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活动度训练.docx
《关节活动度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节活动度训练.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节活动度训练
复医学科(中心)附件五
康复医学科(中心)康复功能训练规范
第一章节关节活动度训练
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周围纤维组织挛缩与粘连,可使关节活动范围障碍,影响肢体功能。
关节活动度训练的目的是运用多种康复训练的方法增加或维持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肢体运动能力。
【适应证】
1.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不能主动活动,如昏迷、完全卧床等;为避免关节挛缩、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和心肺功能降低等并发症需进行被动训练;主动关节活动导致明显疼痛的患者也需进行被动活动。
2.主动和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能够主动收缩肌肉,但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粘连或肌张力增高而使关节活动受限,可进行主动训练;肌力较弱(低于3级)者采用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有氧训练时,多次重复的主动或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可改善心肺功能。
3.特殊情况身体的某一部分处于制动阶段,为保持其相邻关节的功能,可进行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防治相邻关节的挛缩和肌肉萎缩,并为新的活动做准备。
【禁忌证】
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极差、病情不稳定等。
【仪器设备】
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器械和量化设备训练。
徒手训练包括自身和他人徒手训练。
器械训练:
包括主、被动运动训练(器)。
【操作程序】
1.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原则
(1)在功能评定的基础上,决定训练的形式,如被动训练、主动-辅助训练和主动训练等。
(2)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同时确保患者处于正常的身体列线;必要时除去影响活动的衣服、夹板等固定物。
(3)治疗师选择能较好发挥治疗作用的功能位。
(4)扶握将被治疗关节附近的肢体部位,以控制运动。
(5))对过度活动的关节、近期骨折的部位或麻痹的肢体等结构完整性较差的部位予以支持。
(6)施力不应超过有明显疼痛范围的极限。
(7)关节活动度训练可在:
①解剖平面(额面、矢状面、冠状面);②肌肉可拉长的范围;③组合模式(数个平面运动的合并);④功能模式等情况下进行。
(8)在进行训练中和完成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总体状况,注意生命体征、活动部分的皮温和颜色改变,以及关节活动度和疼痛等变化。
2.被动训练:
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下患者。
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运动或动作。
外力主要来自康复治疗师、患者健肢或各种康复训练器械。
被动训练的目的是增强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同时牵张挛缩或粘连的肌键和韧带,维持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为进行主动运动做准备。
(1)患者舒适、放松体位,肢体充分放松。
(2)按病情确定运动顺序。
由近端到远端(如肩到肘,髋到膝)的顺序有利于瘫痪肌的恢复,由远端到近端(如手到肘,足到膝)的顺序有利于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回流。
(3)固定肢体近端,托住肢体远端,避免替代运动。
(4)动作缓慢、柔和、平稳、有节律,避免冲击性运动和暴力。
(5)操作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免损伤。
(6)用于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可出现酸痛或轻微的疼痛,但可耐受;不应引起肌肉明显的反射性痉挛或训练后持续疼痛。
(7)从单关节开始,逐渐过渡的多关节;不仅有单方向的,而且应有多方向的被动活动。
(8)患者感觉功能不正常时,应在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完成被动运动。
(9)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每日2或3次。
3.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
在外力的辅助下,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
助力可由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提供。
这种运动常是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的形式。
其目的是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
(1)由治疗师或患者健侧肢体通过徒手或通过棍棒、绳索和滑轮等装置帮助患肢主动运动,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2)训练时,助力可提供平滑的运动;助力常加于运动的开始和终末,并随病情好转逐渐减少。
