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下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二.docx
《陕西省宝鸡市下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宝鸡市下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宝鸡市下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二
2015年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二)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光化学烟雾最早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被发现的,当地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我国的光化学烟雾污染日趋频繁。
光化学烟雾污染其实是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共存的污染天气现象。
一次污染物主要指由汽车、相关工业等排放源直接排放进入大气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即一次污染物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转化形成高浓度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硝酸晶粒、有机硝酸盐和细粒子气溶胶等。
除污染基础外,光化学烟雾污染的生成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适度的水汽条件。
其形成所需的空气湿度为60%到80%,太低或者太高都不能形成这种污染。
北京一般在每年的7月至9月水汽充足的时候容易产生,而广州则是在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比较突出。
随着汽车保有量逐渐增多,其排放产生的一次污染物也逐渐增多,具有潜在的光化学烟雾危害。
当阳光、湿度、温度等气象条件有利于一次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时,光化学烟雾即随之而来。
相比于霾,光化学烟雾出现日数要少得多。
研究表明,典型城市光化学烟雾每年造成的污染日数为10至20天。
我国东部频繁出现的污染天气主要是霾,占第二位的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特别是在华南、华东地区,北京夏季的这种污染也比较突出。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产物就是PM2.5和臭氧,即霾和光化学烟雾,两者虽然在物质形态上有一定差别,但存在密切的联系。
霾本质是气溶胶污染,一部分来自于直接排放,一部分来自于二次气溶胶,其中二次转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光化学烟雾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细粒子气溶胶等,所以光化学烟雾的最终产物包括PM2.5。
PM2.5指数一度成为朋友圈“炫耀”的内容。
根据PM2.5指数,我们能够得知每日的空气质量情况。
如今,在电视上、手机上都能够看到关于霾的预警信息。
但是,光化学烟雾污染却潜伏在大气中,无法识别。
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气象行业标准《光化学烟雾判识别》《光化学烟雾等级》,据此可对城市化进程中频繁发生的光化学烟雾进行识别与等级划分,从而建立相应的观测、预报预警与服务,让公众对光化学烟雾污染“看得见”。
光化学烟雾所含有的成分大都对人体有害,尤其是臭氧。
臭氧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可损伤人的肺功能和器官组织,刺激眼睛、呼吸道并损伤表皮黏膜等。
除了光化学烟雾能够产生臭氧外,在生活中,医院的消毒灯、打印机也能产生臭氧,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同样需要注意防范。
臭氧浓度升高是光化学烟雾发生的主要标志。
在满足紫外线强度和过氧乙酰硝酸酯浓度的基本条件下,主要用臭氧浓度来识别光化学烟雾并区分等级。
目前,气象部门已经布设了一些监测臭氧的仪器。
根据《光化学烟雾等级》,当空气中每小时臭氧平均浓度大于200微克每立方米或连续8小时臭氧平均浓度大于160微克每立方米时,即判识为光化学烟雾,并根据臭氧浓度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
(摘编自申敏夏《警惕光化学烟雾污染》)
1.下列关于“光化学烟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光化学烟雾污染是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共存的污染天气现象。
二次污染物即一次污染物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转化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B.光化学烟雾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受污染者主要症状是眼睛痛、呼吸困难等,这是因为其所含臭氧刺激了眼睛、呼吸道并损伤表皮黏膜等。
C.光化学烟雾污染潜伏在大气中无法识别,中国气象局发布《光化学烟雾判识别》《光化学烟雾等级》,使公众可以通过预报对光化学烟雾污染及等级进行了解。
D.当阳光、湿度、温度等气象条件有利于一次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时,光化学烟雾即随之而来,并根据臭氧浓度将光化学烟雾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次污染物即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它会转化形成高浓度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硝酸晶粒、有机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
