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8204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学.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学.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39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学

第39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黄金时期

①时间: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②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2)“滞胀”时期

①时间:

20世纪70年代初。

②表现:

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③调整: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

易错易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加强。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历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内容:

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5)评价

①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①原因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②地位:

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③评价

a.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b.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2)“新经济”的出现

①原因

a.美国努力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b.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②兴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

③特点: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④意义:

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经济增长。

图示构史 美国的“新经济”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②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③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2)内容

①农业

a.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

a.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b.给企业部分权利。

c.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结果: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

(2)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结果

①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②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

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③调整所有制结构。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⑤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

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易错提醒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考点一 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的表现

(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

(2)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3)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空以及激光等。

(4)经济全球化:

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滞胀”、财政危机等新问题。

(2)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不断调整政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

分析材料,以法国为例找出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体现。

材料 以政府开支或公共服务部门雇员人数来衡量,大多数西欧国家的公共部门发展得很迅速。

但只有在法国,国家计划的理论热情才真正转化为实际事物。

像英国一样,战后法国政府推行国有化,如航空运输、银行、保险公司、公用事业、矿产、军火工业、飞机制造业等领域。

法国总体生产能力的1/5在1946年属国家所有。

……法国的计划从未超出“指标式”:

它向来只设定目标,却不制定生产配额。

在这一方面,它同苏联的计划大不一样,后者的本质特点(也是主要缺陷)是坚持按部门、按商品来武断地、严格地规定产品数字。

——[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

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显示二战后法国对经济干预的方式是:

大力发展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制定国家的计划,推行部分经济领域国有化。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与苏联的计划经济是不同的。

法国的计划以指导性计划为主,政府计划与市场结合;而苏联的计划是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2017·课标全国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弄清题意 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切入点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面临“滞胀”的困境,题干材料内容实际上是美国解决经济“滞胀”的举措。

技巧运用 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这与尼克松政府的目的正好相反,故C项错误;美国联邦政府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让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实际上还是地方政府在干预经济,并非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故D项排除。

难点辨析 本题容易错选B项。

尼克松虽然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实际上是美国联邦政府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让各州和地方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以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

答案正解 根据材料信息“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可知美国联邦政府希望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挥地方的自主性,以解决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的问题,即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故选A项。

(2016·课标全国Ⅲ,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

答题思路 

(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

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根据材料

二并结合

所学知识

指出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

发展

(比较)

7分,需答3条左右。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问题

来源

英国近代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

概括比较

发展

(比较)

材料二

济贫制度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所学

知识

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参考答案 发展: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考点二 “减速脱轨”——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1.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

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

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期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劳动者

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

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2.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3)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

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分析论证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

史料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

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

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提示:

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与面临的任务去分析。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非常落后。

尽管当时苏联在民主、民生、民权等方面存在着弊端,但是,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

这一点使发展中国家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发展的道路。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必然性

《苏联政治内幕:

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

“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

发现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与斯大林主义的不同认知。

命题角度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赫鲁晓夫改革的经验教训。

2.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突出领域——农业问题

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学者陈义初

发现问题 材料中重视农业的信息反而说明了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

命题角度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

3.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新思维”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

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

《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发现问题:

戈尔巴乔夫实行完全私有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命题角度: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实质;经济改革与指导思想的关系。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Ⅱ,35

全国Ⅲ,34,35

其他

无考题

1.命题点:

史学理论——史料使用与鉴别

(2017·课标全国Ⅱ,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回忆录在不同年代被多次修改,体现了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正确。

回忆录有主观性且被多次修改,记述未必准确,可信度也未必比其他研究著作高,故A、B两项错误;版本新旧与否与接近历史真相无必然关系,C项错误。

2.命题点:

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改革的尝试

(2017·课标全国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 A

解析 斯大林体制在农业中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中物质报酬发放次数的增多,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试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

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D项错误。

3.命题点:

二战后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016·海南单科,23)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1950年

1970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上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答案 A

解析 从表格中美国的服务业由55.1到64.7,日本由42.3到48.4,联邦德国由39.6到45.0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均对各国有贡献,故A项正确;美国农业由7.2到2.9,日本由26.0到3.6,联邦德国由10.7到3.3说明各国农业所占比重下降,因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些国家经济问题飞速增加,无法说明农业衰退,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兴起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不符,故C项错误;由表格中联邦德国的工业由49.7到51.7,比第三产业45.0要高,与工业发展滞后不符,故D项错误。