(3)训练中应以患者主动用力为主,并作最大努力;任何时间均只给予完成动作的最小助力,以免助力替代主动用力。
(4)关节的各方向依次进行运动。
(5)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每日2或3次。
4.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适用于肌力在3级的患者,主要通过患者主动用力收缩完成的训练。
既不需要助力,也不需要克服外来阻力。
其目的是改善与恢复肌肉功能、关节功能和神经协调功能等。
(1)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进行单关节或多关节、单方向或多方向的运动;根据病情选择体位,如卧位、坐位、跪位、站位和悬挂位等。
(2)在康复医师或治疗师指导下由患者自行完成所需的关节活动;必要时,治疗师的手可置于患者需要辅助或指导的部位。
(3)主动运动时动作宜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用力到引起轻度疼痛为最大限度。
(4)关节的各方向依次进行运动。
(5)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每日2或3次。
5.四肢关节功能牵引法:
通过将挛缩关节的近端肢体固定,对其远端肢体进行重力牵引,以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一种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
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挛缩或粘连所致的关节活动度障碍患者。
(1)根据患者关节障碍的不同,选用各关节专用的支架或特制的牵引器。
(2)将所需牵引的关节近端的肢体固定于牵引器上。
(3)在关节的远端肢体施加牵引力量,并使牵引力作用点准确落在被牵拉组织的张力最大点上。
(4)牵引力量应稳定而柔和,患者的局部肌肉有一定紧张或轻度疼痛,但不引起反射性肌痉挛且可耐受。
(5)牵引时间10~2Omin,使挛缩的肌肉和受限的关节缓缓地被牵伸。
(6)不同关节、不同方向的牵引可依次进行,每日2或3次。
6.连续被动运动(CPM):
是利用专用器械使关节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的缓慢被动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训练前可根据患者情况预先设定关节活动范围、运动速度、及持续被动运动时间等指标,使关节在一定活动范围内进行缓慢被动运动,以防止关节粘连和挛缩。
(1)适应证:
四肢骨折,特别是关节内或干髓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韧带重建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切除术后,化脓性关节炎引流术后;关节挛缩、粘连松解术后,关节镜术后等。
(2)禁忌证:
连续被动运动如对正在愈合组织产生过度紧张时应慎用或推迟应用。
(3)仪器设备:
对不同关节进行连续被动运动训练,可选用各关节专用的连续被动运动训练器械。
训练器械是由活动关节的托架和控制运动的机械组成,包括针对下肢、上肢、甚至手指等外周关节的专门训练设备。
(4)程序
(1)开始训练的时间可在术后即刻进行,即便手术部位敷料较厚时,也应在术后3d内开始。
(2)将要训练的肢体放置在训练器械的托架上,并予以固定。
(3)开机,选择活动范围、运动速度和训练时间。
(4)关节活动范围,通常在术后即刻常用20°-30°。
的短弧范围内训练;关节活动范围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每日渐增,直至最大关节活动范围。
(5)确定运动速度,开始时运动速度为每1-2min为一个运动周期。
(6)训练时间,根据不同的程序,使用的训练时间不同,每次训练1~2h,也可连续训练更长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定,每日1~3次。
(7)训练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连续被动运动训练器械的运转情况。
(8)训练结束后,关机,去除固定,将肢体从训练器械的托架上放下。
(5)举例:
以膝关节人工置换术后膝关节连续被动运动训练为例。
(1)术后第1~3日开始进行CPM训练。
(2)患者平卧于床上,将下肢关节CPM训练器放置在患侧下肢下,固定。
(3)于屈曲位调节关节活动范围,开始要求关节活动范围在30。
左右。
(4)运动速度以1~2min为一个周期。
(5)持续运动1~2h,每日1或2次。
(6)以后每日增加关节活动角度10°~20°,1周内尽量达到90°
(7)继续训练,使关节活动度达到全关节活动范围。
(8)其他关节的连续被动运动训练可据此类推。
(6)注意事项
①术后伤口内如有引流管时,要注意运动时不要影响引流管。
②手术切口如与肢体长轴垂直时,早期不宜采用CPM训练,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③训练中如同时使用抗凝治疗,应适当减少训练时间,以免出现局部血肿。
④训练程序的设定应根据外科手术方式、患者反应及身体情况加以调整。
7.牵张训练:
牵张训练是通过治疗师被动牵张患者的肌肉和肌腱,或患者通过自身的
姿势改变进行主动牵张训练,使肌肉、肌腱和韧带恢复长度,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度增加的一种训练方法。
(1)适应证: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挛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影响患者日常功能活动或护理的肌挛缩等。
(2)禁忌证:
骨性关节活动障碍、新近的骨折又未做内固定、局部组织有血肿或急性炎症、神经损伤或吻合术后l个月内、严重的骨质疏松等。
(3)牵张训练的原则①牵张训练前的评定,明确功能障碍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
②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必要时在牵张前应用放松技术、热疗和热身训练。
③牵张训练时,牵张力量应轻柔、缓慢、持续,达到一定力量,持续一定时间,逐渐放松力量,休息片刻后再重复。