B.光化学烟雾污染生成完全取决于充足的光照和适度的水汽条件,北京在每年的7月至9月易于产生光化学烟雾污染与其此时水汽充足是密不可分的。
C.现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产物就是PM2.5和臭氧,即霾和光化学烟雾,两者在物质形态上既有一定的差别,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D.当空气中每小时臭氧平均浓度大于200微克每立方米或连续8小时臭氧平均浓度大于160微克每立方米时,便可判识为光化学烟雾污染天气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霾本质是气溶胶污染,一部分来自于直接排放,另一部分是光化学烟雾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细粒子气溶胶等,也就是说,霾是光化学烟雾的产物之一。
B.光化学烟雾出现日数不多,典型城市光化学烟雾每年造成的污染日数为10至20天,其污染虽不像霾那样广泛和持久,但它的危害性依然不可小觑。
C.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及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多,我国城市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会日趋频繁,光化学烟雾危害会日趋严重。
D.臭氧是一种微量气体,过量吸入可损伤人的肺功能和器官组织,我们除了防范光化 学烟雾产生的臭氧外,对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臭氧,也要注意防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杞,字伟长。
父镐,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
强敏有才。
闽俗,老而生子辄不举。
杞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
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
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
杞言: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愿择文臣识权变练达岭外事者,以为牧守,使经制边事。
”改通判真州,徙知解州,权发遣度支判官。
盗起京西,掠商、邓、均、房,焚光化军,授京西转运、按察使。
居数月,贼平。
会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有众数千,袭破环州、带溪普义镇宁砦,岭外骚然。
擢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
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
次宜州,蛮无至者。
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
乃勒兵攻破白崖、黄坭、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百余级,复环州。
贼散走,希范走荔波洞,杞遣使诱之,赶来降。
杞谓将佐曰:
“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所以数叛,不如尽杀之。
”乃击牛马,为曼陀罗酒,大会环州,伏兵发,诛七十余人。
后三日,又得希范,醢之以遗诸蛮,因老病而释者,才百余人。
御史梅挚劾杞杀降失信,诏戒谕之,为两浙转运使。
明年,徙河北,拜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庆州。
杞上言:
“杀降者臣也,得罪不敢辞。
将吏劳未录,臣未敢受命。
”因为行赏。
蕃酋率众千余内附,夏人以兵索酋而劫边户,掠马牛,有诏责杞。
杞言:
“彼违誓举兵,酋不可与。
”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
杞性强记,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自言吾年四十六死矣。
一日据厕,见希范与赶在前诉冤,叱曰:
“尔狂僭叛命,法当诛,尚敢诉邪!
”未几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安化蛮寇边 寇:
侵犯
B.次宜州,蛮无至者 次:
前往
C.乃勒兵攻破白崖 勒:
率领
D.尔狂僭叛命,法当诛 僭:
僭越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B.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C.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D.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杞敏捷有才,长于地方治理。
担任建阳知县时,针对当地的不良风俗,他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并规定若再发生便处以重罪,后来他多次得以升迁。
B.杜杞足智多谋,战功赫赫有名。
他先后镇压多地叛乱,善于与西夏周旋。
围剿区希范、蒙赶时,先劝降,后进攻,最终迫使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其杀害。
C.杜杞性格倔强,敢于担当责任。
他滥杀降兵不守信用被弹劾,朝廷令他引以为戒。
他上奏承担责任,表示若朝廷不赏赐有功将吏,自己便不接受任命。
D.杜杞博闻强识,通晓阴阳术数。
他能算出自己四十六岁就死。
一天上厕所时,见被他残杀的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严词斥责,不久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
(2)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所以数叛,不如尽杀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锦缠道 春游