1.命题点:

经济发展计划在西方国家中的实践

(2017·湖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35)《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一书在论述西方世界时指出:

“战后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某些工业部门实行国有化,它们筹建了许多新的规划部门,制定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

”该材料(  )

A.意在说明西方国家运用计划手段来发展经济

B.认为西方国家政府干预扼杀了经济发展活力

C.意在论证必须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D.批判战后西方国家存在压迫企业的不当行为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国有化”“筹建规划部门”与“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均说明西方国家运用计划手段来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家政府干预的效果,B项结论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国有化并不代表国家压迫企业,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产业转型

(2017·邵阳三模,35)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比较图表,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已经形成

B.世界各国经济结构日趋相同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D.发达国家逐渐实现经济转型

答案 D

解析 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至今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经济结构不可能日趋相同,故B项错误;发达国家早已在发展中国家之前实现工业化,工业比重的下降是因为产业转型,不是水平的落后,故C项错误;发达国家逐渐实现经济转型,第三产业的兴起,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故D项正确。

3.命题点:

民主政治与福利制度的得失

(2017·长春二模,35)“西方的政治人物不管自己国家的经济体已经不能承担福利负担,为了选票还得继续承诺高福利。

而大多社会群体则看不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他们也不愿放弃任何利益”。

以上信息说明(  )

A.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B.福利国家制度不利于社会稳定

C.大众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

D.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答案 C

解析 西方福利制度给国家带来严重负担,但并非难以为继,故A项错误;福利制度有利于国家稳定,故B项错误;政治人物为了一己私利承诺过多的福利责任,实质是民主政治绑架了福利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高福利造成财政重负荷非材料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赫鲁晓夫时期政治领域的改革

(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34)1957年6月,苏联党的集体第一次战胜了长官意志,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了11人的主席团。

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

这反映的实质是(  )

A.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历程

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可以确定为是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的工作是改革僵化的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集体第一次战胜了长官意志”体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经济上的改革,主要指的是政治上的变革,故C项错误;下放权力主要是指把更多的自主权下放给地方,题目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35)二战后,法国政府以“改革”为基调,通过实现关键部门的“国有化”和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性”,使国民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增长性恢复。

这些措施(  )

A.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

B.适应了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促使了法国走出滞胀

D.发挥了指令性计划的优势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实现关键部门的‘国有化’和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性’”,可知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滞胀危机出现在1973年,与材料中“二战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法国虽然实现了生产运作过程的“计划性”,但只是对经济的指导,不是指令性计划,故D项错误。

2.(2017·雅安三模,35)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

这表明(  )

A.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答案 A

解析 “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均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的趋势,故A项正确;“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就是要消弱国有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经济危机的推动作用,故C项错误;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有本质的不同,故D项错误。

3.(2017·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35)“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这是美国总统里根在1981年就职典礼上说的一句话。

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源于政府缺位引发经济危机

B.体现小政府大市场施政理念

C.基于对政府和公权力的信任

D.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表明里根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主义,故B项正确。

4.(2017·张家口高三期末,23)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一直将农业作为特殊行业给予国家补贴。

二战后,欧洲国家和日本也实行农业补贴政策。

西方国家这一做法(  )

A.旨在保护脆弱的小农经济

B.是凯恩斯主义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C.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表明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答案 B

解析 通过农业的措施,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的主要目的显然是度过经济危机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错误;国家给予补贴,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故B项正确;对农业生产给予财政补贴,这很明显是在促进农业发展的恢复,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以工业为支柱而非农业为其支柱产业的,故D项错误。

5.(2017·郑州一模,28)1966年,美国仅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一项支出,就比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计划和食品券这两项最主要的社会救济开支的总和还高出十倍。

这说明美国福利政策的特点是(  )

A.逐渐抛弃弱势群体

B.重点保护劳动人口

C.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D.增多福利保障项目

答案 B

解析 美国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支出数额比较大,表明美国社会福利政策向在职人员倾斜,是对劳动力的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