己的女儿,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无论做出怎样的牺牲,母亲们都认为是值得的,并且是必须的。

但顾太太她这个做母亲的却在紧要的关头偏偏迟疑起来,眼睁睁地看着女儿被祝鸿才欺负而忍气吞声,这全然是钱的因素。

在金钱的支配下顾太太母性中残存的一点爱逐渐地消失了。

当顾太太得知真相后,“已经直觉地感到女儿曼桢的情况有些不对,关在屋子里会不会出什么差错……顾太太本来还想要求和曼桢见一面,当着小陶,也没好说什么,只好就这样走了,身上揣着曼璐给的一笔钱。

”[7]当她揣着曼璐给的一笔钱回到家时碰到了曼桢的男朋友世钧,本来想把曼桢遭到监禁的实情告诉他,恰巧手指碰到了口袋里的那叠钞票,便打消了让女儿得救的念头。

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顾太太当时的心理和行为:

“顾太太本来心里怀着鬼胎,所以怕见他。

一见面,却又觉得非常激动,恨不得马上告诉他。

她心里实在是又急又气,苦于没有一个人可以商量,见到世钧,就像见到自己的人似的,因道:

‘上楼去坐。

’她引路上楼,楼上两间房都锁着,房门钥匙她带在身边,便伸手到口袋里去拿,一摸却摸到曼璐给的那一大叠钞票。

那种八成旧的钞票,摸上去是温软的,又是那么厚墩墩的方方的一大叠。

钱这样东西,确实有一种微妙的力量,顾太太当时不由得就有一个感觉,觉得对不起曼桢。

”[7]大家可想而知顾太太的选择了吧!

她选择隐瞒,为了手中的那一沓钱,她毁掉了自己女儿一生的幸福。

我们不仅要问问虎毒还不食子了,顾太太竟会如此的狠心,面对着自己的女儿,顾太太的亲情感是淡漠的。

通过品读作品,我们发现顾太太其实是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儿女们的,就是日子会过得很辛苦而已。

但是顾太太不愿意,她一直希望通过出卖自己的女儿的幸福来获取生存。

顾太太对世钧的态度也是时好时坏,原因是张慕瑾的出现,顾太太因为贪图张慕瑾的医院院长的身份,指望着张慕瑾来养活他们这一大家子,就极力地撮合曼桢跟张慕瑾。

当张慕瑾没有来看她的时候,她开始说张慕瑾势力。

顾太太从来不看自己是如何对待别人的,她总是喋喋不休的说别人对她如何的势力。

作品中母亲的母爱在金钱的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每当遇到要在女儿的幸福和诱人的钞票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母亲往往是令女儿失望的,这些张爱玲都有切身的体会。

我们在文章的后面再具体介绍。

三、其他母亲的自私、残忍

张爱玲的作品中远远不止我上面介绍的那两位母亲,如《花凋》中郑太太为了满足丈夫的需求,不情愿的生下了一大堆让人心烦的孩子,在她的生活当中,生命的孕育只是他与丈夫情欲的副产品,也是她作为女人的一种无奈之举。

郑太太本是一个美丽苍白、绝望的妇人。

在这个家庭中她是不快乐,因为“郑先生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居多,因此家里的儿女生生不已。

”[8]当女儿们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时,郑太太终于找到了寻求快乐的方法就是选女婿。

在选女婿的过程中她能获得一种快感,希望自己能在自己女婿的情感上获得一点地位。

当自己的女儿川嫦生病时,理由是父亲不肯出医药费,因为这年头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无法养活,而生病了的女儿还得一天两个苹果。

郑太太想自己拿钱给女儿看病,但又考虑到那岂不是等于承认了自己有私房钱嘛,为了这么个莫名其妙的原因,一位母亲放弃了对女儿的有效治疗。

母亲应该是呵护自己的子女成长的人,为了子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的人,但是在这个金钱欲旺盛的家庭里,母亲为了自己的私房钱,放弃了女儿川嫦,致使她悄无声息的死去。

看到这里我们痛心不已,这是母亲应该有的态度吗?

又如《倾城之恋》中的流苏的母亲,离婚后的白流苏回到娘家,兄嫂们把她离婚后得到的一笔丰厚的财产花光后,便对她冷言冷语,欲把她赶出家门。

流苏受到兄嫂们语言的刺激,满肚子委屈跑到母亲白老太太屋里,双膝一软,就跪了下来,伏在床沿上,这个时候女儿需要母亲站出来,但母亲却一味地避重:

“先两年,东拼西凑的,卖一次田,还够两年吃的。

现在可不行了。

我年纪大了,说声走,一撒手就走了,可顾不得你们。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

倒是回去是正经。

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

”[9]女儿在婆家遭到虐待,离了婚。

前夫死后又遣人来希望流苏回去为丈夫守寡,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

白流苏绝望了,那种孤独无助的感觉使她觉得“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

”[9]此时她已清醒地认识到“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9]在母亲这里她得到就是冷漠和无情。

原本女儿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应该像冰心所说的母爱是至高无上的,母爱能够弥补世界破碎的心灵并给予人类关怀和希望。

冰心认为母爱是深浓永久的。

在她的作品中写到:

“母亲的爱是永远的”,“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事物的毁灭而变更。

”她讴歌母爱的公正无私:

“母亲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10]冰心又写到“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母亲啊!