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
睹园林、万花如绣。
海棠经雨胭脂透。
柳展宫眉【注】,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
醉醺醺、尚寻芳酒。
问牧童、遥指孤村道:
“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
【注】宫眉:
妇女依宫中流行样式描画的眉毛。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山中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以“ , ”两句分别写出了美妙的春、夏之景。
(2)杜甫在《登高》中描写了所见峡江秋景,诗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裕北伐的典故,以“ , ”两句表现出刘裕统帅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云襟胸怀
【美】贾莱斯·凯瑟·莱斯特
“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我的姨妈贝蒂一讲起她的故事,总是用这句话开头。
那时,尽管贝蒂姨妈快80岁了,但我可以想象到故事里她的容貌——刚刚20岁,长着一双亮晶晶的蓝眼睛,非常漂亮。
贝蒂姨妈完全有理由憎恨内战——南北战争。
她的兄弟中有一位在葛底斯堡战场上战死,另一位当了俘虏。
随后,她年轻的丈夫詹姆斯——南部邦联的一名军官——也被俘虏,关到了某地的一所不为人知的战俘营里。
9月下旬的一个热天,贝蒂家从前的奴隶郎纳来到贝蒂家,告诉她一件奇怪的事。
他在查看离范·米特家半英里处的一家农舍的空房子时,听到屋里有人的低声呻吟声。
他随着呻吟声来到阁楼上,发现那里有一名受伤的联邦政府士兵,在他的身边还放着一支步枪。
贝蒂姨妈跟我讲起她第一次看到那个身穿污泥斑斑的蓝军服、长着胡子的人时,她总是说:
“我简直就像是步入了一场噩梦之中;令人作呕的可怕的绷带,吓人的血腥气味。
孩子,那就是战争的真实写照:
没有军号,没有战旗,只有痛苦和污秽,无可救药与死亡。
”
贝蒂在阁楼上发现伤兵的证件,她从这些证件中得知,他是弗蒙特州的中尉亨利·比德尔,她很清楚应该把这位联邦政府军官的情况向南方邦联的军队报告。
但是,她也明白自己不会那么做。
她是这样向我解释的:
“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在什么地方有一位妻子等着他。
”由于贝蒂的精心护理和照料,重新点燃了亨利·比德尔身上奄奄一息的生命火花。
当比德尔的体力有所恢复时,他给贝蒂讲起他在弗蒙特州韦斯·菲尔德的妻子和儿女。
当贝蒂讲起她的两个兄弟和丈夫詹姆斯的情况时,比德尔也仔细地倾听着。
在山谷地带,10月的夜晚变得越来越冷。
骤降的气温加剧了比德尔伤口的感染。
在一个黑夜里,贝蒂果断地将比德尔搬到她自家暖烘烘的厨房上面的一个秘密阁楼上。
但在第二天,比德尔发起高烧来。
贝蒂明白她必须求人帮助,否则他就会死去,所以她就去找她的私人医生、多年朋友——格雷厄姆·奥斯本。
奥斯本医生仔细地为比德尔做了检查,然后摇摇头说:
“几乎没什么希望了,除非能弄得到合适的药品。
”“那好,”贝蒂说,“我到哈珀斯渡口的北方军队那儿去弄。
”
医生惊讶地看着她说:
“你简直是疯了!
联邦政府军的司令部在二十英里之外。
即使你去了,他们也决不会相信你的话。
” “我要带上证据,”贝蒂说着,从阁楼上取下一份血迹斑斑的、上面盖有战时统帅部官方大印的证件,“这是他最后一次晋升的记录,我让他们看看这个,他们就一定会相信的。
”
当她终于赶到哈珀斯渡口并找到联邦军司令官时,太阳都快落山了。
史蒂文生将军听了她的叙述,仍不相信她的话。
他说:
“我们已经接到比德尔阵亡的消息。
”
“他还活着,”贝蒂坚持说,“但是如果他得不到清单上的这些药品,他就活不了多久了。
”
“好吧,”将军最后说,“我不想为了搞清这件事,而拿一个巡逻队的生命去冒险。
”他转向一个下级军官说,“你负责让范·米特太太得到这些药品。
”他并不怎么理会贝蒂的感谢,却说道,“不管你讲的是真是假,你都是一位勇敢的女性。
”
有了贝蒂带回的药品,奥斯本医生将比德尔从垂危中拯救出来。
“我不能再这样连累你了,”比德尔对贝蒂说,“我现在身体状况已经够棒了,可以走了。
” 于是他们安排由贝蒂的朋友萨姆先生用他的运货马车送比德尔回驻守在哈珀斯渡口的联邦政府军司令部。
比德尔被送往华盛顿。
在那里,他把自己的经历向战时陆军部长斯坦顿作了汇报。
斯坦顿给贝蒂写了一封感谢信,并签署了一项命令,要求把詹姆斯·范·米特从战俘营中释放出来。
有关文件记载,有个叫做詹姆斯·范·米特的曾经被送到俄亥俄州的一个战俘营。
可是,当那些衣衫褴褛的俘虏们被带到贝蒂面前时,詹姆斯却不在其中。
接着又查了几个战俘营,结果也是一无所获。
后来,在特拉华堡,在靠近一排战俘的末尾处,一个高个子的士兵从队伍中走出来,蹒跚着扑向贝蒂的怀里。
贝蒂拥抱着他,泪流满面。
亨利·比德尔拄着拐杖站在一旁,此时,只见他正悄然垂泪……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描写贝蒂姨妈救比德尔的经过,虽然简单,但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曲折。
B.作者笔下战争生活的选取有独特的视角,这里没有硝烟战火和苦痛,只有不同战争立场中的人们的相互救助,这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C.“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在什么地方有一位妻子等着他。
”从贝蒂姨妈的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普通百姓普遍存在着反战情绪。
D.从发现比德尔的郎纳,到医治他的贝蒂、奥斯本,再到送比德尔回联邦政府军的萨姆,作者安排多人救助,突显事件复杂艰险。
E.小说的题目“云襟胸怀”意为可遮云揽月的胸怀,比喻胸襟开阔。
这一题目既有艺术性,也很好地表现了战争不能让人性丧失的主旨。
(2)小说中贝蒂姨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个人物的?
(6分)
(3)从全文看,小说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我从来就不恨北方佬,最可恨也最让人诅咒的就是那场战争”是小说的主旨句,后文如何围绕这一主旨展开?
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周光召称他“毕生奉献、学界楷模”。