④牵张后,可应用冷疗或冷敷,以减少牵张所致的肌肉酸痛,冷疗时仍应将关节处于牵张位。
⑤在获得进展的活动范围内进行主动训练,可增加肌肉功能;同时加强肌肉之间的平衡能力训练。
(4)牵张训练的不同训练方式①被动牵张:
是由治疗师用力被动牵引患者肢体的一种牵张方法。
牵张训练前,先做一些低强度的运动或热疗,以使关节组织有一定的适应性;先活动关节,再牵张肌肉;被牵张的关节应尽量放松;康复治疗师的动作应缓慢、轻柔、循序渐进地进行;每次牵张持续时间10~20s,休息10s,再牵张10~20s,每个关节牵张数次。
关节各方向依次进行牵张,每日2或3次;牵张中避免使用暴力或冲击力,以免损伤组织。
②自我牵张:
由患者依靠自身重量为牵拉力来被动牵张其挛缩的组织。
常用的训练方法有:
肩关节牵张训练:
面向墙面,患侧上肢前屈靠墙,手指尽力向上爬墙。
如有墙梯,手指可通过墙梯尽力向上。
身体尽量向前靠拢,即可牵张患侧的肩关节前屈肌;身体侧向墙面,患侧上肢的手指侧向尽力向上爬墙,即可牵张患侧的肩关节外展肌。
每次持续时间5~10s,重复10~20次,每日2或3次;开始训练时肩关节有疼痛,牵张角度应小,时间应短,以后逐渐缩短身体与墙的距离,增加牵张角度与时间。
髂胫束牵张训练:
患侧侧身向墙,离墙站立,一手撑墙,一手叉腰,做侧向推墙动作,使患侧髓部尽量接触墙壁,即可牵张患侧的髂胫束;每次持续5~10s,重复10~20次,每日2或3次;训练中应注意两脚平放于地面而不应离地,离墙壁距离可逐渐增加。
股内收肌群牵张训练:
两足分开站立,两手叉腰,重心移向健侧,同时稍屈健膝,患侧股内收肌群即被牵张;每次持续5~10s,重复10~20次,每日2或3次;如两侧均需牵张,即可左右训练。
两足分开站立,距离可根据需要增加或缩小。
8.其他治疗对关节活动度障碍患者还可选用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法治疗,包括按摩、推拿、关节松动术等手法治疗,以及各种理疗方法等,可根据患者功能障碍情况加以选用,具体操作方法参见本章有关内容。
【注意事项】1.患者应在舒适的体位下进行,并尽量放松,必要时脱去妨碍治疗的衣物或固定物。
2.应在无痛或轻微疼痛、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训练,避免使用暴力,以免发生组织损伤。
3.如感觉功能障碍者需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应在有经验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4.同一肢体数个关节均需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可依次从远端向近端的顺序逐个关节或数个关节一起进行训练
5.关节活动度训练中如配合药物和理疗等镇痛或热疗措施,可增加疗效。
第二章肌力训练
各种肌肉骨骼系统病损、以及周围神经病损、常导致患者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并由此影响肢体运动功能。
肌力训练的目的是运用各种康复训练的方法逐步增强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同时肌力训练具有预防各种骨关节疾病及术后患者的肌肉萎缩、促进肌肉功能恢复有作用。
【适应证】
1.失用性肌萎缩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姜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
3.神经源性肌姜缩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无力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6.正常人群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
【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
【仪器设备】肌力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
徒手肌力训练时一般不需要仪器设备。
器械训练时,有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等长肌力训练装置;等速肌力训练装置等。
通常可根据患者不同肌肉功能障碍情况选用不同训练方法和训练仪器。
【操作程序】
1.原则根据患者原有肌力水平选择合适的肌力训练方式。
(1)肌力为。
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被动运动及传递冲动训练(即患者主观用力试图做肌肉收缩活动)。
传递冲动训练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效果较好。
(2)肌力为1或2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或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
此时肌肉已有一定的肌电活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效果较佳,同时配合助力运动训练和其他免荷运动训练。
(3)肌力为3~4级时,宜进行徒手抗阻训练和各种器械的抗阻训练。
(4)耐力较差的肌肉群,宜进行肌肉耐力训练。
2.徒练手抗阻训
(1)训练前首先评定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情况,明确功能受限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抗阻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2)使患者处于适合训练的舒适体位,以被动运动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的运动,告诉患者尽最大努力但在无痛范围内完成训练,训练过程不要憋气;治疗师只起指导、监督作用。
(3)将阻力置于肢体的远端,确定阻力的方向,一般为所需运动的相反方向,避免替代运动。
(4)提供的阻力应适合患者现有的肌力水平,初始为次最大阻力,以后逐渐增大阻力;训练中动作宜平稳,患者的最佳反应为无痛范围的最大用力。