被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10]但是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却一反常态。

这看似最为平常的亲情,最为平常的母爱,对流苏来说竟然成了一种奢望,在母亲这里,流苏根本感受不到温暖,相反看着母亲的态度,流苏的痛苦更加痛苦,委屈更加委屈。

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相符合的。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一直比较低下。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逐步变成了男性的附庸品。

为了更好的管制女性,形成了“三从四德”等规范来限制约束女性。

在沉重的精神锁链下,她们被奴役着,渐渐失去了女性的独立的人格和权力。

她们长期地压抑着自己的欲望和想法而得不到很好的释放,开始走向变态、甚至是疯狂,她们在自己被迫害的过程中学会了报复、冷漠。

同时当时社会正处于战乱时期,战争让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人与人之的关系是冷漠的、无所谓的,这些刺激了人们金钱欲的膨胀,对金钱的掌握可以让人们获得物质上的满足。

爱玲从小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让她深刻得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爱玲总是能洞察世间的一切,她作为一个显赫家族的后裔,眼看着自己家族的崩溃、瓦解、破败,心中的失落是刻骨的。

同时她的家庭也是让她感觉很失落的,父母的争吵,旷日持久的冷战,让张爱玲更加地失落。

于是她开始审视这个社会,开始寻找属于她自己的那一块天地。

在不断的寻找过程中她看见了人间的疾恶、社会的病态、人性的悲凉。

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张爱玲塑造的母亲形象,这些母亲在紧要关头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的,她们只是一味地避重就轻,保持沉默,对儿女们的不幸她们视而不见让他们自生自灭。

母亲在爱玲的作品中不再是儿女的保护伞,不再伟大、圣洁,她更多的显示了母亲的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母亲往往是令人失望的,她们一次又一次的让自己的女儿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孤苦无依的她们也曾所求母爱,但却被母亲一味的忽视,对母亲来说他们并不是不爱女儿,而是他们在现实面前更加地爱自己罢了。

张爱玲从小的家庭环境影响以及母亲在张爱玲的生活中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当她最需要母亲照顾的时候,母亲去了国外,最终母亲回来了,却是为了与父亲离婚。

张爱玲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很淡的。

因为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她与传统的女性很不一样。

她的母亲在当时算得上是旧社会的进步女性,时代先行者。

她对男女不平等以及旧社会腐败习气深恶痛绝,对丈夫纳妾、吸大烟更是觉得不容原谅,这些都与张爱玲的父亲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母亲在张爱玲的眼里是个美丽而敏感的女人,与张爱玲在一起的时间其实是很短促。

在张爱玲的青春岁月中母亲远在欧洲,张爱玲凭着一些蛛丝马迹的印象,努力要牢记自己的母亲,她自己后来在回忆中写道:

“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母亲的。

她是位美丽敏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机会和她接触,我四岁的时候她就出洋去了,几次回来了又走了。

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

有两趟她领我出去,穿过马路的时候,偶尔拉住我的手,便觉得一种生疏的刺激性。

”[11]

在张爱玲17岁那年母亲回国了,父亲便觉得张爱玲的态度有了重大改变,父亲看着和他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女儿,心却一直向着母亲,他不能接受。

加上继母在一旁进行挑唆,父亲动手打了她并把她关了起来。

期间张爱玲得了很重的痢疾差一点死了,等到她可以勉强行动时,她逃到母亲家里去了。

逃离的短暂兴奋之后是她三天两天的向母亲伸手要钱,这些渐渐使母亲不耐烦起来。

小时候她站在父亲烟炕前面要钱买钢笔或交学费之类的,父亲躺在烟炕上吸鸦片,她久久的得不到回话,这是经常出现的一幕,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烙印;今天她在母亲这里没有遇到这样的冷遇,母亲的不耐烦却让她尝到了一种难堪的琐屑,从小她就是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她不能像被宠坏的大小姐一样理直气壮地指责母亲,只能将她和母亲的关系拖入一种更别扭,更不自然的状态。

张爱玲后来在作品中说:

“在母亲的窘境中三天两头问她要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她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母亲务实的面貌逐渐显露出来了。

”[11]在钱的压力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