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的于敏,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甚至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
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
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
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
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
”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
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钱三强选派参加我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年轻有为的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从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要快速突破氢弹困难重重。
不过,“土专家”有他自己的办法。
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质得以发挥,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
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
他在发言中总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
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
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
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
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
”于敏说,我国的核武器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完全是为了自卫,主要防备他国干预我国内政。
“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
”于敏坚信,当全球战略多极化,霸权主义没有实战余地的时候,和平与发展将真正成为现实。
(摘编自赵竹青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有删改)
【相关链接】
1.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XX百科)
2.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3.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选自《“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的保密性,于敏这位核物理学家曾“隐身”三十年之久,后来他的名字得以解禁,并获得多种奖项,他的事迹常见于报端为众人所知。
B.出于兴趣和天赋,于敏从北大工学院机电系转到北大理学院物理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
C.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被同事们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他被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足见他在中国核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
D.从氢弹开始预先研究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年8个月,中国研究过程用时之短、速度之快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是于敏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世界纪录。
E.于敏热爱和平,却将自己的研究奉献给了核武器研发,他赞成禁止核武器,最好彻底销毁,但是想不受欺负就不能没有,拥有防御性质的核武器才能自卫。
(2)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有哪些突出成就?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
他为什么从事氢弹研究?
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6分)
(4)于敏独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西晋城旅游文物局与陕西西安旅游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缔结“秦晋之好”,推开了晋城开拓西部旅游市场的头道大门。
B.2月4日,台湾一架复兴客机起飞不久就擦撞高架桥,迫降基隆河,机身断成好几截,有行车记录仪拍摄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
C.新疆牧民捡到15斤“狗头金”,形似中国地图,其科研、收藏、观赏价值远超金价,把“狗头金”当金块处理,实属买椟还珠。
D.乌克兰局势陡然升级,乌克兰的坦克摆出一副武力清剿的样子,而俄罗斯也是枕戈待旦,在俄乌边界俄方一侧部署4万大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敢于担当是一种精神和勇气,更是一种能力和本领;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本领,空有一腔热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