(5)患者如不能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或训练中有明显疼痛、收缩的肌肉发生震颤、发生替代运动时,应改变施阻的方向或降低阻力力量。
(6)训练中应适当提供语言指令,以增加训练效果。
(7)每一运动可重复8~10次,并有一定的休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
3.器械抗阻训练
主要由训练器械施加阻力,以增加患者的肌力和肌肉耐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方法。
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上者。
根据肌肉收缩不同方式,器械抗阻训练分为等长抗阻训练、等张抗阻训练和等速抗阻训练。
(1)等长肌力训练:
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的抗阻训练。
肌肉等长抗阻收缩时,肌张力明显升高,肌力显著提高,但不产生明显的关节运动。
等长抗阻训练主要适用于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关节创伤、炎症或关节肿胀等情况)的肌力训练,以延缓和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
程序:
①运动强度:
根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阻力大小,确定运动强度。
②阻力负荷:
杠铃、沙袋、墙壁或力量训练器等。
③运动持续时间:
训练时肌肉等长收缩时间10s,休息10s。
④重复次数:
重复10次为1组训练,每日可做几组训练。
根据患者承受能力选择。
⑤训练频度:
每日1次,每周训练3或4次,持续数周。
⑥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
在整个关节运动幅度中每隔20°~30°做一组等长训练,以全面增强肌力。
此法可在等速肌力训练器械上进行。
(2)等张肌力训练:
利用肌肉等张收缩进行的抗阻训练,训练时作用于肌肉上的阻力负荷恒定,有明显关节运动。
适用于发展动态肌力和肌肉耐力。
等张肌力训练包括向心性训练和离心性训练,肌肉主动缩短,使肌肉的两端相互靠近者为向心肌力训练;相反,由于阻力大于肌力,肌肉在收缩中被被动拉长,致使其两端相互分离者为离心肌力训练。
程序:
①运动强度选定:
根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阻力大小,确定运动强度。
②阻力负荷:
沙袋、哑铃、墙壁拉力器、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或专用的肌力训练器等,也可利用自身体重。
③运动强度:
以渐进抗阻训练法为例,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称为10重复最大运动(RM
)值。
用10RM
运动强度运动,重复10次,间歇30s;再以10RM的
运动度重复10次,间歇30s,再进行10RM运动强度重复尽可能多次,2~3周后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10RM的量。
④训练频度:
每日1次,每周训练3或4次,持续数周。
(3)等速肌力训练:
在专门的等速训练器上进行训练。
训练前设定运动速度、间歇时间、训练组数和关节活动范围等。
训练中运动速度不变,但遇到的阻力则随用力的程度而变化,以使运动肢体肌肉的肌张力保持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最好训练效果。
①训练仪器:
等速训练器。
②训练前准备:
开机,根据训练要求,安装相应的附件。
③体位:
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④关节活动角度设定:
通常可设定全关节活动角度,对于肌肉、肌腱、韧带愈合早期、关节术后或关节病变时则宜选择限定关节活动范围。
⑤训练方式:
分为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训练。
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训练。
⑥运动速度:
等速向心肌力训练时,常选用逐渐递增后再逐渐递减的运动速度谱形式,如:
60°/S、90°/S、120°/S、150°/S、180°/S、180°/S、150°/S、120°/S、90。
/S及60°/S。
⑦训练次数:
每种运动速度收缩10次,每一运动速度谱共收缩100次(为一个训练单位)。
根据肌肉功能适应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到2个或3个训练单位。
⑧间歇时间:
可在训练前预先设置每种运动速度之间和每个训练单位之间的休息时间。
每种运动速度之间通常间歇155,以使肌肉有短暂休息。
每个训练单位之间的休息时间需要间歇3~5min以上。
⑨训练频度:
每日1次,每周训练3或4次,根据患者情况,持续数周。
4.肌肉耐力训练肌力训练的同时具有部分肌肉耐力训练的作用,但二者在训练方法上有所不同。
为了迅速发展肌力,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抗较重负荷,重复次数较少;而发展肌肉耐力则需在较轻负荷下,在较长时间内多次重复收缩。
临床上常将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从而使肌肉训练更为合理。
(1)等张训练法:
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即为10RM值。
用10RM的80%写量作为训练强度,每组训练10~20次,重复3组,每组间隔1min。
亦可采用5cm宽、lm长的弹力带进行重复牵拉训练。
弹力带的一头固定于床架或其他固定物上,根据需要进行某一肌群的耐力训练,尽量反复牵拉弹力带直至肌肉疲劳,每日1次,每周训练3~5次。
(2)等长训练法:
取20%~30%的最大等长收缩阻力,做逐渐延长时间的等长收缩训练,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每日1次,每周训练3~5次。
(3)等速训练法:
在等速训练仪上选择快速运动速度,然后做快速重复运动,增强肌耐力较明显。
每次重复运动100次为一个训练单位。
根据肌肉功能适应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到2个或3个训练单位,每组间休息3~5min,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每日1次,每周训练3~5次。
【注意事项】
1.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训练节奏,每次肌肉训练应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劳,同时应有一定休息,根据患者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运动量。
2.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肌痉挛同时伴有肌力下降,此时主要解决的是肌痉挛问题,不应强调单个肌肉的肌力训练,以免加重肌痉挛;在疾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则需同时重视肌力的训练,以多肌肉运动或闭链运动方式为主。
3.应在无痛和轻度疼痛范围内进行训练,如果最初训练引起肌肉的轻微酸痛,则属正常反应,一般次日即可自行恢复。
如肌力训练引起患者训练肌肉的明显疼痛,则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
疼痛不仅增加患者不适,而且也难达到预期训练效果。
待查明原因后,进行临床治疗后再进行训练。
4.各种训练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不同训练方法进行训练,以提高训练效果。
5.抗阻训练时,阻力应从小到大,在活动范围的起始和终末施加最小的阻力,中间最大;要有足够的阻力,但不要大到阻止患者完成活动。
6.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因为肌力训练的效果与患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关系密切。
训练前应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训练中经常给予语言鼓励并显示训练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7.掌握肌力训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体弱者等高危人群应在治疗师指导下训练,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严防意外发生。
第三章耐力训练
有氧训练是指采用中等运动强度、大肌群、动力性、周期性运动,以提高机体氧
化代谢运动能力的锻炼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康复、各种功能障碍者和
慢性病患者的全身活动能力训练以及中老年人的健身锻炼。
【适应证】
1.心血管疾病,如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隐性冠心病、轻度-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轻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术后、冠状动脉腔内扩张成型术后、冠状动脉分流术后等。
2.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
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非发作状态)、肺结核恢复期、胸腔手术后恢复期。
4.其他慢性疾病状态,如慢性肾功能衰竭稳定期、慢性疼痛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长期缺乏体力活动及长期卧床恢复期。
5.中老年人的健身锻炼。
【禁忌证】
1.各种疾病急性发作期或进展期。
2.心血管功能不稳定,包括:
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衰、严重的左心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的严重心律失常(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早搏,快速型房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不稳定型心绞痛、增重型心绞痛,近期心肌梗死后非稳定期、急性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急性肺动脉栓塞或梗死、确诊或怀疑主动脉瘤、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血栓性脉管炎或心脏血栓。
3.严重骨质疏松,活动时有骨折的危险。
4.肢体功能障碍而不能完成预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5.主观不合作或不能理解运动,精神疾病发作期间或严重神经症。
6.感知认知功能障碍。
【仪器设备】
有氧训练可不依赖任何设备,但是下列设备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安全性。
1.活动平板为可以按计划调节步行速度、坡度,从而调节运动负荷的电动锻炼设备,可用于室内锻炼,可以在运动中进行心电图和血压监护。
2.功率自行车为可以调节刹车阻力的固定自行车。
在运动中,通过改变刹车阻力调节运动负荷.运动时下肢关节没有承重,故适用于下肢骨性关节病患者的有氧训练。
运动中可以稳定地检测心电图和血压。
下肢功能障碍者可以通过手摇功率自行车进行锻炼。
3.心电图监测和心电图遥测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或刚开始训练的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或遥测可用于充分了解患者的运动反应,提高运动训练的安全性。
【操作程序】
1.确定训练目标如果有心电图运动试验条件,最好在训练前先进行症状限制性心电图运动试验,以确定患者的最大运动强度、靶运动强度(50%~85%最大运动强度)及总运动量。
如果没有心电图运动试验条件,可以按照年龄预计的靶心率作为运动强度指标。
每周运动量阈值为700~2000卡(约相当于步行或慢跑10~32km)。
运动量<700